心得体会: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38.05 KB
- 文档页数:5
工作留痕申论作文现代社会中,工作留痕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工作留痕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个人所做的工作和所产生的结果在不同形式的记录中留下的痕迹。
工作留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价值,还可以为工作的协调与推进提供依据。
然而,也会有一些人对工作留痕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主张抛弃工作留痕的做法。
本文将以此为话题,探讨工作留痕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工作留痕能够记录个人的工作成果和过程,为个人评估和晋升提供参考依据。
在现代社会,工作要求高效、精确和可衡量。
通过留下工作痕迹,上级领导和评估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和决策。
此外,工作留痕还可以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证明和支持。
当面对晋升或跳槽时,拥有充足的工作留痕可以为个人提供有力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证明,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工作留痕对于工作的协调与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一个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往往需要多个人协同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
工作留痕能够使工作内容和进展清晰可见,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工作任务的偏差。
当新成员加入或替代原有成员时,通过查看工作留痕可以更快地熟悉工作的进展和细节,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工作留痕还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分工合作,减少工作重复和偏好,达到工作协调和高效的目标。
然而,也有人对于工作留痕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工作留痕会增加工作负担、降低工作效率,并且可能被滥用和偏见。
然而,这些问题并非工作留痕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管理和使用工作留痕的方式和态度的问题。
在保证工作留痕真实可信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数据分析和判断,可以避免滥用和偏见的现象。
同时,工作留痕的收集和整理也是一种工作能力的体现,通过对工作留痕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工作留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工作留痕不仅可以为个人的评估和晋升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工作协调和推进提供依据。
虽然存在一些负面观点,但只要合理管理和使用工作留痕,在确保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工作留痕能够为个人和团队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痕迹主义”严重学习心得体会近日,中纪委通报了10起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痕迹主义”严重。
工作“留痕”原本是记录工作开展情况,在面对上级督导检查时有拿得出手的“硬数据”,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演化成了“凡事留痕”“处处留痕”,留痕从手段变成了目的,通过留痕给人一种做了大量工作的假象,实际上成效微乎其微,徒耗时间、精力,使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工作要“留痕”但不能只“留痕”,更不能因流连于各种痕迹中失了为民服务的本业和本心。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树牢正确政绩观。
基层“过度留痕”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在于政绩观错位和事业心偏离,映射出不少基层干部急功近利,注重显绩忽略潜绩,认为只要把材料摞得高高的,就是把工作干好了,把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装点面子工程,忽略了切实服务好人民群众的里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人民才是评判工作好坏得失的“阅卷人”,厚厚的材料堆不到人民的心坎里,只有真正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才能架起干群“连心桥”。
应厚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不唱高调、不戴高帽,坚持真抓实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既要留下“痕迹”“笔迹”更要留下自己的“足迹”“实绩”,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真正把“痕迹”留在群众的心坎上。
以真抓实干为标准,用好考核“指挥棒”。
当下有些地方在实施考核工作时,不从实际出发,奉行“一张考表打天下”的唯“纸标”论,哪个单位的材料多、照片美、台账全,就认为哪个单位工作干得好、干得实,相应的就给予高分,给基层干部造成错误导向,认为“干得好不如考得好”,从而加重基层“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
考核作为评价工作、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不能搞成蜻蜓点水式、走马观花式的走过场、大呼隆,应该从实际、实绩出发,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要端正考核态度,走出资料堆,不看做了多少本台账、拍了多少张照片,而是真正到群众中间、工作现场去研判,看一看村里的路是否崎岖不平、河里的垃圾是否清理干净、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如何,始终把“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评定干部实绩的标准,真正把干得好的考出来、把干得差的比下去,从而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干事创业优良氛围。
莫让“工作留痕”成为形式主义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标准的不断提高,每天我们都在不断地忙碌着,为了满足工作目标,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繁琐的工作程序和文件记录,这些“留痕”似乎成为了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形式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加剧和被普遍关注,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留痕”成为了形式主义的表现,那么我们所做的工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工作留痕”的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出现的。
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了某些领域、某些部门、某些企业的常规作法,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问题,如管理责任不落实,部门之间如同独立王国等。
这样,各个部门为了凸显自己的工作量和任务完成度,就必须在各种文件和报告中反复强调,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反复强调的内容并不具备实际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
其次,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在制订工作计划和检查工作成果时,摒弃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不把留痕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注重实际的工作质量和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具备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更要装备乐学、善思、勇做的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让工作更加高效、更加实际。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体现实际效果的工作机制和审核制度,促进工作留痕的真实性和效益性。
比如,可以采用定期汇报的方式,由各个部门责任人罗列出已经完成的工作清单、所需的文档资料等内容。
这样做可以让管理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实际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可以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我们需要意识到,工作留痕虽然是工作中的必要环节,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做唯一的内容,那么就会陷入到形式主义的怪圈中,导致我们的工作最终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
只有真正把留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注重实际的工作质量和效果,才能够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更加实际。
工作留痕要适度,“痕迹主义”要不得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
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
专家指出,“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引起高度重视。
(半月谈网7月27日)形式主义,是一种恶劣的工作作风,其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
或只讲形式,不重内容;或只求过程,不管结果;或只看表面,不顾实质;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
日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必要的工作笔记、图片资料等记录可以帮助广大干部在工作中理清思路,也是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管理手段。
但若一味追求“留痕”,凡事以记录评优劣,忽略了群众的真实感受,就难免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变成“痕迹主义”。
“痕迹主义”出现,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上级检查工作形式单一,考核方式陈旧,重形式轻内容,重纸质轻实地,重汇报轻调研,把对下级的监督考核当成走形式,甚至是大家合力唱“双簧”——上级检查粗糙,下级乐见其成,最后和气收场、草草了事。
二是个别部门过分注重迎合上级检查,不惜花费大力气搞形式、理材料、做报告,缺乏深入一线、俯下身子踏实工作的态度,也侧面反应出个别领导干部唯上不唯下的错误服务理念。
工作留痕需适度,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既增加基层工作的难度,浪费基本干部工作时间与精力,也容易使群众产生反感,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得再完美,不干都是空的。
工作留痕首先需分清形式与内容的界限,分清主次,祛其形式,留其精髓;其次,转变工作观念,把群众的真心点赞作为评价干部优劣、工作落实情况的首要标准;最后,要建立完善契合实际的考核制度,将日常监督情况、群众满意度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杜绝“纸上谈兵”,注重实地走访调研。
整治形式主义体会与感悟咱来说说整治形式主义这事儿啊。
你想想,形式主义就像那讨厌的蚊子,老是在你耳边嗡嗡嗡,不咬人但膈应人呀!咱平常过日子,最烦的不就是那些花里胡哨不顶事儿的东西嘛。
比如说,有些会议啊,开得那叫一个长,说的都是些空话套话,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呢,却被晾在一边。
这不就跟去超市买东西,结果绕了一大圈,啥也没买到一个样嘛!还有啊,那些表面文章做得可漂亮了,各种文件、报表堆得像小山似的,可实际效果呢?微乎其微!这不就是光打雷不下雨嘛。
就好比说你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菜,结果只是看着好看,吃起来没啥味道,那不是白折腾嘛。
整治形式主义,就像是给咱的生活来一场大扫除。
把那些没用的、虚的东西都清理掉,让我们能轻装上阵。
这多好呀!咱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就像把劲儿使在刀刃上,那才叫一个痛快!你说要是一直被形式主义缠着,咱能过得舒坦吗?就像身上背着个大包袱,走都走不快,还怎么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而且形式主义还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真诚,都在做表面功夫,那还有啥意思呢。
咱得实实在在地做事,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就像农民种地,得实实在在地播种、施肥、浇水,才能有好收成呀。
要是光在那比划比划,地能长出庄稼来吗?那肯定不行呀!大家都行动起来,抵制形式主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清爽、更加有意义。
别再让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来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了。
咱要过得明明白白、实实在在,这样的生活才有意思,不是吗?整治形式主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看到那些形式主义的现象,咱就勇敢地指出来,别不好意思。
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了,才能真正把形式主义这个坏东西给赶跑。
让我们一起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向形式主义说“不”!让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充满着真实和活力,而不是被那些虚假的东西所充斥。
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形式主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灿烂!。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心得体会范文近年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并对我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阻碍。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指在工作中过分注重形式、繁文缛节,忽略实质问题的一种倾向。
在我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弊端,并积极参与改善工作环境,反对这种不良倾向。
以下是我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反思和心得体会。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形式主义倾向常常让工作变得繁琐冗长,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许多工作并不需要如此复杂的步骤和程序,然而,由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扰,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被浪费在无意义的工作上。
例如,有些部门要求大量的报表填写和文件流转,而这些工作对于实际工作的推进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只是增加了大家的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工作环境紧张。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往往使工作环境变得压抑和敌对。
由于过分注重形式,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甚至出现脱节和隔阂。
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下,工作变得僵化和呆板,没有活力和创造力。
此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常常导致工作氛围紧张和矛盾纷生,因为大家都为了完成形式而努力,而非真正的目标。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追求表面的改变而忽略了实质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常常需要深入分析和解决,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使人们只注重表面的改变,而对根本问题视而不见。
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填表、报告或进行形式上的整改。
因此,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助于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如何在工作中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呢?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强调实质和结果,而非形式。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聚焦重点,避免过于细枝末节的事务。
“痕迹形式主义”之我见“痕迹形式主义”之我见大力提倡“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精神,一方面,要求各级干部把心思和功夫用在抓落实上,坚决防止和克服抓而不紧、落而不实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从事具体工作时养成良好的痕迹意识受益良多,勤于记录、善于整理是每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立身之本,通过留痕才能不断增强工作连贯性和有效性。
同时,“有迹可循”既为监督检查提供了直观参考,也为执行付出保留了客观凭证。
然而当下,有的领导干部只重“留痕”、不重“留心”,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工作留痕单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工作做了就可以心安理得”,表面看似“认真负责”,实际已踏上“痕迹形式主义”的歧途。
切断“痕迹形式主义”之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端正政绩观。
要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就列出长长的责任清单,至于每项内容是否落到实处,产生了什么效果,则语焉不详;要求完善各项工作记录,就下足功夫把会议纪要做得既完整又精细,至于是否如期解决了应该解决的问题,无人细究。
在一些地方甚至刮起了“美化材料”之风,办事情不重实效重包装,一心靠着材料出政绩。
事实说明,盲目追求“痕迹形式主义”,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让基层干部在文山会海之间疲于奔命。
长此以往,必将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辜负老百姓的信任和嘱托。
校正走偏的“工作留痕”,关键是得有一套科学全面的考评办法。
“痕迹”是考核的手段,但不能成为唯一的手段,只查“痕迹”,不究实效,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有懈怠之嫌。
对监督者来说,既要有敏锐的“鹰眼”,能够透过看似完美的外表发现潜藏的问题,也要有全过程扫描的精准“雷达”,既要看干了什么,也要看是怎么干的,更要看干出了什么成效。
在“留痕”的基础上,将工作的开展细节、落实情况、群众反馈等囊括进来,多标准评判、多层面印证,这样的评价才称得上全面客观,也才更能激发起干实事的劲头。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生活、为事业奔波。
然而,在工作过程中,一种名为“形式主义”的现象却时常困扰着我们。
它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手脚,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
在此,我想就工作形式主义谈一些自己的感想。
首先,形式主义让人疲惫不堪。
在职场中,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考核,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追求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工作的实质。
这种虚假的繁荣让人身心俱疲,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部门领导要求我们加班加点准备材料,甚至不惜牺牲休息时间。
在这种压力下,我们不仅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还影响了身体健康。
其次,形式主义阻碍了工作效率。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
为了追求表面的完美,我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修改、完善一个并不重要的文件,而忽视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影响了工作效率。
我曾见过一位同事,为了完成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任务,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而真正需要他解决的问题却因为拖延而错过了最佳时机。
再者,形式主义损害了团队氛围。
在团队中,如果有人过于注重形式,可能会导致其他人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团队协作。
此外,形式主义还可能使团队内部出现不公平现象,导致优秀人才流失。
我曾经在一个团队中工作,由于领导过于追求形式,使得团队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制度。
这让我感到十分不舒服,也影响了我的工作积极性。
那么,如何消除工作形式主义呢?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认识到,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高效率,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追求形式。
其次,要加强团队建设。
通过加强沟通、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团队成员能够共同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应该以实际工作成果为导向,而不是以形式为标准。
总之,工作形式主义是一种不良现象,它不仅让人疲惫不堪,还阻碍了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
我们要共同努力,消除形式主义,让工作回归本质,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办实事不能只重“留痕”心得体会办实事不能只重“留痕”心得体会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办实事不能只重“留痕”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痕迹是依据,也是参照。
留痕的初衷,是为了将工作中的重要资料、具体问题、相关细节收集归档,以便后续查漏补缺、总结经验。
不可否认的是,适度的痕迹管理确实能够起到提升效率、加强监督、推动落实的作用,但尺度和分寸掌握不好,就容易演化为“痕迹主义”。
例如,办实事过程过分重视材料,事事讲求留“证据”,拍照片、做笔记、填表格、建台账更是一样不落,诸如此类,都是“过度留痕”的具体表现。
“过度留痕”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一段吸引眼球的短视频、一则精彩纷呈的报道、一份工整漂亮的表格,似乎在“为民办实事”的成效上更具有代表性。
另一方面,工作上处处留痕,也可以被当作逃避责任、应付检查的“挡箭牌”,因为只要“留了痕”,则意味自己“尽了力”,无论上级如何检查,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长此以往,过度留痕必然滋生形式主义。
近年来,“快门式”干部、“表”哥、“表”姐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基层干部的“代名词”。
有的干部下乡开展工作,不是先“俯下身子”办实事、解难题,而是拉着群众一起“合影”,忙着“留痕”,更有甚者,变着花样“摆拍”,绞尽脑汁“造痕”。
有的干部被迫投身于“文山会海”,东奔西走、熬夜加班却“分身乏术”。
从“为了工作而留痕”到“为了留痕而留痕”,从“为了实绩而留痕”到“为了政绩而留痕”,过度留痕不仅耗费了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精力和时间,更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了样”“变了味”,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杜绝“过度留痕”,要着力在“破”与“立”上下功夫。
“破”,即破除“唯政绩论英雄”的传统观念。
心得体会: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最新)少点虚头巴脑的东西,多去干事创业,精简小小笔记本只是开始。
日前,某市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取代过去不同部门印制的《工作日志》《工作纪实》等4个本子。
对于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基层干部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对此不堪其苦。
凡是有大型的学习教育活动,都少不了一本又一本的学习笔记。
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揣上好几个笔记本。
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了交差。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每到年底,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笔记本,一大堆文件。
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就是谁的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
这样一来,下级就想方设法地做纸上文章,于是只要一开会,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会不断地照相留底。
大家各取所需,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
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
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
客观上说,工作要求有痕迹本来没有错,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就变了味。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
到基层检查工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基层的笔记做得咋样,看看基层的工作痕迹如何,而没有亲自到田间地头,没有在街头巷尾,没有深入基层群众去调查了解,久而久之,上面有所好,下面有所效,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危害不小。
不要以为这种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上级领导都会带来巨大危害。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心得体会三篇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心得体会一篇接地气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
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陡增基层负担、致使基层干部疲于应对,更为严重的是割裂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败坏了党的优良作风。
不管是作为普通党员还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指出要避免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强调要克服形式主义的顽疾。
从当前来看,作风不扎实、工作不落实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在群众中间产生很坏影响,因此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要从自身实际、从岗位实际、从工作实际做起,当一名名副其实的真党员、好党员。
我觉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要在工作中做到如下几点:1、做事要扎实,抓工作立足于实际,不浮在表面,必须在了解真实情况和掌握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开展,要把统战成员的满意不满意,干部同事认可不认可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务实的心态对待工作、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2、做人要亲民,工作中,不高高在上,不自以为是,耍官腔,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因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工作是一辈子的,感情是一辈子的,自己离开工作岗位后,还有多少曾经的工作对象愿意与自己联系,还有多少同事愿意和自己交流,金杯银杯不如大家的口碑。
3、正确看待自己,客观公正的看待得失,不断地认识自我、修养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心得体会二篇有一种人,官僚主义习气十分严重,群众戏称甩手掌柜。
甩手掌柜有三大表现:一是缺工作热情,思想上存在不愿。
这种人进入干部队伍动机不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他在意的是自己的升迁得失和切身利益,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当官,能当多大的官,在意的是能获得多少荣誉与报酬,能得到多少好处,至于为群众办多少事,为基层解决多少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分多少忧,解决多少难题,他毫不在意。
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心得体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党中央大力推进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参与这一整治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形式主义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毫无实效;还有过度留痕,工作重点不是干实事,而是忙于拍照、填表、写报告,做表面文章;再有就是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实际效果和群众需求。
官僚主义则体现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充耳不闻;推诿扯皮,不愿担当,遇到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滥用权力,瞎指挥,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基层的承受能力。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首先,它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为了应付各种形式上的要求,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中。
其次,它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群众看到的不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的干部,而是只做表面功夫的“演员”,从而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
再者,它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搁置,创新和改革的动力被削弱,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
要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
各级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同时,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完善制度建设是整治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再单纯以文件、会议、留痕等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而是更加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
要加强监督问责机制,对发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还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能够参与到对干部的监督中来,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
莫让“工作留痕”成为形式主义莫让“工作留痕”成为形式主义近年来,在基层工作中,“痕迹管理”悄然兴起,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别忘了拍照留记录,上面检查的时候要用,不然工作就白干了”。
干工作留痕迹做记录,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以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备开展其他工作时作为参考。
但是,随着工作头绪的增多,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凡事都要求“工作留痕”的做法,却背离了我们工作的初衷,工作被过分追求留痕,而忽视了工作实效,成了基层开展工作的一种束缚,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这种凡事都要求“工作留痕”的工作方式表面上看似有存在的必要,实则危害重重。
被过分追求痕迹化的工作,在基层看来,由于众多工作的叠加,本应有序开展的工作,为了“留痕”,向上级报告工作落实情况,不得不出奇招“瞒天过海”。
比如组织一次集中会议,除了各种会标会轮流上阵外,参会人员在这个会议室拍完照后再到另一个会议室拍照,俨如“群演”一般,到处串场子。
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现象,还有诸多像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等,图文并茂、逻辑严谨、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的检查材料数不胜数,检查一项工作,似乎在文件材料里就能“一决高下”。
这种过于“留痕”的工作方式长期下去会极大增加基层的负担,使基层产生疲于应付的心理,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留痕”上,而忽视了工作实效,为了工作而工作,偏颇了工作重点,长此以往,也会打消对工作的积极性。
对上级而言,上级领导得到的往往是一些纸上谈兵的“成果”,缺少对基层的实际调研,导致不能很好的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
而最受损失的就当属人民群众了,基层干部每天只是应付上级的留痕检查,在政策落实上打了折扣,使人民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实惠。
产生“工作留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既有上级的原因,也有基层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从上级层面来讲,不健全的检查考核机制是催生“工作留痕”的根源,日常工作中,每到年中和年终两个节点,上级的检查考核接踵而至,基层的工作成绩从何体现?空口无凭,有痕为证,多数的检查考核重点就落在了档案资料上,一切工作的落实情况从纸面上体现,一项工作的好坏最后由板板正正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来说明,检查考核就成了拿着考评表,翻着档案盒,看着文件材料,考核分数就出来了,却忽视了对工作实际的考评,没有深入基层,下到田间地头去听取群众的意见。
X年整治形式主义心得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给干部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比如:有的基层单位要应对上级多个部门,且不说陪同检查,仅是汇报材料、考核报表就让人目不暇接,即使加班加点都干不够、写不完;有的地方为了体现政府部门重视,明确要求一把手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而且不得请假。
导致一把手参会像是“赶场子”,影响到他们正常工作的开展;还有的单位“无纸化办公”已走形变样,政务微信公众号泛滥,正在悄然演变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干部和常人一样,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付形式主义花费的时间越多,真正投入实干的精力就越少,工作粗制滥造,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甚至用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的情况就会普遍发生、屡禁不止。
总书记曾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指示:“文章反映的情况,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
”形式主义之所以如此顽固,与少数干部缺乏担当和能力不足有关。
比如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不妥,但如果不这么做,上级检查时就无法证明工作成绩,所以,明知不对,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
还有的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束手无策,却又害怕受批评甚至还想瞒天过海向上级邀功请赏,于是“造盆景”“刷数据”。
工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心得体会在职场生涯中,很多人可能都会面对工作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现象。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些流程和规定,但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公正、浪费和低效的问题。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反思。
首先,我认为工作形式主义是一种形式化、僵化的工作方式。
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流程上,而忽略了实际效果。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填写各种文件和报告,而这些工作与我们的实际工作内容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我们就会出现“看起来做得很多,实际上做得很少”的现象。
这种工作方式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使我们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甚至导致人才流失。
其次,官僚主义是指一种以权力和规则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个人的意见和创新往往被削弱和压制,而更多的是执行规则和服从上级的命令。
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会限制员工的发展,还会让组织失去创新和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创新、包容多样性和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接下来,我想强调的是,我们需要突出重点。
有时候,我们会在琐碎的细节中迷失方向,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点,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重点是指多产出、多收入的事情,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和回报。
当我们关注重点时,我们会更加高效和有效,而不是在表面上却没有产出价值。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思辨。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仅仅接受已有的观点和思路,而应该善于思考和质疑。
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避免走入一些错误的死胡同。
思辨需要我们开放的心态和包容多样性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听取上级的命令和执行规则。
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注意遣词造句准确、简练。
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业技能,只有表达清晰、明确才能更好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套话、废话或者无聊的大量修饰词,在表述想法时,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让别人更容易明白我们的观点和思路。
我在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检讨报告在工作中,形式主义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对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我深感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在此,我对此进行自我反思和检讨,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首先,我意识到在一些任务和项目中,我过于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
这种倾向使得我过度注重报表和文件的完美和规范,而忽视了工作本身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这不仅仅浪费了时间和资源,也限制了团队成员的发挥空间和创新潜力。
其次,我发现我在一些会议和讨论中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
有时我过于注重流程和程序,而忽视了会议的目的和讨论的实质。
这导致了会议的效果不佳,浪费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也使得工作进展缓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目标导向意识:我将更加关注工作任务背后的目标和效果,并将其作为评估工作质量的基准。
在做决策和制定计划时,我将优先考虑实际效果和团队的整体利益。
2. 简化工作流程:我将审查工作流程和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文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我将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改进建议,并一起探索更加简洁和高效的工作方式。
3. 强化沟通效果:我将注重提前准备会议议程和目标,并在会议中确保重点讨论实质性问题。
我将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参与积极的讨论,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工作进展。
4. 探索创新空间:我将鼓励自己和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尝试新的创意和方法。
我会放宽对规范和传统做法的要求,鼓励大胆尝试和错误学习,以推动工作的创新和进步。
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相信我可以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合作,实现更好的工作成果。
总结起来,形式主义是一种常见的工作问题,它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在我个人的工作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为了改进,我将更注重工作目标和实际效果,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沟通效果,并鼓励创新空间的探索。
我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能够克服形式主义带来的问题,实现更好的工作成果。
心得体会: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最新)
少点虚头巴脑的东西,多去干事创业,精简小小笔记本只是开始。
日前,某市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取代过去不同部门印制的《工作日志》《工作纪实》等4个本子。
对于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基层干部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对此不堪其苦。
凡是有大型的学习教育活动,都少不了一本又一本的学习笔记。
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揣上好几个笔记本。
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了交差。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每到年底,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笔记本,一大堆文件。
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
扣、图文并茂,就是谁的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
这样一来,下级就想方设法地做纸上文章,于是只要一开会,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会不断地照相留底。
大家各取所需,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
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
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
客观上说,工作要求有痕迹本来没有错,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就变了味。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
到基层检查工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基层的笔记做得咋样,看看基层的工作痕迹如何,而没有亲自到田间地头,没有在街头巷尾,没有深入基层群众去调查了解,久而久之,上面有所好,下面有所效,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危害不小。
不要以为这种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上级领导都会带来巨大危害。
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产生困惑。
一方面要面对诸多的矛盾问题,要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一方面却要抄抄写写,要落到纸上,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奔命。
对于上级干部而言,如果只是注重纸面上的问题,而缺乏实际调研,就会空对空,在制定政策时就会悬空。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必须彻底根治。
首先要把这种形式主义变种揪出来,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进行整改落实,不必要的纸面检查必须要剔除,不能给基层干部增添负担。
从领导干部抓起,从领导干部改起,大力倡导基层调研之风,不以书面痕迹为依据,而以干部足迹为依托。
其次要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
心得体会:破除“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8年11月26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
工作“留痕”,本意在于加强管理、激发动力,以明确责任、推动落实。
然而,如果片面强调“留痕”、事事处处都要“留痕”,就会背离初衷、走向反面。
“留痕”只是手段,从来都不是目的。
之所以出现本末倒置,既有精神懈怠、作风不实等主观因素,也有被不切实际的督查检查“逼”出来的情况。
“编造台账应对检查,摆块牌子做个样子”,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
“留痕”过多过滥,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让不少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压力山大、苦不堪言,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亟须破除“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做法,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事创业者轻装上阵。
一方面,加强源头治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以实绩、实效论英雄,让那些敢扛事、能干事、善成事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
另一方面,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干实事上来。
最好的“留痕”,莫过于干出实绩、留下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