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高智耀传(2)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考点二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从2015年起,高考全国卷新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2017年新大纲明确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和形式一定会有所增加和改变。
古代文化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
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
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读通的。
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从近两年高考对此考点考查情况来看,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乙为例: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诸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名号、礼仪和宗法等等,因此,我们在备考时应遵循以下几点:1.关注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以便触类旁通。
重点关注: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知识。
如:对人的称谓就有以“书斋”“籍贯”“郡望”“官名”“官地”“兼称”等多种方式。
2.概括总结同义别称的词汇。
如:擢、拔都是“提升官职”的意思。
拜、除、授等同为“授予官职”的意思。
3.结合实例快速识记。
如:道,在唐代为行政区划,是州的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谭嗣同》“旋升宁夏道”中“道”指道的长官。
[教材回顾]一、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侯、伯: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左尹: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都尉: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丞:6.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7.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御史:[答案] 1.侯、伯:我国古代的五等爵位名。
新元史卷一百四列传第一后妃烈祖宣懿皇后(即诃额仑或月伦太后)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即弘吉剌·孛儿帖)(忽鲁浑皇后以下附) 太祖忽兰皇后(古儿八速皇后以下附)(古儿八速皇后即古儿别速,成吉思汗赐予术赤台者为亦巴合,而非古儿别速) 太祖也遂皇后(察合皇后以下附)(即察合公主) 太祖也速干皇后(合答安皇后以下附)太祖完颜皇后(即岐国公主或称公主皇后) 太宗孛刺合真皇后(昂灰二皇后以下附)太宗昭慈皇后(即乃马真后) 定宗钦淑皇后(即海迷失后) 拖雷妃显懿庄圣皇后(即克烈·唆鲁禾帖尼) 宪宗贞节皇后(也速儿皇后以下附) 世祖帖古伦皇后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喃必皇后以下附) 真金太子姐徽仁裕圣皇后成宗贞慈静懿皇后成宗卜鲁罕皇后(忽帖泥皇后) 答刺麻八刺元妃昭献元圣皇后武宗宣慈惠圣皇后(速哥失理皇后以下附) 武宗仁献章圣皇后武宗文献昭圣皇后武宗伯忽笃皇后仁宗庄懿慈圣皇后(答里麻失里皇后)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牙八忽都鲁皇后以下附) 甘刺麻元姐宣懿淑圣皇后泰定帝八不罕皇后(亦怜真皇后以下附) 明宗八不沙皇后明宗真裕徽圣皇后(按出罕皇后以下附) 文宗不答失里皇后宁宗答里忒迷失皇后惠宗答纳失里皇后(即钦察答纳失里) 惠宗伯颜忽都皇后惠宗完者忽都皇后(即奇皇后)(木纳失里皇后以下附) 附诸公主(昌国大长公主帖木伦即帖木仑,昌国大长公主火臣别吉即火真别姬公主,赵国大长公主阿刺海别吉即阿剌海别吉或壶盖公主以下等附)卷一百五列传第二烈祖诸子哈撒儿也生哥势都儿哈准(即合赤温) 按只吉带哈丹帖木哥斡赤斤(即帖木格或铁木哥斡赤斤) 塔察儿乃颜别克帖儿别勒古台口温不花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太祖诸子一术赤拔都伯勒克忙哥帖木儿脱脱月思别鄂尔达昔班土斡耳托克帖木儿卷一百七列传第四太祖诸子二察合台合剌旭烈兀也速蒙哥阿鲁忽博拉克笃哇也先不花怯伯笃来帖木儿贝达尔不里秃剌阿剌忒纳失里卷一百八列传第五太祖诸子三拖雷上旭烈兀出伯阿八哈台古塔儿卷一百九列传第六太祖诸子四拖雷中阿鲁浑盖喀图合赞合儿班答不赛因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七太祖诸子五拖雷下阿里不哥药木忽儿拨绰牙忽都末哥阔烈坚(即阔列坚)也不干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八太宗诸子合失海都察八儿阔端太子只必帖木儿别帖木儿脱脱木儿阔出太子失烈门哈剌察儿灭里阿鲁灰帖木儿合丹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九定宗诸子忽察脑忽禾忽秃鲁宪宗诸子班秃阿速台玉龙答失撒里蛮彻彻秃昔里吉兀鲁思不花晃火帖木儿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十世祖诸子上皇太子真金甘麻剌梁王松山王禅答剌麻八剌魏王阿木哥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十一世祖诸子下忙哥刺阿难答那木罕忽哥赤也先帖木儿把匝瓦剌尔密爱牙赤奥鲁赤铁木儿不花老的阿忒思纳失里搠思班党兀班阔阔出脱欢老章孛罗不花大圣奴宽彻不花和尚帖木儿不花蛮子忽都鲁帖木儿成宗皇太子德寿仁宗皇子兀都思不花泰定帝诸子八的麻亦儿间卜小薛允丹藏卜文宗诸子皇太子阿剌忒纳答剌燕帖古思太平讷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十二特薛禅孛秃锁儿哈忽怜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十三阿剌兀思剔吉忽里(阔里吉思、术忽难、术安)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纽林的斤、帖木儿补化、伯颜不花的斤)卷一百十七列传第十四札木合塔而忽台(即塔里忽台) 脱黑脱阿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客烈亦王罕(或称王汗)桑昆(即亦剌合?桑昆) 札合敢不乃蛮太阳罕(即太阳汗) 不月鲁克(或称不亦鲁黑汗) 古出鲁克(即屈出律) 抄思别的因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十六木华黎上(孛鲁塔思、霸都鲁安童、兀都带、拜住)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十七木华黎下(速浑罕、乃燕、硕德、别里哥帖木儿、相威、撒蛮、脱脱、朵儿只、朵儿直班乃蛮台、带孙、忽图鲁、塔塔儿台)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十八博尔术(玉昔帖木儿、阿鲁图、纽的该) 博尔忽(布而古儿、月赤察儿、塔剌海、■〈亻瓜〉头塔察儿、密里察而、宋都台、伯里阁不花、赤老温、察剌、脱帖穆儿、月鲁不花、阿剌罕、健都班)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九速不台兀良合台阿术卜怜吉歹也速□儿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二十者勒蔑也孙帖额忽必来者别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一术赤台(成吉思汗原娶亦巴合,后来赐予术赤台,《元史》称亦八哈别吉,即札合敢不之女,其妹即唆鲁禾帖尼) 怯台哈答畏答儿博罗欢伯都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答阿里台(即答里台或答里台斡惕赤斤) 蒙力克脱栾伯人儿阔阔出(即通天巫阔阔出) 豁儿赤兀孙(即豁尔赤) 察合安不洼纳牙阿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三忽都虎(即失吉忽秃忽) 曲出阔阔出(四养子之一,成吉思汗以其反复无常,杀阔阔出而厚赏其妻) 察罕木华黎塔出亦力撒合立智理威韩嘉讷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四耶律楚材铸希亮有尚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五亦鲁该阿勒赤忽难迭该古出古儿木勒合勒忽布拉忽儿汪古儿者歹朵豁勒忽哈剌察儿阔阔搠思豁儿豁孙蒙古兀儿客帖木格速亦客秃种索轻吉牙歹塔亦儿阿儿孩合撒儿八剌扯儿必八剌斡罗纳儿台掌吉帖木儿蔑格秃合答安薛亦兀儿也客捏兀邻朵歹晃答豁儿速客孩晃孩合儿忽答别都温赤歹朵儿伯多黑申附朵罗阿歹等十又七人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二十六乞失里黑巴歹塔里察抄兀儿哈散纳绍古儿忽都虎铁迈赤虎都铁木禄塔海拜延八都鲁纽儿杰布智儿唵木海忒木台儿抄儿纯只海帖古迭儿大达里咬住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二十七阔阔不花按札儿(忙汉拙赤哥) 肖乃台(抹兀答儿兀鲁台脱落合察儿) 吾也而拔不忽槊直腯鲁华(撒吉思卜华明安答儿) 乃丹忒木台(奥鲁赤脱桓不花)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二十八阿剌浅阿剌瓦而思不别斡都蛮哈只哈心昔思铃部爱鲁小钤部赵阿哥潘重喜塔本阿里乞失铁木儿迭里威失锁咬儿哈的迷失曷思麦里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九札刺亦儿台豁儿赤塔出阿只乃怀都塔孩拔都儿阿塔海速哥忽兰失鲁孩麦里昔里吉思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三十镇海(即田镇海,蒙古商队被花剌子模海儿汗亦纳勒术杀害后,成吉思汗派往花剌子模责问摩诃末苏丹而被杀害的使团团长为巴合剌,而非镇海) 粘合重山南合牙刺洼赤马思忽惕刘敏王德真杨惟中孛鲁欢也先不花答失蛮按摊阿荣搠思监忙哥撒儿伯答沙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一耶律留哥薛阇收国奴古乃善哥蒲鲜万奴王珣荣祖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三十二耶律阿海秃花(即耶律秃花) 秃满答儿忙古带移剌捏儿买奴石抹也先(或译石抹阿辛) 查剌库禄满石抹明安咸得卜石抹孛迭儿石抹海住世昌耶律忒末天佑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三仳里伽贴木儿岳璘贴木儿都尔弥势哈剌普华偰文质偰列篪撒吉思答理麻哈剌阿思兰都大塔塔统阿玉笏迷失力浑迷失哈剌亦哈北鲁阿邻贴木儿沙剌班世杰班野里术铁哥术孟速思阿失贴木儿八丹阿散亦辇真昔班斡罗思密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四严实忠济忠嗣忠范王玉汝张晋享好古齐荣显岳存王德禄信亨祚毕叔贤阎珍孙庆齐圭秉节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五史秉直进道天倪楫权元亨天安枢天泽格耀天祥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三十六张柔宏彦宏略宏范珪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三十七张荣邦杰宏宓刘鼎张迪福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三十八董俊文炳士元士选文蔚文用士廉文直文忠士珍守中守简士良士恭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九汪世显忠臣德臣良臣惟臣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四十石珪天禄王珍文干杨杰只哥刘通复亨渊刘斌思敬赵柔晟耿福继元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一张子良懋王檝高宣天锡塔失不花邸顺浃琮泽张全思忠匡才国政鲜卑仲吉焦德裕李邦瑞唐庆张羽王钧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十二赵天锡贲亨赵瑨秉温秉正赵迪椿龄买塔剌浑六十八乔惟忠袁湘王兆刘会赵祥聂珪靳和用王守道李伯佑杨彦珍吴信段直杨珪周献臣染成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三刘伯林黑马元振元礼夹谷常哥常哥子忙古带郭宝玉德海侃石天应安琬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四李守贤彀伯温守正守忠何实李亨安世英薛塔剌海四家奴高闹儿元长灭里干王义奥敦世英保和希恺希尹田雄史千张拔都忙古歹世泽张荣君佐孙威拱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郝和尚拔都天挺何伯祥玮王善庆端梁瑛天翔杜丰思明思忠思敬王玉忱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四十六按竺迩车里步鲁合答国宝赵世延野峻台阿巴直月乃合马润马祖常卷一百五十列传第四十七绰儿马罕希拉们贝住岱尔拔图也速台儿脱忽察儿图格察儿速客图撒里成帖木儿库而古司阿儿浑尼佛鲁慈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四十八常咬住普兰奚普化奥屯世英贞也里迭儿石抹明里刘哈剌八都鲁许国桢扆韩麟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九月里麻思塔不已儿重喜怯怯里相兀速孛罕忽都苫彻拔都儿哈八儿秃察罕阿儿思兰阿散直失剌拔都儿口儿吉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失里伯拜延合剌江坤都岱乌克岱勖实带只儿哈郎秃鲁不花咬住哥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五十田嗣叔子成孟德义郑义江巩彦晖信刘恩石高山隋世昌贺祉楚鼎张均王昔剌宁李天佑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一杭忽思阿塔赤伯答儿拔都儿别吉连帖赤帖木儿脱欢帖木儿不花忽都思和尚千奴中仙鼐帖哥术探花爱忽赤脱力世官也罕的斤旦只儿脱欢勃兰奚怯烈举连赤海牙也速■〈碍,角代石〉儿昔都儿阔里吉思伯行铁连谟克博罗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赛典赤赡思丁纳速拉丁乌马儿忽辛布鲁海牙廉希宪廉希贤廉惠山海牙阔阔坚童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三高智耀睿纳麟李桢刘容阔阔出脱欢朵儿赤仁通暗伯亦怜真班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刘秉中秉恕张文谦窦默姚枢炜燧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五商挺(琥、琦) 赵良弼杨果宋子贞赵璧张雄飞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伯颜相嘉失里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五十七阿里海涯贯云石阿剌罕速迭儿忙兀台完者拔都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五十八昂吉儿哈剌觞忽刺出叶谛弥实塔里赤沙全谒只里囊加歹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九李庭刘国杰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六十李忽兰古郑鼎甫昂霄制宜阿儿思兰李进石抹按只不老郑温釭铨石抹乞儿狗狗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一纽璘也速答儿囊加台答失八都鲁孛罗帖木儿速哥探马赤塔海帖木儿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六十二张兴祖宁玉张荣实玉吕德朱国宝吴佑安民梁祯张泰亨继祖珍王守信皇毅靳忠蔡珍韩进刘用世世恩世英苏津王均季庭璋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三张禧宏纲贾辅文备王国昌通解诚赵匣剌孔元张洪赵伯成虎益张万家奴孝忠离昂嘉綦公直忙古台完颜石柱程介福张立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四游显贾居贞钧赵炳李德辉吕张擂辉马亨何荣祖程思廉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五郝经苟宗道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六十六陈祜思谦天祥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许衡师敬刘因吴澄当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六十八李冶朱世杰杨恭懿王恂郭守敬齐履谦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九张庭珍庭瑞张立道梁曾李克忠稷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七十郭汝梅张炳袁裕孟祺王庭玉刘好礼李元张础陈元凯许楫孙显王显祖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李秉彝覃澄谢仲温姜彧高源韩政冯岵胡祗遹王纲思聪曹世贵詹士龙高良弼白栋孙泽良桢赵宏伟琏琬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七十二贺仁杰胜太平也先忽都贾昔刺丑妮子虎林赤秃坚不花吕合刺天麟天祺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三洪福源(茶邱君祥万) 王綧(阿剌帖木儿兀爱)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四杨大渊文安刘整垓夏贵吕文焕师夔范文虎管如德王积翁都中朱焕霁陈奕岩蒲寿庚马成龙周全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五伯帖木儿玉哇失哈答孙塔海乞台哈赞赤答答呵儿答失蛮曷剌不花明安忽林失彻里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七十六土土哈床兀儿燕帖木儿撒敦唐其势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七十七唆都(百家奴) 李恒(世安) 来阿八赤樊楫(李天祜唐琮)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七十八史弼高兴亦黑迷失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朱清张瑄文虎黄真刘必显罗璧黄头咬童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八十崔斌宋钦其刘宣秦长卿仲杨居宽居简杨朵儿只教化不花萧拜住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姚天福崔彧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八十二王磐李昶刘肃赓王鹗徐世隆孟攀鳞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三张惠石天麟杨湜张昉张天佑高觿张九思郝彬王伯胜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尚文李谦王约张升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五王恽逊志高呜王思廉荆玩恒马绍阎复王倚高克恭夹谷之奇臧梦解燕公楠白恪李衎张伯淳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八十六程钜夫袁桷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赵孟頫(赵与薰赵大讷) 叶李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八十八王构士熙土点魏初刘敏中宋道焦养直杨桓尚野师简李之绍谢端曹鉴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九安藏迦鲁纳答思大乘都唐仁祖洁实弥尔兀玉笃实脱烈海牙燕只不花忙兀的斤普颜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赵天麟郑介夫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一陆耉李拱辰潘泽李廷王道郭郁任仁发苗好谦韩冲中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陈思济梁贞申屠致远雷膺徐毅滕安上萧泰登张完权秉忠王兴祖黄肯播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三李元礼赵璧秦起宗席郁韩国昌元善董纳赵师鲁于钦宋翼杨按札尔不花杨焕胡彝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四和礼霍孙完泽阿鲁浑萨里岳柱彻里秃忽鲁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五哈剌哈孙不忽木回回巙巙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九十六铁哥乞台普济也克吉儿斡罗斯博罗不花庆童爱薛曲枢伯都伯帖木儿脱虎脱三宝奴察罕卷二百列传第九十七阿沙不花亦纳脱脱(铁木儿塔识达识帖睦迩伯撒里)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李孟敬俨郭贯刘正王毅高昉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九张孔孙张养浩曹伯启王寿谢让吴元珪畅师文曹元用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王利用刘事义郭明德马煦韩若愚尉迟德诚刘德温吴鼎刘润陈端卜天璋王艮吴恭祖宋崇禄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一旭迈杰倒剌沙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二阿礼海涯脱因纳和尚剌剌拔都儿教化者燕不花万家驴阇里帖木儿兀鲁思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元善明邓文原虞集盘揭傒斯(汯) 黄溍欧阳玄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四梁德珪张思明陈颢傅岩起王士宏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五张起岩许有壬宋本(褧) 王结仇浚王思诚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六脱脱(修撰《宋史》《辽史》《金史》) (合剌章)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七彻里帖木儿别儿怯不花定住太不花刘哈剌不花老的沙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八贡奎师泰王守诚李好文孛术鲁翀远苏天爵吴直方莱杨瑀逯鲁曾曾福仲刘闻张翥周伯琦孔克坚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王克敬崔敬韩镛盖苗归旸徐奭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吕思诚武祺成遵贾鲁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一奕赫抵雅尔丁野讷回回瞻思自当笃列图完者都达里麻识里丑的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一月鲁帖木儿卜颜帖木儿道童达里麻识理也速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二李士赡张桢陈祖仁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三李黼韩准泰不华樊执敬汪泽民福寿贺方褚褚不华普化帖木儿刘鹗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四董抟霄余阙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五星吉石抹宜孙迈里古思苏友龙也儿吉尼陈有定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 李思齐老保魏赛因不花关关关保刘则礼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七信苴日杨汉英宋阿重杨完者曾华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八李璮王文统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九阿合马庐世荣桑哥要束木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铁木迭儿铁失伯颜哈麻雪雪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韩林儿张士诚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徐寿辉陈友谅理明玉珍升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方国珍何真邵宗愈李质陈均义陈舜隆陈良玉欧普祥邓克明熊天瑞王宣信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帖木儿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循吏刘义谢天吉赵振玉黄顺翁仓振曾冲子张耕葛荣齐克中赵志阎从王琚仁杜处愿刘济周惠李英许维桢王德亮田滋王安贞邢裕秉仁徐泰亨陈春耶律伯坚陈楚仙刘辉柯谦九思王肖翁卢克治赵良辅陈炎酉于宏毅孙天正燕立帖木儿谙都剌杨景行干文传林兴祖观音奴周自强白景亮夏日孜聂以道卢琦王大中野仙不华邹伯颜刘秉直许义夫郭思恭合剌不花罗文焕李惟闰叶森孔涛林泉生缪思恭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忠义一攸哈剌拔都任志刘天孚阚文兴张桓萧景茂侯彦直布景龙毛铎祝兴可樊复张怀德刁代李纯董文彦韩心渊周宏李齐周喜同塔不台韩因卞琛小十李仲亨乔彝张岩起吴德新王佐颜瑜王士元杨朴孙撝石普盛昭杨乘纳速剌丁宝童海鲁丁西山驴胡善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忠义二郑玉金普庵撒里哈海赤王荣忠周镗谢一鲁聂炳明安达尔刘阱孙焘孙硕兴孙俞述祖桂完泽金德丑闾冯三孛罗帖木儿马哈失力彭庭坚王伯颜相桢陈阳盈刘浚健朵里不花达兰不花哈乞陈君用卜理牙敦上都潮海民安图黄绍黄云胡斗元魏中立于大本章善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忠义三王翕朵儿直班高文鼎解子元罗启南姜天恇钱鹤皋梁曾甫孔昺邓可贤张恒张友明周仁陈元善雷灿叶景仁隽李铉马哈麻罗良陈端孙张进九赵观光潘伯修周诚德刘公宽王铨刘良刘溶杨椿李棠卿邹世闻刘受二陈谦训李清七清八林梦正夏璿普元理汤自愿汪伯正江日新陈择许晋刘元谟杨居仁脱脱张升舒泰张远陈无吝黄复圭黄翊杨本岩彭继凯萧同善陈新冯文举郭景杞尚景仁束良曾刘以忠神保邢飞翰张仲仁张名德齐郁邓祖胜张士谦吴讷陶起祖驴儿达德柏帖木儿迭里弥实获步独丁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忠义四伯颜朱春谷廷珪买住张凤仪仪子万里熊义山罗邦佐曹彦可陈道夫梅实吕复堵简囊果歹完者都赵资周冕刘公礼罗辉王成游宏道木薛飞罗武德王英普颜不花申荣闵本拜住赵宏毅恭张正蒙徐猱头堇哻邓烈朴赛因不花张庸段桢郭庸丁好礼朱公选孙德谦叶兰孙昶伯颜子中王翰蔡子英狄琮夏侯尚元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儒林一赵复砚弥坚金履祥卫益富张盨胡炳文程直方许谦张枢吕洙薛玄马道贯吕溥陈庾潘迪牟应龙熊朋来车若绾徐之纲胡一桂戴良齐熊禾马端临胡三省俞琰李简刘德渊薛元宰沂何中董朴荣肇萧■〈奭斗〉韩择侯均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儒林二黄超然陈应润王野翁谢仲直钱义方丁易东陶元干王申子任士林赵采徐之祥魏新之吴霞举邱富国郑仪孙董真卿张理程龙程焕吴迂雷光霆陈深吴鄹刘整陈宏史蒙卿周鼎杨璲夏泰亨刘瑾王天与王充耘黄景昌俞皋鲁震熊复毛应龙乌冲黄泽安熙焦悦同恕第五居仁敖继公邱葵孟文龙秦玉吴师道王余庆陈普韩性熊良辅陈栎保八曹元博吴仪武恪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儒林三刘庄孙刘彭寿林起宗戚崇增程端礼端学倪渊陈澔师凯刘友益冯翼翁彭丝宇文公谅史季敷赵有桂闻人梦吉陈刚陈樵牟楷程时登程复心史伯璿詹道传黄景星曾贯周仁荣仔肩孟梦恂钟律黄清老单庚金俞汉朱公迁朱隐老刘霖陈谟周闻孙邵光祖俞燮元赵汸江克宽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文苑上杨奂员择陆文圭梁益刘辰翁黄圭罗志仁周密卢挚戴表元陈孚冯子振洪希文龚璛宋无白珽刘应龟元淮袁易泰鲜于枢郑滁孙陶孙姚应凤谢晖吾邱衍仇远杨载杨刚中李桓刘诜龙仁夫刘岳申陈旅程文陈绎曾李泂王景贤范椁柳贯李孝光朱文霆周驰朱德润顾辉马莹黄叔英吴福孙胡渭李存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文苑下萨都剌周权陈泰黄许杨士弘万白辛敬周贞郑大同史公廷傅若金李康乃贤黄玠何失程以临王逢蒲道源岑安卿谢宗可郑元佑胡天游周霆震吴定翁孙辙郭钰舒頔李祁王礼戴良吴海王冕钱惟善张昱陶宗仪顾德辉郭翼杨维桢张宪张雨丁鹤年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六笃行上田喜缪伦祖浩然徐师颜陈斗龙胡景清颜应佑赵应祥周古象王闰郭道卿佐卿廷炜萧道寿郭狗狗张闰苪世通丁煦周存义田改住宁猪狗李家奴等樊渊赖禄孙刘德泉朱显吴思达朱汝谐郭回孔全张子夔等杨一张本张庆元善却祥赵毓胡光远庞遵陈韶孙李忠吴国宝李茂羊仁黄觉经章卿孙俞全李鹏飞彻彻王初应施合德石明三郑文嗣太和钦王荐郭全刘德马押忽杨皞丁文忠邵敬祖李彦忠郭成扈铎孙秀实李子敬宗杞赵荣吴道直余丙徐钰尹莘孙希贤卜胜荣刘廷让刘通黄镒丁祥一张旺舅张思孝杜佑长寿梁外僧等孙瑾吴希曾长恭訾汝道赵一德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七笃行下姚仲实夏永庆黄一清祝大昌叶以清秦玉王庸黄赟刘琦刘源陆思孝姜兼胡伴侣王士宏何从义哈。
高智耀睿纳麟李桢刘容阔阔出脱欢朵儿赤仁通暗伯亦怜真班高智耀,字显达,河西人。
祖逸,夏大都督府尹。
父良惠,夏右丞相,封宁国公。
智耀登进士第,而国亡,遂隐于贺兰山。
太宗召见,将用之,固辞。
皇子阔端镇平凉,知耀上言:“儒者给复已久,不宜与厮养同役,请除之。
”皇子从之。
宪宗即位,智耀入觐,奏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乱。
然欲资其用,宜先养其材,蠲除徭役,因教育人材之先务也。
”帝问:“儒者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能比乎。
”帝曰:“善。
前未有以此告朕者。
”诏复各路儒户,徭役无所与。
世祖在潜邸已闻其名,及即位,尤加礼遇,呼为高秀才而不名。
命铸印授之,凡儒户给公文为左验。
时士之被俘者,皆没为奴,智耀请朝廷赎之。
即拜翰林学士,命巡行各路,赎免三千余人左右。
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短长,谓之非士亦不可。
”帝悦。
智耀又言:“国初庶事草创,纲纪未立,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司纠劾。
”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智耀之言也。
未几,拜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奏言:“蒙古旧俗与汉人不同,今留汉地,建城郭宫室,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选使报聘谕之,智耀请行。
至上京,病卒。
自太宗考选各路儒士后,所在不务存恤,仍与齐民无异。
智耀前后上言,正户籍,蠲力役,由是儒术始重,人才渐出。
学校中多立祠祀之。
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子睿。
史臣曰:赵氏南迁,中原文献扫荡无余,独拓拔氏建国二百余年,唐之故家遗俗尚有存者,如高智耀、李桢等皆是也。
自智耀上言,正户籍,蠲力役,中原之士始知向学。
其祀于学校,宜哉!睿,年十八,以父荫授符宝郎,出入禁闼,恭谨详雅。
久之,除唐兀卫指挥副使,累迁礼部侍郎。
出为嘉兴路部管,迁江东道提刑按察使。
盗发,声言围宣城,城门昼闭,睿召官吏责之曰:“贼势方炽,吾先示弱,民何以赖?”命开门,听民出入贸易,密治兵以备之。
《元史·高智耀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高智耀,字显达,世仕夏国。
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
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
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
皇子从其言。
欲奏官之,不就。
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
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
”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
”帝曰:“善。
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
”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
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
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
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
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
”帝悦,更宠赉之。
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
”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
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
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
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译文: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西夏为官。
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
高智耀考中西夏进士,西夏亡后,隐居在贺兰山中。
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推荐了高智耀,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
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时,命儒生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说,免除儒生的赋税徭役已经很久了,现在忽然把他们视作厮役,不妥当,请收回成命。
《新元史》卷六·本纪第六《新元史》卷六·本纪第六○宪宗宪宗桓肃皇帝,讳蒙哥,睿宗拖雷之长子也。
母曰显懿庄圣皇后,客烈亦氏。
生于太祖三年戊辰十二月三曰。
有晃忽答部人知天象,言帝后必大贵,故以蒙哥名之。
蒙哥,译义长生也。
太宗在潜邸,养以为子,使昂灰二皇后抚之。
睿宗卒,始命帝归藩。
太宗七年,从拔都讨奇卜察克、斡罗思诸部。
九年,入奇卜察克,其别部酋八赤蛮败遁,匿于浮而嘎河林中。
帝入林授捕,见空营一病妪在焉。
讯之,则八赤蛮已遁于宽田吉思海岛。
时北风大作,海之北岸水浅,遂渡水,出其不意擒之。
帝命之跪,八赤蛮曰:“我一国之主,岂图苟活。
且我非驼,何以跪为?”帝囚之。
八赤蛮谓守者曰:“我窜于海岛,与鱼何异。
然卒见擒,天也!今水回期将至,汝等宜早还。
”守者白于帝,即日班师,而水已至,后军有浮渡者。
八赤蛮请受刃于帝,帝命皇弟拨绰斩之。
与拔都等进攻斡罗斯之勒冶赞城,帝躬自搏战,克之。
十一年春,又与定宗攻拔阿速之蔑怯思城。
十二年,围斡罗斯计掖甫城。
帝遣使谕降,城人杀使者,帝怒,昼夜力攻,克之,尽屠其众。
太宗崩,诸军东返。
定宗即位,命帝屯六盘山,控制秦陇,为伐蜀之计。
定宗崩,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拔都与诸王、大将会于阿勒塔克山,议立君。
皇后遣使者帖木儿来会。
至者西方诸王忽必烈、阿里不哥、末哥,东方诸王也孙格、塔察儿、帖木迭儿、也速不花及大将兀良合台、速你带、忙哥撒儿数人。
时大将野里知吉带自西域至,建议遵太宗之命,立失烈门。
皇弟忽必烈作而言曰:“太宗既欲立夫烈门,而汝等辅立定宗,岂太宗命耶?阿克塔隆为太祖爱女,即有罪,宜会诸王、哈屯定谳,乃不问而杀之,又岂太祖、太宗法耶?今日之事,奈何以太宗之命为辞!”闻者语塞。
初,太祖分部众于子弟,睿宗以幼子,所得独多,故诸将多睿宗旧部。
睿宗卒,帝兄弟尚幼,事皆决于庄圣皇后。
后有才智,能御众,又与拔都善,故众皆属意于帝。
时又有建议者,谓拔都最长,当立。
拔都不可。
众曰:“王既不肯自立,请王审择一人,以定大计。
高鸣,字汝和,元之平定郡人也。
鸣生而颖悟,幼孤,家贫不能供其学,然志操不衰。
尝从其兄游于乡塾,得闻圣贤之教,遂立志于学,勤苦不懈。
年二十,举于乡,遂登进士第。
鸣登第后,授秘书省校书郎,迁秘书省正字。
鸣居官清谨,不苟合,好直谏,每有弊政,必极言其害,虽触忤权贵,亦不顾。
时丞相脱脱当国,威福自专,鸣上疏极谏,请罢其私宠,以正朝纲。
脱脱怒,欲陷鸣于法,幸得同列救援,免于一死。
鸣虽遭挫折,然志节益坚。
后迁国子监丞,迁国子祭酒。
鸣在国子监,教诲生徒,务求真知,不尚虚名。
尝有生徒请益,鸣曰:“学贵在实,不贵在虚。
虚名误人,实学利世。
”生徒闻之,莫不敬服。
鸣尝上疏论时政,谓:“今朝廷用人,多以门第,不以才德。
宜改其弊,用贤能,去贪鄙,以固国家根本。
”疏上,帝深纳其言,遂有改革之志。
鸣又上疏请修科举之弊,谓:“科举之制,久弊不治,宜广开言路,以收天下贤才。
”帝嘉其言,命下有司,施行其议。
鸣居官二十余年,屡有直言,虽屡遭贬谪,然其节操自若。
尝谪居临洮,有故人来访,见其居处简陋,饮食粗粝,叹曰:“鸣居官清白,真君子也。
”鸣笑而不言。
鸣晚岁,迁翰林学士承旨,位极人臣。
鸣虽位高权重,然仍保持初心,不忘百姓疾苦。
尝上疏请免民间杂税,以苏民困。
帝览疏,深以为然,遂下令减免。
鸣卒,年七十有九。
帝闻之,辍朝三日,追赠光禄大夫,谥文忠。
鸣之子高其昌,亦登进士第,官至礼部尚书。
鸣天性慈孝,事亲以孝闻。
尝有疾,其母忧甚,鸣泣告母曰:“儿虽不肖,愿以余年报母恩。
”母亦泣,曰:“鸣儿忠孝,吾何忧?”鸣疾愈,母亦安。
鸣平生好读书,尤工于诗。
其诗多抒发胸臆,感慨时事,言辞激昂,意蕴深远。
鸣所著诗文集,传世甚广,为后世所重。
鸣之生平,可谓忠孝节义,尽善尽美。
元史有传,载其事,以垂于世。
鸣虽逝,其德业永垂,为后世楷模。
论《时务五事》——兼论许衡的汉化思想第20卷第4期2006年7月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XINXIANG田巳C皿RSCOU正GEV01.2O.No.4JUL Y,2006论《时务五事》——兼论许衡的汉化思想李景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河南新乡453000)摘要:《时务五事》是元初的建国纲领,是元代理学宗师许衡的代表作,是许衡理学的具体实践.许衡把理学与元初社会实际相结合,倡议定官制,立法规,行德政,重农桑,制民产,兴学校,以先进的中原文明为元代统治者制订了立国规模,促进了元初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元代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理论基础.关键词:时务五事;汉化政策;立国规模;治生论;兴学传道中图分类号:K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13(2006)04-0114-03许衡(120l281年),号鲁斋,怀之河内(今沁阳)人,元代理学宗师.和其他理学家相比,许衡是切近时务,注重实际的思想家,他没有单纯停留在学术的探讨上,而是积极入世,践履于时,把理学与元初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从而成为元初最重要的理学家,"河北之学,……而鲁斋其大宗也,元时实赖之"1J.至元二年(1265年),元世祖命许衡议事中书省,辅佐右丞相安童,许衡即上书《时务五事》,向元世祖提出了具体的治国方略,"书奏,帝嘉纳之"r2].许衡的《时务五事》与郝经的《立政议》以及姚枢上书互为呼应,促使了元蒙的汉化政策最终得以确立.l3世纪,蒙古族还是一个游牧民族,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进占中原后,蒙古贵族别迭曾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3J,以草原文化取代农耕文明,这对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是一个致命的破坏,必将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虽然后来元世祖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改订制度,但并未得到贯彻执行.西北藩王不满改制,专门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地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如何?"4社会动乱,经济凋敝,严重威胁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元世祖意识到了吸取中原文化,走封建化道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决心实行汉化政策,以汉制治国.立国规模,必行汉法,是《时务五事》的核心思114想.许衡指出:"自古立国,皆有规模,循而行之,则治功可期.否则,心疑目眩,变异分更,未见其可也."5针对西北藩王的诘问,许衡指出:"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5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依照先进的中原文明来建立和巩固元帝国:"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仲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反之则必有变.北魏,辽,金历年最多,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皆乱亡相继,就在于能否采用汉制.所以,"国家之当行汉法无疑也"5J.所谓"汉法",指的是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仪制度和孔孟儒学,也就是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封建上层建筑,许衡依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国方略.第一,定官制,立法规,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针对元初政治粗疏,机构简陋的弊端,许衡"历考古今分并统属之序,去其权摄增置冗长侧置者,凡省部,院台,郡县与夫后妃,储藩,百司所联属统制,定为图"2J.以中原历代官仪制度建构了一个完备的政府体制.至元六年,许衡与太常卿徐世隆规定朝仪,"仪成,帝临观,甚悦"2J.至元七年,呈奏官仪图,帝日:"衡言是也,吾意亦若是."元世祖根据许衡等人的建议,在中央设总揽政务的中书省,掌管兵权的枢密院,负责监察的御史台,在地方上设置11个行中书省,负责全省军政事务,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作为地方行政机构,中央至地方政令统一,收稿日期:2006-06—12作者简介:李景旺(1963一),男,河南原阳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第4期李景旺:论《时务五事》消除了唐末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真正统一的封建国家,继隋唐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时期.在行政上,如何让这架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呢?许衡强调了法制和用人的重要性,他指出,"中书之务不胜其烦,然其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而已矣","夫治人者法也,守法者人也.人法相维,上安下顺"J.对于仕者,许衡提出当政者既要善待之,又要严察之,"已仕者当给俸以养其廉,未仕者当宽立条格,俾就叙用,则失职之怨少可舒矣.外设监司以察污滥,内专吏部以定资历,则非分之求渐可息矣"J.在许衡的大力推动下,元世祖组织臣僚制定了《至元新格》,并于至元二十八年刻版颁行,成为元代的法律制度.第二,圣君之道在于修德,用贤,爱民.崛起于漠北的蒙古人纵马取天下,从莽莽草原进占全国,他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统治区域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历史经验表明,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元蒙贵族不可能长久地把落后的游牧生产方式强加到中原地区,但是他们尚缺乏治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验和文化素养,所以,吸收中原文化,借鉴汉族统治经验和政治智慧就成为当务之急.在《时务五事》中,许衡以礼治,德治思想为指导,以最大篇幅阐述了为君之道.其一,修身养德.许衡借用"为君难,为臣不易"的古训阐释了自古以来圣君难为的道理,"是以尧,舜以来,圣帝明王莫不兢兢业业,小心晨慎者,诚知天下之所畀至难之任,初不可以易心处也".所以, "至为君之难,尤陛下所当专意也"-5J.为君者,一要慎言,言则有信.天下之大,兆民之众,事有万变,日有万机,所以为君者难免失言,屡屡失言就易失信,就会造成"纪纲不得布,法度不得立,臣下无所持循, 奸人因以为弊,天下之人疑惑惊眩"的严重后果,所以,"夫人君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知践言之难,则其出言不容不慎矣"'5j.二要克己,克制自己的喜怒爱憎."人君唯无喜怒也,有喜怒,则赞其喜以市恩,鼓其怒以张势.人君唯无爱憎也,有爱憎,则假其爱以私,借其憎以复怨","人君处亿兆之上,操予夺进退赏罚生杀之权,不幸见欺,则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其害有不可胜既也".他建议元世祖, "苟从《大学》之道,以修身为本,凡一言一动,必求其然与其所当然,不牵于爱,不蔽于憎,不因于喜,不激于怒,虚心端意,熟思而审处之,虽有不中者盖鲜矣"[.其二,任贤用才.在《论生民利害疏》中,许衡曾分析了任贤的重要性:"自古论治者,必以用人为先务.用既得人,则其所为善政者,始可得而行之.以善人行善政,其于为治也何有?"[6在《时务五事》中他进一步指出:"夫贤者以公为心,以爱为心,不为利回,不为势屈,置之周行,则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泽,其于人国,重固如此也."l5为君要解决好知贤之难和任贤之难.由于贤者多遭时不偶,务自韬晦,所以世人未易知之,这是知贤之难;人君大抵不乐于闻己之过,专务快己之心,而贤者必欲匡而正之,扶而安之,所以"君臣其势恒难合","贤者亦岂肯尸位素餐以取讥于天下哉!"这是任贤之难.圣君要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切忌有用贤之名,无用贤之实,以免失离贤者.许衡以唐代宇文士及李林甫为例,针对历代王朝内部争权夺利的教训,特别强调为君要警惕那些心险术巧,善于"窥人君之喜怒而迎合之,窃其势以立己之威,济其欲以结主亲"的奸诈小人,以免造成"爱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议,近亲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至是而求去之亦已难矣"]的危险局面.他建议制订一套简用实才,汰冗官,考订资历,纠察污滥的制度,使贤者日进,不肖者日退.其三,宽政爱民.许衡以"民为重,君为轻"的道理劝告元世祖恭俭爱民,争取民心.他指出:"万物之灵,唯人为贵.""夫上以诚爱下,则下以忠报上,感应之理然也."'7许衡指出:"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天下心,得天下心无他,爱与公而已矣.爱则民心顺,公则民心服.既顺且服,于为治也何有宽仁爱民,赏罚公平,天下乃可安定,人君"一言一动,举可以为天下之法,一赏一罚,举可以合天下之公,则亿兆之心将不求而自得,又岂有失望不平之累哉!"l5许衡以文景盛世为例指出,汉之文, 景时,天象数变,山崩地震,小有水旱之灾,大有乱亡之象,但文,景克承天心,以养民为务,劝农桑,减田赋,终致文景之治."臣以为曷若直法文,景之恭俭爱民,为理明义正而可信也".如果人君"不求之下而求之高,不求之(不)足而求之有余,斯其所以召天变也"[.总之,修德,用贤,爱民,是德治的具体体现,是为君之本."本立,则纲纪可布,法度可行,治功可必.否则,爱恶相攻,善恶交病,生民不免于水火,以是为治,万不能也".第三,制民产,重农桑,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治生论是《时务五事》中最为闪光的亮点.许衡继承了孔孟儒学的仁义,王道,德政和敬天保民思想,认为道不远人,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都是道115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20卷和义.据此,许衡提出了着名的"治生论".在谈到为学之道时,许衡认为为学应以治生为本,"为学者治生最为急务"'8J.为政者应重视民生日用,建议实行制民之产政策,使民有恒产,安业力农,有所衣食,既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安居乐业,又可以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稳定社会秩序.他还提出要重视农桑,以厚民生."治生者,农工商贾士君子当以务农为生"'8J.在《农桑学校》中许衡强调治生的根本方法是"衣食以厚其生,礼义以养其心".在《语录》中他进一步指出:"尝谓中国之俗,必土着有恒产,使安其居,乐其俗,土田种树,父子兄弟,嬉嬉于田里,不知有利欲之可趋也.民志一定,则治道可行也."他还大胆地抨击了弊政:"今国家徒知敛财之巧,而不知生财之由;不唯不知生财,而敛财之酷又害于生产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社会动乱,他建议"诚能自今以始,优重农民,勿扰勿害,驱游惰之人归之南亩,课之种艺,恳喻而督行之.十年以后,仓府之积,当非今日之比矣".宋代理学将心性与事功分开,视事功为末途,程朱主张行天道,遏人欲,强调正人心,明天理.许衡则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即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来谈治学,并认为治生最为先务,重视践履力行和民生日用,力求合一心性和事功,体现了许衡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这是他高出同时代其他理学家的地方. 许衡的治生论是元代汉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把具有贵人气象的理学和盐米细事的民生结合起来,把治学与治世结合起来,使宋代空谈心性的理学具有了实际的内容.治生论是宋明理学中最具特色的学说,对于元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四,兴办学校,传授理学,强化纲常伦理教育.元蒙起于草莽,立国于战争,嗜利重武,鄙弃道义,文人学士地位低下,这非常不利于元蒙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许衡指出:"臣闻取天下者尚勇敢,守天下者尚退让.取也守也,各有其宜,君人者不可不审也."[6针对元蒙文化落后,中原文化日趋衰落的状况,许衡建言兴办学校,加强纲常伦理教育,以理学来教化世风."自都邑而至州县,皆设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以至平天下之要道,十年以后,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以事上,上下和睦,又非今日之比矣"[5].至元八年(1272年),元世祖设立太学,任许116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并亲选贵族子弟受学.许衡以《小学》为启蒙进阶,以《四书》为研习内容,以《大学要略》,《中庸直解》为讲义,以践行致用为目的,为太学制定了一整套教学制度,并亲自为蒙古贵族子弟讲授."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2J.许衡为元朝统治者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许多弟子如完泽,平章不忽木,姚遂,耶律有尚等"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9J,"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这些经过中原文化熏陶的蒙古贵族子弟,对程朱理学的广泛传播,推动汉蒙文化融合起了重要作用.在太学的影响下,各地学校风起效法,程朱理学很快流行全国,并形成了中统,至元时期儒学大盛的局面.延祜年间,元政府恢复了科举制度,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理学在元代终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并历经元,明,清三代而不衰,且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学士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综上所述,《时务五事》是元蒙统治者的建国纲领,许衡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倡导立国规模,重农兴学,把历代封建王朝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完备的专制制度和统治经验应用于蒙古族的统治,为元代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理论基础,恢复和发展了元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促进了蒙汉族之间的融合,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 从而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正是由于《时务五事》的重要性,所以《元史?许衡传》予以全文收录.参考文献:[1]宋元学案?鲁斋学案[M].[2]元史?许衡传[M].[3]元史?耶律楚材传[M].[4]元史?高智耀传[M].[5]许文正公遗书?时务五事(卷七)[M].[6]许文正公遗书?论生民利害疏(卷七)[M][7]许文正公遗书?中庸直解(卷五)[M].[8]郑士范.许鲁斋先生年谱[M].[9]欧阳玄.许文正公神道碑[M].[1O]许衡.遗书?卷末?神道碑[M].【责任编辑李延明】。
《高智耀·元史·列传·第十二》|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高智耀·元史·列传·第十二》|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高智耀,字显达,世仕夏国。
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
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
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
皇子从其言。
欲奏官之,不就。
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
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
”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
”帝曰:“善。
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
”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
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
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
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
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
”帝悦,更宠赉之。
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
”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
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
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
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参考译文】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西夏为官。
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
古诗元史翻译赏析《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元史》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
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
这体现了《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oRg少编。
像蒙古建国前后的史料不多,那时《元朝秘史》尚未译出,因此,成吉思汗和蒙哥的本纪就只各有一卷。
《元史》的志书,对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史料。
其中以《天文》、《历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为珍贵。
《天文志》吸取了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
《历志》是根据元代历算家李谦的《授时历议》和郭守敬的《授时历经》编撰的。
《地理志》是根据《大元一统志》,《河渠志》是根据《海运纪原》、《河防通议》等书编撰的。
而今,《大元一统志》等书已经散佚,《元史》中保存了这些书的内容,史料价值就更为可贵。
《元史》的列传有类传十四种,大多沿袭以往的史书,只有《释老》一传是《元史》的创新。
《释老》是记载宗教方面的列传,从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发展情况。
类传中以《儒学》、《列女》、《孝友》、《忠义》四种所记的人物最多,说明宋以来封建的思想统治在逐步加强。
《元史》列传还有个特点是,所叙述的事,都有详细的年、月、日记载,这就更增加了参考价值。
马八儿等国传求传三屿传暹传爪哇传占城传安南传缅传日本传高丽传耽罗传孛罗帖木儿传铁失传阿鲁辉帖木儿传李鋋传王文统传搠思监传铁木迭儿传哈麻传桑哥传阿合马传卢世荣传李邦宁传朴不花传阿尼哥、刘元传阿老瓦丁传亦思马因、布伯传李杲传孙威、孙拱传张康传萧辅道、李居寿传靳德进传张宗演传(附张与材等传) 希成、张清志传武恪传丘处机、祁志诚传何中、危复之传杜本、张枢传孙辙、吴定翁传张特立传丁好礼传杜锳传迭里弥实、获独步丁、吕复传朴赛因不花、张庸传柏帖穆尔传赵弘毅、赵恭传郑玉传普颜不花传闵本、拜住传潮海传魏中立、于大本传陈君用传野峻台传刘氵睿、刘健传朵里不花传彭庭坚传王伯颜传孛罗帖木儿传俞述祖传丑闾传聂炳传刘耕孙传周镗传樊执敬传全普庵撒里传伯颜不花的斤传杨乘传纳速剌丁传孙扌为传石普传赵琏传王士元传杨朴传卞琛传颜瑜、曹彦可传喜同传褚不华传郭嘉传李黼传李齐传张桓传攸哈剌拔都传任志传林兴祖传卜天璋传杨景行传许楫传田滋传谭澄传吴师道传赡思传韩性传胡长孺传熊朋来传萧斗传同恕传许谦传石抹宜孙传金履祥传吴当传刘哈剌不花传周伯琦传归旸传曹鉴传张桢传李稷传盖苗传干文传传韩镛传汪泽民传崔敬传吕思诚传韩元善传任速哥传陈思谦传王克敬传苏天爵传王都中传李竳传孛术鲁罛传王思诚传李好文传谢端传王守诚传宋本传欧阳玄传许有壬传黄氵晋、柳贯、吴莱传张起岩传揭亻奚斯传元明善传虞集传孔思晦传耶律希亮传赵世延传杨朵儿只传萧拜住传贺胜传宋道传王约传王结传梁曾传刘敏中传陈颢传张升传臧梦解传张思明传吴元珪传尉迟德诚传秦起宗传刘德温传韩若愚传赵师鲁传谢让传王倚传刘正传李元礼传王寿传曹伯启传李孟传敬俨传张孔孙传张珪传耶律有尚传马绍传姚燧传叶李传燕公楠传崔彧传崔斌传曹元用传齐履谦传赵孟兆页传邓文原传程钜夫传刘因传吴澄传雷膺传畅师文传申屠致远传许国祯传尚文传姚天福传何荣祖传陈思济传陈天祥传刘宣传陈佑传张庭珍、张庭瑞传王恽传张立道传郭守敬传杨桓传杨恭懿传王恂传赵炳传程思廉传乌古孙泽传张德辉传马亨传张雄飞传李德辉传高兴传刘国杰传李庭传史弼传李忽兰吉传徐世隆传阎复传王鹗传李冶传王磐传赵良弼传赵璧传宋子贞传商挺传窦默传姚枢传许衡传张文谦传郝经传刘秉忠传董士元、董士选传张弘范传董文炳传汪世显传史天泽传李进传洪福源传(附洪俊奇等传) 郑鼎传(附郑制宜传) 杨奂传贾居贞传石天麟传焦德裕传王守道传王玉汝传刘敏传王楫传刘斌传(附刘思敬传) 齐荣显传石天禄传刘通传(附刘复亨等传) 张子良传(附张懋传) 杨杰只哥传王珍传赵天锡传(附赵贲亨传) 张晋亨传(附张好古传) 石抹孛迭儿传田雄传杜丰传邸顺传(附邸浃传) 王善传王玉传(附王忱传) 赵迪传王义传石抹明安传张荣传郝和尚拔都传赵瑨传(附赵秉温传) 何实传李守贤传(附李彀传) 耶律阿海传何伯祥传(附何玮传) 移剌捏儿传王纂传(附王荣祖传) 石天应传刘元振、刘元礼传郭宝玉传(附郭德海等传) 刘伯林传(附刘黑马传) 严实传耶律留哥传董文忠传董俊传董文用传史枢传史天祥传史天倪传张柔传张弘略传杨惟中传达礼麻识理传耶律楚材传(附耶律铸传) 廉惠山海牙传月鲁不花传亦怜真班传福寿传道童传卜颜铁木儿传星吉传月鲁帖木儿传余阙传答里麻传小云石海涯传泰不华传阿荣传马祖常传彻里帖木儿传纳麟传庆童传也速传答失八都鲁传察罕帖木儿传扩廓帖木儿传达识帖睦迩传太不花传铁木儿塔识传别儿怯不花传太平传脱脱传朵尔直班传马札儿台传燕铁木儿传伯颜传脱烈海牙传康里脱脱传奕赫抵雅尔丁传察罕传阿礼海牙传拜住传哈剌哈孙传阿沙不花传塔出传明安传也先不花传迦鲁纳答思传斡罗思传和尚传(附千奴传) 刘容传朵儿赤传唐仁祖传爱薛传月合乃传昔班传撒吉思传沙全传帖木儿不花传哈剌觞传昂吉儿传玉哇失传拜降传怀都传亦黑迷失传伯帖木儿传完者都传奥鲁赤传囊加歹传忙兀台传速哥传完泽传阿鲁浑萨理传(附岳柱传) 不忽木传李恒传彻里传百家奴传阿塔海传唆都传阿剌罕传来阿八赤传纽瞒传(附也速答儿传) 土土哈传床兀儿传相威传阿术传阿里海牙传伯颜传廉希宪传安童传铁哥传布鲁海牙传高智耀传(附高睿传) 忽辛传赛典赤赡思丁传纳速剌丁传忙哥撒儿传孟速思传速哥传李桢传塔塔统阿传岳瞒帖穆尔传塔本传(附阿里乞失帖木儿等传) 哈剌亦哈赤北鲁传察罕传忽剌出传月里麻思传重喜传怯怯里传(附相兀速传) 苫彻拔都儿传赵阿哥潘传纯只海传绍古儿传(附忽都虎传) 阔阔不花传拜延八都鲁传撒吉思卜华传昔儿吉思传昔里钤部传(附爱鲁传) 雪不台传耢木海传按扎儿传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铁迈赤传(附虎都铁木禄、塔海传) 抄思传(附别的因传) 畏答儿、博罗欢传按竺迩传速不台传兀良合台传曷思麦里传肖乃台传吾也而传镇海传术赤台传札八儿火者传亦力撒合传立智理威传察罕传塔察儿传月赤察儿传玉昔帖木儿传脱脱传博尔术传霸突鲁传塔思、速浑察传乃燕传(附硕德传) 孛鲁传木华黎传阔里吉思传忽怜传帖木儿不花传孛秃传宽彻普化传牙忽都传秃剌传术赤传别里古台传顺宗后答己传裕宗后伯蓝也怯赤传顺宗传显宗传睿宗传裕宗传顺帝后完者忽都传顺帝后伯颜忽都传文宗后卜答失里传成宗后卜鲁罕传世祖后察必传太祖后孛儿台旭真传宁宗本纪顺帝本纪文宗本纪明宗本纪泰定帝本纪英宗本纪成宗本纪宪宗本纪世祖本纪太宗本纪定宗本纪太祖本纪《元史》简介---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课时2 廉颇蔺相如列传(2)(30分钟100分)基础理解浅易的文言文,能对文段进行准确断句达标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突破文言文断句之方法:(一)以粗通文意为前提;(二)利用人名、地名、官职名、虚词等标志性词语进行判断;(三)根据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题组亲近文言(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30分)汉王军.荥阳南,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
与项羽相距岁余。
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
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
项王不听。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之计,予陈平金四万斤,以间疏楚君臣。
于是项羽乃疑亚父。
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
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
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
汉王之出荥阳入关,收兵欲复东。
袁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
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
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
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
”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
项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是时彭越渡睢水与项声战下邳彭越大破楚军项羽乃引兵东击彭越。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8分)(1)汉王军.荥阳南军:(2)及其见.疑,乃怒见:(3)诈.为汉王,诳楚诈:(4)汉常困.困: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12分)项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是时彭越渡睢水与项声战下邳彭越大破楚军项羽乃引兵东击彭越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
(5分)译文:(2)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
元史·高智耀传原文原文:高智耀,字显达,世仕夏国。
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
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
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
皇子从其言。
欲奏官之,不就。
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
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
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
帝曰:善。
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
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
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
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
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厉天下。
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
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
帝悦,更宠赉之。
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
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
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
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
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西夏为官。
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
高智耀考中西夏进士,西夏亡后,隐居在贺兰山中。
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推荐了高智耀,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
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时,命儒生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说,免除儒生的赋税徭役已经很久了,现在忽然把他们视作厮役,不妥当,请收回成命。
北海道教育大学紀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編)第65巻 第1号 平 成 26 年 8 月Journal of Hokkaid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65, No.1 August, 2014101廉希憲について ― 元代における色目人の改姓と漢化 ― (1)山 本 光 朗北海道教育大学旭川校史学研究室On Lian Hsi-hsien 廉希憲 ― Changing of his Family Name and Sinicization in Yüan Times ― (1)YAMAMOTO MitsuoStudy of History, Asahikawa Campus, Hokkaid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概 要 中国史の中でも特に異色な,モンゴル帝国~元初の時代のモンゴルの中国支配の特色については,少数の支配民族であるモンゴル人が漢文化に対抗するため中央アジアの文化を移入し,色目人に第2位の地位を与え自己の協力者としたとするのが一般的見解であるが,全く逆の傾向もあった。
色目人に位置づけられたウイグル民族の廉希憲一族は,父,布魯海牙が河北に住するなかで,その官職名の廉訪使の一字を取って,中国的な「廉」姓に一族を改姓させ,契丹族石抹氏出身の母は,廉希憲に儒学を学ばせ,廉希憲はさらに漢人儒士の王鶚から宋学を学び,それを為政に反映させてゆく。
廉希憲は一方で,民族的名称であるウイグル名忻都の名を持ち,妻はウイグル人と女真族完顔氏から迎えており,彼らの民族的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を保持した形跡がある。
廉希憲一族のこのような「漢化」の次第から,廉希憲を新たな「中華民族」の形成者とみなす傾向があるが,この人物は「天下一家」というさらに広い世界的視点に立った人物と見るのが妥当であ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二百五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二百五卷目录高姓部列传五宋二高登高世则高子孺高万高闶高文虎高准高商老高照高颐高元之高稼高定子高子升高斯得高谈高应松高仁高贵高彦俦金高履高桢高彪高昌福高德基高松高衎高怀贞高竑高汝砺高霖高守约高锡高闾山高显高仲振高全高禧元高闹儿高宣高揖高觿高天锡高汝霖高兴高智耀高鸣高源高谅高睿高塔失不花高谦高若凤高昉高定高明〈姚安路总管〉高伯温高明〈福建行省都事〉高文鼎高傅高必达高颜和氏族典第二百五卷高姓部列传五宋二高登按《宋史·高登传》:登,字彦先,漳浦人。
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
宣和间,为太学生。
金人犯京师,登与陈东等上书乞斩六贼。
廷臣复建和议,夺种师道、李纲兵柄,登与东再抱书诣阙,军民不期而会者数万。
金人退师,学官起罗织,屏斥还乡。
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
宪董弅闻其名,檄谳六郡狱,复命兼贺州学事。
满秩,士民丐留不获。
归至广,会新兴大饥,帅连南夫檄发廪振济,所全活万计。
民投牒愿留者数百辈,因奏辟终其任。
召赴都堂审察,遂上疏万言及《时议》六篇,帝览而善之,下六议中书。
秦桧恶其讥己,不复以闻。
授静江府古县令。
豪民秦琥武断乡曲,登寘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
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帝闵之。
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
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事卒昭白。
广漕郑鬲、赵不弃辟摄归善令,遂差考试,摘经史中要语命题,策闽、浙水灾所致之由。
郡守季仲文即驰以达桧,桧怒,坐以前事,编管容州。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卒。
后二十年,追复迪功郎。
后五十年,朱熹为守,奏乞褒录,赠承务郎。
所著《家论》、《忠辨》等篇,有《东溪集》行世。
高世则按《宋史·高遵裕传》:遵裕从侄士林,士林子公纪,公纪子世则字仲贻,幼以恩补左班殿直,至内殿崇班。
复用父遗表恩为閤门祗候,后除亲卫郎。
元时期西夏遗民高氏及其后裔徐悦摘要: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西夏境内的人民,或留居故土,或迁徙内陆,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界对西夏遗民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迁徙与分布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方面.笔者以高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氏家族成员在蒙元时期所任官职和主要活动的分析,展现其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历史贡献和遗民心理等一些情况。
关键词:西夏遗民;高氏家族;政治地位。
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西夏境内的人民,或留居故土,或迁徙内陆,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界对西夏遗民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迁徙与分布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方面.研究西夏遗民在各地的分布,活动情况,不仅可以明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源远流长的融合发展过程,而且对于元王朝的民族政策和西夏遗民在融入其他民族的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等均可提供翔实的依据和可资参考的素材.随着西夏遗民族谱与唐兀碑的问世,学界对西夏遗民的研究逐渐从宏观(整个蒙元时期的西夏人)转向微观(某一家族的西夏人),使研究更加具体深入.如史金波,吴峰云的《元代党项人余氏及其后裔》等.虽然在汤开建先生的《元代西夏人的政治地位》,《元代西夏人的历史贡献》和史金波先生的《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中对高家相关的人物有所涉及,但尚无人以高氏家族整体为对象进行研究.汤开建先生从浩瀚的元明典籍中收录了元代西夏人物370多位,制成了《元代西夏人物表》,其中收录的高氏家族人物比较完整,世袭清楚,高家自西夏起世代为官,蒙元时期还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后裔分布于今江苏苏州和浙江宁波等地.高家作为西夏遗民的一支,既有元代西夏人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笔者以高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氏家族成员在蒙元时期所任官职和主要活动的分析,展现其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历史贡献和遗民心理等一些情况.如果说汤先生和史先生等大家是以整个元代西夏人为研究对象,高屋建瓴地对西夏遗民进行横向研究的话,笔者才疏学浅,仅是从一点出发,纵向深入,但求以小见大。
『古文典籍』元史原文及白话文阅读展开全文元史朝代:明朝|《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元史全文阅读•本纪•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志•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八•表•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列传•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卷六十一•卷六十二•卷六十三•卷六十四•卷六十五•卷六十六•卷六十七•卷六十八•卷六十九•卷七十•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卷七十五•卷七十六•卷七十七•卷七十八•卷八十•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卷八十三•卷八十四•卷八十五•卷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八十八•卷八十九•卷九十•卷九十一•卷九十二•卷九十三•卷九十四•卷九十五•卷九十六•卷九十七。
元史·高智耀传(2)原文
皇帝问:儒家和巫医相比怎么样?高智耀回答:儒者用纲常治理天下,哪里是这些巫医所能比的。
皇帝说:好,你说得这些以前没有人告诉过我。
(皇帝)诏令免除海内儒士徭役。
世祖即位前就听说高智耀贤能,即位后召见他,他又极言儒家学说对治国的童要,高智耀引古证今,反复论辩,滔滔不绝。
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就专铸官印交给他,并下令凡是免除徭役的儒生都必须有他验证的公文。
当时,淮蜀一带被俘的儒生,都被充为奴隶,高智耀奏请说: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
陛下您正打算用古道来治理天下,就应当根除这种现象,来劝勉天下的儒生。
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
有些权贵说他放人太多(失实),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浅,(因为成色浅)就说它不是金子,(这)是不对的;人的才艺有深浅,(因为才艺浅)就说他们不是儒士,(这)也是不对的。
皇帝听了很高兴,赏赐了他。
高智耀又建议说:国家各项制度刚刚创立,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应当效仿前代,设置御史台来纠察整肃官员。
至元五年(1268年)设立御史台,就是采用高智耀建议的结果。
高智耀升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恰好此时西北藩王派遣使者入朝,奏问:本朝习俗与汉人不同,现在我们占有了汉人的土地,建都建城,礼仪文化制度为何要遵用汉人的?皇帝寻求能回访的使者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高智耀拜见,请求出使,皇帝问他所要回答的内容,他一一奏对,皇帝很满意,当天就派遣他出发。
高智耀行至上京竟然病逝。
世祖为之惊愕悲悼。
后来追赠高智耀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赠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