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城市养老保障新模式——社区养老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论政府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作用北海市社会福利院玉露丹李书章摘要: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进一步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与日剧增,特别是高龄老人与空巢老人群体迅速增多,养老问题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
在“未富先老”的现实条件下,能否妥善解决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与中国政府特有的社会治理优势决定了养老问题仍需政府的主导,而廓清其地位与功能又是基础。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居家养老运行现状的系统梳理,剖析养老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政府健全和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政府、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迈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近几年来,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出现了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现象。
《中国老龄化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指出,2011年—2015年,我国60岁人口已经从1.78亿增加到2.21亿,年均增长7.2%。
与此相伴随的是,在文化变迁与家庭日益核心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空巢”老人数量快速增长,养老机构的建设不能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
破解这一难题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
鉴于我国社会组织尚未充分发展的现实,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
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政府在城市社区中发挥养老服务的有效途径,探索更适应新社会常态的养老模式,打造新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就已开始萌芽。
上海市率先进行了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养老机构为载体的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基本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该服务体系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
如今上海的社区居家养老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展。
深圳、广州、北京、大连等城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已成型,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论中意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改进措施内容提要:在中国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未富先老”给我国养老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而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
本文分析了钟楼区南大街街道中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送餐、上门家政、康复护理、心理关爱、文体活动等社会化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且认真解决的社会问题,而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应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方式,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要解决好老龄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老年工作体系;建立老年经济保障体系,建立老年健康保障服务网络,继续提倡家庭对老年生活的照顾;大力开展社区老年服务项目;帮助老年人实现社会整合。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妥善处理好老龄化问题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环境的需要,更是提升人口质量保障老龄化人口幸福指数的需要。
但是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常州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刚刚起步、还在摸索阶段,我们应该全方位寻求更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争取途径和有效方式。
一、中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中意社区地处常州市区中心地段,包括:中意宝第花园、银河湾花园、怀南苑小区、会馆浜小区、木梳路小区及劳动西路的拆迁地块等几个居民区。
社区户籍人口4382人,60岁以上老人889,其中:60-79岁736人,80-89岁136人,90-100岁16人,100岁以上1人,老龄化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20.28%,远远高于全国老龄化人口10%的平均水平,但是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仅为12人,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社区康养: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作者:钱雪飞韩锦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18期摘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将健康、养生与养老相结合,并以健康预防为核心,提倡健康养老、品质养老的“康养”这一养老新理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衍生出有别于传统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社区康养这一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现阶段该模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从舆论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资源保障、政策保障五方面着手,解决健康教育不到位、专业康养人员缺乏、资金来源单一、康养资源碎片化、评估指标不合理等问题。
关键词:社区康养模式;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8-0019-05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5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1%[1]。
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预计2030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49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将增加到7 611万人,约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1.8%[2],从中不难看出,尽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多,但从老年人口总量来看,还是自理老人占比更多。
因此,在我们重视非自理老人时,也要关注自理老人的健康需求,从根源上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理老人失能、半失能的风险。
在此养老形势和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社区养老服务对象不应该只局限于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老人,而是应该将服务普及到整个社区老年群体,重视自理老人。
同样,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向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医养结合服务,而是应该涉及休闲、预防、保健等多重领域,推动被动消极养老逐渐向积极健康养老转变。
在老人尚可自理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康养服务,延长他们的健康周期,使他们更有质量地度过晚年。
在此背景下,强调健康预防基础性作用,主张向全体老年人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服务的社区康养模式应运而生。
一、CCRC模式内涵及其理论实践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人类预期寿命的增长和少子化的影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之一,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挑战。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8%。
由于计划生育、社会流动等因素影响,中国家庭逐渐呈现出“小型化”、“空巢化”和“异地隔离化”等特点,老人群体中失能失智老人规模不断扩大且存在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服务缺口,这些客观现实促使发展社会化的老年照护体系以减轻家庭负担、解放劳动力资源正成为目前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国社会养老体系发展较早,其CCRC模式(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拥有更为系统的发展经验。
CCRC 是最初由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教会组织兴办后逐渐形成的持续性照料服务老年社区,以通用适老化设计、动态调整照料机制、广泛提供医疗照顾服务为服务特色。
CCRC模式凭借其需求考虑的多样性、住宅服务与医疗护理相配合、充分发挥老人自助功能的优势给予了65岁以上老年人全新的分层养老选择,这对世界上养老服务及养老地产等领域产生了较广泛的实践影响。
目前,CCRC模式依托全面照护服务(PACE)、多学科养老管理团队、商业性长期照护保险等优势已将多层次老年服务体系发展推向成熟阶段。
CCRC模式通过严格的健康评估标准将社区内部划分为独立生活片区、协助生活片区、介助介护片区三类。
其类别的划分明确了社区一站式医疗照护服务的目标宗旨,形成了完备的服务配套和监管体系。
国内关于CCRC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起步于2009年。
在CCRC模式的需求影响因素方面,屠帆、陈红、葛家玮、梁伟健、栾艳柔(2017)指出选址、区域环境、生活便利性、适老化设计、人文关怀等是老年人选择CCRC模式养老的重要因素,提出CCRC模式将迎来井喷式发展,政府需推动社区医疗均质化、打造持续性养老产品等。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福利的推进,城市老年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
人的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活服务等多个方面,但由于年龄的增高和社会交往的领域及内容的巨大变化,当人们渐渐步入老年阶段时,会表现出与其它年龄组人群所不同的需求,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根据老年需求,借鉴世界上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已成为我国老年社会福利工作的当务之急。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是成立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等。
中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仍存在着诸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不足、医疗保健网络不健全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应通过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构建社区医疗保健体系等措施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取向;问题;对策Community support services to help older approach, problemsand solutionsAbstractAlong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the promotion of the welfare,urban elderly has become a major social concern groups.Human needs,including material,spiritual,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However, as the age increased and tremendous changes of the areas of social interraction and contents, when people gradually into old age, it will show the diffirent needs from other groups. Psychological needs of older persons, security needs, the needs of the vesting and love ,respect demands for self-realization both universal and particular.Under the old requirements, drawing on the welfare-based national and regional experience,combined with our national conditions,to help develop and strengthen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person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of social welfare for the old age. Major orientation of the community support service to help elderly is to establish community nursing home,senior citizen,care center,elderly apartments,elderly villiage and other social welfare agencies;set up community shopping center and srevice center; set up table for the elderly,the elderly cafeterial,demestic service center;set up an old talent market;to carry out legal aid for the elderly,asylum service and so on.China entered into the aging socie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ess developed, inadequat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poor infrastructure;hardware and the level of services c an’t keep pace with the needs.There are still existing a lot of problems.such as lack of daily care for the elderly, inadequate health care network.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 think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is community,through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the cause of domestic servi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systems,commun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are services.Keyword:aging;old demand;community care assistant old;orientation;issue;solution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4)第一章:概述 (5)1.1 研究内容 (5)1.2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5)1.3 社区养老服务助老服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6)第二章: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发展历程及取向 (7)2.1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历程 (7)2.1.1 起步阶段 (7)2.1.2全面发展阶段 (8)2.1.3逐步规范的阶段 (8)2.2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发展的取向 (9)第3章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1)3.1 城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存在的不足 (11)3.2 导致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 (13)3.2.1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起步晚,规模小,档次低 (13)3.2.2缺乏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分析 (14)3.2.3缺乏政策,资金扶持 (14)第四章:解决养老助老服务存在问题的措施 (15)4.1 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15)4.2 准确定位社区养老模式,构筑社区照料服务体系 (15)4.3 加强社区老年工作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174.4 加强社区老龄问题的理论和对策研究 (18)结论与展望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2)引言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型社会。
社区工作经典模式的运用——以多元主体参与下社区养老模式为视角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中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体制机制的不完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
从中央到各个地方都在探索各类新型养老方式,以期能够探索多种不同的途径缓解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多元主体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方式,能够根据辖区内老年居民的不同需求,通过依托社区、整合周边资源,融合医疗、助餐、文体活动等不同服务方式,实现一站式的养老服务。
它的开展为缓解当前的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连续、综合、有效的一体化养老服务新思路。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以志愿者为辅助,通过依托各社区居委会搭建养老服务平台。
有效链接社区资源,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群的各类养老需求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理论、社会重建理论与活动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W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调研。
以W街道下属的四个社区为例,社区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年龄将老年人划分成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两类,根据两种类型老年人的需求、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差异,分别开展互助养老、关怀养老、救助养老和专业养老四种服务,有效的满足了辖区内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但是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部分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不匹配、重点服务项目背离服务初衷、部分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服务模式不被群众了解、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作用发挥不足等五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对老年人要根据其实际需求提供服务、对服务的提供方要全程落实主体监督考核、对居民要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宣传、对社会工作者要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
通过对笔者所调研社区的问题给予建设性的意见,为探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的发展提供新的见解。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势及前景分析(一)我国城市老年人口结构现状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约有1.3亿。
而在城市,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国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有3856万,被调查的老年人中,低龄老年人(60-69)占56%,中龄老年人(70-79)占34.1%,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占9.9%。
其中,高龄老年人比例从2000年的8.4%增至2006年的9.9%,到如今,年龄结构高龄化问题显露。
(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优势分析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模式,而对城市养老服务来说,社区养老有着明显的优势。
1、政策优势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养老金标准年男男女女男男女女并且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建议,除了加强社会保障之外,还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民办养老机构。
中央的这一态度无疑为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经济优势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渐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的现象。
而现代生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压力加大,赡养四个老人对许多城市青年来说已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家庭养老功能愈发弱化。
而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机构养老也难以成为主要养老方式。
首先,成立养老机构在环境、设施、服务、管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无一不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其次,养老院尤其是民营的养老院收费较高,许多老人在退休后并没有什么实际收入,其家庭无法负担高额的养老费用。
就如最近,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卖房养老”事件,他和老伴每月的住宿费大概要两万元,这已经是普通工薪阶层几个月的工资,试问中国有多少老人能够如此“奢侈”?再看社区养老,首先,社区养老服务成本较低,因为社区养老并不需要另外建设一个生活场所,只需有几间房屋作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即可。
中国居家养老基金会统筹,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
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欢迎参考!{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49亿,超过总人口的11%;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7%。
而目前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了挑战,现有的以福利性为主的养老机构和由子女供养的养老服务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要,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服务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
需要找到一个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共存的新模式,探索一种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新形式。
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社区多种养老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一、社区养老的服务形式社区养老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可借助养老机构力量,也可引进专业化的服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关爱义工援助,邻里互助等多种服务形式上。
1、日间照料为了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社区、不愿离开邻里、不愿远离儿女的生活习性,在有条件的社区,通过设立日间照料服务室,为老年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它为孤单的空巢老人送去一片温馨,也为忙于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工薪族解决了后顾之忧。
日间照料室使生活在社区的“空巢老人”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家外之家”,营造了一个空巢不空心的精神家园。
东港市大东街道翠园社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社区老年公寓为依托,以日间照料服务为重点,设立了以餐饮、午休、娱乐、健身、医疗等功能为一体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
其中,老年日间照料室80多平米,12张床位;老年活动室40平方米;老年阅览室20平方米;老年医疗保健室120平方米;室外老年休闲广场400多平米,同时,一楼还设立了社区大食堂和副食品商场。
社区养老工作总结_养老工作总结《社区养老工作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
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家庭规模的缩小,核心家庭和空巢老人家庭数量的增加,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功能日益弱化。
社会迫切需要不断强化居家养老功能,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西宁社区在江宁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于2022年8月建立了老年关爱之家,购置了健身器材、棋牌、书籍报刊等。
自8月老年关爱之家开展实质性工作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完善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工作体系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老年关爱工作,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杨道龙同志担任组长,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工作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思路。
建立了一支助老管理员队伍(5人)、助老兼职服务员队伍(8人)、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30人),建立健全了老年关爱之家工作职责、助老服务员工作职责、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安全应急制度等服务标准及制度并建立相关台账。
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强健的组织保障。
二、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彻底调查,建立一个账户为了规范老年关爱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为每位被服务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关爱之家对社区进行了摸底调查,明确享受服务的条件、服务需求并登记造册,同时依托陆郎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开展免费身体检查,建立了健康档案。
三、加大投入,打造居家养老服务阵地为了让老年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社区投入120万余元,建立了1200m2 的关爱之家,内设休息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读书看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助餐、助医、助急、助行等服务。
关爱之家每天安排一名管理员值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关爱之家以“为老年人献爱心,替子女敬孝心”的服务宗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试论中国城市养老保障新模式——社区养老发布时间:2013/01/28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机构养老面临尴尬的境地,社区养老作为应对老龄种新型的模式和选择,具有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为此,就要采取措施推进社区养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人口的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被西方世界称为史无前例的社会危机。
现在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正以速度增加,1950年12位在职劳动者养活1位老人,现在全球每9个在职者养活1位老人,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临4个中青年养活1位退休者的境况,到时候老年人第一次超过儿童的人数。
依据联合国相关规定,一个国家老年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
20世纪70年代,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
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开始步人老龄化阶段。
据前不久公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显示,2005年底,中的老年人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 。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到2. 34亿,比重增长到16%,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的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人达4. 3亿,比重达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1.起步晚,发展快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我国是在20世纪末步人老年化的行列的,70年代随着策的推行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的数目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断提高。
据有关统计,世界上进人老年型国家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要的时间:日本为25年,英国为45年,美国士为85年,法国为115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
2.超前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是不同步的,有较大的偏离和超前性。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发水平,但是老龄化进程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老龄化问题的,即“先富后老”。
他们一般都是在人均GDP达到4000元美元左右的时候,进人到老年化国家的他发展中国也是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人均GDP还没有达到1000美元,就“未富先老”了。
二、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两种养老模式的乏力(一)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面临挑战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
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
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所谓“百行孝为先”,中华民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亲情、孝道的国度里,家庭养老显然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功年维也纳召开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时候,柯布里秘书长曾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养老模式,是全世界题的榜样。
所谓的亚洲模式,就是指三代同堂的家庭,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
家庭养老体现了社会资本对人生的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在我国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农业经济时代开始至今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体现出一种文有的稳定性。
在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既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种生产条件下,老年人不仅以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和生产技能受到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和爱戴,他们还作为一家着财权。
因此在儒家孝文化和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共同作用下,家庭养老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但是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迅疾的人口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种挑战及来自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也来自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承受能力。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长,生活在家中的老人越来越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
年轻人财力吃紧。
他们不仅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面临着买房难、看病难、人学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情境中,最终导致他们心堪重负。
首先,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年轻人供养能力产生了挑战。
随着我国}o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率独生子女日益增多。
家庭规模缩小,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增多。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进程加快,大量的青年工作者或者变换工作、或者变换工作地点。
工性给家庭养老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无法安定下来,虽然可能在经济上能给予老人一定的补助,但是却不能陪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再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子女照顾老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竞争俞发的激烈,年轻人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
无瑕照顾父母。
一方面,他们要积极上进,做好本职工作,还有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更新知识,充实自身。
另一方面,回到家中,他孩子,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女性朋友来说,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赡养老人、料理老力不从心。
同时,还有来自现代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挑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适应这种竞争的趋势的年轻人,已经不人那样把家庭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置上,他们为了事业劳累奔波,离开故土到异地工作求学是很正常的事情。
整个种重幼轻老的趋向。
这就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被边缘化。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年轻人将更多的花费在培养和教育孩子身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到对老人的照料。
最后,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也对家庭养老形成了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延长。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
同时,他们的孤独感也随着身体上的不健康而日益增强,这时候的他们无论从精神上,都更需要儿女的关怀。
(二)机构养老面临尴尬的境地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日益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国家现阶段的财力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发展或完善机构。
首先,有些机构床位紧张,成本较高,能力有限,所以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中出现了老人人住难的问题问题,一种办法是增加社会福利机构,但以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来看难以拿出资金,另一种方法就是实现由机构养老的转变。
其次,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中的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专业照顾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的抵触情绪。
台湾学者黄源协说:“机构几乎被认为是建筑物的同义词。
例如,精神病医院儿童之家监狱等机构视为一种令人感到不快的过程,且包括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冷漠退缩缺乏动机以及无助感,这主要是由于对其括式的处遇、例行性、以及角色的剥夺。
”三、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所谓的社区养老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
”因此,“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
当前在我国推行社区养老不但具有现实性,还具有可行性。
1.政策依据和良好的政策环境联合国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这一模式早就很认同,国家颁布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投人力度,加强对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为包括广大老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便民利民服务,使得居家养老的服务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建立面向三无老人的社会福利院,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为不同经济状况和生活能力的老年高龄病残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
国家积极推进社区建设。
2005年底,全国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达到19. 5万处,服务中心8479个,2001年起开始在中国连续三年实施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的星光计划总投资134亿元,建之家3. 2万个,涵盖老年人入户服务、紧急救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
2.社区参与养老的优势(1)低成本、高效率。
主要依靠社区内的资源来开展养老救助活动。
社区养老保障依托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网内的资源聚集起来,充分发掘利用社区资源对老年人进行照顾。
这种方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社区内资源的开发,置资源的再利用。
一方面可以解决社区内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将那些离退休人员调动起来,余热,建立起同龄群体人际关系网络,便于老年人的情感沟通。
还可以避免机构养老的官僚化倾向,工作注重在平不需要新增加老年设施和服务而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人。
(2)服务的针对性强。
社区服务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确定,在社区内开展的老人照顾,能更好的了解到他们的这种需求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通过社区成员和志愿工作者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老年人的需求。
社区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成员不同层次的需求。
(3)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具有人性化。
社区作为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在这样的一种环境有自己长期形成的人际网络,可以更好的沟通感情,守望相助。
老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照顾,可以使他亲情的心理的以满足,也能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4)有助于建设关怀性的社区。
社区参与养老需要发挥成员的互助精神和友爱意识,这样就通过一个共同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并且这种互助合作的精神会深深地感染社区的其他成员,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良好的社区氛围。
四、推进社区养老的路径选择1.明确社区组织的角色定位社区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载体。
当前社区组织行政色彩浓重,自治性不足。
居委会的应角色即自治组织的职能严重的弱化或退化,却过多地承担起了政府的行政职能市场组织的职能和社会事业单位的变成了一个依附于街道办事处的功能重叠混淆的全能主义组织政府对社区事务干涉的太多。
要明确社区居委会不办事处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一级管理机构,居委会实际上应该作为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织,遵从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居民自治的原则,根据居民的需要和意愿,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务和公共事业,维护社区居民的切实利益,只是作为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提出这方面的需求并对实施情况进行必2.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公民观念社区是居民的社区,养老是居民的养老。
将社区养老与居民联系起来的正是参与。
在社区养老服务实践中,直接参与,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的养老意识,也才能更为有效的整合与发挥社区自身的资到社区为老服务中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居民参与是社区服务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离开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就没上的社区为老服务。
(1)强化居民的社区公民身份。
社区参与意识来源于居民对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的确认,而这种主体地位的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我国社区管理机构应该在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同时,把事关益的公共事务交由居民自己决定或者邀请他们参与进来,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居民的认可和尊重自我决定的意识和 (2)促使居民参与不断的走向组织化,这既是现代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居民参与意识的重要途径高居民参与的效能,促进参与积极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