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五)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
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碎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4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5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6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7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8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
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9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10“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精神明亮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一、作者简介王开岭,男,1969年出生,山东人。
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等栏目指导,《看见》栏目主编。
其散文和思想随笔等作品被录入数百种国内外选集和大中学教材,入选多届中国散文排行榜。
著有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激动的舌头》、《跟随勇敢的心》等。
二、《精神明亮的人》片段赏读(有删改)1.《精神明亮的人》片段“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仍在饶舌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那蛋壳般薄薄的静……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人青春荡漾的时刻。
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2.《人类如何消费星空》片段数千年来,对月亮,民间所作的都是一种文化注视和精神打量,属于诗意和美学的范畴。
但最近的一件事,却改变了这一传统:有人以实物和商品的方式消费她,成立“月球大使馆”,公然出售月球的地皮。
在我心目中,“月亮”和“月球”永远两回事。
前者为一美学名词,是审美的结果;后者为一物性名词,是一地理属性的概念,是实用的结果。
当民间开始更多地使用“月球”而非“月亮”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在现代人的精神图谱中,拜物性和功利性正愈发显赫!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美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灵。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更清新的感受。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
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的陪衬下,涌向出站口。
I课堂丨-本版主持/安秀海.名师课堂王开岭的话2019年”月22日,我受邀参与"名作家与沪蓉名师同行”研讨会,聆听了由余党绪等名师执教拙作的公开课,可谓是一次奇妙的体验。
我一直认为,一件作品,一经面世,即有了其独立性和公共性,有了其自在的能量和传播命运,作者也是自己作品的"另者”,在如何消费和解读上,作者并无额外的权威。
在一些话题上,作者说了也不算,阅读的主体和主权皆归属于大众,为此,他要恪守谦卑和中立。
若把课堂比喻成森林,那作者的"在场",很大程度上犹如森林里多了一棵树,他尽量不弄出声响才好。
寂静中,听风掠树叶的喧哗声,听树与树的交谈和争论,话题竟然围绕着自己……这是一个旅者的惊险和福气。
当世作家中,有此机会者或许寥寥,这是一种幸运。
尤为惊喜的是,我赶上了一堂素描写生课,我当了回模特,我看到了他们为我画出的精神肖像一它不是一个部位,而是一张完整的脸孔,一张我一眼即能与之相认的精神脸孔,其线条细腻,脸廓、特征、标识都是准确的。
透过一篇单文,去触摸作者的精神轮廓和灵魂骨骼,这样的探底,这样的系统化扫描,我第一次领略。
尤为庆幸的是,在这样一场"消费”中,我收获了知音,党绪他们对作者的"识破”让我赞叹:"审美”和“良知","经典性"和"新闻性”,"生命本位",“精神美学”,"问题式写作”,的确是我的写作定位和价值观设计。
谢谢你们王开岭的精神向度一一《精神明亮的人》课堂教学(片段)及反思◎执教:余党绪I整理:杨易娜$(1.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234;2.成都市郸都四中,四川成都611730)摘要:在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视野里,确定王开岭散文《精神明亮的人》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思路。
在教学思路上,从文到人,从文章的结构特征探寻作家的精神向度;在教学的着力点上,希望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精神明亮”的种子,体现王开岭散文创作的人文价值。
聚焦备课专业化,构建深度思维型课堂——《〈精神明亮的人〉1+n多维阅读》教学示例摘要: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基,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备课专业化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备课专业理论依据、了解专业标准、懂得操作要领,以达到备课的整体化专业提升。
本文主要基于“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展示教授《〈精神明亮的人〉1+n多维阅读》的备课过程、课程实施、课堂评估及课后反思等,对备课专业化,打造深度思维型课堂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教学设计教学示例课程改革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但是现实中教师备课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专业性不强,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教师平时重视上课,却不能备好课,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欠佳等。
“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基于学教评一致、追求目标达成度、学习中心、基于标准等基本理念,再加上专业标准、操作要领、工具等,就构成了一个系统性实操方案。
[1]笔者基于这理论,进行CLTA教学设计,应用实践,开展《〈精神明亮的人〉1+n多维阅读》教学,注重备课的专业性、系统性、操作性;切实提升课堂教育质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一、学教评一体——专业备课出精品首先,深研教材,进行多维阅读教材重组。
《精神明亮的人》原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议论性散文。
这篇文章熔诗意、情感、哲理于一炉,行文中处处体现着作者澄明、纯净、高远的人生境界。
本人立足课本,精心备课,进行教材重组,以《精神明亮的人》为中心,联系《我很重要》《精神的三间小屋》《幸福的开关》《提醒幸福》等文章,采取“1+n多维阅读”模式,进行对比阅读,联系阅读、迁移阅读。
研讨这些文章,既能让学生有美的感受,提升审美品味,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对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以生为本,进行量化学情分析。
张爱军说:“专业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
寿’的基因密码,这个世界可就再难找到好人了”———一下子跳了出来,变得合情合理。
由此可见,矮化自己,是为了深化命题。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而阮直,恰恰是发现命题、提出命题的高手。
当然,“不吃饭是要饿死的”、“包二奶是不要脸的举措”这类命题,在《阮直集》里是找不到的。
他的命题,是在独具风貌的论述中,归纳出来的思维结晶。
例如,广州火车站的工作失误,造成上百万人聚集在站内,成了一个“死站”,而如今任何一个阴谋都不能让百万人聚集在一起———对此,阮直的命题是“无能有时比阴谋更能坏事”;赵高、秦桧、周作人、康生都是文化名人———对此,阮直的命题是“文化不是灵魂的‘排毒胶囊’”;出卖肉体的人要挨骂,但那些出卖土地的是拉动经济,出卖国有企业的是资产重组,出卖青山绿水的是发展旅游事业———对此,阮直的命题是“出卖不是自己的东西才最卑鄙”;我们弱小时,就用谋略去以弱胜强,我们强大时,就用重典与王法治国、治民———对此,阮直的命题是:“谋略是弱者的暗器”。
单是关于“无聊”,他就提炼出如下命题:“无聊才是我们生命的常态”,“人的可笑与可悲不是无聊,而是神圣自己对付无聊的方式”,“无聊的人,比人的无聊更遭人讨厌”。
有深度的命题,标志着一种思想高度,是对新的“思想煤层”的开掘。
阮直在祖国的西南一隅,撑起一方杂文的天空。
《杂文选刊》将他选入“中国当代杂文30家”,是对他成就的肯定。
十几年前,我编《文汇报》“笔会”杂文栏目时,编发过他一些稿子,对其写作路子十分看好。
我在想,老夫老夫,迟早是要老的,但他的爱不会老,思维不会老,杂文的生命力不会老。
■(朱大路,《文汇报》高级编辑,杂文作家)“精神明亮的人”是我喜欢的作家王开岭的一本书的名字。
前两天读杂文大家阮直先生的新书《思想胚胎》,就想起了王开岭的这本书名———无论是阮直的为人还是为文。
《思想胚胎》是阮直第五本杂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四方风杂文文丛”里面选择的中国杂文大家的其中一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
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
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眠惺忪,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揉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
突破思维瓶颈攀升精神高度--《精神明亮的人》课堂实录黄明勇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3()1
【摘要】一、导入:疑问分享与聚焦师:很高兴,我们一起学习王开岭先生的《精神明亮的人》。
课前阅读了文章,希望大家能提出问题。
你们阅读后有什么疑问?生1:文章第五部分“它也在注视着我们”,为什么说“最好看的霜”也在注视着我们呢?师:你说是结尾部分的“霜”有什么含义?是这个意思吧?生1:是的。
生2:第2-4小节分别写了几种不同的人。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黄明勇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
【相关文献】
1.精神的高蹈和灵魂的舞步——读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
2.王开岭的精神向度 --《精神明亮的人》课堂教学(片段)及反思
3.被批判性思维误导的“半截子”语文课——兼评余党绪《精神明亮的人》教学课例
4.被批判性思维误导的"半截子"语文课
——兼评余党绪《精神明亮的人》教学课例5.培养精神明亮的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精神明亮的人[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氤氲..( ) 荡漾.( ) 晨曦.( ) 惺.忪( ) 倏.地( ) 蜷.缩( ) 鲁钝.( ) 懊.恼( ) [答案] yīn yūn yàn ɡ xī xīnɡ shū quán dùn à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揣⎩⎨⎧挣揣( )揣测( ) (2)遗⎩⎨⎧遗失( )遗之千金( ) [答案] (1)chuài chuǎi (2)yí wèi2.语境辨析法(3)薄( )荷油味不薄( )很受欢迎,但要薄( )利多销。
(4)重庆的冷某一脸沮丧( )不知所措,前几天为家中老人办丧( )礼时狂风袭来酿成死伤的惨剧。
[答案] (3)bò báo bó (4)sàn ɡ sānɡ二、写对字形(1)⎩⎨⎧cù( )然精cuì( )cuì( )火(2)⎩⎨⎧分miǎn ( )安yì( )wǎn ( )联 (3)⎩⎨⎧yǎn ( )息堤yàn ( ) (4)⎩⎨⎧粗cāo ( )制zào ( )桎gù( )[答案] (1)猝 粹 淬 (2)娩 逸 挽 (3)偃 堰 (4)糙 造 梏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吝惜·爱惜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东西或力量)。
爱惜:因重视而不糟蹋;爱护珍惜。
“吝惜”表示心理活动,带宾语,如“吝惜生命”,“吝惜金钱”。
“爱惜”对象多是正在使用而又容易消耗的事物,如时间、财物、人才、图书资料等。
(2)憧憬·向往憧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憧憬”对象是指理想中幸福美好的事物,如“憧憬着幸福美好的未来”,它是褒义词。
“向往”指希望能达到或获得自己所热爱所羡慕的某种境地或事物,它是中性词。
《精神明亮的人》阅读指导授课材料
一、作者简介
王开岭,男,1969年出生,山东人。
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策划,《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等栏目指导,《看见》栏目主编。
其散文和思想随笔等作品被录入数百种国内外选集和大中学教材,入选多届中国散文排行榜。
著有散文随笔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激动的舌头》、《跟随勇敢的心》等。
二、《精神明亮的人》片段赏读(有删改)
1.《精神明亮的人》片段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仍在饶舌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人青春荡漾的时刻。
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2.《人类如何消费星空》片段
数千年来,对月亮,民间所作的都是一种文化注视和精神打量,属于诗意和美学的范畴。
但最近的一件事,却改变了这一传统:有人以实物和商品的方式消费她,成立“月球大使馆”,公然出售月球的地皮。
在我心目中,“月亮”和“月球”永远两回事。
前者为一美学名词,是审美的结果;后者为一物性名词,是一地理属性的概念,是实用的结果。
当民间开始更多地使用“月球”而非“月亮”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在现代人的精神图谱中,拜物性和功利性正愈发显赫!
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美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
“月桂”“婵娟”“天仙”……作为最亲密、最宝贵的一个邻居,她像一位情侣,像一记忠诚而浪漫的誓约,厮守着地球的浩瀚长夜。
她以女性的体温和目光,营养着地球的夜晚,驱散了人类的孤独……
我不知道,当有人在月亮上掰下一块“产权”后,再注视她的时候,是否就会更深情、更痴迷?我不知道,当月亮被拆列成寸寸缕缕的地皮后,那些自称拥有天才想象力的头脑,还将怎样继续想象对她的染指?我不知道,当“婵娟”被打包成千万个纸片的时候,人还剩下多少“长久”“长愿”可待?这是月亮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
“月球大使馆”,从脑力上讲,它确实是现代人最有想象力的一次消费,也是诱杀想象力的一次阴谋。
它凭的是灵感,毁灭的却是诗意!从伦理上看,乃一桩精神腐败案!它让我看到了现代人的狂妄和虚妄、赌性和贪婪。
连月亮都吵嚷着要卖了,人类真是穷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3.《雪白》片段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
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
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
—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老师也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
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
雪花膏的雪。
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
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
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三、拓展阅读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片段
墓地在东方文化视野里,是灰暗、凝重和苦难的形象。
而在西方人生活中,则温美、敞亮、生动得多。
前者用以供奉,畏大于敬;后者力图亲近,意在厮守。
墓地,应成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的风景。
我们应以对生的态度对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
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于生命栖居的地方:干净、朴素、祥和、阳光、雨水、草木皆充足,符合生命的审美设计。
因为它是灵魂永远栖息的地方,也是生者寄存情感和记忆的所在。
对有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具精神体态、一副灵魂表情。
“世界上最美的墓地”——列夫·托尔斯泰墓,只是一方普通的土丘,没有碑,没有十字架,连姓名都省略了。
谁都可以进入,围在四周稀疏的栅栏是从不关闭的——保护托翁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却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帝王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坚硬,硕大的体积,捆着一团空荡荡的腐气,太具物质的膨胀力,太具侵略性和彰显欲望。
总之,虽威风凛凛,却有一种疏远尘世的味道,一点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反倒给人落下个印象:那人的的确确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