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神经系统显像
- 格式:ppt
- 大小:8.19 MB
- 文档页数:69
99mtc-mdp原理概述:99mTc-MDP(99m技托酸美托酸普鲁胺)是一种放射性核素显像剂,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它是一种由两个放射性核素组成的化合物:99mTc (锝-99m)和MDP(美托酸普鲁胺)。
锝-99m是一种稳定性同位素,具有长的半衰期(6小时)和适宜的放射活性,使其成为放射性显像的理想选择。
MDP是一种非特异性结合剂,能与许多组织和器官中的酸性磷酸酶结合。
因此,99mTc-MDP被用于显像各种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从而有助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99mTc-MDP的合成99mTc-MDP的合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首先,将99Mo(钼-99)暴露于微中子辐射,使其发生裂变,产生锝-99m。
这一过程在核反应堆中进行。
2. 接下来,将锝-99m与MDP(美托酸普鲁胺)混合。
MDP是一种非特异性结合剂,能与许多组织和器官中的酸性磷酸酶结合。
3.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将锝-99m与MDP结合在一起,形成99mTc-MDP。
这个过程通常使用特定的化学试剂和催化剂。
4. 最后,将合成的99mTc-MDP进行纯化,以确保其放射性浓度和纯度符合医用标准。
99mTc-MDP的应用1. 肾脏显像:99mTc-MDP主要用于诊断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
通过检测肾脏对99mTc-MDP的摄取和排出情况,可以评估肾脏的功能和结构。
2. 骨骼显像:99mTc-MDP也用于诊断骨骼疾病,如骨折、骨肿瘤、骨关节炎等。
通过检测骨骼对99mTc-MDP的摄取情况,可以评估骨骼的病变程度和愈合情况。
3. 肝病显像:99mTc-MDP可以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炎、肝癌等。
通过检测肝脏对99mTc-MDP的摄取情况,可以评估肝脏的功能和结构。
4. 炎症显像:99mTc-MDP可以用于检测炎症组织,如关节炎、肺炎、肠炎等。
通过检测炎症组织中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可以评估炎症的程度和治疗效果。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元素:凡是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称为一组元素。
同位素(isotope):凡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如: 1H、2H、3H。
同质异能素:凡是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元素叫同质异能素。
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能量状态均相同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
例如:1H、2H、3H、12C、14C 198Au 、99m Tc、99Tc1.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稳定性核素是指:原子核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变化的核素,它们的质子和中子处于平衡状态,目前稳定性核素仅有274种,2.放射性核素(radioactive nuclide)放射性核素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原子核能自发地不受外界影响(如温度、压力、电磁场),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
而转变为其它原子核的核素。
核衰变的类型1.α衰变(α decay):2.-衰变(- decay):3.+衰变:4.γ衰变:核衰变规律1.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T1/2):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常以物理半衰期T1/2表示,指放射性核素数从No衰变到No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是每一种放射性核素所特有的。
数学公式T1/2=λ2.生物半衰期(Tb):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之。
3.有效半衰期(Te):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之。
Te、Tb、T1/2三者的关系为:Te= T1/2·Tb / (T1/2+ Tb)。
4.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A):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每秒衰变次数。
其国际制单位的专用名称为贝可勒尔(Becquerel),简称贝可,符号为Bq。
数十年来,活度沿用单位为居里(Ci) 1Ci=×1010/每秒。
《核医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修订)核医学教研室修订二00六年十二月一、前言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将核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核医学工作已普及到县级医疗机构,因此,在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设立核医学课,作为必修课,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科班本课程大纲以总学时为29学时理论课编写。
采用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核医学》第6版(李少林主编)的内容为基础,参阅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参考资料中的最新专业知识。
教学内容力求简洁明了,结合实际,以应用最广的项目和本学科的特色例题教学。
二、理论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与核医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核医学概念、在临床上的地位,主要内容及发展史;掌握核医学的基础知识,为学好临床核医学打好基础。
2.了解核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探测器构造及与其他影像仪器的异同点;掌握放射性药物的来源及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1.核医学概念⑴核医学定义⑵核医学研究的内容⑶医学的学科分类2.核医学的发展史⑴50年代至今的基本状况⑵仪器的发展⑶放射性药物的发展3.核医学的临床地位第二节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1.原子核结构2.核素的基本概念及分类⑴核素、同位素及同质异能素⑵核素的分类3.放射性衰变⑴核衰变⑵核衰变规律⑶放射性活度⑷常用辐射量①照射量②吸收剂量③当量剂量第三节核医学常用仪器1.核医学仪器基本原理、类型及其构造⑴基本原理⑵电离效应⑶荧光现象⑷感光作用2.基本结构⑴射线探测器构造⑵电子测量装置的配备3.常用的核仪器⑴测量用⑵诊断用⑶防护用4.显像仪的性能简介及特点⑴γ照相机⑵ ECT⑶与其他影像设备的区别和影像特点第四节放射性药物1.放射性药物概念2.放射性药物的分类3.放射性药物的特点4.放射性药物使用要求5.核素发生器第二章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核医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8010012课程学时:24学时学分:1.5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是随着核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核医学工作已普及到县级医疗机构,因此,在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设立核医学课,作为必修课,对培养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半学期讲授。
本大纲本科班以总学时为32学时,理论课24学时,见习实践课8学时编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初步掌握核素核射线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二、主要内容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 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核医学的性质和内容2、了解核医学的进展3、了解我国核医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核医学的性质和内容(三)课时安排:1学时(四)主要内容1、核医学的概念和内容2、r照相机、SPET、PET3、我国核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初创阶段、普及推广阶段、发展提高阶段第二章核医学的物学基础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2、掌握核衰变的类型及规律3、熟悉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核衰变的类型及规律(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核外电子与原子核、核素、同位素和同质异能素β衰变、电子俘获、r衰变、半衰期2、δ13、电离与激发、轫致辐射、散射4、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5、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第三章核医学仪器和放射性制剂 0.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2、了解不同类型的核医学仪器3、掌握放射性、制剂的分类及特点4、熟悉放射性核素的制备(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三)课时安排:0.5学时(四)主要内容1、基本结构;射线探测器、电子测量装置2、不同类型的核医学仪器3、放射性试剂,放射性药物4、放射性制剂的制备方法第四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0.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示踪技术的概念2、了解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三)课时安排:0.5学时(四)主要内容1、示踪技术2、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第五章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查及显像技术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查的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2、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3、熟悉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基本方法4、熟悉放射性核素图像质量的评价与分析(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2、显像技术的基本原理3、显像类型及意义4、图像质量的评价与分析第六章神经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普通脑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监床应用2、熟悉脑血流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3、了解脑代射显像,脑受体显像(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普通脑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监床应用(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普通脑显像2、脑血流显像3、脑代谢显像、脑受体显像第七章循环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心血池静态显像2、熟悉放射性核素心血管显像3、了解心血池动态显像及心室功能测定4、掌握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方法及临床应用(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方法及临床应用(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心血池静态显像2、放射性核素心血管显像3、心血池动态显像,心室功能测定4、心肌灌注显像第八章内分泌及呼吸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甲状腺显像的原理及方法、显像剂及结果分析2、掌握冷、热、温结节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了解肺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甲状腺显像的原理及方法、显像剂及结果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甲状腺显像2、肺灌注显像第九章消化系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肝显像的原理、方法2、熟悉肝显像的图像分析、临床应用3、掌握肝血池显像的图像分析(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肝血池显像的图像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肝显像的原理方法2、肝显像的适应证3、肝显像的正常图像、异常图像4、肝血流显像的图像分析第十章泌尿、生殖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131I—OIH肾图的原理、方法、正常肾图2、掌握异常肾图的分析3、了解肾显像(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异常肾图的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正常肾图的分析2、常用肾图指标及正常值3、异常肾图的分类及临床意义第十一章血液系统 0.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骨髓显像、淋巴显像(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骨髓显像、淋巴显像(三)课时安排:0.5学时(四)主要内容骨髓显像、淋巴显像第十二章骨骼系统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静态骨显像的原理及方法2、掌握静态骨显像的适应征3、掌握静态骨显像的图像分析4、熟悉临床应用5、了解动态骨显像、断层骨显像、关节显像(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静态骨显像的图像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静态骨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征、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动态骨显像、断层骨图显像、关节显像第十三章放射性核素治疗 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甲亢的131I治疗2、了解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I治疗3、了解血液病的核素治疗4、了解放射性核素胶体治疗(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I治疗(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主要内容1、甲亢的131I治疗2、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的131I治疗3、血液病的核素治疗4、放射性核素胶体治疗三、教学方法核医学的教学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式进行。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和诊断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枢,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任何异常或者病变。
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医生会问询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病史,以了解患者
的神经系统状况和可能的风险因素。
2.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姿式、
步态和协调性,检查患者的感觉、力量和反射等。
3.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或者CT扫描,以获取更详细的神经系统结构信息。
4. 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EEG)、神经肌肉电图(EMG)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等,以评估神经系统的电活
动和传导功能。
5. 神经系统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和
脑脊液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代谢和炎症情况。
通过以上的神经系统检查,医生可以得出初步的诊断和评估结果,并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系统检查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或者神经科专家进行,以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之,神经系统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方法,可以匡助医生评估和诊断神
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您有任何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或者疑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