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4
- 格式:ppt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5、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6、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7、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
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8、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9、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10、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
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11、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
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2024年会计专科-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增长速度2.抽样分布3.已知商品价格总指数是110%,销售量总指数是105%,则其销售额总指数是()。
A.5%B.15%C.15.5%D.115.5%4.试述我国货币供应总量统计的三个层次。
5.依据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2008—2009)》报告,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是()。
A.0.3B.0.4C.0.5D.0.66.简述估计量优劣的评价标准。
7.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家庭人口B.身高E.职工人数8.统计指数按照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A.总指数B.个体指数C.价值类指数D.物量类指数E.物价类指数9.下列选项中,属于实物指标的是()。
A.存款余额B.工资总额C.产品产量D.固定资产余额10.CPI指的是()。
A.产量指数B.股票价格指数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11.次数分布表12.中位数13.将人口划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类,这种测度计量尺度是()。
A.定距尺度B.定序尺度C.定类尺度D.定比尺度14.在劳动力就业统计中,就业人员是指在调查的特定一周内从事过有酬工作或自雇工作至少()。
A.一个小时B.一天C.三天D.再天15.某地区年生产总值2012年为200亿元,2017年为300亿元,则这一时期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
B.50%C.100%D.200%16.简述影响均值估计量标准误的因素。
17.下列属于非随机抽样调查方法的是()。
A.整群抽样B.等距抽样C.分层抽样D.任意抽样18.一天中各个不同时刻相对于0摄氏度的气温,可以用温度计精确地测量得出,这种测度计量尺度是()。
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C.定距尺度D.定比尺度19.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不需要包括的项目是()。
A.劳动者报B.营业盈余C.投资总额D.生产税净额20.数据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
第三章 综合指标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00%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3. 比较相对指标=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4.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如果计划规定的任务是降低,计算结果应该愈小愈好) 7. 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 8.简单算术平均数:12nx x x x x nn+++==∑x :算术平均数; x:各单位的标志值 ; n:总体单位数;∑:总和加权算术平均数:11221121......ni in ni nnii x fx f x f x f x f f f f==+++==+++∑∑i f :第i 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9.简单调和平均法:121111...1nnH x x x nx==+++∑H: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法:121212......nn nmm m m H m m m x x x m x+++==+++∑∑m:权数一般用于:已知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计算相对指标的平均数一般方法可概括为: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10. 简单几何平均法:G =G:几何平均数; x :变量值 ;n :变量值个数 加权几何平均法:G f=∑ 适用范围:a 、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 、相乘的各个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11. 组距数列确定众数:下限公式:1012M L d =+•+上限公式:2012M U d =-•+0M :众数; L :众数所在的下限; U :众数所在的上限;1: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d :所在组组距 12.(1)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n +,找出它的对应标志值,即12n e M x +=(用于奇数)或1222n ne x x M ++=(用于偶数)(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f +∑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次数的方法确定中位数所在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且2f ∑表示中位数的位置。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旨在对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统计,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各个领域和部门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系统统计和综合分析的过程。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就业情况、消费水平等。
国民经济统计的分类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统计和微观经济统计两大类。
宏观经济统计宏观经济统计是对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收入分配、物价指数、金融统计等。
宏观经济统计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统计微观经济统计是对各个经济单位的具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主要指标包括企业产量、销售额、利润率、就业人数等。
微观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的竞争情况,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性国民经济统计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状况、消费水平等。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各个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产业和行业的统计分析,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投资者和企业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统计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等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投资和经营的成功率。
最后,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各级政府进行财政预算和资源调配。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政府可以了解税收收入、财政开支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财政规划,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与技术国民经济统计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三章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形式.一、总量指标即绝对数指标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是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的.种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二、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应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
它以名数与无名数表现出来,大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种类: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各组与总体对比)、比例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比较相对指标(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强度相对指标(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以名数表示)、动态相对指标(即发展速度,是不同时间的数值对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某一时期完成/计划指标数值.包括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和提高率或降低率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三、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它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两种.本章论述的是静态平均数。
平均指标方法:1、算术平均数权数: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因素:各组标志值和出现次数)2、调和平均数: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适用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4、众数:总体总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5、中位数: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标志变异指标是为了补充平均数的不足,从另一方面说明总体的特征,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又称标志变动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常用的指标:1、全距2、平均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越大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变动程度越大。
3、标准差(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结果大于平均差。
组距分组数列计算标准差:总方差是整个总体的总离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间方差: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内方差:各组内各单位标准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一、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的概念:以搜集、整理、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决策的方法科学论.二、统计学的分类理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是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试、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推断和检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和个体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整体为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个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事物.总体容量: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的容量。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二、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全所组成的子集.样本的特点:每个个体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随机性。
三、变量变量: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为变量四、指标及其测度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第三节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三、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1、设置框架2、确定内涵和外延3、确定计量单位4、确定计算方法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第二章数据的调查与整理第一节数据调查的方式与程序一、数据调查的方式数据调查的概念: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对总体中个体的相应特征进行观测取得数据的工作过程.数据资料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是对统计资料调查的基本要求。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1、简述常用的相对指标的种类。
2、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3、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4、简述相关关系的种类。
5、简述指数的种类。
6、简述等距抽样的特点。
7、简述国民财产的主要分类。
8、简述基本核算表的内容。
9、简述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10、简述商品流通的基本分类。
1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
12、简述国民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中的内容。
13、简述利用移动平均法求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注意事项。
14、简述类型抽样及其分类。
15、简述资金流量统计具有的特点。
16、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7、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18、简述劳动资源的特点。
19、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的意义。
20、简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结构。
21、简述森林资源统计的内容。
22、简述统计的涵义。
23、简述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
24、简述如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5、简述统计调查的意义。
26、简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27、简述对信贷收支差额的收支方法。
28、简述主导产业判定分析的四个指标。
29、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容。
30、简述商品流通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1、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许多种。
常用的相对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统计指标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1)普查: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三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1. 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重要指标。
2.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其目的是了解国民经济的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2 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包括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经济要素和经济现象。
经济单位包括个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如个体商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
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
经济现象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收入分配差距等。
2.3 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即了解经济状况、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为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结构、效率等情况,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信息。
同时,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企业在竞争中制定战略提供参考。
此外,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3.1 数据收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抽样调查法和模型估计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收集经济单位提供的数据,如企业财务报表、家庭收支表等。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总体中选取代表性样本,通过调查样本获得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模型估计法是指通过建立经济统计模型,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推测和估计。
3.2 数据整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整理方法包括分类汇总法、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分类汇总法是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和汇总。
比较分析法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和趋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一、统计学的性质(一)统计学的概念(识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者决策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学的性质(领会)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及其变动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例题.单选题】统计学的性质不包括()。
A.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B.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C.统计学研究的是个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D.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正确答案』C二、统计学的分类(领会)(一)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理论与实践统计理论与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反过来这些理论与方法又被不断地应用于实践。
从统计学理论方面来看,人们在认识数量方面时,常常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这就需要应用相关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数学原理,寻求研究客观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方法,并从理论上对其加以科学论证,使其真正成为科学的方法论。
从统计学应用方面看,统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科学。
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都能不同程度地找到统计方法的应用。
例如,统计方法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国民经济统计学;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生物统计学;在人口研究和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人口统计学;等等。
所有这些都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二)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统计方法统计学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
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其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度、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1864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
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
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
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结构影响指数: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
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
总体: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
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一般用大写字母N代表总体单位数。
总体成数:是指总体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一般用P表示。
样本成数:是指样本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样本容量的比重。
重置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以后,把它放回到总体中去,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单位,记录它的有关标志表现以后,也把它放回总体中去,照此下去直到抽选第n个样本单位。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1.计算算术均数2.计算调和平均数(母算子和)3.计算几何平均数4.计算标准差标准差系数:V ×100交替标志的标准差:5.计算序时平均数(即平均发展水平)(1)已知绝对数时期数列:(2)时点数列(3)根据相对数计算:(即两序时平均数之比)6.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7. 计算指数(1)数量指标(2)质量指标(3)加权算术平均指数8.因素分析法(1)简单现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2)复杂现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3)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f:数量指标,x:质量指标)9. 计算平均误差(1)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2)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3)抽样区间合计区间:极限误差:(允许误差)概率f (t) 68.27% 79.95% 95% 95.45% 99.73%概率f (t) 1 1.28 1.96 2 310. 计算必要的样本容量(1)平均数(2)成数12. 修正系数法推算总体总量指标。
(用以修正全面调查误差)(1)差错比率= ×100%(2)修正后全面调查数=全面调查数(1+差错比率)13. 相关系数r = ±1 —线性相关(函数关系) -1< r < 0—负相关r = 0 —无线性相关 0 < r < 1—正相关0 < r < 0.3 —无直线相关0.3 < r < 0.5 —低度直线相关0.5 < r < 0.8 —显着相关0.8 < r < 1 —高度相关14. 计算相关系数r(分组资料添加f)15.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a + bx计算截距,回归系数b(分组资料加f)16.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这个公式跟书上有点出入,分母是n-2)P222。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真题及(2022.4)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真题解析(2022.4)1.[单选题] 编制帕氏物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A.基期物量B.基期价格C.报告期物量D.报告期价格2.[单选题] 在我国,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通常称为A.M0B.M1C.M2D.M33.[单选题] 下述选项中,属于金融企业的是A.房地产开发企业B.邮电通讯公司C.零售贸易企业风D.证券公司4.[单选题] 某种产品产量x(台)与单位成本y(元/台)之间的回归方程为=356-1.5x, 表明产量每增加1台,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化是A.平均增加356元B.平均减少356元C.平均增加1.5元D.平均减少1.5元5.[单选题]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通常A.大于0B.小于0C.等于0D.小于-16.[单选题] 假设甲、乙两个企业职工人数相同,甲企业职工工资差距大于乙企业,要在置信度和估计误差相同的条件下估计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则从两企业抽取的职工人数应A.甲多于乙B.乙多于甲C.甲乙相同D.取决于收入水平7.[单选题] 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则样本均值的分布是A.总体分布B.抽样分布C.样本分布D.个体分布8.[单选题] 甲、乙两地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均为60000元,年收入的标准差分别是: 10000和12000元。
下列关于两地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代表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大于乙B.乙大于甲C.甲乙相同D.无法比较9.[单选题] 从某小区住户中随机抽取13个家庭,调查得到其家庭人口数情况是: 1口人家庭1个,2口人家庭4个,3口人家庭5个,4口人家庭3个,则该样本数据中家庭人口数的众数是A.2B.3C.4D.510.[单选题] 某班组五名职工的月工资(元)分别是: 5600、6700、7400、8000、9200,则极差是A.3200B.3400C.3600D.380011.[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最能直观地反映学生成绩(百分制)分布的统计图是A.直方图C.时序图D.散点图12.[单选题] 将某市居民按月收入水平(元)分组为: 3000以下、3000~6000、6000~9000、9000以上,则“3000以下”组的组中值是A.1000B.1500C.2000D.250013.[单选题] 某企业为了了解职工对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男、女职工中各随机抽取10%进行调查。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⑴⑵⑶⑷⑸⑹①②③④⑤⑥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含义1.识记①统计的三种涵义②统计的特点⑶统计的作用2.领会①对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的认识。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领会①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领会①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②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⑶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1.识记①国民经济的概念2.领会①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识记①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②标志与变量的概念及分类⑶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分类④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及分类⑤流量与存量的概念2.领会①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②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的关系⑶流量与存量的关系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领会①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②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渠道(二)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调查1.识记①统计调查的概念②统计调查的种类2.领会各种统计调查的特点、相互区别及适用范围(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1.识记①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②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内容2.领会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四)统计数据资料整理1.识记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2.领会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3.应用根据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资料加以整理(五)统计分组1.识记①统计分组的概念②次数分布数列的概念和种类⑶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④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类标准2.领会①统计分组的目的②统计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⑶统计分组的方法④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3.应用①运用统计分组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根据研究任务对实际资料进行分组②根据调查资料及研究任务编制分配数列(六)统计表1.识记统计表的构成2.领会统计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3.应用正确设计统计表第三章统计指标(一)总量指标1.识记①总量指标的概念②总量指标的作用⑶总量指标的种类2.领会①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指标总量的区别与联系②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特点、区别与联系(二)相对指标1.识记①相对指标的概念②相对指标的作用⑶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2.领会①比例相对指标与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②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⑶结构相对指标与比例相对指标的区别3.应用用实际资料,分别计算六种相对指标,并观察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三)平均指标1.识记①平均指标的概念②平均指标的作用⑶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众数、中位数的确定方法④算术平均数的两个重要性质2.领会①各平均指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②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3.应用①用实际资料分别计算五种平均指标②用同一变量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并比较其大小⑶应用实际资料计算平均指标,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四)标志变异指标1.识记①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②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⑶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2.领会①比较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优缺点②为什么标志变异指标可以说明现象变动的均衡性与稳定性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⑶比较平均差与平均差系数、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在应用中的区别④总方差、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关系⑤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区别3.应用①应用实际资料计算平均差与平均差系数、标准差与标准差系数②应用分组资料计算总方差、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第四章时间数列(一)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1.识记①时间数列的概念②时间数列的种类⑶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2.领会①各类时间数列的特点②时间数列编制原则及提出的理由3.应用根据实际资料和研究目的,能编制出符合编制原则的时间数列(二)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1,识记①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②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概念2.领会①平均发展水平的意义及计算方法②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应用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三)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1.识记①发展速度概念,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区别②增长速度的概念,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区别⑶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概念及区别2.领会①定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环比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及相互关系②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⑶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方程法④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3.应用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各种速度指标,说明现象发展速度(四)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1.识记①影响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各因素的概念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②长期趋势分析的任务和测定方法⑶季节变动分析的任务和测定方法2.领会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中的长期趋势及季节变动的意义和作用3.应用对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进行分析第五章指数(一)指数的概念与种类1.识记①广义的指数概念与侠义的指数概念②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2.领会指数的种类(二)综合指数1.识记①综合指数的概念②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⑶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④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2.领会①编制综合指数要掌握的两个要点②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区别3.应用①能应用实际资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②能根据资料编制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三)平均指数1.识记①平均指数的概念②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⑶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2.领会①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②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3.应用利用实际资料编制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四)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法1.识记①指数体系的概念②指数体系的作用⑶因素分析的意义国民经济统计概论2.领会①因素分析的种类②因素分析的步骤与方法,并能解释因素分析中每一步分析的经济含义3.应用能利用已知资料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1.识记①平均指数变动分析的意义②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的概念2.领会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具体方法3.应用要能应用实际资料如平均工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第六章抽样推断(一)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1.识记①抽样推断的概念②总体与样本的概念⑶总体参数与统计量(样本指标)的概念④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概念2.领会抽样推断的特点(二)抽样误差1.识记①抽样误差的概念②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种类⑶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④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公式⑤极限误差的概念⑥极限误差的计算公式2.领会①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②概率保证程度与概率度⑶概率保证程度与极限误差的关系3.应用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三)抽样估计1.识记①抽样估计的概念②点估计的概念和估计方法⑶区间估计的概念和估计方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④总体总量指标的推断2.领会区间估计的范围与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3.应用①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平均数与成数)和抽样平均误差对总体指标进行区间估计②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对总体总量指标进行推算(四)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1.识记①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②等距抽样的概念⑶类型抽样的概念与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④整群抽样的概念与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⑤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2.领会①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区别及特点②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⑶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④计算必要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3.应用①如何在类型抽样和群体抽样形式下由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②如何推算必要的样本容量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1.识记①相关关系的概念②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2.领会①相关关系的两个特点②相关关系的种类③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二)相关关系的判断1.识记①相关系数的概念②划分相关系数的密切程度的标准③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差积法和简捷法2.领会①。
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是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结构和发展状况。
在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公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各种指标和数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公式: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GDP=C+I+G+X-M其中,C表示个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2.国内净生产总值(NDP)NDP是在其中一时期内国家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减去折旧费用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NDP=GDP-折旧费用3.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 deflator是一个用来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它表示一组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水平与基期相比的变动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GDP deflator = (当前年份的GDP / 基期的GDP)× 100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人口数量后得到的指标,它表示每个人在其中一时期内所创造的平均价值。
其计算公式为:人均GDP=GDP/人口数量5. 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单位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或创造的价值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GDP/劳动力数量6. 增长率(growth rate)增长率是衡量其中一指标(如GDP、人口等)在两个时期之间的变化程度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为:增长率=(当前数值-前期数值)/前期数值×1007. 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资本形成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产品中延续和发展生产的财富部分。
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新增值+存货增长-资本耗费8. 私人储蓄(private savings)私人储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个人在其中一时期内所储蓄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各章节考试要点总结(整整一天的时间,把老师串讲的重点全部画出来了。
)第一章 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的特点:具有数量性、总体性。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含生产统计、流动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总和分析统计等。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与变量: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有反应了它的数量。
指标的分类:按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流量与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直接的获取原始数据和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含义: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实验法。
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潜质主要是指品质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编制次数与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真题考试:2020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真题及答案(4)1、下列属于统计指标设计原则的有(多选题)A. 目的性B. 科学性C. 可行性D. 联系性E. 直观性试题答案:A,B,C,D2、如果银行以100元的价格购入一张票面收益率为10%的证券,如果在持有该证券期间,通货膨胀率为12%,则银行的实际收益率为(单选题)A. -4%B. -2%C. 2%D. 4%试题答案:B3、下列关于居间合同特征的正确说法是【】(单选题)A. 居间合同是要式合同B. 居间合同是非实践性合同C. 居间合同为单务、有偿合同D. 居间合同的报酬给付具有不确定性试题答案:D4、可供商业银行投资的证券中,被为“金边债券”的是()。
(单选题)A. 金融债券B. 商业票据C. 公司债券D. 国库券试题答案:D5、在劳动力统计中,一个人成为劳动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多选题)A. 达到了法定的可以被雇用的年龄B. 具有劳动能力C. 有意愿参加生产劳动D. 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E. 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试题答案:A,B,C6、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全国性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单选题)A. 1亿元B. 5亿元C. 10亿元D. 100亿元试题答案:C7、下列关于减损义务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 减损义务是约定义务B. 守约方违反减损义务构成违约C. 减损义务的相对方可以要求义务人履行D. 减损义务在理论上被称为“不真正义务”试题答案:D8、甲自备布料,前往裁缝店,要求乙按照某种款式为儿童身定制该款式的礼服,双方为此签订了合同,该合同属于( ) (单选题)A. 买卖合同B. 氏雇佣合同C. 承揽合同D. 委托合同试题答案:C9、商业银行经营国际银行业务的影响因素有(多选题)A. 地区因素B. 个人因素C. 客户因素D. 业务发展因素E. 竞争因素试题答案:A,C,D,E10、用于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
(多选题)A. 流动比率B. 资产周转率C. 核心存款占总资产的比率D. 流动性资产占盈利性资产的比率E. 一年内到期的证券占总资产的比率试题答案:A,B,C,D,E11、下列不属于先合同义务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