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中国晚清科技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401.21 KB
- 文档页数:4
李鸿章与晚清的政治改革晚清时期,中国政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
在这个时期,李鸿章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者,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他积极推动政治改革,试图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李鸿章与晚清政治改革的关系,并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果。
李鸿章是晚清末年的重要政治家,他深知中国政治面临的巨大困境。
清政府内外交织的问题,使得国家独立与和平、国防与发展、内政与外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李鸿章勇于承担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的政治改革方案,并努力实施这些方案。
首先,李鸿章着手进行军事改革。
当时,中国的军队既面临内忧外患,又存在着老旧的军制,无法适应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李鸿章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他倡导实施西式军事改革,并通过引进外国军事技术和设备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尽管这一改革遭受了很多批评和阻力,但是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李鸿章的军事改革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开辟了一条重要路径。
其次,李鸿章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他认识到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包括贸易不平衡、农业危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鸿章提出了开放门户政策,旨在促进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
他还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并试图建立现代工商业体系。
尽管这些改革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李鸿章展现了决心和智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军事和经济改革,李鸿章还着力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建议,包括设立议会、依法治国等。
他试图通过这些改革来实现政府的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
尽管这些改革并未完全实施,但是李鸿章的政治改革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石。
然而,李鸿章的政治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他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阻碍。
其中,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仅如此,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制约了政治改革的进程。
尽管如此,李鸿章仍然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试图为政治改革找到突破口。
晚清学部的建立及作用研究晚清学部是清朝晚期设立的一个重要学术机构,其成立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制度的完备和现代学制的逐步形成。
在晚清学部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以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晚清学部始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当时的首辅李鸿章创办,旨在完善清朝的学制和教育体系,提升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
学部设立初期,共分为四个学科门类,分别为纪伯伦学、翰林学、数理学和农艺学,以及附设图书馆、实验室等专业教学设施。
此后,晚清学部逐渐扩大了学科范围,重新划分为五个部门,分别为纪伯伦学、翰林学、武备学、医学和农艺学。
不仅如此,晚清学部还对教学、考试、选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当时中国学术和教育领域的重要机构和代表。
晚清学部在中国现代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推进现代学制的建立晚清学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制度的完备和现代学制的初建。
学部设立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选拔机制,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前身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学部还吸收了西方学问的先进成果,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培养现代人才晚清学部在教育和人才选拔方面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学部注重培养具备现代化意识和知识储备的人才,吸引了大量有志于发扬国家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优秀学子。
这些人才的涌现,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且为中国的近代史和文化史留下了重要篇章。
3.促进学术交流与创新晚清学部的成立,促进了中国和西方学问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推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学部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广泛的舞台和机会,吸引了许多中国王公贵族、学者和科技工作者,与西方的学者和科学家切磋学术,促进了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和合作,为中国的文化事业推动了重要进程。
总之,晚清学部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清朝后期中国学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变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中国的近代史和文化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清朝严复的学生,思想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李鸿章在晚年思想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近代化思想、对外开放政策、国家治理、教育改革和民主思想。
首先,李鸿章非常关注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他意识到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主张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李鸿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改革传统的封闭态度。
他积极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李鸿章对国家治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坚定中央集权,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能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提升人民素质,加强行政管理,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第四,李鸿章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视。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主张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推行了改革派的教育政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经验,促进国家的现代化。
最后,李鸿章在晚年也开始关注民主思想,提出了一些民主化的主张。
他主张加强人民的参与和监督权力,主张民主的选举和法治的实现。
他也提出了“安分守己,以求免灾”的观点,希望通过民主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的来说,李鸿章的晚年思想内容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李鸿章研究报告
李鸿章研究报告是关于李鸿章的研究内容的报告。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誉
为“东方利维斯顿”。
他在晚清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曾任大理总管和淮军统帅,参与了对抗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
李鸿章在外交领域也有卓越的成就。
他作为中国首批留洋生之一,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为晚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他担任过洋务派的官职,致力于推进西方技术和工业在中国的发展。
李鸿章的研究报告将包括他的个人经历、政治生涯、外交活动,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等方面的内容。
报告可能会探讨他与其他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关系,以及他的决策和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报告还可能探讨他的思想和观念,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报告可能会通过文献研究、档案搜集、亲笔信件等多种方式获取李鸿章的相关资料。
报告的目的是对李鸿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他的贡献和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促进对中国晚清时期的理解和研究。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主管晚清国事数十年,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侵略者的大买办,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另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倾力于国家富强的实干家;各执一辞,大相径庭。
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的深入,对李鸿章的评价又有进一步的变化。
当代已逝著名史学大家陈旭麓先生曾经指出:“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头,或者说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这个第一步与李鸿章的关系就很大。
”(1)他还进一步指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2)将李鸿章提升到了与中国近代化紧密联系的高度。
纵观洋务时代之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及洋务活动,笔者欲从中进一步阐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中国近代化始于何时?历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从鸦片战争算起者;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更多的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谓的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我认为后一种比较近乎事实。
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跟李鸿章联系起来。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全过程,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倡导组织洋务活动的官僚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只有李鸿章一人。
在所有的洋务官僚中,李鸿章兴办的洋务事业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因而被看作是洋务派的旗帜,洋务运动的旗手。
李鸿章虽然也是从科举之道上走出来的封建士大夫,然而其识见,用梁启超的话说,在同朝大官中“无人可以望李之肩背”(3)。
他对中外局势的变化,对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他放眼世界,清楚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可强分界画。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自强”和“开放”,在经济上主张“洋务运动”。
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然而,他的一生也饱受争议,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争议焦点。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有远见和抱负的政治家,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
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考量。
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变革。
他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它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
“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李鸿章为现代化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民族英雄。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背景、政治才能、外交才华以及对现代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他作为民族英雄的伟大价值。
一、背景介绍李鸿章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贫穷的书香世家。
他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刻苦,积极进取。
正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培养了他坚持不懈追求现代化的信念。
二、政治才能李鸿章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深厚的学识。
他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为国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变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鸿章善于运用灵活的策略和智慧的谋划,成功化解了中国内外各种政治危机,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三、外交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李鸿章以其卓越的外交谋略和智慧描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他积极参与处理内外政治事务,并与西方列强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不仅在朝廷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成功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对现代化的贡献李鸿章深信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关键。
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制度体系。
他发起并参与了多项现代化改革,如海军建设、洋务运动以及铁路修建等,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五、对国家统一的坚守在国家面临危机和分裂的时刻,李鸿章始终坚守着国家统一的信念。
他积极参与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为保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做出了巨大牺牲。
他的坚定立场和卓越领导能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安危。
六、对后世的影响李鸿章的思想和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开创的现代化思想为中国的近现代史铺下了基石,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他的政治才能和外交智慧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于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
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略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作用作者:唐克周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9期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驰骋半个世纪。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他是中国封建官僚主义与西方思潮撞击下一个悲哀的产物,却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道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近代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
一、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他堪称洋务运动的旗帜。
与同朝官员相比,他不仅对中外形势和中国出路的认识较为深刻,而且举办洋务数量之多、成效之大无人能望其项背。
他清醒认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清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正是对清政府“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于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愚昧痛心疾首,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以求富强,使中国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并催生了资本主义,在传统向近代转轨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他主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于是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主张“欲自强必先裕饷……莫如振商务”,“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而国本乃可益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并称“此举为收回中国利权所见”。
由于他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煤矿、纺织厂、铁路、军校、海军,派遣第一批留学生。
他创造了太多第一,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开放,而他则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李鸿章与不平等条约他参与了近代很多条约的签订,但是将这些条约中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责推到他身上是不尊重史实的,他毕竟不是主角而只是统治者手中的一枚棋子。
况且那时除了他还有谁同外国人周旋?我们不妨以《马关条约》为例来看:甲午战争就像以他的直隶和北洋水师的力量与日本举国作战。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
他是一名有功有过,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褒贬不一的清廷官员。
今日我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从李鸿章开始做官,几十年来,中国的大事,都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死后几百多年也未停止争论。
有人说他有卖国求荣之罪的,也有人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垂不朽,将赞扬和批评放置一边,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简介。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人唾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是对李鸿章的误解,也是对太平天国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本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开始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
其次,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书生出谋划策,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
由此可见,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顺应历史发展,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失败,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终其末路的人而已。
二、反对收复新疆此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大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
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
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
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反对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
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就是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李鸿章。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从他步入仕途之始,“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100多年来“论犹未定”。
有说其有误国、卖国之罪的,一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不灭,一味颂扬或者盲目贬斥都暂且放开一旁吧。
一、“壮年戎马”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
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
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1865年,署两江总督。
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
可以说他是戎马十年了。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
大家太”抬举”它了!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军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
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这就证明了太平天国在本质上与清庭没什么差别。
再则,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才出道的书面小生,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
由此观之,李鸿章之于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历史发展观来讲,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走向末路,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使其末路的人而已。
中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一、近代中国工业的起步(晚清时期)1. 洋务运动(19世纪60 - 90年代)-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不断,外部列强侵略加剧。
- 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员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 主要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例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866年,主要制造轮船等军事装备)等。
这些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
-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72年,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开平煤矿(1878年,为军事工业提供燃料),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890年,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湖北织布局(1892年)等。
民用工业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建立近代海军。
洋务派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加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
-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主要培养外语人才)等,还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如詹天佑等就是留美幼童中的杰出代表。
2.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结构,使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另一方面,外商企业的利润刺激了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 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