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与盖吕萨克的争论
- 格式:docx
- 大小:139.60 KB
- 文档页数:2
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定律是研究气体行为的基本定律之一,也被称为气体状态方程。
它描述了理想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压力、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理想气体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PV = 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力,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物质量,R代表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绝对温度。
这个方程是根据气体分子理论和理想气体假设得出的。
根据理想气体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三种常见情况下的气体定律:1. 法国物理学家盖·吕萨克对于恒定温度下理想气体的研究得出了吕萨克定律。
根据吕萨克定律,当温度保持不变时,气体体积与其压力成反比。
这一定律可以表示为:V ∝ 1/P其中,∝表示成正比。
2. 法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盖·查理斯在恒定压力下对理想气体进行研究,得出了查理斯定律。
根据查理斯定律,当压力恒定时,气体的体积与其温度成正比。
这一定律可以表示为:V ∝ T3. 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研究不同气体混合时,发现每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体积与其分压成正比。
这一定律被称为道尔顿定律,可以表示为:V₁/V = P₁/P = n₁/n根据道尔顿定律,气体的体积与其物质量成正比。
理想气体定律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低温、高温和低压的情况下。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变得显著,理想气体假设不再成立。
理想气体定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通过理想气体定律,我们可以计算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同时,该定律也为化学反应、工程设计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理想气体定律是研究气体行为的基本定律之一,通过描述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它为我们理解气体性质、计算相关参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外国科学家盖·吕萨克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1778年12月6日生于上维埃纳省圣莱昂纳德;1850年5月9日卒于巴黎。
盖吕萨克是一位法官的儿子。
他年轻时在埃科尔工业大学在贝托莱*、居顿·德莫沃*和福尔克拉*的指导下学习。
盖吕萨克在该校受到贝托来的特殊照顾和鼓励,不久他就同贝托莱的儿子一道用氯漂白亚麻布制品的工厂工作。
他的表现很快就证明他是完全无愧于贝托莱的友谊的。
1802年他证明,各种不同的气体随温度的升高都是以相同的数量膨胀的。
查理*比他早几年也作出了同样的发现,但他没有公布于众,因此这一现象往往被称做盖吕萨克定律。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阿伏伽德罗*在10年后用它来表达他那个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假说,这就是:在相同温度下各种不同气体含有相同粒子数。
1804年年轻的盖吕萨克同比奥*一起进行了一次气球升空试验,后来他自己又做了一次。
这些试验就是首批用于科学考察的气球升空试验。
在一次这样的飞行中,盖吕萨克使气球达到了4英里的高度,超过了阿尔卑斯山顶峰的高度。
他发现在这样的高度上无论是空气的组成或地球的磁力都没有变化。
在当时英国是欧洲列强中继续打算摧垮拿破仑的先锋。
英国也是在化学上取得惊人进展的中心,这些进展是戴维*的功劳,他在1807年和1808年利用电的作用分离出许多新的元素。
在法国革命的兴起中,政府的民族主义变得相当强烈,他们有意识地打算利用科学来提高国家的威望。
拿破仑为盖吕萨克和他的旧友、同事泰纳渔产*提供了资金,以建造一个大型电池,作为一巨大的电源,以便使法国可以填补上"元素空白点"。
这个电池被证明是不必要的。
盖吕萨克和泰纳洋利用戴维自己制出的一种元素钾,在不用电的情况下从事填补元素空白的工作。
他们用钾来处理氧化硼时得到了硼,这是首次获得的元素形态的硼。
1808年6月21日他们宣布了这项成果。
戴维比他们晚九天,他是在6月30日宣称他独立地分离出硼。
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新闻与传播学院 郭 超摘要: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有着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他在原子的研究和气象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本文将从道尔顿的生平,科学成就等方面对他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道尔顿近代化学原子论气体分压定律正文:“拉空,阿分,道尔原,电子汤”这样一段顺口溜至今难忘,这是我在初三化学刚刚启蒙时自己编的一段顺口溜,目的就在于记住各种物质被哪个科学家第一次提出,从而在考试中去填诸如:“空气是由______发现的”这样的题目,于是拉瓦锡之于空气,道尔顿之于原子,阿弗加德罗之于分子,汤姆生之于电子的意义令我至今难忘。
但是,在此之后似乎对于这些人也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当我要写一篇关于道尔顿的介绍时,就需要我通过查询资料,检索信息,汇总出这样一篇介绍性文章,同时也让我对于道尔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也这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一. 道尔顿生平道尔顿于1766年9月6日生于英国坎伯雷,1844年卒于曼彻斯特。
父亲是一位纺织工人。
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用工人。
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难。
道尔顿在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了一点点初等教育,十岁时,他就去给一个富有的教士当仆役,在教士家里他有读了一些书,积累了一些知识。
两年后,他被推举为本村小学的教师。
1781年,十五岁的道尔顿随哥哥到外地谋生。
不久后,他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教师。
在教学之余,他一边系统的自学科学知识,一边进行气象观察。
在这里他还结识了著名哲学家豪夫,他从豪夫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四年以后,便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校长。
1793年,在豪夫的推荐下,道尔顿又受聘于曼彻斯特的一所新学院。
在这里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科学著作——《气象观察与研究》。
第二年,他在罗伯特·欧文的推荐下成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的会员。
原子学说起源的追溯1、两千多年前的原子论中国古代学者的观点古希腊哲人的原子观原子观点复活原子可分2、19世纪的原子分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论原子分子学说布朗运动看到原子3、元素周期律的揭示纽兰兹的八音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人们自然会问,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墨翟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
但在战国时代,有一本著作《庄子·天下篇》中却提到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意思是说,一个短棍今天是一尺,明天取一半,余二分之一尺,后天取一半,余四分之一尺,以此类推,永远没有尽头。
当然,这里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用什么方法分割的问题。
但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学者就能用思辩的方法来这样提出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古希腊哲人的原子观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也认为这是一种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
后来伊壁鸠鲁又把这一概念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罗马人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年)曾用诗句阐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观点:物体或者说物质要素,都是由原始粒子集合而成;虽有雷霆万钧之力,要破坏物质要素也不可能。
……原始物质,由此可见,是既结实又单纯,由极小粒子之力牢固抱紧,但又不是粒子的堆集,其特征在任何情况下是无穷地单纯。
不能从它夺取什么,也不许缩小其本性,原始物质,世世代代,永远长存。
……原始物质,在无边无际的真空,当然不会静止,反而被迫不断地作各种各样的运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原子论者认为:一切物质都由最小粒子的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存在,它是永恒地运动着的。
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共同创立了古希腊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无的空间。
按照这种想法,人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都是由原子的多种排列和各种不同的结合方式产生的。
道尔顿的原子论约翰·道尔顿(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
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道尔顿患有色盲症。
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
后人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尔顿症。
道尔顿一生宣读和发表过116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两册。
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约翰·道尔顿生于坎伯兰郡伊格斯非尔德一个贫困的贵格会织工家庭。
1776年曾接受数学的启蒙。
幼年家贫,只能参加贵格会的学校,富裕的教师鲁宾孙很喜欢道尔顿,允许他阅读自己的书和期刊。
1778年鲁宾孙退休,12岁的道尔顿接替他在学校里任教,工资微薄,后来他重新务农。
1781年在肯德尔一所学校中任教时,结识了盲人哲学家j.高夫,并在他的帮助下自学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数学和自然哲学。
1785年远亲退休,道尔顿和他哥哥成为学校负责人之一。
1787年3月24日道尔顿记下了第一篇气象观测记录,这成为他以后科学发现的实验基础(道尔顿几十年如一日地测量温度,而且保持在每天早上六点准时打开窗户,使对面的一个家庭主妇依赖道尔顿每天开窗来起床为家人做早饭)。
道尔顿不满足于如此的境遇,他希望前往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以便成为医生。
尽管他的朋友反对,他开始进行公开授课以改善经济情况和提高学术声望。
詹姆斯·焦耳就在学生当中。
1793~1799年在曼彻斯特新学院任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
1794年任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会员,1800年任学会秘书,1816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1817~1818年任会长,同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他使用原子理论解释无水盐溶解时体积不发生变化的现象,率先给出了容量分析法原理的描述。
但是,晚年的道尔顿思想趋于僵化,他拒绝接受盖·吕萨克的气体分体积定律,坚持采用自己的原子量数值而不接受已经被精确测量的数据,反对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提出的简单的化学符号系统。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与发展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历代的史学家们已经对此进行过非常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在最初的30年里,化学家们由于研究的需要而运用它,又因为认识角度的不同,思想方法上的差异,特别是狭隘经验论的影响又不敢信赖它。
分子论的命运更惨,它被原封不动地埋在意大利达半个世纪之久。
科学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选择。
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总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认识论的根源,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开始由以搜集材料为特征的经验描述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整理材料、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为特征的理论概括阶段。
由拉瓦锡掀起的化学革命不仅建立了化学理论的新秩序,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给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定量方法的广泛采用,使化学家们搞清了许多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变化中各物质量的关系。
1789年,拉瓦锡首先用精确定量的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它作为自然界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为人们从事化学研究的基本依据;1791年,里希特根据大量定量实验发现了酸碱反应的当量关系。
1802年,费歇尔在里希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当量定律;1799年,普罗斯特根据一系列化学定量分析提出了定组成定律,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物质组成的认识;1803年,道尔道在思考原子学说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验归纳,推导出了倍比定律。
这些化学基本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它促使化学家进一步思考。
道尔顿在做小学教员的闲暇里,学得一些数学与物理的知识。
后来,便开始做气体的实验。
1801年他总结出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并认为气体的性质最好用原子论的观点解释。
1803年他提出了原子论的基本要点,到1808年才公开发表。
要点是:(1)所有物质都不能无限分割,都要达到一个最后的极限。
这个极限的微粒,依照自古以来的说法,就叫原子。
第六章原子一分子学说的建立从十八世纪末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各国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政治变革又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纺织、机械、冶金、造船、采矿、地质、制药各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化学学科的成长。
而化学本身从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以后,不仅从此排除了燃素说的障碍,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中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走上了正确的方向;而且对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从定性的朴素的认识进入了定量的研究,以证明物质不灭定律为起点,继续向前迈进,进一步弄清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基本定律,使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再次深化。
1803年,道尔顿(John Dalton,1766一1844)提出了原子论,这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
因为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所要说明的现象本质正是原子的化合与化分。
道尔顿的学说正是抓住了这一学科的核心和最本质的问题,主张用原子的化合与化分来说明各种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定律间的内在联系。
他对当时人们了解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材料进行了一次大的综合、整理。
这一学说经过不断的完善,终于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因此它对化学发展的意义,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说都更加超过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因此,恩格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的成就是“能给整个科学创造一个中心,并给研究工作打下巩固基础的发现”(《自然辩证法》)。
并指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所以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
回顾原子学说确立的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看到化学的发展是多么曲折和充满着斗争。
在化学基本定律的探讨和原子一分子学说的论战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并且必须不断清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和阻碍,因此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胜利都是集体劳动的成果,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胜利。
所谓化学计量学,是研究化合物的组成以及在化合物形成过程中反应物之间和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
道尔顿的一生是怎样道尔顿的一生简介道尔顿生于坎伯兰郡伊格斯非尔德一个贫困的贵格会织工家庭。
幼年家贫,只能参加贵格会的学校,富裕的教师鲁宾孙很喜欢道尔顿,允许他阅读自己的书和期刊。
1778年鲁宾孙退休,12岁的道尔顿接替他在学校里任教,工资微薄,后来他重新务农。
1781年道尔顿到肯德尔一所自己远亲开办的学校任教。
1785年远亲退休,道尔顿和他哥哥成为学校负责人之一。
1787年3月24日道尔顿记下了第一篇气象观测记录,这成为他以后科学发现的实验基础道尔顿不满足于如此的境遇,他希望前往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以便成为医生。
尽管他的朋友反对,他开始进行公开授课以改善经济情况和提高学术声望。
詹姆斯·焦耳就在学生当中。
1817年道尔顿当选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任职到去世,同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他使用原子理论解释无水盐溶解时体积不发生变化的现象,率先给出了容量分析法原理的描述。
但是,晚年的道尔顿思想趋于僵化,他拒绝接受盖·吕萨克的气体分体积定律,坚持采用自己的原子量数值而不接受已经被精确测量的数据,反对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提出的简单的化学符号系统。
1844年7月26日他使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他最后一篇气象观测记录。
1844年7月27日他从床上掉下,服务员发现他已然去世。
道尔顿的历史贡献道尔顿提出了较系统的化学原子学说,引入了原子和原子量,并在容积分析方法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道尔顿建议用简单的符号来代表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
道尔顿是首位发现色盲现象的科学家。
道尔顿的评价原子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17年,道尔顿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会长;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科学勋章;1828年,道尔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又相继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科学协会名誉会员,还得到了当时牛津大学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法学博士称号。
融入化学史的“水的组成”化学启蒙教学探索作者:费志明陈懋来源:《化学教学》2021年第02期摘要: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以“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科学家跨越时空对话,探索学习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水的组成; 化学启蒙; 化学史; 化学教学文章编号: 1005-6629(2021)02-0048-04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1 问题提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1]。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化学史反映化学科学发展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及其科学本质。
因此,将化学史融入初中课堂是一个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融入化学史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师根据学情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历史材料和问题[2]。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建立模型并能运用模型来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本文以“水的组成”教学片段为例,通过重演化学史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 设计思路“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第一次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主要包括水的电解和水分子的构成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两个维度探究水的组成,从分子和原子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围绕这个核心任务建立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此设计体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模型建构—问题解决”的科学探究过程,发挥化学实验证实和证伪的作用,同时,重演探究水的组成科学史故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研究方法,实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教学内涵,促进深度学习。
3 教学过程3.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讲述: 20世纪70年代,某地域海面上沒有油和其他可燃物,在250千米/时的飓风吹过后海面着火。
中外化学学家小传:盖吕萨克盖·吕萨克,约瑟夫·路易斯·盖·吕萨克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与物理学家。
他1778年12月6日出生在法国利摩日地区的圣·雷奥纳尔镇。
盖·吕萨克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检察官,他们的家境在当地是比较富裕的。
但是,在盖·吕萨克11岁那年,法国爆发了173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
不久,革命的浪潮冲击了这个家庭。
1793年,其父困涉嫌而被捕。
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盖·吕萨克在本地只受过初等教育,以后就到了巴黎。
1797年,他进入巴黎工业学校学习。
他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一是因为该校学生一律享受助学金,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二是该校学术水平较高,有不少著名的专家学者都在这里任教。
像贝托雷这样的著名化学家,就在这里讲授有机化学课程。
盖·吕萨克由于勤奋好学,热爱化学专业和实验技术,深得贝托雷等一些教授的赏识。
1300年他毕业了,贝托雷留他给自己作助手。
通过日常工作的接触,老教授发现这个学生思维敏捷,实验技巧很高,他深信自己发现了一个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
于是,他放心地把自己的实验室交给了年轻的盖·吕萨克,让这个青年协助自己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盖·吕萨克非常重视科学观察和实验。
他总是认真地把实验数据及时地一一记录下来,每当坐下来的时候,他就全神贯注地研究起那些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经过认真的反复思考,谨慎地得出自己的给论。
他尊重事实而不迷信权威。
因此,他能够洞察人们所不知的奥秘。
发现科学真理。
当时,贝托雷正在同化学家普鲁斯特围绕着定比定律进行一场激烈的学术争论。
贝托雷让盖·吕萨克以实验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给对方以驳斥。
然而,盖·吕萨克经过反复的实验,所记录到的事实都证明其导师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个结果如实地汇报给老师。
贝托雷看完他的实验记录之后,不禁露出了微笑。
物理学家盖-吕萨克的生平介绍物理学家盖-吕萨克的生平介绍盖-吕萨克(Joseph LouisGay-Lussac,1778~1850)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1778年12月6日生于法国上维埃纳省的圣莱奥纳尔。
1800年毕业于巴黎工艺学院。
1802年起在该校任实验员。
他的老师高度赞赏他的敏捷思维、高超的实验技巧和强烈的事业心,特将自己的实验室让给他进行工作,这对盖-吕萨克的早期研究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1809年升任该校化学教授。
1808~1832年兼任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1832~1850年任巴黎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化学讲座教授。
盖-吕萨克在物理学、化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盖-吕萨克在物理学方面主要从事分子物理和热学研究,在气体性质、蒸汽压、温度和毛细现象等问题的研究中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对于气体热膨胀性质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1801年他与J.道尔顿各自独立地发现了气体体积随温度改变的规律,发现了一切气体在压强不变时的热膨胀系数都相同。
这个热膨胀系数经历半世纪后由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确定了它的热力学意义,建立了热力学温标。
盖-吕萨克研究了前人测定不同气体热膨胀系数很不一致的原因后指出:必须使实验气体充分干燥。
他通过多种不同气体的反复实验,精确地计算后得出气体膨胀系数的数值是0.00375或1/266.6,现代理想值为1/273.15。
盖-吕萨克于1802年发表了有关的论文《气体热膨胀》文中记叙道:“我的实验都是以极大的细心进行的。
它们无可争辩地证明,空气、氧气、氢气、氮气、一氧化氮、蒸汽、氨气,粗盐酸、亚硫酸、碳酸的气体,都在相同的温度升高下有着同样的膨胀……我能够得出这个结论:一切普通气体,只要置于同样条件下,就可以在同样温度下进行同样的膨胀……各气体在冰点与沸点之间所增加的体积,根据一百分度的温度计,是等于原体积的100/26666。
”后来把气体质量和压强不变时体积随温度作线性变化的定律叫盖-吕萨克定律。
近代化学之⽗——道尔顿(1766-1844)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有着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他在原⼦的研究和⽓象学研究等⽅⾯取得了⾮凡的成果。
被称为“近代化学之⽗”,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
“拉空,阿分,道尔原,电⼦汤”这样⼀段顺⼝溜⾄今难忘,这是我在初三化学刚刚启蒙时⾃⼰编的⼀段顺⼝溜,⽬的就在于记住各种物质被哪个科学家第⼀次提出,从⽽在考试中去填诸如:“空⽓是由______发现的”这样的题⽬,于是拉⽡锡之于空⽓,道尔顿之于原⼦,阿弗加德罗之于分⼦,汤姆⽣之于电⼦的意义令我⾄今难忘。
但是,在此之后似乎对于这些⼈也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当我要写⼀篇关于道尔顿的介绍时,就需要我通过查询资料,检索信息,汇总出这样⼀篇介绍性⽂章,同时也让我对于道尔顿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说也这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道尔顿⽣平道尔顿于 1766 年9 ⽉6 ⽇⽣于英国坎伯雷,1844 年卒于曼彻斯特。
⽗亲是⼀位纺织⼯⼈。
当时正值第⼀次⼯业⾰命的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
道尔顿⼀家的⽣活⼗分困难。
道尔顿在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了⼀点点初等教育,⼗岁时,他就去给⼀个富有的教⼠当仆役,在教⼠家⾥他有读了⼀些书,积累了⼀些知识。
两年后,他被推举为本村⼩学的教师。
1781 年,⼗五岁的道尔顿随哥哥到外地谋⽣。
不久后,他成为了肯达⽿中学的教师。
在教学之余,他⼀边系统的⾃学科学知识,⼀边进⾏⽓象观察。
在这⾥他还结识了著名哲学家豪夫,他从豪夫那⾥学到了很多知识,教学⽔平迅速提⾼,四年以后,便成为了肯达⽿中学的校长。
1793 年,在豪夫的推荐下,道尔顿⼜受聘于曼彻斯特的⼀所新学院。
在这⾥他出版了⾃⼰的第⼀本科学著作——《⽓象观察与研究》。
第⼆年,他在罗伯特·欧⽂的推荐下成为曼彻斯特⽂学哲学会的会员。
1799 年,为了把⼤部分精⼒投⼊到科学研究中去,道尔顿离开了学院,开始更多的研究关于原⼦的问题,他顽强进⾏研究⼯作,寻找资料、动⼿实验、不断的思考,同年10 ⽉21 ⽇,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篇论⽂《第⼀张关于物体的最⼩质点的相对重量表》。
道尔顿与盖吕萨克的争论
化师2班张鸣语120113251
早在18世纪,卡文迪许曾用电火花引爆氢氧混合气体,并证明2体积氢气和1体积氧气化合成水。
盖·吕萨克和洪堡重新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已如上述。
从1805年到1808年,盖·吕萨克做了多个不同气体的反应实验,当然这些体积都是在同温同压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
如1体积氨气和1体积氯气化合成1体积氯化胺,2体积亚硫酸气(SO2)与1体积氧化合成2体积硫酸酐(SO3),2体积一氧化碳与1体积氧化合成2体积碳酸气(CO2),而贝托雷曾做过的1体积氮与3体积氢化合成2体积的氨的实验,戴维做过的氮氧化合实验也具有这样的简单整数比结果。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盖·吕萨克提出了著名的气体化合体积实验定律:参加同一反应的各种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常以简单的整数比的体积相化合。
化合后生成的气体体积与反应的气体体积也成简单整数比。
30岁的盖·吕萨克已经发现了气体的热膨胀定律与化合定律,仅此足以使他在科学历史留下美名,完全证实了贝托雷当年的眼光。
盖·吕萨克很赞赏道尔顿的原子论,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种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相化合,那么根据上述实验定律,即可推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所含的原子数目应该有简单整数比,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其密度比与原子量之比也有简单整数比。
这本是非常合理的推论,不过盖·吕萨克随后有些武断地提出了一个假说: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当时没有分子的概念,他和道尔顿一样,把各种元素的简单原子与化合物复杂原子统称为原子)。
盖·吕萨克认为:如果承认原子微粒数目决定气体的体积,就可以用气体体积的变化来确定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的关系,气体体积是可以测量的,这样就寻找到了一种确定原子间相互关系简洁明了的途径,这比道尔顿臆想的原子化合规则合理得多。
显然,气体化合体积实验定律是对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有力支持。
对此,曾经热情宣传原子论的托马斯·汤姆生写信给道尔顿说:“盖·吕萨克的实验定律与原子学说完全吻合。
”
但是,道尔顿并不领情,他反对盖·吕萨克的观点,理由是:(1)不同元素的原子大小不同,所以气体原子的大小决定气体的体积,不同物质的原子大小也不同,因此,在相同体积内不同物质不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指简单原子与化合物复杂原子);(2)假如盖·吕萨克假说是正确的,那么氢氧化合时,1体积氧气相当于1个氧原子,2体积氢气相当于2个氢原子,生成2体积的水蒸气就相当于2个水复杂原子。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1个水复杂原子有1个氢原子和半个氧原子组成的结果。
再如1体积氯和1体积氢化合成2体积氯化氢,岂不是有1个氯化氢复杂原子由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组成的结论?显然,这与原子论中的“原子不可分割”的论点相矛盾,但要解释上述结果,有要假定“半个原子”的存在,这就形成了化学历史上有名的“半个原子”的矛盾。
两位化学家因此争论起来。
道尔顿为了捍卫“原子不可分割”的观点,以“测
量不精确”等理由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甚至怀疑气体化合体积实验定律的真实性。
盖·吕萨克则认为自己的实验非常精确,不能接受道尔顿的指责。
事实上,道尔顿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都远不如盖·吕萨克,前者在自己租的房间里做实验,后者却在巴黎最好的几个实验室之一做实验,不可同日而语。
气体化合体积实验定律经过反复验证是确凿无疑的,但道尔顿就是拒不承认。
这说明道尔顿的原子论需要修正。
然而,他们都是欧洲颇有名气的化学家,身为局外人的其他化学家未敢对这一争论轻易公开表态,就连当时很有威望的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也私下表示,看不出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