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期文坛上的狂客——也论竹林七贤
- 格式:pdf
- 大小:167.20 KB
- 文档页数:2
竹林七贤的故事第一篇: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的故事(一)竹林七贤的故事,大都已被说的滥了。
其实无非就是那么几个闲人,吃饱了没事在竹林那儿聚众喝喝闷酒,发发牢骚,骂骂当朝,可能也会侃侃女人,聊聊风月,大抵就是这么一个流氓团体,说是黑社会组织可能还谈不上,除了嵇康会打打铁,说不定有几下武功,称得上文武全才,其余几位大多是文痞。
而其中真有才的也就一两位,剩下的就是装疯卖傻、附和吹捧。
所谓七贤,滥竽充数而已,说到竹林七贤对魏晋社会的贡献,无非是促进酒的消费,外加推动了第三产业,竹林七贤不是神,当然也要生活,除了嵇康靠打铁还能挣两个小钱,其余几位都是坐吃山空的主,特别是那个刘伶的狂徒,除了喝酒就是去怡红院找头牌,到最后把衣服裤子当了光着身子躲在家里,人家来找他,他还要面子说以天地为家,以屋子为衣裤,责怪别人闯进他衣裤里来。
竹林七贤当时的老大叫山涛,山老大人比较瘦小,名气虽然没有嵇康那么响叮当,但他头脑灵活,眼看竹林的经济越来越拮据,从原来每天山珍海味、逐渐减少到四菜一汤,到还能吃饱,就要揭不开锅了;酒也是从茅台老窖下降到二锅头、最后兑水,现在快到白开水地步了。
那天他偷偷召集七贤开了个开放型经济大会,发表了要充分利用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传媒业的讲话。
当时还没有官方报纸,但竹林七贤的名气已经不胫而走,山老大决定以竹林七贤的招牌搞个小报。
鉴于当时娱乐业还不是很发达,八卦读者很少,而且当时三国鼎立,时有战乱,当然还是时评最吃香,传说中的前辈诸葛孔明、鲁子敬等都是靠时评起家。
开个时评专栏自然是第一选择,于是每天七贤就在竹林绞尽脑汁高谈时评,纵论天下,畅言国事,倡议朝政。
七贤中有个叫王戎的胖子是惯于作会议纪要的速记员,他专门负责执笔记录,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记者兼编辑了。
由于魏晋当时造纸业已经很发达,每天竹林的言论,马上就有人进行传抄,遍布天下,当然抄一份收一份工本费。
山涛是主编,留了个心眼,和王戎偷偷一合谋,所有这些时评,把专栏作家的署名分了工。
《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2011年06月22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王保成摘(修武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说明:《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人,为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
《宋书》言其“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宋室之表”,《世说新语》就是他和他所招聚的文学之士采集众书共同编纂加工而成的。
本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文、文学等三十六门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多寡不同,一般是数行即尽,也有的只三言两语。
它通过众多人物的遗闻佚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的生活状况、文化风尚以及他们内心精神世界。
鲁迅先生在其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论魏晋风度和文学与吃药、饮酒、清谈的关系,在《世说新语》中都能找到生动的描述。
竹林七贤作为魏晋名士的卓越代表,自然是本书的重点。
因此,研究竹林七贤,不能不读《世说新语》。
也正因如此,当笔者有幸见到此书,自然欣喜异常,历时两月认真阅读,从中摘出有关竹林七贤记载的文字,并不揣简陋,加以句读,希望能够对有志于研究竹林七贤的初入者能够提供些微帮助和便利。
下文所摘,宋体字为刘义庆《世说新语》原文,楷体字为刘孝标所注。
刘孝标(463~522),名峻,孝标为其字,南朝齐梁间学者、文学家,因其为《世说新语》作注所用资料丰富,翔实可信,其注本也为历代所推崇。
德行第一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魏书》曰:文王,讳昭,字子上,宣帝第二子也。
《魏氏春秋》曰: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子也。
竹林七贤魏晋风流的代表明仇英竹林七贤图。
魏晋时期,风云际会,不独文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文学的自觉到文学批评的兴盛,审美风尚也有着极大的转折和变换,人们从追求功名利禄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冯友兰先生在《论风流》中称真风流必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四个方面的追求,如此方可称得上真名士,是真名士自风流。
魏晋风流,亦称魏晋风度,风流与风度同义,指人物言行所表现出来的仪表风范和态度。
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的人物所标举和推崇的一种精神特质,同时也由此营造出一个审美体系,其集中体现就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是一种以自我解放,逍遥旷达,不拘礼法,放浪形骸,风流潇洒等为外在表现的人格之美。
魏晋时期这种审美风尚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精神得到极大释放而形成的。
竹林七贤即为魏晋风流的典型代表。
《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嵇康(223─263),三国时期魏末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诗人。
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人。
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复励志勤学,精通音律,笃好庄老。
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赅通。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有人在看到嵇康以后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山涛评价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因嵇康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成曹魏宗室女婿,被授七品闲职中散大夫,故此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 简介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关于『竹林七贤』答客问作者:顾农来源:《寻根》2020年第04期“竹林七贤”能不能算文学集团?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可以说是一个喝酒和清谈的集团,不能算是文学集团。
七贤当中,只有阮籍(210-263)和嵇康(223-263)是著名的作家,向秀(227-272)也还写过一篇著名的《思旧赋》——不过那已是七贤集团解散以后很久的时候了;其余几位简直不写什么文学作品。
他们在山阳(今河南修武)嵇康山墅的竹林里聚会活动,主要内容是喝酒和清谈,而不是文学。
七贤形成于何时?七贤形成及其活动的始末,现在意见很不一致。
照我看应当是在魏齐王正始中期至正始十年(249年,同年四月改元嘉平)初高平陵之变之前那四五年间。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将七贤的聚会定于魏齐王嘉平年间,即249年至253年,或更靠后的正元、甘露(高贵乡公曹髦年号,254年至260)年间,那恐怕是失之过晚了。
正始十年正月,一度韬晦退让的司马懿突然袭击,发动政变,实际掌权的曹爽集团不再掌权,即高平陵之变,此后大权归于司马氏集团。
阮籍一改其政治上的退避态度,出仕为司马懿的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续任司马懿之子司马师的从事中郎。
到这时候,他显然已经无暇与诸贤优游于林下了。
从事中郎参与机密,从此就不便与嵇康等人继续其私人间的密切交往了。
山涛大约在司马师为辅军大将军、掌握了中央实权的嘉平三年(251年)或其稍后重新出仕,他也无从再为林下之游。
综合各种有关史料来看,七贤的林下之游只能在高平陵之变以前的那几年。
关于七贤林下之游的基本情况,《世说新语·任诞》是这么说的:“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之‘竹林七贤’。
”“肆意酣畅”是说他们在一起大喝其酒。
七贤中分两个层次,阮籍、嵇康、山涛三位是主要人物,为第一梯队,其余四人为加盟者,为第二梯队。
嘉平以后三位主要成员中已经有两位去忙他们的政务,哪里还有条件“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晋书·山涛传》的记载是:“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
世说新语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这个名号最早出自东晋名士孙盛所著的《魏氏春秋》,而后开始广为流传。
从字面来看,“竹林七贤”所展现的是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同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六位名士,在自己所住的山阳居所旁的竹林里纵情游赏的场景。
“七贤”在“竹林之游”中各抒己见,展现自我的自由状态,不但成为魏晋文化的象征,而且对中国文士阶层的风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七贤”诸人的事迹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开始对“竹林七贤”的历史存在提出质疑。
他认为“竹林七贤”的名号是受晋朝时期佛教“格义”风气盛行的影响,取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论语》“作者七人”,再加上一批文人著书,“竹林七贤”的名号才流传开来,而“竹林七贤”其实并不存在。
陈寅恪先生的质疑,让本就遥远的“竹林七贤”的历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竹林”究竟在何处,“七贤”到底为何人?1、“竹林”在何处?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关于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迦兰陀讲经园林的翻译一共有三种:竹园、竹林和竹林园。
在“竹林七贤”典故形成的东晋初期,按照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语言习惯,贵族园林多以“园”命名,因此释迦牟尼说法处大多被译为“竹园”,而不是“竹林”。
此外,两晋之际盛行的佛教“格义”,与“竹林七贤”存在着可类比的共性,但七贤的“竹林之游”和佛教的“竹园讲经”的性质完全不同。
前者是自由的清谈饮酒,后者是神圣的布道讲经,彼此并不能构成“格义”。
因此,“竹林”因佛教“格义”的杜撰之说并不成立。
既然“竹林”并不是杜撰之说,那么“七贤”相聚的“竹林”究竟在哪里呢经过史学家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竹林之游”有两处,即嵇康的两个故居:山阳园宅和嵇山别墅。
山阳园宅位于现在河南省辉县市鲁庄与山阳村之间。
园宅两旁均有葱茏的竹林生长,南边有一股常年喷涌的泉水,称为“竹林泉”。
后人在山阳田宅原址修建“七贤祠”,元末又改为佛教庙宇“竹林寺”,如今竹林寺遗址与竹林泉相邻。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竹林七贤一。
嵇康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
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
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
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
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
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
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
”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
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
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
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 (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1、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西晋大臣。
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
年四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
选用官吏,皆亲作评论,以供皇帝选择,时称《山公启事》。
太康四年(283)卒,年七十九岁。
卒,谥曰康。
涛著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作五卷。
此依《隋书志》)《山公启事》三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山涛2、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3、阮籍阮籍(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
小陈乡阮庄村人,阮瑀之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
魏纪十(1)--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风采出众的一个文学群体,他们这些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遥山林、终身不仕,更有谈玄醉酒、长歌当哭。
在三国末期魏晋交替的这个时代,政治黑暗且战争不断,著名的“曹马之争”直接促使竹林七贤走到了一起。
7位名士为了躲避这一场迟早都会到来的腥风血雨,先后来到了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
他们在竹林中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随着时光推移,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为后人纷纷效仿和津津乐道。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虽继承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作品主要以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为主。
1.山涛。
“竹林七贤”中最为年长的山涛出生于庶族,早孤居贫,但却十分有才华,《晋书·山涛传》曾记载:“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山涛与司马懿不仅是老乡,还是亲戚关系,其表姑嫁给了司马懿。
他曾两次入仕,其间隐居山中二十多年,安贫乐道,在竹林七贤之中是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山涛性好《庄》、《老》,每每低调做人,注重修砥德行,与嵇康、吕安非常友善,后来遇到阮籍,便为竹林之交。
四十岁出山做官,官至吏部尚书,司徒。
《晋书》有云:“涛甄拔人物,各为题目而奏之,时称《山公启事》”,对后世选拔人才影响颇大。
山涛现存著作有《谢久不摄职表》、《复让司徒表》、《启事》、《评嵇康》等,为文平实质朴,不尚虚化,符合其为人的一贯风格。
嵇康在听说山涛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举荐自己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给山涛的一封个人信件。
高考写作素材之“竹林七贤”(四)成品展示正义的选择(02年高考全国卷)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个遥远的年代。
夕阳西下,那个坐在地上,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赫然印人我的心扉。
他的琴声低沉而又高亢,快乐而又悲凉,流露出无限的孤寂。
他,一个孤高绝伦的隐士,一个丝毫未被遗忘的才子,在这夕阳下深深地体味人生……他内心的焦灼与热烈在这恬淡的竹林中丝毫没有消散,反而在这时起时落的琴声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静静地聆听着自己的琴声,感到无比的欣慰。
那是一曲几成绝响的妙曲:一个年轻的侠客,为报杀父之仇,一剑刺死了仇人——那个不可一世的国王,自己也毁容自刎。
听吧,高亢代表着刺客矢志不渝的决心,雄浑流露出毅然赴敌的沉勇,激荡显示了拼死战斗的壮烈,委婉透露出一丝的悲凉与赞叹。
这就是嵇康的《广陵散》,那绝世的《广陵散》。
嵇康是隐者,但他又是不甘沉沦,不屈地与司马集团斗争的战士。
他像一只卓尔不群、傲立鸡群的野鹤,又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夕阳的余辉,把他的心照得如同明镜:欲隐而不能隐,欲退又不能退的境遇,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本可以选择退而自全,但文人的良知告诉他不能违背正义。
他蔑视权贵,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为了这种正义,他可以抛去一切:名与利,甚至于生命和友谊。
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尽管人生短暂,他不知何时能看到司马氏的没落,然而,他还是义不容辞地卷入了朋友吕安的风波。
他本来想什么事都不问,只打他的铁,种他的菜,可是却有人用卑鄙的手法来从他身边夺走帮他种菜的人,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选择了正义,站在了被告一边,自己也成了被告。
刑场上,他最后一次弹响了《广陵散》,无数的人被他的琴声所感动。
而你可知道向秀的思念?夕阳西下,他的小车经过你旧时的小屋,一切如旧,竹子依旧翠绿,夕阳依旧把它的余辉洒满整个庭院,只有那个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却为何不见?那首感人至深的绝响为何不闻?向秀的孤寂,更向何人说?只有那晚来的凉风夹带着辽远的笛声,吹过残败的墙垣,呜呜作响,似乎在回答他的心语。
魏晋风流之竹林七贤何谓竹林七贤?竹林会集,主要活动时间在嘉平年间。
此时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魏国朝野重新洗牌,时局异常混乱。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却在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一起,他们啸聚竹林(今河南焦作云台山地区),索琴饮酒,纵情不羁,口言老庄,心怀玄远,以老庄之道慰藉当世情怀。
相视一“啸”啸,一种歌吟方式,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魏晋时期多有名士之啸。
史上记载,阮籍善啸,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地听到。
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遇到隐士孙登,和他谈论上古玄远之道、修身养性之术,孙登寂然无语,只是呆呆地看着阮籍。
后来,阮籍不再说话,也与那人对视。
良久,阮籍忽有所悟,长啸了一声,兴尽而返。
行至半山腰,忽闻山上传来一声长啸,如鸾凤之音,响彻山林,回头望去,那啸者正是孙登。
后,阮籍写下《大人先生传》。
阮籍还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泛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隶何曾(司隶:即司隶校尉。
何曾:三国魏人,字颖考,曾任司隶校尉、尚书、镇北将军,入晋后官至太宰。
)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毁顿】指居丧过哀而导致极度疲惫。
)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据《礼记·曲礼》中说,居丧时如身体疲乏不舒适可以饮酒食肉,这也合于丧礼;)如居丧不能坚持到底才是最大的不孝……”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竹林七贤是谁竹林七贤是谁阅读精选(1):竹林七贤是谁?竹林七贤简介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公元241~249年以来,魏齐王曹芳在位。
此时,曹氏宗室势力日微,大权渐落到司马氏手中。
司马氏为了巩固、扩大自我的势力,一面大肆诛戮曹氏王室,一面屠杀倾向曹氏集团的文人,造成了极端恐怖、黑暗的政治局面。
曹芳当时的年号为“正始”,正始作家就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阮籍(公元210~260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因为当过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
阮籍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行为佯狂放诞,对当时的现实极为不满。
他曾用沉醉六十日的方法逃避司马昭的联姻要求,以酣醉对付司马师兄弟所宠信的钟会对他的陷害。
他平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最后保全了自我,幸免于难。
他留下来的作品主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诗的资料主要是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的嗟叹,多用比兴,托意深远。
对虚伪的礼教表示了极大的厌恶,对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也有所揭露。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轾(今安徽宿县西)人。
少孤,有奇才,美词气。
与魏宗室联姻,拜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
他与阮籍一样,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
但是,嵇康性情刚直,锋芒外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直接与司马氏集团对抗,最后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
他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散文,鲁迅辑有《嵇康集》,较为完善。
山涛(公元205~283年)也是河南人,字巨源。
在崇尚老庄哲学方面,与阮、嵇同道。
他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到懿与曹爽争权,就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继位时才出仕做官。
做官后,又欲拉嵇康出仕,嵇康就跟他绝了交往。
向秀(约公元227~272年)也是河南人,字子期。
曾为《庄子》作注,未成而卒。
他的《思旧赋》情辞沉痛,很有名。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善弹琵琶。
昔晋室南迁,中原人士多避地江左。
时竹林中有七贤,皆以文采风流见称于世。
其人者,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谢安也。
七贤各具特色,相与游处,号为“竹林七贤”。
嵇康,字叔夜,性刚烈,好老庄之学,不喜与俗人为伍。
其文辞清丽,尤善弹琴,尝作《广陵散》以抒怀。
阮籍,字嗣宗,才情横溢,善饮酒,性好放纵。
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言辞激昂,有“青天白日”之句。
山涛,字巨源,为人谦和,喜读经史,尤好书法。
其文辞典雅,著有《山涛集》。
向秀,字子期,才思敏捷,善辩。
其文辞华美,著有《向子期集》。
刘伶,字伯伦,性放旷,好饮酒,善属文。
其诗多讽刺时政,言辞犀利,有“竹林七贤,独我刘伶”之句。
王戎,字浚明,才子佳人,善书法,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其文辞清新,著有《王戎集》。
谢安,字安石,风度翩翩,善辞令,工书法。
其文辞流畅,著有《谢安集》。
七贤相与游处,或吟诗赋词,或弹琴饮酒,或谈笑风生。
竹林之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彼时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七贤以文会友,寄情山水,以求超脱尘世。
一日,七贤相聚竹林,共论天下大事。
嵇康曰:“世之俗人,皆如蚁附膻,竞逐名利,不知何以为乐。
”阮籍闻言,大笑曰:“吾辈生于尘世,岂能免俗?但求心中所好,亦足以自得其乐。
”山涛曰:“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何不把握当下,尽情享受?”向秀曰:“人生如梦,何须执着?唯有心中无碍,方能自在。
”刘伶曰:“竹林七贤,独我刘伶,饮酒作乐,何须多言?”王戎曰:“山水之间,最能陶冶性情,吾等当以山水为师,求道于自然。
”谢安曰:“世事如浮云,唯有道德文章,方可传世。
”七贤之言,各抒己见,彼此互相启发。
竹林之中,谈笑风生,宛如仙境。
后世之人,多有仰慕,称之为“竹林七贤”。
今译:昔日晋朝南迁,中原的文人士大夫纷纷避难到江东。
那时,竹林中有七位贤人,他们因文采风流而闻名于世。
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谢安。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个性,相互交往,被称为“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竹林七贤的故事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群体之一。
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精神,在政治动荡的时代中,选择隐居山林,以文学艺术为乐,成为后世所推崇的典范。
他们的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竹林七贤的故事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政权更迭不断,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七位志同道合的豪杰相聚在草庐竹林之中,结成了一种特殊的友情和团队。
他们是谢安、阮籍、王戎、嵇康、刘伶、阮咸、阮瑀。
谢安,江陵谢氏的后裔,宰相谢安的长子。
他有统筹全局的政治智慧,为后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能以平静的心态处事,不为利益所困扰,被誉为圣贤。
谢安成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以其睿智和胆识获得了大家的敬重。
阮籍,字子厚,扬州富家子弟。
他才华横溢,有纵横捭阖之才。
虽然阮籍出身高贵,但他对权势的傲慢使他在宦官乱政中饱受冤屈。
在竹林七贤中,阮籍最具浪漫主义精神,他放浪形骸,颠覆传统,以个性化的态度生活着。
王戎,字子房。
王戎才华横溢,文武全才。
他谦和有礼,且富有正义感。
王戎以才名不得官职,但他并不担忧功名,而是专注于文学创作。
他是七贤中最为深沉内敛的一个。
他以清雅的作品传世,受到后人的景仰。
嵇康,字元君,字梁阳。
他有志于守道,反对当时的动乱社会风气。
他追求纯粹的道德,议论时政,主张修身齐家,促进社会稳定。
嵇康以其道德准则和学问的独特见解在七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刘伶,字幼安,才华出众的人物。
他是一位酒徒,酗酒成性,却不骄矜,深爱自由和享受人生。
刘伶的诗歌充满了忧伤和无奈,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阮咸,字长卿,乐安人。
他是陶渊明的朋友,与其潜心耕读、隐居田园。
阮咸有着深厚的学识和博闻多见的品质,被誉为“夙有周邵之意”。
阮瑀,字茂世,甘泉人。
他随名将霍去病平定西域回来,因海岛生活而有豪气。
阮瑀性格豪放,喜欢宴会娱乐,但他也秉持礼法和正直的品质。
竹林七贤在竹林中聚会,会谈文学艺术和政治问题,共同追求自由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