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滑坡谬误与蝴蝶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24个常见的滑坡谬误例子1. “所有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会这么做。
”2. “如果它在互联网上发表,那么它一定是真的。
”3. “因为那个人很有名,所以他或她一定是正确的。
”4. “我听别人说过,所以它肯定是真的。
”5. “那个人看起来很聪明,所以他一定是正确的。
”6. “如果一个事情被重复讲述多次,那么它一定是真的。
”7.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它肯定不是真的。
”8.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就是正确的方法。
”9. “它听起来很有道理,所以它一定是正确的。
”10. “如果它是我的想法,那么它一定是正确的。
”11. “我不相信科学,所以我相信我的直觉。
”12. “如果它听起来很科学,那么它一定是真的。
”13. “我的朋友这样做,所以我应该这样做。
”14. “所有专家都同意,所以我的意见是正确的。
”15. “我追求的只是快乐,所以我的行为是正确的。
”16. “我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的答案是正确的。
”17. “如果这个点子很受欢迎,那么它是正确的。
”18. “那个人有很多钱,所以他一定是正确的。
”19. “如果这个事情早就被证实过了,那么它就不需要再说了。
”20. “我已经这么做了很久,所以我一定是正确的。
”21. “如果这个想法很火爆,那么它就是正确的。
”22. “所有人都这样说,所以我也应该这样说。
”23. “如果这个方案听起来是最容易的,那么它就一定是对的。
”24. “如果我的意见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认可,那么它一定是正确的。
”。
15个常见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导致结论不正确或者不合理。
以下是15个常见的逻辑谬误。
一、诉诸情感谬误诉诸情感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使用情感或者情绪来支持或者反驳一个观点。
这种谬误通常会在争论或者辩论中出现。
二、人身攻击谬误人身攻击谬误是指在辩论中攻击对方的人格而非其观点。
这种谬误通常会使辩论陷入低级趣味,而无法得出有效结论。
三、假设事实不清谬误假设事实不清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基于没有证据支持的假设来得出结论。
这种谬误通常会导致结论不可靠。
四、虚假二元性谬误虚假二元性谬误是指将复杂问题简化为两个相互排斥的极端观点,并且要求必须选择其中之一。
这种思维方式忽略了复杂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五、自相矛盾谬误自相矛盾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使用自相矛盾的观点来得出结论。
这种谬误通常会导致结论不可靠。
六、诉诸权威谬误诉诸权威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使用权威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谬误忽略了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
七、非黑即白谬误非黑即白谬误是指将复杂问题简化为两个极端观点,而忽略了中间地带和其他可能性。
这种思维方式常常导致结论不准确。
八、滑坡谬误滑坡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从一个观点开始,逐渐滑向另一个观点。
这种谬误通常会导致结论错误或者不可靠。
九、负面证明谬误负面证明谬误是指试图证明某个事物不存在或者不正确,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这种思维方式通常会导致结论不可靠。
十、假设因果关系谬误假设因果关系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基于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假设来得出因果关系。
这种谬误通常会导致结论不可靠。
十一、谬误的谬误谬误的谬误是指试图证明某个观点错误,但是使用了错误的证据或者推理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通常会导致结论不可靠。
十二、漏洞论证谬误漏洞论证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发现一个观点的漏洞,然后假设整个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种思维方式通常会导致结论不准确。
十三、诉诸普遍性谬误诉诸普遍性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基于一些普遍性规律或者规则来得出结论。
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小事件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这术语最初由气象学家Edward Lorenz 在描述气象系统中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大规模气象变化时提出。
具体来说,蝴蝶效应指的是:
➢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以引起系统在未来某一时刻的状态发生巨大变化。
➢这个概念暗示着系统的未来行为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即便是微小的扰动也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人们在讨论蝴蝶效应时可能会陷入一些谬论,其中一些谬论包括:
1. 过度简化:
-将蝴蝶效应过度简化为任何微小事件都有可能引发巨大变化。
实际上,只有在某些情境下,系统才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
2. 无限回溯:
-有时人们可能陷入认为任何过去的微小事件都可能对现在产生影响的思维陷阱。
蝴蝶效应的观点主要关注于系统在某个时刻的状态对未来的影响,而非过去事件的无限回溯。
3. 忽略阻尼和负反馈:
-有时人们可能忽略了系统中的阻尼和负反馈机制,这些机制可以减缓蝴蝶效应的扩散。
虽然蝴蝶效应强调了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合理的模型和假设,以避免陷入过度简化和谬论的陷阱。
八大逻辑谬误举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八大逻辑谬误举例。
先来说说“稻草人谬误”。
就好比啊,小明说苹果手机挺好的,然后小红非要说小明觉得其他手机都不行,这可就是歪曲了小明的原意啊,就像立了个根本不是小明观点的稻草人在那攻击。
接着是“滑坡谬误”。
比如有人说今天你迟到了一分钟,那以后就会天天迟到,接着工作就会丢啦,人生就毁啦!这不是一下子就滑到夸张得不行的地步了嘛。
“虚假两难”也常见得很呢。
像是家长对孩子说,你要么选文科,要么选理科,难道就没有其他选择啦?
“诉诸人身”也很讨厌呀。
小王说这个政策不错,小李就说小王就是为了拍马屁才这么说,而不是去认真讨论政策本身好不好。
“以偏概全”就像只看到了一只黑色的天鹅,就说所有天鹅都是黑色的。
“偷换概念”呢,就好比在讨论学习重要性的时候,有人把学习仅仅理解成在学校里的学习,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学习。
“循环论证”就像说因为 A 所以 A,这不是原地打转嘛。
“诉诸权威”也得小心哦。
不能因为是某个专家说的,就全盘接受,也得自己思考思考呀。
哎呀呀,这些逻辑谬误在生活中可太常见啦!咱们可得多长个心眼,别被它们给忽悠啦!这样才能更清楚地思考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呀!可别不当回事,不然很容易就被带偏啦!。
“滑坡谬误”,脑洞开太大
巴西亚马逊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发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这句话,常被用来描述蝴蝶效应:一个很微小因素的变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重大影响。
我们常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掉了一颗马蹄钉,丢了一个马蹄铁;丢了一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因此,要关注微小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然而,这种说法是错的。
细节决定不了成败,战略才能决定成败!细节很重要,但远远达不到影响成败的程度。
拿上面的马蹄钉来说吧,其每一步发展,都必须是关键的位置的确实,是必不可少的损失。
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个钉子,每一匹战马,每一场战争,都能够亡一个帝国的。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墨菲定律”,说是一件事情有变糟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小,那它就一定会变糟。
翻译过来就是:越担心,什么就越可能发生。
是这样吗?关注细节与可能性没错,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可能性就一定发生。
这个,实质也是一种“滑坡谬误”,将可能发生当成了必然发生,可能如此理解为一定如此,小概率事件当成必然事件。
这是一种现象,不能称为定律,过于渲染就是我们所说的想当然。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心理因素,人们倾向于记住印象深刻的糟糕事件,造成一种错觉。
这个也叫注意力偏差。
下面来看看几个搞笑的“滑坡谬误”的例子。
蝴蝶效应与滑坡谬误摘要: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因此蝴蝶效应常被引用以强调微小事物或现象的重要性与复杂性,然而有时一些类比经常会成为典型的滑坡谬误,本文就一些蝴蝶效应与滑坡谬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滑坡谬误;蝴蝶效应1蝴蝶效应1.1狭义的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用以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
1.2 广义的蝴蝶效应广义的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1.3由蝴蝶效应引起的类比由蝴蝶效应引起的类比可能出现在上司对下属的要求里,例如:“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满意率,但对于该客户而言,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
则仅仅因为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将导致公司巨大损失因而破产。
因此作为公司的员工必须要求对待客户满意率要达到100%。
”事实上类似的话语也同时存在于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如下话语:“学生必须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就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学习,所以你就只能扫大街!难道你想一辈子扫大街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滑坡谬误2.1滑坡谬误滑坡谬误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第一•条:稻草人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
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
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
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
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
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
滑坡谬误心理知识《别让滑坡谬误“忽悠”了你》嘿,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个滑坡谬误心理知识,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玩意儿。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就像在坐滑梯一样,从一个小点点开始,一路滑下去,就滑出了一个超级夸张的结论。
就好比说,哎呀,我今天多吃了一块蛋糕,完了完了,我肯定要胖成大胖子了,以后肯定没人要我了,我这一辈子就完了!哈哈,是不是听起来很可笑,但我们很多人都曾经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滑坡”经历。
滑坡谬误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总是偷偷地跑出来扰乱我们的思维。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考砸了一次,家长就开始脑补:这次考不好,那以后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就毁了!看,这“坡”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滑下去了,而且滑得还挺远。
我自己就曾经中过这滑坡谬误的招。
有一次我被领导批评了,我马上就想完了完了,领导肯定对我失望透顶了,以后肯定不会给我升职加薪的机会了,我在这个单位算是没前途了。
结果呢,后来才发现领导也就是就事论事,根本没有我想的那么严重。
那我们怎么才能不被这滑坡谬误“忽悠”呢?首先呀,我们得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别让情绪带着我们一路滑下去。
当我们发现自己开始有那些离谱的联想时,要赶紧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想得太夸张了。
然后呢,要客观地看待事情,别把一个小问题无限放大。
就像那吃一块蛋糕,咱就享受当下的美味就好了,别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其实呀,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那么糟糕,都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在捣乱。
要是我们都能识破滑坡谬误的小把戏,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轻松愉快很多。
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天要塌了,也不会老是自己吓自己。
所以呀,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又开始在那滑坡上“哧溜”的时候,就赶紧抓住旁边的扶手,停下来好好想想,可别再被它给带跑啦!让我们都做个理智又快乐的人,把这滑坡谬误甩得远远的!哈哈!。
15个常见逻辑谬误合集1. 非真即假 (False dichotomy): 将问题简化为两个相互排斥的选择,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选项。
2. 诉诸个人攻击(Ad hominem): 忽略问题本身,而是攻击对方的个人品质或行为。
3. 走火入魔 (Begging the question): 在论证中假设了自己试图证明的结论。
4. 伪命题 (False cause): 假设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
5. 转移焦点 (Red herring): 在辩论中引入无关的论点或话题,以转移注意力。
6. 魔幻解释 (Magical thinking): 基于没有科学依据的信念或超自然解释来解释现象。
7. 滑坡 (Slippery slope): 假设一个行动或政策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8. 矛盾 (Contradiction): 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论点,无法同时成立。
9. 市场民主 (Bandwagon fallacy): 认为一个观点或行动是正确的,只因为它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10. 隐含假设 (Hidden assumption): 在论证中使用了未明确表达的假设。
11. 沉没成本(Sunk cost fallacy): 基于已经投入的资源或努力来决定未来的行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12. 先例偏见(Appeal to tradition): 认为某个观点或做法是正确的,只因为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13. 无中生有 (Non sequitur): 提出一个与前提无关的结论。
14. 自相矛盾 (Self-contradiction): 在同一论证中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论点。
15. 集体傲慢 (Appeal to authority): 认为某个观点是正确的,只因为它来自于一个权威人士或专家。
TRENDSETTERS BRAINSTORMING常见的逻辑谬误(一)1.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错谬:为多于一个答案的问题提供不足(通常两个)的选择,即是隐藏了一些选择,最典型的表现是非黑即白观点。
例子:萨达姆是邪恶的,所以美军是正义之师。
解释:世上除「正邪之争」外,还有「邪邪之争」及许多难分正邪的纷争,所以不能单以萨达姆的邪恶便认定美军是正义的。
2.诉诸无知(From Ignorance)错谬:因为不能否定,所以必然肯定,反之亦然。
例子:没有人能证明鬼不存在,那么鬼肯定存在。
解释:总有些事是既不能否定,亦不能肯定的。
除了肯定和否定,我们还可以存疑吧!3.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错谬:不合理使用连串因果关系。
例子:迟到的学生要判死刑。
因为迟到是不用功的表现;将来工作也不勤力;不勤力导致公司损失;公司损失就会倒闭;公司倒闭会使人失业;失业造成家庭问题;家庭问题导致自杀率上升,为了防止自杀率上升,我们应判迟到的学生死刑。
解释:滑坡谬误中假定了连串「可能性」为「必然性」。
比方说,迟到是否「必然」是不用功的表现?将来工作又是否「必然」不勤力?答案可想而知。
例子虽然夸张,但其实许多时候大家亦会犯相同错误而不自知。
4.複合问题(Complex Question)错谬:一条问题内包含两个无关的重点。
例子:你还有没有干那非法勾当?(你有干法勾当吗?是否还有继续?)解释:简单的一句提问,其实隐藏了两个问题。
你给予其中一条问题的答案,并不一定和另外一条的一样。
例如你有干非法勾当,但未必等于你还有继续。
5.诉诸其他支持(Appeals to Motives in Place of Support)错谬:以势力服人。
例子:若你不想被解僱,你必须认同公司的制度。
解释:这是以工作机会强迫员工认同制度,员工不是依据制度好坏来决定认同与否。
6.诉诸怜悯(Appeal to Pity)错谬:以别人的同情心服人。
时事评论文章中常见的15个谬误作者:曹林来源:时评写作十讲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6日评论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在这一文章的内容中,我会举一些网上好玩的段子和评论中常见的错误,来让读者对逻辑谬误有更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网上的那些段子之所以可笑,玩的其实都是逻辑谬误,可乐之处正在于“逻辑谬误”。
符合逻辑的事物是不会成为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的,因为尽在人的意料之中,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就没什么好笑的了。
而当某种推理超出常态的逻辑,得出某个很明显不合逻辑的荒谬结论时,当这种荒谬以荒诞滑稽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让人忍俊不禁了。
“逻辑谬误”就是笑点。
1、以偏概全网上有个段子说:公园里有一对恋人正在甜蜜幽会,女孩撒娇说:“老公,我牙痛。
”男孩吻了女孩说:“还痛吗?”女孩说:“不痛了。
”一会女孩又撒娇说:“我脖子痛。
”于是男孩又吻了女孩的脖子说:“还痛吗?”女孩高兴地说:“不痛了。
”旁边有一老太太看见了,忍不住说:“小伙子,你真神啦,能治痔疮不?”还有个段子说,有个人吹牛说:上大学我逃过课、挂过科、甩过人、被甩过、打过架、记过过哎,能干的我都干过了。
有人立刻回复说:你死过吗?这两个段子的可笑之处,都在于“以偏概全”:根据很有限的例证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
老太太仅仅根据表象上的“吻了嘴嘴就不痛”、“吻了脖子脖子就不痛”得出这个小伙子“吻能治病”的普遍结论,非常可笑。
那个吹牛的人也是,举了几个例子,就说“能干的我都干过了”,一句“你死过吗”就把他噎回去了。
评论中经常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谬误。
仅仅看到一两个富二代酒后开车撞人了,就谈论“富二代群体不道德”的社会问题;看到几个老师不好好上课、到处走穴,就说老师群体已经陷入拜金主义崇拜之中,失去了教师应守的师道。
还有人喜欢动不动就说“官员群体”、“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如何如何,动辄上升到对一个群体的批判,习惯使用“全称判断”,这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2、推不出顾名思义,就是从给出的论据推不出他想要证明的结论。
13种常见的推理谬误13种常见的推理谬误,⼀⼤波谬误来袭,⼩⼼被戳中:1.⼈⾝攻击谬误:不解释原因,不反驳对⽅的理由,⽽是直接施加⼈⾝攻击或侮辱对⽅。
“王x就是⼀个富⼆代,说话不过脑⼦。
”“他就是⼀个愤青,你怎么能听他的。
”2.滑坡推理谬误:如果某件事情发⽣,那么就会发⽣⼀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事实上却不会发⽣。
“如果政府着⼒下调房价,那么实体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社会动荡就会爆发。
”“如果近代不抵抗外国侵略,中国再做300年殖民地,就能实现真正的历史变⾰。
”3.苛求完美谬误:如果某种措施不能彻底解决⼀个问题,那么这种⽅法就不可取。
“即使下调房价,还是有很多⼈住不起房⼦,所以下调房价的措施根本没必要。
”“建造航母不能解决南海争端,所以没必要劳民伤财。
”4.移花接⽊谬误:也就是偷换概念,利⽤词语的歧义,瞒天过海。
“此轮的股市波动符合国际惯例,并⾮对散户割⾲菜。
”(国际惯例是什么?)“房价上涨是与国际接轨。
”(哪个国际?)5.诉诸公众谬误:主观假设很多⼈都在做同⼀件事情或相信同⼀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调查显⽰,学⽣都希望⾷堂饭菜降价,所以我们应该下调⾷堂的饭菜价格。
”“我认为经理太没眼光,我们团队个个都是功⾂,为什么不涨薪?”(⾃认是功⾂≠实际做贡献)6.诉诸假权威谬误:过分夸⼤权威⼈⼠的全能性,利⽤A领域的专家来确证B领域的观点。
“专家表⽰,⾼房价的推⼿是丈母娘,地产商是⽆辜的。
”(分⼦⽣物学专家么?)“教授认为,这个⼯程不会对附近居民造成影响。
”(这位教授是否是专业研究这类问题的⼈?)7.诉诸情感谬误:通过有意识操控听众的感情(代替理性论证)来增加认同,减少说服难度。
“罗⼀笑,不要乱跑,你给我站住!要是你不乖乖回家,就算你是天使,就算你跑进天堂,有⼀天我们在天堂见了⾯,爸爸也不理你!”(这篇来⾃《罗⼀笑,你给我站住》的⽗亲给病重⼥⼉筹款的微信⽂,缺少证明事件的证据,以煽动性的⽂字为主)8.砍稻草⼈谬误:故意曲解对⽅的观点,制造并批判对⽅并不⽀持的观点。
简述滑坡谬误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逻辑问题,比如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非形式谬误,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但其实每个的推断还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却武断地将某个可能性引伸成为必然性,然后串联这些不合理的因果关系,推断成一件毫无关联的结果,这就是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接着就会发生Z”,而后通常会明示或暗示地推论“Z 不应该发生,因此我们不应允许A发生”。
A至B、B至C、C至D、……等因果关系好似一个个“坡”,从A推论至Z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滑坡谬误的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些因果关系相当微弱,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知或缺乏证据的,因而即使A发生,也无法一路滑到Z,Z并非必然(或极可能)发生。
相对地,若有充足证据显示每个“坡”都有合理、强烈的因果连结,即不构成滑坡谬误。
滑坡的谬误是通过从一个看似无害的前提或起点开始,一小步一小步地转移到不可能的极端情况。
之所以构成谬误,倒不是因为支撑论证的因果链条过长,事实上存在这种情况,就是一大串的复杂因果相互关联,从第一个原因出发得到了极端的结果。
滑坡谬误的错误之处在于,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认定极端结果必将发生。
证实一件事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过其实并不容易,想要一连串事件肯定会发生,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这是对未来的推断,而我们还没有到达那里。
一般来说,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确定性的未来。
滑坡谬误通过假定未来一串事件会发生,而不是通过证明其发生的可能性,回避了证明的困难。
滑坡谬误,就像一辆失控的车画下山坡,越滑速度越快,最终将走向难以挽回的深渊。
面对滑坡谬误,即使把车变成可控的,依然会面临“重力”难以抗拒的影响,所以,比起反击假想敌,直接攻击“必然关系”更有效。
八大逻辑谬误实例
八大逻辑谬误实例包括:
1. 稻草人谬误: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这种行为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2. 假意谬误:通过假设一个虚假的意图来攻击对方的论点。
例如,小明说:“你应该把钱捐给慈善机构。
”小红回答:“你真虚伪,明明知道我不想捐。
”
3. 偷换概念谬误:在讨论中故意改变某个词的含义,以混淆或逃避对方的攻击。
4. 以人攻击谬误:攻击某个人的性格或个人特征,而不是他们的观点或论据。
例如,小明说:“小红是个自私的人,所以她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
5. 以暴制暴谬误:认为通过暴力或强制手段可以达到某个目的。
例如,小明说:“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打你。
”
6. 群体压力谬误:认为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忽视或排除少数人的观点。
例如,小明说:“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案是好的,所以它肯定没问题。
”
7. 偏见谬误:由于个人偏见或偏见导致的错误判断。
例如,小红认为某个种族的人都有某种特点,并以此作为判断该种族人的依据。
8. 滑坡谬误:认为一件事情会引发一连串的不好的后果,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
例如,小明说:“如果你买了那个产品,你就会上瘾,最终失去所有财产。
”。
评论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在这一文章的内容中,我会举一些网上好玩的段子和评论中常见的错误,来让读者对逻辑谬误有更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网上的那些段子之所以可笑,玩的其实都是逻辑谬误,可乐之处正在于“逻辑谬误”。
符合逻辑的事物是不会成为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的,因为尽在人的意料之中,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就没什么好笑的了。
而当某种推理超出常态的逻辑,得出某个很明显不合逻辑的荒谬结论时,当这种荒谬以荒诞滑稽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让人忍俊不禁了。
“逻辑谬误”就是笑点。
1、以偏概全网上有个段子说:公园里有一对恋人正在甜蜜幽会,女孩撒娇说:“老公,我牙痛。
”男孩吻了女孩说:“还痛吗?”女孩说:“不痛了。
”一会女孩又撒娇说:“我脖子痛。
”于是男孩又吻了女孩的脖子说:“还痛吗?”女孩高兴地说:“不痛了。
”旁边有一老太太看见了,忍不住说:“小伙子,你真神啦,能治痔疮不?”还有个段子说,有个人吹牛说:上大学我逃过课、挂过科、甩过人、被甩过、打过架、记过过哎,能干的我都干过了。
有人立刻回复说:你死过吗?这两个段子的可笑之处,都在于“以偏概全”:根据很有限的例证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
老太太仅仅根据表象上的“吻了嘴嘴就不痛”、“吻了脖子脖子就不痛”得出这个小伙子“吻能治病”的普遍结论,非常可笑。
那个吹牛的人也是,举了几个例子,就说“能干的我都干过了”,一句“你死过吗”就把他噎回去了。
评论中经常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谬误。
仅仅看到一两个富二代酒后开车撞人了,就谈论“富二代群体不道德”的社会问题;看到几个老师不好好上课、到处走穴,就说老师群体已经陷入拜金主义崇拜之中,失去了教师应守的师道。
还有人喜欢动不动就说“官员群体”、“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如何如何,动辄上升到对一个群体的批判,习惯使用“全称判断”,这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2、推不出顾名思义,就是从给出的论据推不出他想要证明的结论。
比如,媒体报道说广州地铁员工家属乘坐地铁都免费,批评这是垄断企业不正当的福利。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思维赋能:识破17种常见的推理谬误,你将事半功倍推理谬误,是一个人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一个结论,有意或无意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1、稻草人谬误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2、人身攻击谬误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
试图用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1:小迪:我认为参加女生联谊会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小莉:你当然会那样说了,反正什么联谊会都不欢迎你。
小迪:不说我自己,我会举一些例子证明我的看法。
小莉:那些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反正你就是个输不起的人。
例子2:电视剧《在远方》里面,姚远被大学老师发现蹭课以后,两人之间的对话,非常值得欣赏:老师:站住,这位同学,我的课,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请说出你的学号。
姚远:'我就是送快递的。
我来蹭课。
'老师:'你不是本校学生。
那你是怎么混进来的?'姚远:'我刚才进来的时候跟那保安,我就用了刚才老师您说那谈判,我就说我,我从特别远的学校赶过来的,就是慕名,专门想来听您的课。
如果要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得到的话,再回去,还得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
而且我没吃饭,挺饿的,这其实就实话,老师,我还给他看我上堂课的笔记来,这证明我真的是想来听课的。
老师:'那他就让你进来了?'姚远:'没有。
其实上一堂课我是骗他,我才进来的。
他记住我了,没让我进。
那我就跟他实话实说呗,一聊发现我们俩是老乡,而且他以前也是干我们这个的。
滑坡逻辑谬误
滑坡逻辑谬误是指许多人在辩论中犯的一种常见错误。
它通常表
现为忽视事实和证据,只关注一些表面上听起来有道理的观点,并采
用情绪化的语言和不科学的推断方式进行争论。
这种逻辑错误的结果
通常是使辩论失去了重点、混乱、甚至是无法达成任何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滑坡逻辑谬误经常出现在政治、社会、道德和宗
教等领域的辩论中。
例如,在政治辩论中,一个人可能会声称某个政
策或政府的做法是危险的,并提供一些看似有力的论据,但实际上这
些论据通常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
而另一个人则会进一步指出这些
论点的不科学性,并指出该政策或政府的优点,从而揭露了滑坡逻辑
谬误的本质。
滑坡逻辑谬误有时也被称为“恶性循环”或“石头滚下山”的逻辑。
这种错误的逻辑通常是建立在一些成见、预设观点或情绪上的。
当一个人使用滑坡逻辑进行辩论时,他或她往往只关注表面上看起来
正确的观点和论据,而不考虑这些论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尽管滑坡逻辑谬误看起来很明显,但它经常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
辩论方式。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逻辑,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寻求并比较各种来源的证据和观点,并充分考虑事实和理性的推断方式。
在辩论中,我们需要注意滑坡逻辑谬误的存在,以便使用更有效
的逻辑策略来有效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关注证据和事实,避
免使用情绪化的语言和不科学的推断方式进行辩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成真正的结论,也让辩论更加富有意义和生动。
十大逻辑谬误
1.非黑即白谬误:将一个问题简化成只有两个极端答案,忽略了中间的灰色地带。
2. 红鸭子谬误:通过强调个别的特例来否定整个概念。
3. 滑坡谬误:从一件事情的轻微推断到它的灾难性后果。
4. 诉诸情感谬误:通过激发情感而非理智来说服别人。
5. 图谋利益谬误:只考虑个人或特定团体的利益,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6. 抚育谬误:认为某件事情的发生是由于某个事件的先后关系。
7. 面具谬误:认为某个人或物品的外表代表了它的本质。
8. 过度推理谬误:基于不充分的证据得出过于明确的结论。
9. 相关性谬误:将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解释为因果关系。
10. 自相矛盾谬误:两种陈述互相矛盾,却都被认为是正确的。
- 1 -。
20个思维认知谬误和逻辑谬误的例子,把人忽悠瘸的套路展开全文在思维认知中存在很多偏见和谬误,我们通常会相信不合理的直觉,而懒得用理性去检验。
认识这些偏见和谬误,可以不再容易被别人(甚至自己)忽悠瘸了。
思维谬误一、锚定效应人们倾向于根据上一个问题的答案(或看见的结果)作为基准去思考当前的问题例子:自愿捐款时,告诉对方上一个人捐了100元,则对方捐相近金钱的可能性提高。
二、易得性偏见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时常听到或见到的事件发生的次数更高。
例子:人们常见罹患癌症去世的报道,少见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报道,所以错误地认为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多于心脑血管病。
一些比较久没有发生的事件,人们则会放松警惕。
比如如果很久没有金融危机,人们就会忘记上次危机的伤痛而拼命透支,危机刚过后又会过分谨慎。
三、盲目乐观人们总是会认为自己会是好运的那个,不会是倒霉的那个。
例子: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运气、时间的宽裕度。
赌徒心理就是这么回事。
健身房就是靠人们这一心理赚钱的。
人们办卡时都计划着自己每个星期都去,但很快就懒惰了。
四、损失厌恶就算是同样的结果,人们更厌恶要自己损失一点东西的方式。
例子:给你50元钱,你可以直接拿走50元,也可以用这50元猜硬币,如果猜中可以得200元。
大多数人会选择直接拿走50元。
换一种说辞会有不同结果。
避免用有损失意味,多用有获益意味的说辞。
五、归因谬误人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两件事很相似,或时间上是一前一后发生,就很有可能是因果关系。
例子:每次下雨天出门,都能看到美女,所以下雨天的时候出门能看到美女。
常用于诡辩。
以胡乱嫁接因果关系。
六、安于现状的惰性人们倾向于接受默认选项。
或遵循之前确定的习惯,而不管是否真的对自己有利。
例子:安装软件时,人们大多数选择默认安装而不是自定义。
商家常用的贱招,免费默认开通某种服务,一个月后要取消则需要自己办理。
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惰性而被骗到钱。
逻辑谬误七、否定前件谬误如果A,那么B;不是A,那么不会B。
蝴蝶效应与滑坡谬误
摘要: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因此蝴蝶效应常被引用以强调微小事物或现象的重要性与复杂性,然而有时一些类比经常会成为典型的滑坡谬误,本文就一些蝴蝶效应与滑坡谬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滑坡谬误;蝴蝶效应
1蝴蝶效应
1.1狭义的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用以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
1.2 广义的蝴蝶效应
广义的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1.3由蝴蝶效应引起的类比
由蝴蝶效应引起的类比可能出现在上司对下属的要求里,例如:“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满意率,但对于该客户而言,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
则仅仅因为你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将导致公司巨大损失因而破产。
因此作为公司的员工必须要求对待客户满意率要达到100%。
”
事实上类似的话语也同时存在于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如下话语:“学生必须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就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学习,所以你就只能扫大街!难道你想一辈子扫大街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滑坡谬误
2.1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
使用滑坡谬误的诡辩者,往往使用很长的一串级联在一起的推理。
而这些推理中,很多都只是概率性的(甚至会是小到可以忽略的概率),而诡辩者故意说成是必然性的,于是可以从一件事最终“推理”出几乎毫无联系的结果。
滑坡谬误的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些因果关系相当微弱,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知或缺乏证据的,因而即使A发生,也无法一路滑到Z,Z并非必然(或
极可能)发生。
相对地,若有充足证据显示每个“坡”都有合理、强烈的因果连结,即不构成滑坡谬误。
2.2滑坡谬误典型
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只要我再工作几年,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一个爱幻想的员工。
一切似乎都顺利成章,然而这个员工把可能化为了必然,成了滑坡谬误的典型例子,按他的逻辑似乎还可以这么说:“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家里出现婆媳矛盾,出车祸失忆得癌症,发现妻子其实是亲妹妹。
”这样一说怕是他高兴不起来了吧。
3蝴蝶效应类比与滑坡谬误
对于上文上司要求的类比,可简化成为:员工对自己99%的客户满意率感到十分满意,上司指出有1个客户不满意将导致公司损失巨大,进而导致公司破产,因此员工必须努力。
似乎看起来是员工的一个小失误导致公司破产,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由理想的100%满意率→现实的99%满意率)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动(公司正常运营→公司破产)。
然而,上司的话语实为滑坡谬误。
事实上,因:1个客户不满意;坡A:该客户导致公司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去补救;坡B:公司因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而破产;即:员工99%的满意率导致公司破产。
显然,坡A与坡B的论调不是必然的,却被上司以必然的论调说出来了,因此导出了错误的结论。
对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的类比,父母的话也为滑坡谬误。
事实上,坡A:学生不好好学习会上不了好高中;坡B: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坡C: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坡D:找不到好工作就要扫大街;即:学生不好好学习就扫大街。
(最后一句“难道你想一辈子扫大街吗”应该属于诉诸情感诡辩)。
显然,坡ABCD都不是必然发生的,只是父母假象的不利情况,而利用诉诸情感诡辩更进一步的强调了结果,使孩子产生恐慌,因而好好学习,达成了父母的目的。
事实上,蝴蝶效应本身是基于混沌现象,而事物的长期发展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存在一定的变数,蝴蝶效应描述的是一系列小变动可能导致最后结果的大变动,如果确定了期间所有变量的具体参数那么利用计算机则可以模拟(确定)出最终结果。
与此不同,滑坡谬误是一个逻辑学概念,强调的是起因由一个可能发生的结果经过一系列推理后最终导致了一个终极结果,而言语者认为起因必将导致这个终极结果。
因而利用蝴蝶效应推理出的最终结果在逻辑推理变量不能全部被确定的前提下,必将导致滑坡谬误,因为推理将可能演变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