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青岛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5《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7.64 KB
- 文档页数:8
第5课谁在水中溶解的多一、导入新课1.教师演示实验: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溶解了。
2.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3.教师总结: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活动过程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1.教师引导学生猜测食盐是否能一直溶解。
2.学生讨论实验步骤。
3.教师总结,提出方法指导:先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次加1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1份。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1.称取多份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
(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2)教师提出问题:怎样使这个对比实验更准确?(3)师生共同总结注意事项:两杯水必须要一样多。
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同样多。
要等加进去的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
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
(4)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称出7包食盐和7包小苏打,每包3克。
2.试试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1)学生猜测结果,并根据已有知识说出理由。
(2)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5)教师总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三、拓展活动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继续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活动指向: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2.教师引导学生课下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水温升高,小苏打溶解得更多。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溶解还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谁在水中溶解得多》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及相关基本知识;2. 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导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及分类;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实验操作。
三、导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溶解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请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2. 学习新知识(20分钟)(1)溶解的概念及分类讲解溶解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溶解的三种情况:固体溶解、液体溶解和气体溶解。
(2)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介绍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的原理,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教授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公式和步骤。
3. 操作实验(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情况,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
4. 讨论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谁在水中溶解得多》的习题;2. 思考:为什么海水中的盐比淡水中的盐浓度高?五、拓展延伸:1. 了解更多关于溶解度的实际应用;2. 搜集关于溶解度的相关科学研究,进行阅读和讨论。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水中的溶解性物质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测定水中物质溶解度的方法。
3. 理解溶解度与溶解物质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导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测定水中物质的溶解度的实验方法。
3. 溶解度与溶解物质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在水中完全溶解,而有些物质只能部分溶解呢?这与溶解度有关吗?第二步:学习1. 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量。
5. 《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混合与分离》单元的第二课时。
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常见的材料,学生对它们非常熟悉。
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食盐放入水中会溶解。
本课学生将继续探究同一杯水中食盐溶解的情况,以及进一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情况。
通过实验,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质量是不同的。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课前思考溶解的相关知识,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知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
活动二:在50 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通过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从而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水加热后,能溶解更多小苏打吗?继续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随着水温的增高,小苏打溶解的量会增多。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方法指导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对溶解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与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
2. 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3.谁在水中溶解得多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运用多种物质探究它们分别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愿意了解溶解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活动材料:食盐、小苏打、50ml水两杯、玻璃棒。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老师演示实验: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溶解了。
2.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在50毫升水中,食盐谁溶解得多?3.教师总结:关于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活动过程:(一)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1.教师引导学生猜测食盐是否能一直溶解。
2.学生讨论实验步骤。
3.教师总结,提出方法指导:先将食盐分成若干小份,每次加1份,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1份。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我研究水是否一直溶解食盐的实验记录(用“√”标出来)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二)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1.称取等量、等份的食盐和小苏打。
(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2)教师提出问题:怎样使这个对比实验更准确?(3)师生共同总结注意事项:两杯水必须要一样多。
每次分别加人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同样多。
要同时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要等加进去的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
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
(4)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天平,称出7包食盐和7包小苏打,每包3克。
2.试试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
(1)学生猜测结果,并根据已有知识说出理由。
(2)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谁在水中溶解得多》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水溶解度的观点及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3. 理解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因素之间的干系。
4. 能够运用溶解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内容:1. 溶解度的观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的量,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最大溶解质量表示,单位为g/100g 水或g/100mL水。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a.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情况,如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压力:对固体溶解度影响较小,对气体溶解度影响较大。
c. 溶质种类:不同物质在同样条件下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溶解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a. 按质量计算: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b. 按体积计算:溶解度=溶质体积/溶剂体积×100%4. 溶解度与溶解度规律a.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一定量时,再无法溶解更多的溶质,称为饱和溶液。
b. 饱和度: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溶解度规律有关,可用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溶解度与其饱和溶解度的比值表示。
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或例子引入溶解度的观点,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基本意义。
2. 观点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质种类之间的干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溶解度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引入实验、观点讲解、案例分析、练习和总结等环节,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溶解度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观点、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进修方式,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溶解度规律,为日后的进修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在水中溶解的多》是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混合与分离》里的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向一杯水中不断加食盐,食盐能一直溶解吗?食盐是厨房常见的材料,学生对它们非常熟悉,对食盐的溶解有一定了解。
所以本环节选取食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知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
第二部分: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
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加入并搅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
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份,如何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
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质在水中是有一定的溶解能力的。
2.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用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器材准备】食盐、小苏打、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课件、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引发思考1.[PPT 1 出示]图片展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同时教师演示:取出一个盛有50毫升水的烧杯,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会怎样?2.聚焦话题:如果继续加食盐,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溶解得多?3.[PPT 2 出示]出示食盐图片和小苏打图片,指导学生准备食盐、小苏打等实验材料。
《谁在水中溶解得多》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水中的溶解物质及其溶解度的观点;2. 掌握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干系;3.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导学内容:1. 溶解物质及其溶解度2. 溶解度与温度的干系3. 溶解度与压力的干系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导学步骤:一、引入请同砚们观察以下实验现象:将一勺盐加入一杯水中,搅拌均匀后,水中的盐消失了,变成了盐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盐可以在水中溶解呢?二、导入1. 什么是溶解物质?溶解度是指什么?2. 温度对溶解度有什么影响?为什么?3. 压力对溶解度有什么影响?为什么?4. 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会有差别?三、讲解1. 溶解物质是指能够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物质,如盐、糖等。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物质的量。
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因为在较高温度下,分子热运动加剧,使得溶质分子更容易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溶液中。
3.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对固体溶质和气体溶质而言,压力对溶解度有明显影响。
增加压力会使气体更容易溶解在液体中,而对固体溶质影响较小。
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到物质本身性质的影响,如极性、分子大小等因素。
四、练习1. 当温度升高时,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会增加还是减少?2. 当压力增加时,气体溶质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会增加还是减少?3. 为什么糖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盐低?五、拓展1. 请同砚们自行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2. 请同砚们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溶解物质及其溶解度的观点,掌握了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干系,了解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
希望同砚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能够在实验中进一步探索溶解度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