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基于布依族案例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58.17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布依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浅谈布依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羊场乡位于盘县xxxx东北部,距县城72公里。
全乡共有人口3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60.8%,其中布依族人口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7.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的布依族同胞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民间文化。
丰富多采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精美繁多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等。
然而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布依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淡化、失传的状况触目惊心,令人担忧。
如何保护、传承布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布依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已经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装布依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羊场乡,布依族村寨除妇女们着布依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
2.布依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羊场乡自古就有"布依盘歌"之称。
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月琴和木叶曲,构成布依族民歌的主旋律,那庄重肃穆的"转场舞",婀娜多姿的"绣荷包舞"。
昔日那里的布依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布依族歌、会吹木叶、弹月琴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布依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布依族民歌和木叶声了。
3.布依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幼女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
可现在布依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布依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布依族民间体育是我县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布依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近年来,文化部提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并将其视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为确保该计划实施,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行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协同有关部门提高开办“以展促销”式展览会的举办频率,为传承人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如何让非遗在现代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下去,确实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忽视“传承”而过于强调“利用”和“创新”,特别是直截了当地让西学背景下的大学教授对秉承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人实施充满西化教育的培训,对非遗的伤害可想而知。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一、“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兴起与开办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进入中国已经十几年了。
这些年来,由于保护理念的正确,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它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许多非遗项目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传承。
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并没有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文物”这一基本共识,而是考虑如何让非遗适应并服务于当代生活。
基于此考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应运而生。
据报道,这种研修是委托相关高校进行的。
“研修、研习、普及培训时长1-2个月,具体时间由各高校或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各高校每年组织3-5期。
研修班每期不少于20名学员,普及培训班每期不少于60名学员,研习每期不超过8名学员。
要争取经过各级各地共同努力,用5年时间,培训10万人次。
”①据说,有关部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推动跨界交流,提高其(传承人)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或者通过组织中青年传承人进入高校工作室、实验室及设计企业研究学习,通过手工实践与设计、学术、高新技术的跨界交流,开拓眼界,互汲营养,解决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瓶颈问题。
②除此之外,各种名目的传承人培训工作也陆续在全国范围铺展。
二、“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具体实践及其问题非遗保护的初衷就是让非遗原汁原味地传承以避免被现代化浪潮裹挟,从而丧失其存在的真实性。
中学生作文指导高中英语教师有效培养同学们的跨文化意识。
首先则应当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积极优化创新教师的教学形式,使同学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英语文化意识,进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大致形成了个人的思想观念。
因此,推动学生形成对英语学习的想法,则可有效提高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当下被普遍运用的信息技术进行相应的优化创新。
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科知识的展示和拓展,可有效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欲望也通过多媒体对英语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教师也是要在传统古板的英语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使同学们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教师针对于学生沟通的桥梁—语言,则应当进行相应的润色,在语言中教师可纳入一些趣味性的英语文化,使同学们在快乐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有效提高整体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能力由于大部分人的成长往往是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之中,深受自身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就会受到自身固有文化的限制,不自觉的利用自身的文化意识来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理解。
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总会存在这么一个潜意识,就是喜欢使用中文文化的表达习惯来学习英语,比如在英语中“fairy”这个词是男女都可以使用的表示,美好的词汇,但是在中文的表达习惯中,美丽一般用于形容女性,这样就会在对文章的理解中产生误差。
所以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真正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英语表达的环境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四)重视文化差异,借助比较认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重点在于文化层面,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文章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简要讲解,或者采用文化导入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知识印象,也利于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与文化情感。
与此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汉语文化经验,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以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对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案例编写的思考——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孙健【摘要】挖掘整理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文化,提炼蕴含其中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元素,编撰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案例,并将其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是解决布依族学生“文化偏向”问题、提高他们数学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案例要精心选取素材,重点探索布依数学文化载体与现行数学教材的结合,多角度呈现数学情景并解决相关问题.【期刊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8页(P72-78,82)【关键词】布依族;民族数学;教学案例【作者】孙健【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52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文化一样,蕴含在丰富的民族文化当中。
吕传汉先生在其关于民族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论述中,对民族数学文化作出如下界定:民族数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存在于民族文化群落里的数学思维模式及其系统实践的知识综合。
目前,“民族数学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着重研究和重建那些在现代文明扩张过程中受压制和排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另一类则重点关注与学校数学教育直接相关的问题,认为民族数学文化的意义更主要在于它的现实作用和教育价值,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将民族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黔西南州是一个文化经济都欠发达的地区,布依族作为本地区的主体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偏远的农村。
根据调查得知,布依族学生一入学就面临“文化偏向”问题。
由于国家统编教材对内容的限定性(文化背景多选取主流地区,与边远民族地区文化缺少关联),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本民族的东西有较大差异,造成他们数学学习困难,导致数学成绩普遍较差。
要改变这一状况,最有效的工作就是研究布依族文化中的数学文化背景,开发和编写一些具有传统布依族文化特点,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教学案例,作为通用数学教材的补充和参考。
布依族文化浅议作者:刘鹏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2期摘要:布依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发展的主要文献载体就是《摩经》,反映了布依先民对河流山川、先祖神明、道德教育及宗族等的看法与观点,传承了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具有宗教学意义,在历史、民俗、语言学等方面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布依族摩经布摩我国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州、黔南州、安顺市等地,总人口约300万人,其中贵州占布依族总人数的95%以上。
氏族聚居是布依族的一个特点,很多寨子的村民都是同宗同姓。
由于贵州山区众多,交通不便,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相对较少,正是这种半封闭的状态才将布依族文化完好的保存下来。
一、《摩经》概述《摩经》布依语称为“selmol”,是布依族传统的宗教经典,因分布范围仅局限在贵州的部分地区,缺乏足够的汉语译本,其丰富内容尚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现有的部分研究也未能触及到《摩经》深层次的精神层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待于开发。
《摩经》是记录原有布依族传统宗教的《经词》,是在汉族文化影响下,运用汉字音韵和偏旁部首创作出来的布依文记载。
从唐朝开始,《摩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布摩”先生的传唱中,布依族文化薪火相传,并夹杂有佛、道等宗教的成分,其是对布依族文化研究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9年《摩经》被列入“国家珍贵典籍文献目录”,逐渐引起了学界关注。
《摩经》在贵州布依族民间尚存很多,但不少均已破损,加之贵州气候潮湿,亟待进行抢救性翻译、整理及数字化工作。
二、《摩经》简介《摩经》描述了布依族从远古的蛮荒时期到封建社会的漫长演变历程,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记载;有茶文化、纺织、铜鼓等的记载;有家庭、伦理道德的说教;有对母爱的歌颂;对自由、光明的向往等等组合记述而成。
《摩经》祭祀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丧葬超度仪式经典类,如《殡亡经》等;祈福、驱邪类,如《解邦经》等。
其极富民族色彩,并有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通过《摩经》的诵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美好丰富。
贵州省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依据1. 引言1.1 贵州省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贵州省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布依族的语言独特而丰富,具有诗意和韵律感,是布依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布依族的服饰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布依族的音乐舞蹈充满活力和激情,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布依族的民俗风情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婚嫁习俗、节日庆祝、祭祀仪式等,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对传统习俗的珍视和传承。
贵州省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体现了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传承和发扬布依族传统文化,对于推动贵州省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布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布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通过传承和弘扬布依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
布依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包括尊老敬贤、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等传统美德,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支撑。
通过挖掘和利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价值,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布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化繁荣、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2. 正文2.1 布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布依族作为贵州省的一支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们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活水。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布依族是贵州人数仅次于苗族的少数民族。
全国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
也有聚居在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地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布依族族源及语言的发展源远流长。
据民间传说,僚人伟大的始祖神“布洛陀”及他美丽的妻子“达勒甲”开创了布依族的文化。
布洛陀开天地、定万物、取火、开红河水、造谷物、养家禽、造房屋、射太阳,创造了铜鼓,布洛陀和达勒甲繁衍了僚人的子孙。
布洛陀又安排子孙后代在敢壮山脚下的田地“种那”(种田)、“造曼”(造村)、“那宁”(养小狗)、“那笔”(养鸭)、“那务”(养猪)、“那骂”(养狗)、“塘鹅”(养鹅)、“那咩”(养羊)、“那怀”(养牛)、“那厚”(稻米),逐渐形成村庄,由此发展出布依族的民族文化。
经国务院批准,20XX年荔波县档案馆选送的布依族傩书、经书《献酒备用》《接书神庙》《接魂大全》《关煞向书注解》等10部布依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贵州布依族文字首次被国家纳入18种民族文字。
布依族文字代代口授心传,是古代布依先生的自创字,系表意的方块字,是只能用布依语发音、只有布依先生能识读的一种少数民族文字。
布依族文字在音、形、义上自成系统,只在布依族地区流传使用。
专家指出,布依古文字与汉字应该是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分离是渐变的过程,千百年来布依自创字渐渐积累,又被历代布依先生熟识掌握,后来就完全脱离了汉字的发展轨迹,形成今天布依族独特的文字。
布依古文字是布依族久远的民族语言资料,对研究布依族的民族形成及族群心理、文化发展等意义重大。
布依族文献古籍的发掘整理始于20世纪50年代。
7自80年代初,布依族古籍整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散落在民间的古籍珍品陆续被发现,并得到整理翻译。
?90年代以后,《古谢经》、《安王和祖王》等一些较有影响的布依族古籍先后出版。
布依族苗族最具特色的工艺布依族和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两个重要民族,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工艺传统。
以下是关于布依族和苗族最具特色的工艺的介绍:布依族的工艺1. 布依织布工艺:布依族人民擅长织布,他们使用手工织机将天然纤维如亚麻、草麻、棉花等编织成布料。
布依族的织布工艺源远流长,织品以其独特的纹理和图案而闻名,常常运用鲜艳的颜色和丰富的刺绣来装饰。
布依族的纺织工艺以手织、手染为主,保留了原始的手工艺技法。
2. 布依银饰工艺:布依族人民也擅长银饰制作。
他们使用纯银制作出精美的饰品,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布依族的银饰工艺独特而精湛,常常以动植物为设计元素,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银饰制作中还常使用琢磨、镶嵌等技法,使作品更加华丽和精美。
3. 布依竹编工艺:布依族人民在竹编工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艺。
他们采用当地自然生长的竹子,利用手工编织和染色等技法制作各式各样的竹器和工艺品。
布依族的竹编工艺品造型独特、线条流畅,常常运用各种挤条、编织和染色等纹理元素来丰富作品。
苗族的工艺1. 苗绣工艺:苗族的绣花技艺被誉为中国绣艺的珍品之一。
苗绣以其娴熟的刺绣技巧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
苗绣的特点在于线条精致、图案瑰丽、色彩鲜艳,常常以动植物、民族风情为主题。
苗绣工艺技法繁多,包括平绣、盘绣、织绣等,每一种工艺都体现了苗族绣娘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2. 苗银饰工艺:苗族人民擅长银饰制作。
他们使用纯银和其他珠宝材料,制作出独特精美的饰品。
苗族的银饰工艺品造型独特、纹饰精致,常以动植物、古代人物和民族传说等为设计元素。
苗银饰制作中还运用了镶嵌、坠饰等技法,使作品更加华丽和精美。
3. 苗木雕工艺:苗族人民在木雕工艺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技艺。
他们使用各种木材,通过刻刀、琢磨等工具雕刻出精美的雕塑和工艺品。
苗族的木雕作品造型独特、线条流畅,常常以动植物、生活场景和民族传说等为题材。
木雕工艺技法精湛,作品呈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界的深厚感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布依族蜡染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基于贵州省镇宁县石头寨的调研分析周启萌;田艳【摘要】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the Buyi village of Shitou in Zhenni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the study is to mak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features and inheritance style of Buyi's batik art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implemented by declaring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y setting up Batik Arts cooperative mechnism and by exerci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s.%基于贵州省镇宁县石头寨调研分析,介绍镇宁布依族蜡染的现状、特色和传承方式。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传承和保护布依族蜡染技艺要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和发展蜡染合作社以及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三方面来实施。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年(卷),期】2011(003)004【总页数】7页(P109-115)【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蜡染技艺;调研分析【作者】周启萌;田艳【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该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加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份。
布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舞蹈、音乐、习俗、祭祀等方面。
然而,由于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布依族传统文化正面临严重的威胁,需采取一系列对策加以保护和传承。
一、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布依族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青年人更喜欢追求现代化的生活,而老年人则面临文化失传的风险。
另外,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许多文化遗产机构和传承人无法维护和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
二、对策1.政策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切实保障布依族的文化权益。
政府还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保护的扶持力度,增加文化遗产机构的投入,保证这些机构的运转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2.传承人培训传承人是布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需要特别的培训来加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和传承技能。
传承人培训应该从小学开始,为学生提供民间文化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政府也可以通过资助传承人组织演出、培训等方式来鼓励传承人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
3.旅游文化开发文化旅游是有效保护和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建立文化旅游设施,如布依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展览馆,增强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同时,通过资助文艺团体如歌舞队、乐团等开展旅游演出,让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布依族传统文化。
4.网络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文化形式。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开发布依族文化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感受和传递布依族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只有从政策、传承人培训、旅游文化开发、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才能全面保护和传承布依族传统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这是维护多元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必经之路。
浅论布依族服饰与传承—以册亨县为例目录摘要 (2)Abstract (2)第一章研究背景介绍 (3)1.1.布依族服饰文化保存现状 (3)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第二章布依族的服饰特点 (4)2.1布依族服饰的要素 (4)2.2布依族的服饰造型 (5)2.2.1服饰造型 (5)2.2.2配饰造型 (5)2.2.3.服饰图案造型 (6)第三章布依族服饰的价值 (7)3.1布依族服饰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7)3.2 布依族服饰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7)第四章服饰的传承 (8)4.1政府主导 (8)4.2民间自觉 (9)4.3学校教育 (9)五.总结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摘要布依族是越人的后裔,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人口达到287万余人,在全国56个名族中排名第12位,是我国少数名族中人口最多的名族之一。
经现今数据统计,97%的布依族人居住在贵州。
作为古越人的后代,布依族传统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的服装造型,配饰图案都极具名族特色,代表了一个名族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已经在慢慢淡忘这种古老的服饰文化。
本文将以布依族册亨县为例,研究布依族的服饰文化以及其传承。
让人名了解到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传承和保护布依族的服饰文化关键词:布依族服饰传承册亨县文化传承AbstractBuxqyaix is the descendant of Yue dynasty. There are more than 2.87 million people ranked 12th in 56 ethnic nationalities in China; it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ous nations in the ethnic minorities. The current statistics show that 97% of the Buxqyaix people liv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descendants of Yue, Buxqyaix clothing contains and stands for profound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the clothing characteristics deserve to act the important role of design application. Its’family represents an ethnic and national cultural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contains a high research value of art.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 have been slowly forgotten this ancient costume culture. This thesis will take Ce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Buxqyaix clothing culture and its heritage. Let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Buxqyaix clothing culture, heritage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Buxqyaix clothing cultureKeywords:Buxqyaix Dress inheritance Ceheng Cultural heritage第一章研究背景介绍1.1.布依族服饰文化保存现状布依族名族服饰是中华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越人的后代,其服饰承载了中国上千年的古国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是中华名族的宝贵财富,其服饰的造型,工艺,图案,面料都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现代服饰的创新发展设计也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