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简图
- 格式:doc
- 大小:553.00 KB
- 文档页数:23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坚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成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成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坚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出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杨式24式太极拳教学拳谱及图谱-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杨式24式太极拳教学拳谱及图谱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 左脚向左分开半步同肩宽2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似直非直肘关节微微的弯屈手心向下3 两腿慢慢屈膝下蹲成马步。
两掌至于腹前上身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二、野马分鬃〔三次〕左野马分鬃 1 上体微向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2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两手随腰转自然分开左手与眼同高右手按在右胯边。
右野马分鬃 (同左野马分鬃左右方向相反) 左野马分鬃三、白鹤亮翅1 右脚向前跟半步两手左上右下抱球2 上体后坐向右转腰右手上提至右额3 左转成左虚步左手按在左胯边。
四、搂膝幼步〔三次〕左搂膝幼步 1 上体微微左转再右转右手转至面前自然下落经右胯由右后方盪起 2 左脚尖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左手经左膝搂过右手向前推按右搂膝幼步 (同左搂膝幼步左右方向相反) 左搂膝幼步五、手挥琵琶1 右脚向前跟半步2 右手屈臂后坐左手由左而上划弧到正前方3 左脚提起脚跟着地成左虚步六、倒卷紘右倒卷紘 1 上体右转两掌心向上左手在前右手经过腰向右后划弧与头同高 2 上体转正又臂屈肘于耳侧左脚后退一步左手向后收右掌向前推右脚跟随腰撵正左倒卷紘 (同右倒卷紘左右方向相反) 右倒卷紘左倒卷紘七、左揽雀尾1 上体右转两臂平举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2 上体继续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棚右手按于右胯侧 4 上体右转两手同时向下向后履 5 上体左转向正前方右手搭在左手腕左弓步向前挤 6 后坐左脚尖翘起两手分开致腹前 7 左弓步按掌八、右揽雀尾 (同左揽雀尾左右方向相反)九、单鞭1 上体左转两臂随腰运转左掌向外右掌向上2 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左手由下而右右手由上而右划弧在右前方变刁手3 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4 左弓步翻掌十、云手1 上体右转左手向右划弧到右肩右刁手变掌2 上体左转至左前方时两手左压右穿同时收右脚到左脚右侧两脚平行距离约十公分(一一)3 上体右转至右前方时两手右压左穿同时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二)4 重複2 3 (三)2十一、单鞭1 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右手在右前方变刁手2 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3 左弓步翻掌十二、高探马1 后脚跟半步上体右转双手翻掌掌心向上2 右手经耳侧向前推掌左臂微收成左虚步十三、右蹬脚1 上体微微右转左手由右手背穿出两手交叉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踏出一步2 右脚收到左脚内侧两手胸前交叉3 提右腿分手蹬脚十四、双风贯耳1 右腿屈膝两手掌心向上2 右脚跟在右前方落地成右弓步同时两手掌变拳从右腿两侧向上向前划弧两拳距离与头同宽十五、转身左蹬脚1 上体左转两拳变掌向两侧划一个圆弧胸前交叉左脚收到右脚内侧2 提左膝两掌转向外分手蹬脚十六、左下势独立1 左腿屈膝下垂右手刁手左腿成左独立步左手护右肩2 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左侧伸直脚尖向正前方 3 左手由腹前向、大腿、小腿而脚(脚尖外撇和腿成直线)穿出 4 左腿前弓后腿蹬直刁手置与背后指尖向上挑起 5 右腿屈膝上提刁手变掌立掌向前挑起食指对鼻子左腿成独立步左手按在左胯侧十七、右下势独立1 右脚落在左脚侧约十公分处左脚跟内旋上体左转左手刁手右腿成独立步右手护左肩2 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向右侧伸直脚尖向正前方3 右手由腹前向、大腿、小腿而脚(脚尖外撇和腿成直线)穿出4 右腿前弓后腿蹬直刁手置与背后指尖向上挑起5 左腿屈膝上提刁手变掌立掌向前挑起食指对鼻子右腿成独立步右手按在右胯侧十八、左右穿梭1 左脚向左前方着地上体左转两手抱球收右脚于左脚内侧2 上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右弓步两臂随腰转划弧成右架左推 3 上体右转两手抱球收左脚于右脚内侧 4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弓步两臂随腰转划弧成左架右推十九、海底针1 右脚向前跟半步两手左上右下抱球2 上体后坐向右转腰右手上提至右耳侧左手置于腹前3 上体左转成左虚步左手按在左胯边屈膝下沉右手掌心向左指尖向下斜插二十、闪通臂1 上体转正两手胸前相合左指贴右腕左脚收于右腿内侧2 左脚向正前方踏出一步左腿弓右腿蹬成左弓步两掌心翻向外左手向前右手向上分开二十一、转身搬拦搥1 向右向后转身两掌向外随腰右后转2 收右脚两手在左侧抱球状右手握拳拳心向下(阴拳)3 右脚向右前方踩右拳从胸前搬压成拳心向上(阳拳)左手随右拳搬压到右肩前再左转按于左胯外侧4 上体右转左脚离地左手向前拦掌右拳向右后划弧到右后方拳心渐转成阴拳5 上体左转正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左手立掌右拳变立拳向前攻出二十二、如封似闭1 两手翻转朝上左手贴于右肘2 上体右转左转左弓步按掌二十三、十字手1 上体右转左脚内扣向正前方右手向右划弧2 右脚外摆屈膝成侧弓步右手向右划弧3 上体左转右脚内扣两手向下划弧4 上体右转转正右脚收回与左脚平行距离一肩宽两手左内右外于胸前交叉成十字二十四、收势1 两腕内转两手分开两臂慢慢落下至两腿外侧杨式24式太极拳教学图谱。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 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较好????????????176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 53、56、60、74、78、81、 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 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 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明????4????5????6????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太极拳十二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材的内容,是在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编成的。
全套共分十二动,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和课时较少时学习,也可以作为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之前的基础练习。
(-)动作名称及动作说明1.起势;身体放松自然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向前平视,呼吸自然(图7-3-1-1-1~2)。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掌高与肩平(图7-3-1-1-3)。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慢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落至腹前(图7-3-1-1-4)。
2.野马分鬃;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左掌经体前向下划弧放在右掌下,两掌心上下相对成抱球状(图7-3-1-2-1)。
上体左转,左脚向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左右掌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图7-3-1-2-2~3)。
攻防含义:我方一手化解对方攻击的手臂,另一手攻击对方。
3.白鹤亮翅;上体微向左转,左掌翻掌向下,右掌向左划弧,掌心转向上,与左掌成抱球状。
同时右脚向前跟半步(图7-3-1-3-1)。
上体后坐,稍向右转,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稍向左转,两掌随转体向右上左下分开(图7-3-1-3-2)。
4.搂膝拗步;上体稍向左转,左手掌心向上,向左斜上方弧形摆起,右臂内旋掌心向下向左落至左胸前。
两手不停,随之身体右转,右手向下向右斜上方摆起,掌心斜向上,左臂内旋,随转体落至右胸前,掌心朝下,左脚同时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右手方向(图7-3-1-4-1~2)。
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掌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平;左掌向下由左膝前接过落至左胯旁掌心朝下(图7-3-1-4-3~4)。
5.手挥琵琶;重心前移,右脚跟进半步,上体稍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同时左掌由左下向上挑举,右掌收回放在左臂肘部内侧,上体微向左转两肘微下沉(图7-3-1-5-1~3)。
攻防含义:我方用右手防开对方的进攻,同时左手攻击对方。
太极拳图谱(珍藏)二十四式太极拳:|太极拳第一集|太极拳第二集|太极拳第三集|太极拳视频演练|四十二式太极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
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
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
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师父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
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
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
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练武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以便同好参考指正。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
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二十四式太极拳示范图解(黑白示图版)1起势2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锤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起势(图1)(图2)(图3)(图4)(图5)野马分鬃(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白鹤亮翅(图21)(图22)(图23)搂膝拗步(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图38)手挥琵琶(图39)(图40)(图41)倒卷肱(图42)(图43)(图44)(图45)(图46)(图47)(图48)(图49)(图50)(图51)(图52)(图53)(图54)(图55)(图56)(图57)左揽雀尾(图58)(图59)(图60)(图61)(图62)(图63)(图64)(图65)(图66)(图67)(图68)(图69)(图70)右揽雀尾(图71)(图72)(图73)(图74)(图75)(图76)(图77)(图78)(图79)(图80)(图81)(图82)(图83)(图84)单鞭(图85)(图86)(图87)(图88)(图89)(图90)云手(图91)(图92)(图93)(图94)(图95)(图96)(图97)(图98)(图99)(图100)(图101)(图102)(图103)(图104)(图105)单鞭(图106)(图107)(图108)(图109)(图110)高探马(图111)(图112)右蹬脚(图113)(图114)(图115)(图116)(图117)(图118)双峰贯耳(图119)(图120)(图121)(图122)转身左踢脚(图123)(图124)(图125)(图126)(图127)(图128)左下势独立(图129)(图130)(图131)(图132)(图133)(图134)(图135)右下势独立(图136)(图137)(图138)(图139)(图140)(图141)(图142)左右穿梭(图143)(图144)(图145)(图146)(图147)(图148)(图149)(图150)(图151)(图152)(图153)海底针(图154)(图155)闪通臂(图156)(图157)(图158)转身搬拦锤(图159)(图160)(图161)(图162)(图163)(图164)(图165)如封似闭(图166)(图167)(图168)(图169)(图170)(图171)十字手(图172)(图173)(图174)(图175)收势(图176)(图177)(图178)(图179)(图180)。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图解第一式:起势①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 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 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 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 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 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 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 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 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 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 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 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 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 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 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 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 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 手。
② 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 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 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 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 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 看左手。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 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 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 前后脚夹角约成45° -- 60。
(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野马分鬃式的 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 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 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 10-30厘米第三式:白鹤亮翅③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 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 -- 60°),随后脚掌 曼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 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 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 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 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 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 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 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 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 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 尖向前;眼看右手了1夕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 43、 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 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附图)(一)起势零零二零零三零零四零零五(二)右揽雀尾零零七零零八零零九零一零零一一零一二零一三零一四零一五零一六(三)左单鞭零一八零一九零二零零二一(四)提手零二三零二四(五)白鹤亮翅026 027 028 028 (6 )搂膝拗步侧零三零零三一零三二零三三零三四零三五零三六(七)转身捶零三八零三九零四零零四一(八)捋挤式零四三零四四零四五零四六零四七零四八零四九零五零零五一(九)进步搬拦捶零五三零五三(反)零五四零五五零五六零五七(一零)如封似闭零五九零六零零六一(一一)开合手零六三(一二)右单鞭零六五(一三)左单鞭零六七零六八零六九 零七零 (一四)转身推掌 零七二 零七三零七三(反)零七四零七四(反)零七五零七六零七七零七八(一五)玉女穿梭零八零零八一零八二零八三零八四零八五零八六零八七零八八零八九零九零零九一(一六)右左蹬脚零九三零九四零九五零九六零九七零九八零九九(一七)掩手肱捶一零一一零二 一零三 一零四 (一八)野马分鬃 一零六一零六(反) 一零八 一零八(反)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九)云手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一二四一二五一二六一二七一二八一二九(二零)独立打虎一三一一三二一三三一三三(反)(二一)右分脚一三五 (二二)双峰贯耳 一三七 一三八 (二三)左分脚一四零一四一(二四)偏下势一四三一四四(二五)进步栽捶一四五一四六一四七(二六)斜下势一四九一四九(反)一五零一五一一五一(反)(二七)偏下势一五三(二八)金鸡独立一五五一五六(二九)退步穿掌一五八(三零)虚步压掌(三一)独立拖掌一六一(三二)马步靠一六三一六四一六四(反)(三三)转身大捋一六六一六七一六八一六九一七零一七零(反)(三四)歇步擒打一七二一七三(三五)穿掌下势一七五一七六一七六(反)(三六)上步七星一七八一七八(反)(三七)退步跨虎一八零一八一(三八)转身摆莲一八三一八四一八五(三九)弯弓射虎一八七一八八一八九(四零)左揽雀尾一九一一九二一九三一九四一九五一九六一九七一九八一九九二零零(四一)十字手二零二二零三二零四(四二)收势二零六二零七二零八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各种形式的太极拳竞赛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一个规范、统一的竞赛套路,为此,中国武术研究院于1989年组织了国内著名教练员、太极拳名家和部分优秀运动员,在原有的四十八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简化武当太极拳三十六式图解---游玄德第一式无极桩两手下垂,自然站立,独立守神,中正安舒,虚领顶劲,面南背北(图1)。
动作要领:在武当太极拳内功修炼当中,很重视南北极子午向,达到天人合一。
道家养生秘要:醒神安脑,引气归元。
第二式抱元守一左脚左移,两脚间距与肩同宽,脚心涵空,男左女右,两手合抱,拇指相对呈圆状。
顶天立地。
头部中正,全身放松,气沉丹田(图2)。
动作要领:身正体松,气顺神凝,全身透空,八面支撑。
道家养生秘要:掐诀凝神,鼓荡丹田。
第三式开太极两手从身体两侧分开,如铜钟式,待有气感后,慢慢向上伸展,至两臂展平与身体呈“大”字状;手心向下外转至手心向上,慢慢合于头顶,中指相对,节节贯穿,经面前下沉至丹田,两手以腕为轴外展,十指向前(图3、4)。
动作要领:两手分开,自上而下划圆,须一气呵成,配合呼吸。
道家养生秘要:伸筋拔骨,气贯黄庭。
第四式金龟戏水接上动,松腰屈腿下沉呈马步;两手掌心向下,向前搠起。
两腿直立,随即沉肩垂肘如金龟戏水下沉,双手收于丹田处,合抱于胸前拥出(图5、6)。
动作要领:太极有八十一个劲,本式动作是翻转劲,须周身协调一致,身形中正安舒。
道家养生秘要:任督通关,升清降浊。
第五式怀中抱月两脚呈马步,腰右转,左手掌心向下,收于左肋,再随身体右转合于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图7、8)。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圆转中正,切忌低头弯腰。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祛火。
第六式拨云见日接上动,右转腰,两手掌心向上,右手在前,高不过眉,左手在后,低不过胸,左脚内扣,右脚外摆,两手分开,内旋挤出,掌心向前,左脚跟步(图9、10)。
动作要领:动作变化须自然圆活而力整。
道家养生秘要:转腰强肾,益寿延年。
第七式陆海奔潮退左脚,两手下捋收于胯根,双手合抱拥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婴儿状,左脚蹬,右脚弓步(图11、12)。
动作要领:下捋时忌低头,弓步时须全身贯力。
道家养生秘要:气运周身,培元固本。
42式太极拳拳谱动作图解( 1 )起势002003004005(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下颏内收,胸腹舒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侧;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目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开步,相距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3)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手心向下,两臂相距同肩宽,肘微下垂。
(4)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 2 )右揽雀尾007008009010(1)右脚尖稍外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右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下,与右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脚内侧;目视右手。
(2)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轻落地。
(3)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前掤出,左手高与肩平,手心向内,指尖向左,右手向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目视左前臂。
(4)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臂内旋屈于左胸前,左手翻转向下,与胸同高,指尖向右,右臂外旋,右掌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两掌相对如抱球状;目视左掌。
011012013014015(5)上体微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轻轻(6)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前移成右弓步;(7)上体微右转,右掌前伸,掌心翻转(8)重心后移,上体微左转;双掌向下(9)右臂外旋屈肘横于胸前,右掌心向迈出一步,脚跟着地。
同时右臂向前掤出,臂微屈,掌心向内,高与肩平,左掌向左、向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目视右前臂。
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向上,伸至右腕下方,目视右掌。
后捋至腹前;目随右掌。
内,指尖向左,左臂内旋,左掌心转向外,掌指附于右腕内侧。
016( 3 )左单鞭018019020(10)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掌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目视前方。
(1)重心后移,上体微右转,右脚尖上翘;右臂外旋,右掌心翻转向上,自前向右、向后屈肘划平弧至右肩前;左掌仍附于右腕内侧随之划弧;目随右掌。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1、起势动作分解: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2、左右野马分鬃动作分解:(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白鹤亮翅动作分解: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4、左右搂膝拗步:动作分解:(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5、手挥琵琶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6、左右倒卷肱动作分解:(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7、左揽雀尾动作分解: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8、右揽雀尾动作分解: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9、单鞭动作分解: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0、云手动作分解:(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11、单鞭动作分解: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2、高探马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13、右蹬脚动作分解: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4、双峰贯耳动作分解: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15、转身左蹬脚动作分解: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6、左下势独立动作分解: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7、右下势独立动作分解: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8、右左穿梭动作分解:(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19、海底针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20、闪通臂动作分解: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21、转身搬拦捶动作分解: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22、如封似闭动作分解: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23、十字手动作分解: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24、收势动作分解: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预备势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一、起势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二、左右野马分鬃1、左野马分鬃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四、左右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五、手挥瑟琶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六、左右倒卷肱1、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七、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八、右揽雀尾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九、单鞭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云手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十一、单鞭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二、高探马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十三、右蹬脚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四、双峰贯耳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十五、转身左蹬脚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六、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八、左右穿梭1、右穿梭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2、左穿梭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十九、海底针跟步提手虚步插掌二十、闪通臂提手提脚弓步推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二十二、如封似闭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二十三、十字手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二十四、收势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
陈式24式养生太极拳(王西安拳法)图谱第一式 起势1.立身中正, 两脚跟并拢,脚尖成微八字,两手中指贴于两侧裤缝,两眼平视前方。
2.含胸收腹,屈膝松胯,裆走后弧,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膝与胯平,欲落先上,向左侧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先着地渐渐踏实,两脚十指抓地,目视前方。
3.两臂徐徐抬起腕部突出与肩同高。
欲落先上,折腕沉肩坠肘,掌心向下,两手随身体缓缓下蹲,按至胯平;两膝上方。
第二式 懒扎衣1.重心左移,松右胯,左掌下按,右腕上提,提右脚屈膝松胯。
右脚向右侧铲出与左脚平。
同时两臂右下左上划弧合于身体中线,有插裆引进之势。
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前,搭于右大臂中节,眼视右侧。
2.重心左移,腰肩肘调至横肘时,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
重心右移,松胯塌腰,圆裆掤膝,沉肩坠肘提右手,与肩同高, 左手同时外旋经腹前下落至腰间,四指朝前,拇指在后,眼视右侧(成势时做到内外三合)。
第三式 六封四闭1.重心右移,两手向右掤出,两臂撑圆,右上左下掌心向外,与肩同高。
2.重心左移,捋加採,左手掌心向内,右手掌心向前,力点在掌根。
3.两手捋到身体中线时,放松向左上方摆出,与肩同高,右手置于左肩处,两掌心向前。
4.松右胯,身体下蹲,双臂沉肩坠肘,重心走下弧右移,两手平行向右推出。
左脚随重心向右跟步点地与肩同宽。
左掌推至右肩处,两掌间距一小臂,呼气下沉,周身合为一体,眼视右侧。
第四式 单鞭1.松右胯,左手掌心向上前穿,右掌变八字手沿左小臂后拉于左肘弯处。
2.裆走后弧,重心右移,右手旋腕变刁手,向右侧打开与肩同高,左脚虚步点地,左手收于小腹前,掌心向上,眼视左侧。
3.松左胯,提左膝,左手以小指领劲内旋,腕部突出,左掌心向上,指尖朝内。
4.屈膝松胯,左脚向左侧铲出与右脚平。
右脚蹬地,重心左移,左脚蹬地,重心右移的同时,左手掌心向上贴于小腹前随重心左右移动,重心左移,身体左转的同时松胯塌腰,圆裆掤膝,沉肩坠肘提左手,与眼同高(与肩同高),眼视左侧(成势时做到内外三合)。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一、起势(图1-2、3、4、5)1.两脚开立2.两臂前举3.屈腿按掌二、野马分鬃左野马分鬃(图1-6、7、8、9)1.抱手收脚2.转体上步5.弓步分手右野马分鬃(图1-11、12、13、14)1.转体撇脚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分手左野马分鬃(图1-15、16、17、18、19)1.转体撇脚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图1-19、20、21、)1.跟步抱手2.后坐转体3.虚步分手四、搂膝拗步(图22-35)左搂膝拗步1.转体摆臂2.摆臂收脚3.上步屈肘4.弓步搂推右搂膝拗步1.转体撇脚2.摆臂收脚3.上步屈肘4.弓步搂推左搂膝拗步5.转体摆臂6.摆臂收脚7.上步屈肘8.弓步搂推返回目录五、手挥琵琶(图36-38)1.跟步展臂2.后坐引手3.虚手合手返回目录六、倒卷肱(图39-55)右倒卷肱1.转体撒手2.退步卷肱3.虚步推掌左倒卷肱1.转体撒手2.退步卷肱3.虚步推掌右倒卷肱1.转体撒手2.退步卷肱3.虚步推掌左倒卷肱1.转体撒手2.退步卷肱3.虚步推掌返回目录七、左揽雀尾(图56-68)1.转体撒手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棚臂5.转体摆臂6.转体后捋7.转体搭手8.弓步前挤9.后坐引手10.弓步前按八、右揽雀尾(图69-82)1.转体分手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棚臂5.转体摆臂6.转体后捋7.转体搭手8.弓步前挤9.后坐引手10.弓步前按返回目录九、单鞭(图83-88)1.转体运臂2.勾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推掌返回目录十、云手(图89-98)1.转体松勾2.云手收步3.云手开步4.云手收步5.云手开步6.云手收步返回目录十一、单鞭(图99-101)1.转体勾手2.转体上步3.弓步推掌返回目录十二、高探马(图102-104)1.后脚跟步2.后坐翻手3.虚步推掌返回目录十三、右蹬腿(图105-110)1.穿手提脚2.上步翻手3.分手弓腿4.抱收手脚5.翻手提腿6.分手蹬脚返回目录十四、双峰贯耳(图111-114)1.屈膝并手2.上步落手3.弓步贯拳返回目录十五、转身右蹬脚(115-120)1.转体分手2.收脚合抱3.提膝翻手4.分手蹬脚返回目录十六、左下势独立(121-126)1.收腿勾手2.屈蹲开步3.仆步穿掌4.弓腿起身5.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126-133)1.落脚勾手2.屈蹲开步3.仆步穿掌4.弓腿起身5.独立挑掌返回目录十八、左右穿梭(134-142)右穿梭1.落脚转体2.抱手收脚3.上步错手4.弓步架推左穿梭1.转体撇脚2.抱手收脚3.上步错手4.弓步架推返回目录十九、海地针(143-146)1.后脚跟步2.后坐提手3.虚步插掌返回目录二十、闪通臂(147-149)1.提手收脚2.上步分手3.弓步推掌返回目录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图150-156)1.转身扣脚2.转体握拳3.垫步搬拳4.转体收拳5.上步拦掌6.弓步打拳返回目录二十二、如封似闭(图157-162)1.穿手翻掌2.后坐引收3.弓步按掌返回目录二十三、十字手(图163-166)1.转体扣脚2.弓腿分手3.转体落手4.收脚合抱返回目录二十四、收势(图167-169)1.翻掌分手2.垂臂落手3.并脚还原返回目录。
一、起势(图1-2、3、4、5)1.两脚开立2.两臂前举3.屈腿按掌
二、野马分鬃
左野马分鬃(图1-6、7、8、9)1.抱手收脚2.转体上步5.弓步分手
右野马分鬃(图1-11、12、13、14)
1.转体撇脚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分手
左野马分鬃(图1-15、16、17、18、19)1.转体撇脚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图1-19、20、21、)1.跟步抱手2.后坐转体3.虚步分手
四、搂膝拗步(图22-35)左搂膝拗步1.转体摆臂2.摆臂收脚3.上步屈肘4.弓步搂推
右搂膝拗步
1.转体撇脚
2.摆臂收脚
3.上步屈肘
4.弓步搂推
左搂膝拗步
5.转体摆臂
6.摆臂收脚
7.上步屈肘
8.弓步搂推
返回目录
五、手挥琵琶(图36-38)1.跟步展臂
2.后坐引手
3.虚手合手
返回目录
六、倒卷肱(图39-55)右倒卷肱
1.转体撒手
2.退步卷肱
3.虚步推掌
左倒卷肱1.转体撒手2.退步卷肱3.虚步推掌
右倒卷肱1.转体撒手2.退步卷肱
3.虚步推掌
左倒卷肱
1.转体撒手
2.退步卷肱
3.虚步推掌
返回目录
七、左揽雀尾(图56-68)1.转体撒手
2.抱手收脚
3.转体上步
4.弓步棚臂
5.转体摆臂6.转体后捋
7.转体搭手8.弓步前挤9.后坐引手
10.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图69-82)1.转体分手
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棚臂5.转体摆臂6.转体后捋
7.转体搭手8.弓步前挤
9.后坐引手
10.弓步前按
返回目录
九、单鞭(图83-88)1.转体运臂
2.勾手收脚
3.转体上步
4.弓步推掌
返回目录
十、云手(图89-98)1.转体松勾
2.云手收步
3.云手开步
4.云手收步
5.云手开步
6.云手收步
返回目录
十一、单鞭(图99-101)1.转体勾手
2.转体上步
3.弓步推掌
返回目录
十二、高探马(图102-104)1.后脚跟步
2.后坐翻手
3.虚步推掌
返回目录
十三、右蹬腿(图105-110)1.穿手提脚
2.上步翻手
3.分手弓腿
4.抱收手脚
5.翻手提腿
6.分手蹬脚
返回目录
十四、双峰贯耳(图111-114)1.屈膝并手
2.上步落手
3.弓步贯拳
返回目录
十五、转身右蹬脚(115-120)1.转体分手
2.收脚合抱
3.提膝翻手
4.分手蹬脚
返回目录
十六、左下势独立(121-126)1.收腿勾手
2.屈蹲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腿起身
5.独立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126-133)1.落脚勾手
2.屈蹲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腿起身
5.独立挑掌
返回目录
十八、左右穿梭(134-142)右穿梭
1.落脚转体
2.抱手收脚
3.上步错手
4.弓步架推
左穿梭1.转体撇脚2.抱手收脚3.上步错手
4.弓步架推
返回目录
十九、海地针(143-146)1.后脚跟步
2.后坐提手
3.虚步插掌
返回目录
二十、闪通臂(147-149)1.提手收脚
2.上步分手
3.弓步推掌
返回目录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图150-156)1.转身扣脚
2.转体握拳
3.垫步搬拳
4.转体收拳
5.上步拦掌
6.弓步打拳
返回目录
二十二、如封似闭(图157-162)1.穿手翻掌
2.后坐引收
3.弓步按掌
返回目录
二十三、十字手(图163-166)1.转体扣脚
2.弓腿分手
3.转体落手
4.收脚合抱
返回目录
二十四、收势(图167-169)1.翻掌分手
2.垂臂落手
3.并脚还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