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3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食品作为生命的重要寻食来源,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事情。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食品质量的检测需求也日益增长。
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一套相应的食品检测体系,但是在实践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有害物质是危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一个依然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检测和控制两个方面来介绍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是从食品成分、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过程、食品贮存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地进行大量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微量有害物质检测。
常见的食品有害物质包括:1. 农药残留:农药在植物生长中的应用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产量和质量,并避免害虫病害的侵袭。
但是,如果不注意农药使用的时间和方法,有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在食品中,农药是食品中最容易残留的有害物质之一。
2. 致癌物质:许多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体健康,有些甚至会致癌。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许多化学物质在食品生产和存储过程中可以产生致癌物质,因而需要加以掌控。
例如,被公认为是致癌物质的亚硝酸盐,如果摄入过多,将对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中的致癌物质污染主要是由香脂、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腐败变质的食品产生的。
3. 重金属:许多金属可以造成内脏或神经系统损伤,许多物质可以积聚在肝脏、肾脏和骨骼中,导致癌症和失能。
隐藏在食品中的这些重金属主要有铅、汞、钡等。
以上这一系列有害物质,如果人体吸收过多就会对健康造成慢性损害。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在食品中有害物质控制工作中,应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内法律法规素质,尽可能降低食品中有害物质产生的可能,防止食品过程中造成的自然污染,从而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从尽可能降低有害物质产生的角度,建议:1. 对于人体健康有损害的物质,若使用概率越小,应尽可能减少使用。
2. 按照合理技术和方法的要求,保持食品生产生态平衡,合理地保护土壤、水源和空气环境,用好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现代科技手段。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食品安全是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障,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危及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包含了重金属、农药、添加剂等多种物质。
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恢复的。
因此,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势在必行。
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1. 重金属重金属是指比铁原子量大的一类金属。
人体摄入重金属会影响人体内环境平衡,或直接进入血液、淋巴或脑组织,引起中毒和疾病。
常见的有害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
2. 农药农药是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所使用的化学物质。
尽管对农作物的保护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农药被发现可能对人体有害。
目前,被禁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还有不少,如禁止使用的五噁二烯、六氯苯酚,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敌敌畏等。
3. 添加剂添加剂是为了美观、口感、防腐、色泽、保湿等方面,向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
但一些添加剂被发现可能有害于人体健康,如防腐剂二氧化硫、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人工色素等。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为了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需要采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以下是常见的检测方法:1. 化学检测法化学检测法是通过化学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比较成熟,成本也较低。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食品样品,运输食品样品可能会改变其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是通过生物学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在检测灵敏度和专业性方面有很大优势,因此在某些检测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种方法的时间比较长,不适合追求效率的检测场合。
3. 物理检测法物理检测法是通过物理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比化学方法更为准确,但是成本也更高,通常只适用于某些高额食品或特殊状况下的检测运作。
三、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控制方法除了通过检测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筛查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该类有害物质进行控制。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由于食品的卫生质量受到了影响,我们的饮食习惯、饮食安全和相关的营养健康都受到了威胁。
食品中想要追求营养和美味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也必须慎重挑选,并且需要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控制。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了化学、生物、物理三个方面。
其中的化学物质是最主要的,包括了重金属、有害农药、化学添加剂、食品中的致癌物质等,在防治食品中的污染、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和餐饮等各个环节使用以及管理上需要注重控制。
首先,检测和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日常食品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不同的有害物质水平有着不同的检测和控制方式,一般来说检测方式可以分为测定和鉴定两种方法。
测定方法就是用分析仪器或试剂盒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测试分析,以得出各个食品中特定有害物质的数值。
鉴定方法就是通过对某个食品样品进行结构分析和比对、比色法以及营养成分检测等方式,来判断食品中是否有有害物质。
比如在经营餐饮食品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首先是保证采购食材的品质安全;其次是计量精准,确定食物的成分和配比的使用量;第三是掌握烹饪温度及时间等操作规范的执行,以确保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得到有效控制。
在长期监测食品安全问题后,针对不同的食品还有特定的检测和控制方法。
比如,水产品中常含有大量的生物致病菌,如肠道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通过对水产品营养成分的追踪和其他检测手段来保证食品安全。
再比如,在煤矿企业食堂就需要对员工进食情况、食品种类及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控制,以便在饮食上落实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需要。
而在现代社会的追求高效快捷的极速发展进程中,食品面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变得越发复杂,频繁出现的大面积食品安全事件对于全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震撼。
针对这种事态,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食品生产的管理;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加强对食品从原产地到销售流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加强对食品进口的检测和审核,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研大纲考试要求:《农业综合知识三》主要考查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考生对食品成分及有害物质的分析能力、对食品营养及安全情况的认知能力。
考试内容《食品分析》部分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作用二、食品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三、食品分析的学习主意四、食品分析主意的挑选与采用的标准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一节样品的采集一、样品的采集二、样品的分类三、采样的普通主意四、采样的要求与注重事项第二节样品的预处理一、样品的预处理的目的与要求二、样品预处理的主意第三章食品分析中的质量保证第一节分析数据的质量一、误差二、不决定度三、误差和不决定度四、如何提高分析结果确实切度,减少不决定度;第二节分析测试中的质量保证一、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二、实验室外部质量保证三、质量控制图四、实验室认可。
第四章实验主意评价与数据处理第一节实验主意评价一、评价指标二、实验结果的检验第二节实验数据处理一、分析结果的表示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测定结果的校正。
第五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第一节概述一、物理检测的意义二、物理检测的内容和主意。
第二节物理检测的几种主意一、相对密度法二、折光法三、旋光法。
第六章水分及水分活度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水分的存在状态二、测定主意三、水分的测定的意义第二节水分的测定一、干燥法二、蒸馏法三、卡尔-费休法四、其他主意第三节水分活度值的测定一、水分活度值的测定意义二、水分活度的测定主意第七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第一节灰分的测定一、概述二、总灰分的测定三、水溶性灰分四、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五、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第二节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一、概述二、钙的测定三、铁的测定四、碘的测定五、磷的测定第八章酸度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酸度的概念二、酸度的测定三、食品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分布第二节酸度的测定一、总酸度二、pH的测定三、挥发酸度的测定第三节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一、概述二、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主意简介三、气相色谱法四、高效液相色谱法五、离子交换色谱法六、酮酸的薄层色谱法第九章脂类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食品中脂类物质和脂肪含量二、脂类物质的测定意义三、脂类的测定第二节脂类的测定主意一、索氏提取法二、酸水解法三、罗紫—哥特里法四、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五、其它主意第十章糖类物质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糖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二、食品中糖类物质的分布及含量三、食品中糖类物质测定的意义四、食品中糖类物质的测定主意第二节可溶性糖类的测定一、可溶性糖类提取和澄清二、还原糖的测定三、蔗糖的测定四、可溶性糖类的分离与定量第三节淀粉的测定一、酸水解法二、酶水解法三、其他主意四、淀粉其他性质的测定第四节粗纤维的测定一、粗纤维的测定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第五节果胶物质的测定一、称量法二、咔唑比色法第十一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第一节蛋白质的定性测定一、蛋白质的普通显色反应二、复合蛋白质的显色反应第二节蛋白质的定量测定一、凯氏定氮法二、双缩脲法三、紫外吸收法四、福林-酚比色法五、考马斯亮蓝燃料比色法六、燃料结合法七、水杨酸比色法八、红外光谱法九、BCA法十、比浊法十一、杜马斯法第三节蛋白质的末端测定一、N-末端测定二、蛋白质及多肽C-末端测定及序列分析第四节氨基酸的定性测定一、氨基酸的普通显色反应二、个别氨基酸的显色反应第五节氨基酸的定量测定一、氨基酸的普通定量测定二、个别氨基酸的定量测定第六节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一、薄层色谱法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三、气相色谱法四、液相色谱法第十二章维生素的测定第一节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二、比色法测定维生素A的含量三、胡萝卜素的测定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维生素B1的测定二、维生素B2的测定三、维生素B6的测定四、维生素C的测定第十三章食品添加剂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三、食品添加剂检测主意第二节几种甜味剂的检测一、糖精钠的检测二、其他几种甜味剂的检测第三节几种常用防腐剂的检测一、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测二、其他防腐剂的的测定第四节发色剂的测定一、亚硝酸盐的检测二、硝酸盐的检测第五节漂白剂——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的测定一、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二、蒸馏滴定法三、离子液相色谱法第六节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一、薄层层析法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第十四章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第一节元素的提取与分离一、螯合萃取原理二、螯合反应与亲水性三、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四、萃取平衡与条件第二节几种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二、溶剂萃取比色法第三节砷、硒、氟的测定一、砷的测定二、硒的测定三、氟的测定第十五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第一节概论一、有害物质与有毒物质的概念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及来源三、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须要性第二节食品中有害物质常用的检测主意一、薄层色谱法二、气相色谱法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四、质谱法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六、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第三节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检测一、有机氯的测定二、有机磷的测定三、氨基甲酸酯的检测第四节食品中兽药残留及其检测一、兽药残留的种类与危害二、兽药残留检测举例第五节食品中源于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主要的食品包装材料及其有害物质的种类二、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第六节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及检测主意第七节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氯丙醇的检测二、二噁英的检测《食品安全学》部分1 绪论1.1 标准与规矩概述1.2 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1.3 食品标准与规矩的研究内容与学习主意2 标准化概述2.1 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2.2 标准的分类体系2.3 标准的制定与实施2.4 标准起草编制的要求与主意3 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3.1 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与特点3.2 食品的基础标准3.3 食品的产品标准3.4 食品安全卫生标准3.5 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标准3.6 食品包装与标签标准3.7 其他食品相关标准4 食品企业标准体系4.1 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规范4.2 食品企业标准中指标决定的主意和根据4.3 企业标准编制及修订范例5 我国食品法律规矩体系5.1 我国的食品法律规矩体系概述5.2 食品卫生法与食品安全法立法概述5.3 产品质量法5.4 食品监督管理与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5.5 进出口食品监督管理5.6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5.7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5.8 食品生产经营的其他法律规矩6 国际食品标准与规矩6.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6.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6.3 欧盟食品标准与规矩6.4 美国食品标准与规矩6.5 其他国家食品标准与规矩7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7.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AHCCP)7.2 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GMP)7.3 卫生标准损伤程序(SSOP)7.4 质量管理体系(ISO)7.5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7.6 危害食品召回制度8 食品产品认证8.1 食品产品认证概述8.2 国家免检产品认证8.3 绿色食品认证8.4 有机食品认证8.5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食品卫生学》部分绪论一食品安全学的概念和任务二食品安全学的历史三食品安全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科分支食品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及食品中的添加剂;食品安全型的评价;食品企业、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和食品卫生的标准、规矩的规定。
Word-可编辑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概念、分类有害物质•在天然界中,当某物质或含该物质的物料被按其本来的用途正常使用时,若因该物质而导致人体生理机能、天然环境或生态平衡遭遇破坏,则称该物质为有害物质。
•普通有害物质,有毒物质,致癌物和危险物有毒物质•凡是以小剂量进入人体,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能够导致健康受损的物质。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生物性有害物质细菌性危害真菌性危害病毒和立克氏体寄生虫病昆虫•化学性有害物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有毒元素和化合物工厂化学药品发射性污染天然毒素滥用食品添加剂其它•物理性有害物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农药残留(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指用于预防、消失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药物的通称。
用途: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鼠药化学成份: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苯氧乙酸类、有机锡类•农药残留是指因为喷施农药后存留在环境和农产品、食品、饲料、药材中的农药及其降解代谢产物,还包括环境背景中存有的污染物或持久性农药残留物再次在商品中形成的残留。
•是农药本体物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总和,mg/kg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具有杀虫活性的氯代烃的总称.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DDT及其类似物2、环戊二烯衍生物3、六六六(BHC)常见有机氯农药朽木易折,金石可镂理化性质神经毒性物质,脂溶性很强,不溶或微溶于水,在生物体内的蓄积具有高度挑选性,多储藏于机体脂肪组织或脂肪多的部位,在碱性环境中易分解失效。
气相色谱-电子捕捉检测器法原理样品中有机氯农药经提取、净化与浓缩后,进样气化并由氮气载入色谱柱中举行分离,再进入对负电性强的组分具有较高检测灵巧度的电子捕捉检测器中检出,外标法定量。
GB/T17332-1998样品的预处理•提取有机溶剂提取:丙酮、己烷、乙醚及石油醚蔬菜:丙酮+石油醚提取,2%硫酸钠溶液摇匀,石油醚萃取,过无水硫酸钠层粮食:直接用石油醚或环己烷提取•净化与浓缩无水硫酸钠弗罗里florisil硅土石油醚淋洗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液石油醚定容TLC法•原理:食品样品中BHC及DDT经提取、净化、浓缩后,点样于薄层板上,在吸附剂与展开剂之间产生延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从而达到分离,用硝酸银显色、经紫外线照耀后生成黑色斑点,与标准比较举行定性和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