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选修6《人类环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选修六 1.1 人类环境导教案(鲁教版)本资料为woRD 文档,请地点下载全文下载地点第一节人类环境【学习目标】.认识环境的看法和分类。
2.联合事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关系,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稳固练习:读图 1,回答 1-3 题.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地处西风带,天气平和润湿,河漂泊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自然带种类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所有为干旱区,自然带表现了显然纬向地区分异规律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2.图中 A 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3.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益的自然区位条件是A.光照B.水源c.地形D.土壤4.以下民居最能反应人文环境特色的是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5.自然状态下,哪一种陆地自然带的柔弱性和不稳固性最大A.中国温带荒漠带B.巴西热带雨林带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俄罗斯苔原带6.影响莲藕和神仙掌的个体形态差其他主要要素是A.光热B.地形c.土壤D.水分7.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围绕着A.生产力的发展B.人类文明发展c.知识的累积D.工业的推动,科技进步8.骆驼刺根系发达,可达15 米长的主要原由是:A.荒漠地区沙性土壤利于根系的伸展B.为了防止被荒漠中的狂风拔起c.骆驼刺高大,且枝叶茂盛,根系必定发达D.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汲取保持生计的必需水分课后练习:9.以下哪个看法是正确的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对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害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己的保护0.莲的独到的个体形态和生理机能说明A.植物的生活深受环境的限制B.植物对环境的长久适应,造成其对环境的依靠性c.植物对环境有显然的指示作用D.水分条件是植物分布的决定要素1.有关绿色植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主导土壤的形成②改变了地球的相貌③保护生态均衡④抽烟滞尘、减少污染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①生物的生命活动参加、改变了大气的成分②生物的生命活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③生物促使了土壤的形成④生物的生命活动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进行迁徙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3.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是①修养水源②降低噪声③防风固沙④净化空气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4.以下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有A.钢铁B.天然气c.棉花D.煤油5.以下对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地中海沿岸植物拥有发达的根系,叶片小,硬叶,叶面表层有蜡质,能反应出该地区夏天多雨,冬天少雨的气候特色。
第一节 人类环境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理解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一、环境及其分类1.概念: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含义 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又称天然环境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又称人工环境分类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变化 目前,地球上纯自然环境已不多见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与人类的关系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 1.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2.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的作用: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2)生物的反作用⎩⎪⎨⎪⎧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和改造作用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 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容纳较多的污 染物质三、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人类依赖自然环境。
(2)农业社会: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社会: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
(4)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寻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人类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第一节 人类环境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理解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一、环境及其分类1.概念: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含义 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又称天然环境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又称人工环境分类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变化 目前,地球上纯自然环境已不多见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与人类的关系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 1.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2.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的作用: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2)生物的反作用⎩⎪⎨⎪⎧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和改造作用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 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容纳较多的污 染物质三、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人类依赖自然环境。
(2)农业社会: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社会: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
(4)当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寻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人类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1.1 人类环境 第2课时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学习目标 明确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2.正确的人地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⑧ ,并从环境 中获取⑨ 和⑩ 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的○11 要排放 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12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1.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 .古希腊时期的人地关系已经得到了和谐发展C .工业社会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 .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考查点2 正确的人地关系2.下列人类实施的活动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关系良性发展的是( )①生态旅游 ②生态住宅 ③绿色食品 ④石油农业A .①④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方法技巧练一、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1.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文明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
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
横轴分别表示:原始社会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社会时期为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
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鲁教版地理选修6《人类环境》教案
1.1 人类环境
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说出环境的概念及分类,举例说明环境与资源、生态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3、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习过程】
一.环境及其分类
1、环境指
2、环境的分类:
阅读教材第三页的内容与图1-1-5“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示意图”,回答问题:
(1)环境可分为和
(2)自然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哪些?
(3)社会环境的主要包括哪些环境?图1-1-5中所示的景观分别属于何种环境?
活动探究1:
(1)“自然因素的总体”两个约束条件是:
第一,;
第二,。
(2)为什么说人文遗迹、风景名胜都是环境的一部分?
二.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
1、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存在于中,在一定经济技术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和。
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
第一,;
第二,。
(2)关系:二者之间是、
①环境与自然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②环境影响资源的以及状况;环境的也会对资源
利用产生影
③自然资源的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问题1: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人类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保护自然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之一。
2、环境与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由和组成
(2)关系:
①生物是环境的
环境影响着生物的、和,体现为生物对环境的性和性;
②生物对环境有作用
举例:土壤形成过程
问题2: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什么功能?城市绿化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活动探究2:(教材第六页活动内容)
(1)气流运动方向:
(2)绿地在局部小气候中的作用有哪些?
三.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课本7-9页,完成下列问题:
1
生
2
读课本图1-1-18“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
(1)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与人类活动有关吗?如果有关,请说明影响。
(2)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用户箭头表示的,这几个箭头的含义是什么?
(3)据图分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疑点呈现】
【梳理总结】
【当堂检测】
1、下列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 )
A. 城市
B. 农田
C. 原始森林
D. 三峡大坝
2、下列物质和能量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
A. 煤炭
B. 小麦
C. 钢材
D. 雷电
3、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
B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D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
4、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是自然环境
B 、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C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 、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
5、在自然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共同组成 ( )
A 、非生物环境
B 、生态系统
C 、生物环境
D 、生物圈
6、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 ( )
A 、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 、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
和能量
D 、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回答7-8题。
(双项)
7.图中箭头a 表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引起( ) A .滑坡、泥石流 B .地震、海啸 C .台风、寒潮 D .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8.图中箭头b 表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引起 ( ) A .土壤污染 B .水土流失
C .公害病
D .生物物种锐减
9.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Ⅰ代表____________;圈层Ⅱ代表
_____________。
(2)A 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
和__________;B 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
的_________又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C 表示_________ 作用于环境;D 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_____作用。
(4)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人类向环境______________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
替代品的___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
(第7-8题)
图中_______箭头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表示。
【高考之窗】
(2002年全国)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回答:
1、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针叶林
C . “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