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人名言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72.93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写书法的名人名言1、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画诀》2、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
唐.张怀灌《评书*石论》3、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多墨笨钝。
梁武帝《又答论》4、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
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5、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
清.梁献《学书论》6、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7、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8、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9、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10、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11、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12、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石论》13、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14、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15、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16、真书用笔,自有八法。
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
宋.姜夔《续书谱》17、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
书法名家名言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我国很多书法名家,都有很多的书法名言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下是小编分享的书法家的内容,希望你喜欢!经典书法名家名言1) 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韵入妙。
《画学心法问答》2) 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下笔作诗,,自有头头是道,汨汨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3) 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4) 欲其博也先生,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安,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5)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
始之生者,学历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6) 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
“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
”清.梁献《学书论》7) 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唐.孙过庭《书谱》8) 惟书法无古无今,不名一格,而能卓然成家,盖天资高妙,直在古人上也。
作书作画,老而不衰,自成大家也。
清.钱泳《书学》9) 是知书之欲变化也,至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明,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10) 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不学即没代而无闻矣。
唐.虞世南《笔髓论》11) 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12) 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13) 资分高下,学别浅深。
资学兼长,神融笔畅。
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
资不可少,学乃居先。
明.项穆《书法雅言》14) 古之人不虚老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学习书法的名人名言书法,对文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
是很多同学学习书法时的材料,下面小编为你分享的是学习书法的名人名言,希望你喜欢!学习书法的名人名言(最新篇)1) 凡书通既变。
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楮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
唐.释亚栖《论书》2) 学书画者,贵在仿佛大都,而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
若只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
清.李渔《闲情偶记》3) 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
唐.张怀灌《书仪》4) 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
明.解缙《春雨杂述》5) 活泼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滞着,其机圆。
机致相生,变化乃出。
6) 使转圆劲而秀折,分布匀豁而工巧,方许入法家之门。
清.笪重光《书伐》7) 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
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
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8) 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
清.笪重光《书伐》9) 作书点画钩磔,转折挑剔,须气贯神足,否则松懈。
清.梁献《学书论》10) 若执法不变。
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
是书家之大要。
唐.释亚栖《论书》11) 每自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
屈折之状,如钢铁为钩,牵掣之踪,若劲针直下。
主客胜负皆须姑息,先作者主也,后为者客也。
每书一纸,或有重字,亦须字字意殊。
蔡希综《法书论》12) 字形八面,迭递增换,一面变,形凡八变;两面变,形凡五十六变;三面以上,变化不可胜数矣。
元.陈译曾《翰林要诀》13) 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晋.王羲之《书论》14) 元章自叙云:古人书笔笔不同,各立面目,若一一相似,排如算子,则奴书也。
关于书法的名言一个人的书法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这是一种哲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书法的名言,欢迎大家参考!1、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3、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张怀谨4、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韩渥5、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6、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7、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8、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9、拳要打,字要练。
10、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11、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朱和羹《临池心解》12、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13、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孙过庭《书谱》14、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15、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16、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项穆《书法雅言》17、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李嗣真18、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袁昂19、笔下龙蛇似有神。
——张怀谨20、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刘熙载《艺概》21、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松年《颐园论画》22、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关于书法家的名人名言欧阳询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那么有哪些名人名言是关于书法家的呢?下面店铺给你带来的是关于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关于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经典版)1)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
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
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
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明.丰坊《学书法》2)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晋.卫铄《笔阵图》3)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
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4)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清.梁谳《学书论》5)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6)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
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7)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北宋.苏轼《论书》8)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
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唐.蔡希综《法书论》9)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
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
晋.王羲之《笔势论》10)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书法家的名人名言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
我国有很多的名人书法家,他们写作的书法名言影响深远。
下面小编给你带来的是书法家的大全的内容,希望你喜欢!书法家的名人名言(经典版)1) 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拙钝;轻锁者,染于俗吏。
唐.孙过庭《书谱》2) 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蘼之病也。
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3)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清.刘熙载《艺概》4)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献《评书贴》5) 论书者曰苍,雄,秀,余谓更当益一“深”字。
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
清.刘熙载《艺概》6) 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曲耸峰,旌旗列阵是也。
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
老而不少虽古拙峻伟,而鲜丰貌秀丽之容。
少而不老,虽婉畅纤妍,而乏沉重典实之意。
7)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
明.项穆《书法雅言》8)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9)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10)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11) 六.结体章法辩正安排12)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13)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清.刘熙载《艺概》14)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15)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16) 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名人名言书法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
自古以来很多名人都写出了很多的书法名言,流传广泛,以下是小编为你分享的书法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名人名言书法推荐1)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2)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3)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
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
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
清.笪重光《书筏》4) 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清.王淑《论书滕语》5)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6)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7) 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
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笔欲锋长劲而圆。
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
宋.姜夔《续书谱》8)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9)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10)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
气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猗正。
清.笪重光《书筏》11)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
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
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
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
宋.姜夔《续书谱》12) 划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
有关书法的名人名言80句1. 书法是心灵的倾诉,是灵魂的书写。
2. 书法是一种文化的追求,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3. 笔墨纸砚,乃中国文化的瑰宝所在。
4. 书法使人心平气和,沉静思考。
5. 书法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6. 书法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7. 一笔千金,一字千秋。
8. 笔走龙蛇,墨陈丹青。
9. 水滴石穿,笔磨丹青。
10. 一字风流,万古传世。
11. 书法是一种一气呵成的艺术。
12.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
13. 文字的韵律秀美,如同音乐般婉转动人。
14. 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让人内外兼修。
15. 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16. 以笔墨书写,以心灵传递。
17. 笔墨留香,永流传世。
18. 求名不如求力,力求笔墨精妙。
19. 书法是一种自由与约束的结合体。
20. 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书法亦如此。
21. 书法教人谦虚,使人更加懂得尊重他人。
22. 书法是一段心路的感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23. 崇尚真、善、美的书法作品。
24. 书法是心灵的一片净土。
25.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美感,还要有思想的深度。
26. 书写每一个字,都要尽心尽力。
27. 用笔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8. 书法是一种凝练与张扬并存的艺术形式。
29. 用心书写,字字饱含情感。
30.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
31. 古人云:“楷书为正骨,隶书为肌肉,行书为皮肤,草书为毛发。
”32. 一笔一划,记录着时光的流转。
33. 意象书法,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形象的艺术。
34. 书法是一种平静中的力量。
35. 书法是一种直观的艺术语言,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36. 在无声的世界里,书法是一曲动人的乐章。
37. 用笔墨书写,用心灵表达。
38. 拙士如斗笠,文人如浮云。
——黄庭坚3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40. 笔者根书墨,屏者图幽魂。
——王羲之41.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1.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名言1、苏轼认为“书无常法”,但不是没法可寻,而是不死守前人章法。
他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书法才有进益,否则会徒劳无功。
他有句名言:“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而无学识见解,专门摹仿,即使下的功夫再大,也不过徒有形式;只有读书万卷,心胸开阔,下笔才有神韵。
2、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州,道州人。
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书法家。
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
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
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2.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再抄一些●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书法雅言》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赵壹《非草书》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法家的名言名句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
”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5、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6、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
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7、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真至理名言也。
作书亦当知此意。
8、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书亦如之。
9、“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作书须有此气象。
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10、明窗净几,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得不佳!若人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二王,亦无济矣。
11、一部《金刚经》,专为众生说法,而又教人离相。
学古人书,是听佛说法也。
识得秦汉晋唐书法之妙,而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
惜余未之能也。
13、作字须敬,非仅欲字好,即此是学。
味明道此语,谓作字能主一无适,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15、心粗气浮,百事无成。
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6、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离形得似,书家上乘。
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黄山谷曰:“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19、握笔之法,虚掌实指。
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20、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
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21、逆笔起,最得势。
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22、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23、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
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有关书法的名人名言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刘熙栽《艺概》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3、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陈绎曾《翰林要诀》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米芾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王妤7、笔下龙蛇似有神。
——张怀谨8、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张怀谨9、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张彦远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1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1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刘熙载《艺概》1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项穆《书法雅言》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张怀谨16、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李嗣真17、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18、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19、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20、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2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22、字无百日功。
书法名家名言1 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韵入妙。
《画学心法问答》2 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汨汨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3 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4 欲其博也先生,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安,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5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
始之生者,学历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6 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
“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
”清.梁献《学书论》7 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唐.孙过庭《书谱》8 惟书法无古无今,不名一格,而能卓然成家,盖天资高妙,直在古人上也。
作书作画,老而不衰,自成大家也。
清.钱泳《书学》9 是知书之欲变化也,至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明,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10 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不学即没代而无闻矣。
唐.虞世南《笔髓论》11 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12 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13 资分高下,学别浅深。
资学兼长,神融笔畅。
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
资不可少,学乃居先。
明.项穆《书法雅言》14 古之人不虚老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北宋.欧阳修《试笔》15 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已,神将告之;理与道通,必然灵应;有志小学,可不勉欤!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
唐.张怀灌《书议》16 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有自家之面目。
书法的名言书法的名言(1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
你知道都有哪些类型的名言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书法的名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法的名言11、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2、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3、心正则笔正。
——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5、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
——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6、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7、挥毫落笔如云烟。
——杜甫8、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米芾9、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范温1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韩渥书法的名言21.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2.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3.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当初为什么要开始。
4.优点一天比一天多,缺点一天比一天少。
5.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6.如果有天我们淹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7.把生活当作游戏,谁游戏人生,生活就惩罚谁,这不是劝诫,而是——规则!8.你看着天空,才发现从七岁起陪着你的那个天空,一直都在你的头顶。
然后,你最后一次的想,会不会云层的上头,真的有那一个城堡。
却又突然间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很可笑。
你终于是明白,原来生活比你想象的是艰难很多。
9.真正的闲,是心灵中超然物外;真正的忙,是工作里浑然忘我。
真正的退,是处世时自然低调;真正的进,是做事中泰然担当。
真正的静,是生命里寂然涤思;真正的动,是世路上毅然向前。
真正的记,是脑海里珍藏印记;真正的忘,是微笑里坦荡无余。
书法名人名言大全[标签:栏目] ,书法名人名言大全1、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张怀灌2、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松年3、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王羲之4、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朱和羹5、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松年6、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蒋骥7、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
——刘熙载8、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
——周星莲9、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项穆10、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11、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米芾12、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徐浩13、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项穆14、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冯武15、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朱文长16、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韩渥17、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
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继采诸美,变动弗拘。
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梁谳18、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恽寿平19、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20、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孙过庭21、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22、挥毫落笔如云烟。
——杜甫23、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有关书法的名人名言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
你知道有哪些是有关书法的吗?以下是小编为你分享的有关书法的名人名言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有关书法的名人名言推荐1) 草书之状也:宛如银钩,飘若惊鸾。
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索靖《草书状》2) 章草源本隶分,而下开楷法,用笔使转流速,较隶分省便,为汉代戕启章奏一种简易通行之字体也。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3) 小楷难,小草犹难。
楷以法胜,草以神胜。
法可勉强合,神非绝迹无行地,不能超脱八法之外,游行九宫之中。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4) 真书以平和为上,而骏宕次之;草书以简净为上,而雄肆次之。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5) 书之求能,且攻真草。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6) 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
虞世南《笔髓论》7)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跸蛹,一切变态,非苟然者。
南宋.姜夔《续书谱》8) 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
东汉.赵一《非草书》9) 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
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
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
其相连处,特别引带。
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
南宋.姜夔《续书谱》10) 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11) 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
清.刘熙载《艺概》12) 草书结体贵偏而得中。
偏如上有偏高偏低,下有偏长偏短,两旁有偏争偏让皆是。
清.刘熙载《艺概》13)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形,草又外其中间。
无籍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识便。
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写书法的名人名言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
那么有哪些名人名言是可以用来写书法的呢?以下是我分享的写书法的名人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写书法的名人名言经典1)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恬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论》2) 夫任笔成形,聚墨为势,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险放之姿,疏纵无旧,轻浮鲜著,风斯下矣,复何齿哉。
明.项穆《书法雅言》3) 作字以精,气神为主。
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ti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著,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4) 故讨论体势,奇偶为无先。
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
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5) 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远,用近则中物而深入,为势有馀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为势已尽矣。
唐.张怀灌《六体书论》6) 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
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7) 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
南宋.陈栖《负暄野录》8) 作字须有操纵。
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
自然结构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9) 姿之于字,宁失之拙,勿伤于巧;宁失之丑,勿伤于媚。
清.王墨仙《书法指南》10) 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然后下笔。
东晋.王羲之《笔势论》11) 平者,稳重也。
侧者,取势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
若素不能素,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宋.姜夔《续书谱》13) 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14)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唐.张怀灌《书断》15) 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
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
a3纸书法内容名人名言书法名人名言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刘熙栽《艺概》2、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3、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陈绎曾《翰林要诀》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米芾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王妤7、笔下龙蛇似有神。
——张怀谨8、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张怀谨9.文字不能改写,文字不能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张彦远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1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1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刘熙载《艺概》1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项穆《书法雅言》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张怀谨16、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李嗣真17、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18、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19、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20、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2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书法名人名言大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书法名人名言大全
导读:1、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
——周星莲
2、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
3、挥毫落笔如云烟。
——杜甫
4、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
——王羲之
5、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韩渥
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
7、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
——刘熙载
8、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孙过庭
9、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10、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
11、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王妤
12、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
13、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董其昌
14、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
——蒋骥
15、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刘熙载
16、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刘熙栽
17、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米芾
18、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
19、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项穆
20、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刘熙载
21、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王僧虔
22、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郑板桥
23、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
——恽寿平
24、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
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蔡邕
25、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
26、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徐浩
27、书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刘熙栽
28、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松年
29、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冯武
30、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31、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松年
32、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
33、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朱文长
34、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
35、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刘熙载
36、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张怀谨
37、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
38、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张怀灌
39、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梁谳
40、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丰坊
41、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
42、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梁谳
43、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项穆
44、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
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继采诸美,变动弗拘。
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梁谳
45、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张怀灌
46、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
——卫铄
47、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项穆
48、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朱和羹
49、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
——黄庭坚
50、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朱和羹
51、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
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王淑
52、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