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细精炼 专题02 小石潭记(课内篇)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8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四、字音字形篁.竹( ) 清冽.( )卷.石底( ) 为坻.( )为嵁.( ) 佁.然( )幽邃.( ) 参差..( )俶.尔( ) 翕.忽( )悄怆..( ) 寂寥.( )huánɡlièquán chí kān yǐsuìcēn cīchù xī qiǎochuàng liáo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八年级语文课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彻一作:下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八年级下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文学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原文解读+译文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结合注释,通读课文,了解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小石潭记①文|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②,闻水声,如鸣珮环③,心乐之④。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⑤。
全石以为底⑥,近岸,卷石底以出⑦,为坻⑧,为屿,为嵁⑨,为岩。
青树翠蔓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⑪。
①选自《柳河东集》。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②[篁(huáng)竹]竹林。
③[如鸣佩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④[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⑤[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⑥[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⑦[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⑧[坻(chí)]水中高地。
⑨[嵁(kān)]不平的岩石。
⑩[翠蔓]翠绿的藤蔓。
⑪[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小石潭记注释译文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小石潭记》注释、译文和赏析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八下《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八下《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下《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从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头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人感到悲哀。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题了字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小石潭记》(附答案)阅读古文《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乐之。
()③水尤清冽。
()④日光下彻()⑤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⑥悄怆幽邃。
()⑦以其境过清。
()()⑧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⑨斗折蛇行。
()()⑩往来翕忽。
()2.翻译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文中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到()到()到()到交代同游者。
本文是一篇(),以()为线索的。
4.文中第一段,写出小石潭的什么特点?表现出当时作者的什么样的心情?5赏析“皆若空游无所依”语句。
6.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7.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附答案: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向西②以…为乐③格外④向下⑤呆呆的样子突然⑥忧伤的样子⑦因为淒清⑧停留于是离开⑨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⑩轻松敏捷的样子2.翻译句子。
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④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3.潭中的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山水游记游踪4.水清,石奇,树美喜悦心情5.提示:正面写鱼,侧面写出水清澈6.幽静冷寂,孤凄悲凉反映了作者被贬官后寂寞郁闷的处境,表达了其抑郁忧伤之情。
7.如: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米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
附译文: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比较阅读2 小石潭记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曾不若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若”的意思是:好像。
A.若:你;B.若:如,比得上;C.若:好像;D.若:如果。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西南,向西南。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笔记》
嘿呀,今天来聊聊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小石潭记》哈。
你们知道吗,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小公园玩,那里面也有个小水潭呢。
我就像柳宗元发现小石潭那样,好奇地走过去。
那水潭呀,可比不上小石潭那么有韵味,但也挺有意思的。
水不是特别清澈,有点绿绿的,就好像潭水也有自己的小脾气似的。
我还找了根小树枝,在水里搅啊搅,看着那水波一圈圈地荡开,哎呀,真好玩。
再看看《小石潭记》里,人家那描写得多生动啊!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那感觉就好像小鱼们在水里自由自在地飘着一样。
我那小水潭里可没那么多鱼,偶尔能看到几条小小的,还嗖一下就游走了,可调皮了。
还有“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写得太形象啦,真佩服古人的观察力。
我在那小水潭边待了好一会儿呢,就像柳宗元在小石潭边感受那份幽静一样。
虽然咱这比不上人家那么有意境,但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小小的宁静和快乐。
嘿嘿,这就是我对小石潭记的一点小感受啦,和我那次在小水潭边的小体验还挺呼应的呢!
好啦,就说到这儿啦,下次再和你们分享其他好玩的事儿哟!。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文言知识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清脆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在下面现出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静止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一起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游动时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初中必背小石潭记古诗词文言文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著名散文,收录于《柳河东集》中。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之一。
以下是《小石潭记》的全文内容:
从山下望去,潭水清澈见底,潭中石块错落有致,阳光透过水面,映照在石上,闪烁着金光。
潭水四周,树木葱郁,鸟语花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潭边有一块巨石,形状奇特,仿佛是天工开物,自然雕琢而成。
石上长满了青苔,显得古老而神秘。
石下有一泓清泉,潺潺流淌,与潭水相汇,发出悦耳的声响。
我站在潭边,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心中不禁生出许多感慨。
这潭水虽然不大,却蕴含着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它清澈透明,仿佛能够洗净人的心灵;它平静深邃,仿佛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
我想,这小石潭之所以能够吸引我,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所蕴含的哲理。
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美好往往隐藏在平凡之中,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每当我感到疲惫或困惑时,我就会来到这小石潭边,静静地欣赏它的美,聆听它的声音。
它总能给我带来宁静与安慰,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和。
这就是我对小石潭的感悟,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它的美,体会它所蕴含的哲理,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小石潭记》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初中学生必背的古文之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
2 小石潭记
一、趣文导读
扛欠户
有欠债屡索不还者,主人怒,命仆辈潜伺其出,扛之以归。
至中途,仆暂息。
其人曰:“快走罢。
休在这里,又被别人扛去,不关我事。
”
【译文】
有个欠债的,讨债人屡次索要不还,讨债人十分愤怒,让仆人们窥视其出,把他扛回来。
仆人们行到中途,暂时歇息。
欠债人说:“快走吧,歇在这里,如果被别人扛去,不关我的事。
”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
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永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永州。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言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古今对碰】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知识梳理】
三、强化训练(共30分)
1. 写下列句式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意义。
(5分)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蛇:_____
(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_____ 寒:_____
(4) 阁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
(5)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
2. 解释加点字的不同用法(6分)
(1) 全石以为.底为:_____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为:_____
(2) 全石以.为底以:_____
卷石底以.出以:_____
以.其境过清以:_____
(3)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
不可.知其源可:_____
3. 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6分)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4.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向西(2)像蛇一样(3)凄凉寒气(参照原译文: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4)以……为乐(5)像狗牙一样
5.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6.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
四、真题链接(2017年)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5题。
(共15分)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5分)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3)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如鸣佩环,心乐.之()
差互()
(5) 其岸势犬牙
..
2.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向西(2)像北斗星一样(3)深(4)以……为乐(5)像狗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