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
- 格式:docx
- 大小:19.72 KB
- 文档页数:15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河南开封翰园碑林导游词精选范文:河南开封翰园碑林导游词 (共2篇)我们现在前往翰园碑林参观。
碑林位于开封西北隅。
在去往翰园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简单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民办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翰园碑林。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结统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条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附近景观尽收眼底。
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翰园山,规划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园碑林将成为群山竞秀、百花争艳的乐园。
现在我们去翰园碑林北部碑廊参观。
这座主体碑廊建筑面积l万平方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在碑廊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简要叙述了翰园碑林的创建过程和概况,字体平稳端正,清丽古雅。
接着是历代书法碑廊。
从殷商四骨文开始到清末,刻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墨宝,这是按朝代顺镶嵌的。
殷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现现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在发现,先后出土15万片以上,约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为一门学问。
中国翰园碑林详细资料大全中国翰园位于开封市龙亭湖风景区西北隅,是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发起创建的一座融山水艺术景观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集古今中外诗词、书画、碑刻艺术之大成的文化园林,园区占地120亩,南部为园林风景区,北部为碑刻展示区,展出书画碑刻3800余块,长达六华里的碑廊以朝代为序,镶嵌了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碑帖,同时以书体分镶的现代碑廊全面展示了现当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采,被评为“河南省文化旅游先进单位”、“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获“中国驰名商标”。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中国翰园碑林•地理位置:河南省开封市区西北部•气候类型: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占地面积:120亩•开放时间:08:00~18:00•景点级别:AAAA级•门票价格:40.00元•著名景点:仰圣山、翰园山、文萃山、花果山、盘龙岭等•创办人:李公涛•所属国家:中国•所属城市:河南省开封市•建议游玩时长:1-2小时•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景区历史,地理环境,建筑布局,主要景点,玉带桥,轩辕黄帝塑像,盘龙岭,赛诗台,仰圣山,九曲桥,碑坛,文化活动,节目表演,菊花花会,祭祖庙会,旅游贴士,景区历史1985年8月,中国翰园碑林开始创办。
1992年6月28日,中国翰园碑林举行奠基仪式。
1996年,中国翰园碑林被评为省德育教育先进单位,后又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中国翰园碑林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地理环境中国翰园碑林地处中原腹地,豫东大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位于开封市龙亭湖风景区西北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为14.52℃。
建筑布局中国翰园碑林占地120亩,由一岭、二潭、三山、三台、三湖、三湾、三岛、三泉、五溪、九瀑、十峰、十二桥、十二亭组成,分园林、碑廊两大景观。
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开封中国翰园碑林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之一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收藏了大量历史名人的碑刻,馆
内共收录碑刻6000余方,被誉为"中国碑刻博物馆"。
翰园碑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著名于世。
其中
最为著名的就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碑刻《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一楷"。
此外,还有以“微雨青松碑”、“九华山铁塔碑”、“云台山石经碑”、“光的维新碑”等为代表的其他精品碑刻,让游客们在欣赏碑刻艺术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除了碑林,翰园内还有其他景点值得一看,比如可以去参观文化
艺术展厅、书法艺术展馆等,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传统的文化表演和
书法家现场表演。
同时,翰园也是学习书法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许多著名书法家、美术家、书法爱好者都来到这里进行文化交流
和学习。
总之,来到开封中国翰园碑林,您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碑刻艺术,还可以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碑林文物,游客需进行文物保护意识教育,并注意不要
在碑刻上乱涂乱画,这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保护。
神游翰园碑林闵锋在金风送爽丹菊飘香的金秋时节,我偕几位友人慕名游览了闻名海内外、在国内首屈一指的中国翰园碑林。
翰园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龙亭湖风景区西侧,占地百余亩。
步入碑林,入目是一座三孔三道玉带桥横卧水面,桥面青石铺地,两侧玉石栏杆,栏杆柱头上雕塑着38对蹲卧式小石狮子,只只逼真精巧,栩栩如生。
跨过桥面,穿过平台,便是金碧辉煌的南大门,这是一座三门四柱仿古建筑,显得庄严堂皇。
大门正上方是翰园碑林创建人李公涛先生手书“中国翰园”四个遒劲有力、沉稳刚健的大字,两旁是著名书法家牛光甫书写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八个金字,字迹流畅,笔力雄健。
走进南大门,迎面是一尊突兀峻拔、气宇轩昂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它高达10米,连同基座通高19米,气势雄伟。
由全国著名雕塑家陈修林用白花岗岩精雕而成。
塑像巍然屹立,神采奕奕,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仿佛在瞻望民族的未来。
台阶中央有7条蟠龙浮雕,象征着开封是七朝古都。
基座上有龙头浮雕,象征着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塑像建于环行山丘之上,周围苍松翠柏掩映,俯仰之间,令人联想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5000年历史,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黄帝塑像下竖立着一通“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先生的《家训碑》:“……只许投入,不许索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读毕,我与友人无不为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创建碑林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经过黄帝塑像,便进入了人造山水景观区,这里奇山竞秀,清泉竞流。
构思之巧妙、造型之奇特,堪称鬼斧神工。
据导游小姐介绍,这里有十多座山峰,5大瀑布,3个岛屿,10座桥梁,两座大型喷泉,加上碧波荡漾的翰园湖,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
我和友人主要游览了翰园山、仰圣山、盘龙岭、金石岛、文翠山、同心岛、碑坛等景点,感觉这里的山峰虽是人造,但却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和桂林山水之秀,堪称中国最大最美的人造山水大观,令人赞叹叫绝。
过盘龙岭向东就是翰园山,山上立有9根大石柱,分别镌刻着儒道佛三教浮雕,其中既有三教创始人雕像,也有“公羊春秋”、“八仙过海”、“西天取经”等取材于文史典籍和民间传说的浮雕,意在表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远影响。
碑林的导游词碑林的导游词范文碑林的导游词1我们现在前往翰园碑林参观。
碑林位于开封西北隅。
在去往翰园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简单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民办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翰园碑林。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结统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条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附近景观尽收眼底。
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翰园山,规划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园碑林将成为群山竞秀、百花争艳的乐园。
现在我们去翰园碑林北部碑廊参观。
这座主体碑廊建筑面积l万平方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在碑廊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简要叙述了翰园碑林的创建过程和概况,字体平稳端正,清丽古雅。
接着是历代书法碑廊。
从殷商四骨文开始到清末,刻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墨宝,这是按朝代顺镶嵌的。
殷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现现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在发现,先后出土15万片以上,约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为一门学问。
金文是殷商时代镌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称为金文。
秦代是我国书法史上承先启后、诸体出新的开创性时期,李斯创小篆体,他书写的《泰山琅琊》、《权量诏版》等,字体修长,横成列,竖成行,为今天方块汉字奠定了基础。
中国翰园简介
中国翰园碑林位于七朝古都开封市区西北部,龙亭公园西侧,占地 100 亩,是中国首家、也是最大的一座民办碑林。
翰园碑林打造的群山景观,弥补了有水无山的空白,成为国内塑山丽水的典范。
翰园碑林在建筑风格、园林内容、发展形势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和时代的追求。
翰园碑林占地面积 120 亩,由一岭、二潭、三山、三台、三湖、三湾、三岛、三泉、五溪、九瀑、十峰、十二桥、十二亭组成。
翰园碑林展出书画碑刻 3800 余块,长达六华里的碑廊以朝代为序,镶嵌了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碑帖,同时以书体分镶的现代碑廊全面展示了现当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采。
翰园碑林还先后出版了《中国翰园碑林》、《中国翰园碑林诗词集粹》、《翰园魂》、《中国翰园碑林碑本集之一》、《中国翰园碑林碑本集之二》、《翰园之父》等书系列记录了翰园发展历程。
翰园碑林被誉为中国碑林之母,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翰园碑林简介
中国翰园碑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山麓,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名胜和历史遗迹。
该碑林始建于北齐,历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的修建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碑林之一。
中国翰园碑林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碑刻,包括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碑刻,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都在国内碑林中独占鳌头。
碑林内的碑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除了碑刻,翰园碑林内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如燕子峰、卧龙亭、长廊、花园等等。
这些建筑和园林既是碑林的补充,也是碑林的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翰园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研究。
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国翰园碑林功不可没。
- 1 -。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扬州翰林院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扬州翰林院导游词我们现在前往翰园碑林参观。
碑林位于开封西北隅。
在去往翰园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简单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民办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翰园碑林。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结统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条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附近景观尽收眼底。
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翰园山,规划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园碑林将成为群山竞秀、百花争艳的乐园。
现在我们去翰园碑林北部碑廊参观。
这座主体碑廊建筑面积l万平方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在碑廊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简要叙述了翰园碑林的创建过程和概况,字体平稳端正,清丽古雅。
翰园碑林还设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绘画碑廊、国际人十书法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少儿书法碑廊、名人题词和名人书法碑廊等,真乃是书法荟萃、琳琅满目。
翰园碑林永远刻碑不止,继续丰富充实碑廊内容,并加速园林建设,任重而道远。
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翰园碑林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著名景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碑刻艺术馆。
翰园碑林始建于西晋末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
翰园碑林占地面积约为31,000多平方米,分为东碑林和西碑林两部分,合计有3000余块碑刻。
这里收集了从汉代到清代的历代碑刻,包括了许多名家名作,以及一些珍贵的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翰园碑林的碑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史书、文集、经典、儒家经典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这些碑刻除了具有文史研究的参考价值外,还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等重要的史料。
除了碑刻外,翰园碑林还设有一些古建筑,如长廊、亭台、庭院等,增添了园林氛围。
在碑林内还有一些陈列馆,展示了丰富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
翰园碑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也是西安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开封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开封翰园碑林景点介绍
开封翰园碑林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是中国古代碑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碑林由著名的“开封翰园”、“明朝礼仪”和“文官碑林”组成,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是碑林文化的典范。
开封翰园是明清时期的文学精英们学习、交流的场所,也是许多文学名家留下的文化遗产,这里有著名的文学家吴宽宽先生的墓碑以及许多知名文学家的碑文和墓碑等,是一处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历史遗迹。
明朝礼仪景点也是开封翰园碑林内一处重要景点,这里陈列着明朝时期礼仪盛行的文物和现代演示,让游客进一步了解到明朝的礼仪文化及其重要性。
文官碑林是古代碑林文化中的代表性景点,它们集中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官员,以及他们所获得的荣誉和成就。
所有的碑文都非常详细,可以让游客充分了解到当时的官员们的荣耀。
开封翰园碑林不仅有许多文学艺术价值可观的碑文,还拥有许多风景秀丽的景色,让人大饱眼福。
开封翰园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文化和碑林文化的中心。
开封翰园碑林绝对值得游人参观欣赏!。
翰园碑林简介翰园碑林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碑刻收藏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燕山路319号,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
翰园碑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皇家园林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兴建了碑廊,收集了大量的石刻碑文,成为当时的文化名胜。
现今翰园碑林已成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翰园碑林的碑刻收藏品丰富多彩,涵盖了从汉代到清代的各种碑刻文物,包括石刻、木刻、金属刻、陶瓷刻等多种材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的碑廊,全长728米,设有东西两廊和主廊。
主廊长达404米,收藏了400多块碑刻,是中国现存最长的碑廊之一。
碑廊以清代著名学者郑板桥所撰写的《翰林碑刻记》为依据,按照年代顺序依次陈列,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历程。
翰园碑林的收藏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的文物包括汉代石刻《敦煌汉简》、唐代石刻《大藏经》、宋代石刻《洛阳白马寺》、元代石刻《大明寺》、明代石刻《十三经注疏》、清代石刻《文庙碑》等。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碑廊外,翰园碑林还有许多其他的收藏,包括明清时期的建筑、园林、器物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是明代的“三清殿”,是翰园碑林的主体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三清殿的建筑风格典雅、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翰园碑林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翰园碑林就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翰园碑林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碑刻展览、文化论坛、书法比赛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交流。
总之,翰园碑林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见证,而且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让它继续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十六、四千碑刻尽精华书法名园第一家中国翰园碑林是一座集古今诗书、画、印之精华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大型文化艺术宝库,也是全国首家“中国书法名园”。
她南部是美丽的山水风光景观区,北部是雄伟壮观的书画艺术碑刻布展区。
这里有主体碑廊、绘画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篆刻碑廊、名人题词碑廊和名人书法碑廊,另外还有赞助碑廊和新闻报道表彰纪念碑廊,树碑近4000块,总长达6华里,系列表达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走进碑廊,如同进入了书法艺术的海洋,上起殷商甲骨文,下至当今各书体,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真草隶篆,林林总总,可谓洋洋大观。
漫步其间,含英咀华,品评观赏,不仅会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而且也为这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而自豪。
在书法艺术碑刻布展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十几块书画精品碑刻,它们是:“一、齐白石的篆刻《偷得浮生半日闲》,篆意高超,古朴典雅。
大书画家齐白石一生十分勤奋,到了90岁高龄,仍然坚持每日作画,至少画5张,多则八九张,除了生病,从不间断,故而特刻此印。
他又刻《天道酬勤》印章以自勉。
二、清康熙皇帝的楹联碑刻《勒寒花树芳迟发,向暖郊原润逮耕》,说明天气寒冷会影响花木的生长,气候温暖则有利于农作物的发育;三、日本几位著名的书法家的作品。
有关根薰园的《道无穷》、国际书法顾问小林朴翠的《景超幽绝》、每日书道会大井锦亭的《寂然不动》,这几幅书法作品不仅书艺高超,而且文化内涵也很深远。
四、韩国前总统金永三的题词碑刻《东方文化艺术宝库》、《松柏长青》、《忠心报国松柏长青》、《中国模范家庭》,他高度赞扬了中国翰园的价值意义和李公涛全家为弘扬民族文化所做的突出贡献。
五、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写的《活龙不滞水,三光无古今》、《平和希求,志有竟成》,并为中国翰园题词《东方文化精萃》,充分表达了他对实现世界和平的殷切希望和决心,并赞誉了中国翰园的文化艺术价值。
六、著名大书画家范曾的三幅绘画碑刻:第一幅是《新婚别图》情深意浓,难舍难分,并附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婚别》诗的第一段“兔丝附篷麻,引蔓故不长。
中国翰园碑林美篇中国翰园碑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碑林内收藏着大量的石刻碑文,堪称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这座独特的文化遗址。
一、历史背景中国翰园碑林始建于唐代,是为了收藏和展示历代文人墨客的碑文作品。
当时,剪纸书法还未发展起来,碑刻成为了文人们表达自己才华的重要途径。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碑林内聚集了来自不同朝代的石碑,记录了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
二、独特之处中国翰园碑林之所以独特,主要在于其丰富多样的石刻碑文和独特的布局。
碑文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方方面面,足以满足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需求。
而碑林的布局则呈现出了一种庄严肃穆却又不失华丽壮观的氛围,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三、艺术价值中国翰园碑林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
石刻碑文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结晶,通过碑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
石刻纹饰也展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其中的雕刻技艺堪称匠心独运。
同时,翰园碑林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文化影响中国翰园碑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翰园碑林也为后来的书法家、雕刻家提供了灵感和学习的机会。
此外,翰园碑林还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五、旅游价值中国翰园碑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备较高的旅游价值。
成千上万的游客每年涌向碑林,畅游其间。
游客们除了欣赏石刻碑文外,还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了解到中国千年文化的魅力。
翰园碑林的独特风景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探索。
六、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中国翰园碑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址,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碑林内的文物得到妥善保存和修复,禁止抄写碑文和破坏石刻。
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公众的文化教育,增强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中国翰园碑林见证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华中游记【40】开封古城⑤中国翰园碑林铁塔九、中国翰园碑林中国翰园碑林,位于开封市西北部,龙亭公园西侧。
是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于1985年发起创建的中国第一座民办碑林。
它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是一座融碑刻艺术和古典建筑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宝库。
中国翰园碑林园区占地120亩,南部为园林风景区,北部为碑刻展示区,主要景观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像、碑坛、仰圣山、翰园山、义红桥、翰林宫主题碑廊等。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据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
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征服东夷、九黎族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所以我们也自称是华夏儿女或炎黄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 条崎岖的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园区景观尽收眼底。
碑坛是根据北京天坛而设计的一座圆形古典建筑,其外部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成,是碑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翰林宫主题碑廊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巍峨壮观。
设有历代书法碑廊、中山碑廊、现代书法碑廊、国际人士书法碑廊、篆刻碑廊、绘画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少儿书法碑廊等十大碑廊。
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十大碑廊,展出书画碑刻3800余块,长达六华里的碑廊以朝代为序,镶嵌了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碑帖,同时以书体分镶的现代碑廊全面展示了现当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采。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的题字。
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我们如今来到是开封著名景区翰园碑林,它是国家4A级景区,与西安碑林、曲阜碑林并称为中国三大碑林。
它占地120亩,镶碑3000多块,整个景区分为南半部的园林风光和北半部的主体碑廊区。
主体碑廊区总长达6华里,分为历代碑廊、古代碑廊、中山碑廊、篆刻碑廊、多数民族碑廊、国际友人碑廊和名人书法碑廊等。
在中国的三大碑林中唯有开封的翰园碑林是公家投资兴修的,它是由开封市的退休老干部李公涛老先生带领全家集资所建,李公涛先生现生活在我市东郊,生于1927年,如今已是81岁高龄,他客籍是在河南巩义,从小热爱祖国的文明艺术,1951年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由于身体缘由而提早退休。
退休后的李公涛先生与开封市的许多热爱书法艺术的文人雅士研讨书法、切磋技艺,1984年时,看了开封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重建历史文明名城,发展旅行事业的大讨论”,李公涛先生大受启发,决心要在开封建这样一座碑林,就是要广收天下墨宝,隽刻于石,为后代人留下一座文明不动产。
当他把本人的想法向全家人说后得到全家人的支持,拿出全部积蓄2万元做为筹建资金开始了筹备工作,还取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像该园的120 亩地就是市委市政府无偿提供给他运用建设碑林的,而且还有社会各界的捐款来援助碑林的建设。
在此李老非常感动,在碑林创建之初时就立下一则家训碑,这块碑刻立于我们南大门轩辕黄帝像下面,他要求全家人在碑林的建设过程中“只许投入,不许讨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全部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支出,李家子子孙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的利益。
”这是一块有形的家训碑,而他在家庭内部还立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他要求在碑林建成之前,不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
从1985年建碑林开始至今已二十三年了,这二十多年来全家已投入资金高达1600多万元,他的这种精神与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精神非常类似,所以古代人亲切的称他为“当代文明愚公”,而在2005年开封市人大常委会也命名他为“开封当代文明愚公”的称号,而我们的翰园碑林也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和书画碑林”。
碑廊集楷草隶篆,风景汇流水小桥!中国翰园,飘满笔墨书
香!
开封有一块神奇的山水之地,飘满笔墨书香。
这就是开封的中国翰园碑林。
它坐落于开封龙亭风景区内,由当代愚公李公涛创建于1985年,是一座集诗书画印之大成,融碑刻艺术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林。
景区内分园林、碑廊两大景观。
南部以园林风景为主,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南牌楼、玉带桥、轩辕黄帝塑像、家训碑、盘龙岭、高风亭、文萃山、翰园湖、赛诗台、仰圣山、九曲桥、孔子像、金石岛等。
北部以碑廊建筑为主,展出书画碑刻3800余块,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碑坛、无字碑、榕树亭、义虹桥、翰园艺术馆、创业史展厅、文昌阁、元首碑廊等。
蜿蜒六华里的十大碑廊,真草隶篆,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系统表现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中国书法发展史,这里是诗书画印之大成,观赏临习之典范。
秋天的翰园碑林,园内以“插花、文化与生活”为主题,巧妙利用菊花造型、融入生活器具及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百余组形态独具、意境无限的菊花插花作品。
结合东方传统插花艺术来打造的菊花插花艺术展,着重突出翰园文化特色,并承袭北宋以来文人“四艺”的插花意境,荟萃艺术大师的精品力作。
梳理中国传统插花中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情趣。
整个会场意趣天然,有菊花汇集的海洋世界,活泼美丽;有山野之风的竹篱白菊,充满雅士隐者情怀。
菊花带着淡然的幽香,静静在翰园开放。
翰园的园林风景比江南的小桥流水大气很多。
蜿蜒曲折中,湖面是辽阔的,亭台是高耸的,就是练习写毛笔字的笔墨纸砚也是一字排开,让你将书法瘾过的足足的。
遇见用菜刀书写笔墨的老人,拎起菜
刀,三下五除二,一幅洒脱走意的书法就完成了,让人叹服不已。
中国翰园碑林--- 解说词中国翰园碑林--- 解说词我们如今来到是开封著名景区翰园碑林,它是国家4A 级景区,与西安碑林、曲阜碑林并称为中国三大碑林。
它占地120 亩,镶碑3000 多块,整个景区分为南半部的园林风光和北半部的主体碑廊区。
主体碑廊区总长达6 华里,分为历代碑廊、古代碑廊、中山碑廊、篆刻碑廊、多数民族碑廊、国际友人碑廊和名人书法碑廊等。
在中国的三大碑林中唯有开封的翰园碑林是公家投资兴修的,它是由开封市的退休老干部李公涛老先生带领全家集资所建,李公涛先生现生活在我市东郊,生于1927 年,如今已是81 岁高龄,他客籍是在河南巩义,从小热爱祖国的文明艺术,1951 年参加工作,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1983 年由于身体缘由而提早退休。
退休后的李公涛先生与开封市的许多热爱书法艺术的文人雅士研讨书法、切磋技艺,1984 年时,看了开封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重建历史文明名城,发展旅行事业的大讨论”,李公涛先生大受启发,决心要在开封建这样一座碑林,就是要广收天下墨宝,隽刻于石,为后代人留下一座文明不动产。
当他把本人的想法向全家人说后得到全家人的支持,拿出全部积蓄2 万元做为筹建资金开始了筹备工作,还取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像该园的120 亩地就是市委市政府无偿提供给他运用建设碑林的,而且还有社会各界的捐款来援助碑林的建设。
在此李老非常感动,在碑林创建之初时就立下一则家训碑,这块碑刻立于我们南大门轩辕黄帝像下面,他要求全家人在碑林的建设过程中“只许投入,不许讨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全部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支出,李家子子孙孙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的利益。
”这是一块有形的家训碑,而他在家庭内部还立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他要求在碑林建成之前,不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
从1985 年建碑林开始至今已二十三年了,这二十多年来全家已投入资金高达1600 多万元,他的这种精神与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精神非常类似,所以古代人亲切的称他为“当代文明愚公” ,而在2005 年开封市人大常委会也命名他为“开封当代文明愚公” 的称号,而我们的翰园碑林也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和书画碑林” 。
各位朋友,了解完李公涛先生后我们如今就来到了主体碑廊,它是在1996 年落成,总建筑面积10150 平方米。
走进碑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先生所书写的《前言》,通篇采用的是欧阳洵的欧体,字体清丽古雅,结构严谨,可谓是国内的一流程度,整篇是900 多个字,是田英章先生用了一早晨的工夫写成的,可见他的书法根底非常深沉。
整篇记述了翰园碑林的发展过程和概况,田英章先生是天津人,现生活于北京,他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是国家独一的一位手写任命书的书法家。
首先我们来参观一下历代书法碑廊,它上起殷商,下至清末,共镶碑822 块。
我国的西安碑林和曲阜碑林次要是展出我国古碑为主,非常珍贵,而翰园碑林的特征是展现我国的书法发展和文字演化史,所以我们的历代碑廊都是按照朝代的顺序进行篆刻的。
汉子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世界上的文字普通都源于图画,我们首先看到的两块是我国最早文字的一种――甲骨文,它出如今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1898 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古殷都废墟中发现的,当时出土了十几万片,大概五千多字,而专家能辨认的只要二千多字。
这种文字普通用刀刻写,因此笔画拐弯多为方笔;字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均;单个字呈细瘦外形。
这里选刻的是在龟甲和牛髋骨上的卜辞,下方就是它翻译过来的内容,在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研讨甲骨文,例如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等等,特别是罗、王二位在甲骨文方面都作出了严重的贡献,所以甲骨学初期称为“罗王之学” 。
在这个时分还都是象形文字,到周代当前我国的文字就有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时期人们喜欢把字刻在青铜器上,由于古人把青铜称为“吉金”,所以这些文字又被称为是金文或钟鼎文。
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字形显得工整一些,笔画趋于圆润,曾经带有书法的美感。
据文献记载,周宣王时有位叫籀的太史,他把当时存在的文字进行整理,著大篆15 篇,这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改革,后人把太史籀之前的文字称为“古文” ,把太史籀当前的文字叫做“大篆”,也叫“籀文”。
周代文字都是大篆,它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周代初期,中期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在周代时期我们选刻的有周康王时的《大盂鼎》另外还有中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如今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其中毛公鼎被誉为“镇馆之宝” )等。
说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除了有大篆文字之外还有一钟石刻作品非常有名,那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石鼓文》,它是在唐代初年时在陕西凤阳县出土,后来由于宋徽宗非常喜欢书法就将它运到了开封,在后来金人攻入开封后又将它运到了中都(今北京),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之所以称它为石鼓文,是由于发现时所刻的石碑都是圆形像鼓一样,据专家们考证,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秦人的作品,与小篆曾经很接近,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人誉为“石刻之祖”又称“小篆之祖” 。
唐代的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大诗人杜甫,北宋的欧阳修、苏轼等历代文人书家无不交口称赞。
说到小篆我们就要提到秦代,我们如今就看一下秦代的书法文字。
当年秦始皇为了巩固本人的统治地位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一致度量衡”的制度,由丞相李斯等掌管此项工作。
李斯是河南省上蔡县人,更重要的是小篆作为一个独立的书体始于秦,作为书法则始于李斯,所以历史上称他是小篆的鼻祖,秦代部分全部选刻的都是李斯的佳作,前面四刻非常工整的是《泰山琅琊》,记录的是当年秦始皇登泰山的过程。
这时的字形大多长圆方正,陈列划一,大小均匀,初步构成了横成列,竖成行的书写方式,为我们今天的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后面这块碑刻是当时的一篇官文《权量诏版》,用来一致度量衡时所用,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欣赏到我们常见的阴刻和阳刻,欣赏石碑有一个很重要的准绳就是三分写七分刻,不只要写的好,刻的功夫也很关键,翰园碑林专门有本人的刻碑徒弟来担任园区的刻碑工程,所用的石碑都是来自偃师、巩县的青石,石头每块都有六、七公分厚,刻好后镶嵌在墙内。
看完秦代碑刻后我们就进入汉代部分,在欣赏汉代书法文字之前我们先回头看一下,整个碑廊的design 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从上空往下看的话是成“田”字型,这种design 是李公涛先生亲身参与的,利用采光原理,使碑廊的每一块石碑都能让人欣赏清楚。
了解完碑廊的design 后我们再接着来看汉代的书法,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书体就是汉隶,它是一种成熟定型后的标准隶书。
其实隶书在秦始皇时期就曾经被采用,作为官狱运用的佐书,所以唐代的虞世南就称搜集整理隶书的程邈为“隶书之祖” 。
我们面前展现的除了汉简之外还有汉代的七大名碑,像《礼器碑》、《史晨碑》、《华山庙碑》、《张迁碑》等,这些都是学习汉隶非常优秀的范本。
《礼器碑》具有汉隶中的厚重风格,由其是最后一笔的燕尾写的非常精妙,对后来唐代楷书的构成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今礼器碑的真迹存放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这是《华山庙碑》,原在华山庙内,后毁于地震,如今临摹本在故宫博物院中。
转过来后我们看到是《曹权碑》它距如今曾经有1808 年的历史,它是东汉曹权门下为其纪功的刊石作品,真迹如今西安碑林。
在《曹权碑》里我们就能看到隶书非常明显的特点:起笔蚕头,落笔雁尾,一波三磔。
参观完了以隶书为主的两汉时期当前,书法在三国两晋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书以致此,各种书体全面问世。
下面这块石碑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钟繇能写多种书体,而以隶楷为精妙,他是隶书向楷书转变的枢纽人物,被后世人称为“楷法之祖” 。
如今我们看到的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人(今临沂),他精于多种书体,成就最大的是行书和草书。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是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 位友人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举行了一次以诗会友的宴集,他们饮酒赋诗,汇为《楔贴》。
33 岁的王羲之为此诗集写序文,描绘了当时的环境和大家的心境,是一篇非常好的抒情文章,后来王羲之由于嫌当时写序文时酒醉笔误过多,照此又写了许多遍予以美化,但都没有本来写的好,后人称这幅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
听说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生前收藏他的墨迹3600 张,并将《兰亭序》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所以如今流传的《兰亭序》都是摹本,碑林用的是冯承素的摹本,这多处涂改的地方,都是按原样刻上去的。
《兰亭序》的上方是陆机的《平复帖》,这是现存最早的章草墨迹。
旁边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为“三希” 《三稀堂法帖》由此得名。
1914 年溥仪出宫时,瑾太妃(光绪帝之妃)将其盗出宫卖给四大收藏家之一的郭葆昌,其后人又将其以80 万港币抵押给英国一个银行,到期没钱去赎回,1958 年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批巨款将其发出,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不对外展出。
我们欣赏完王羲之的《兰亭序》后看到的是他的行书《集字兴福寺碑》和《集字圣教序》。
“集”是搜集的意思,这是唐代时一位叫怀仁的和尚从王羲之写的文章中搜集的字体,特别是这篇《集字圣教序》,是他用了24 年的工夫搜集完成,由于王羲之的字有一字值千金的说法,所以此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千金帖” ,这些字与字之间虽然衔接性不强,但单个看每一个字都是非常漂亮的。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所以我们选刻王羲之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
欣赏完他的行书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草书《尺犊选字》,尺犊的意思就是函件,这是从他的函件中选出来的字供大家欣赏。
后面的四块是小楷作品《黄庭经》,又名为《换鹅帖》,是山东的一位道士用一笼鹅换取的,由于王羲之非常喜欢鹅,有许多字的灵感都是来自鹅项的动作。
他从来不随意为别人写字,这位道士打听到他非常喜欢鹅,就弄来一笼鹅作为写经文的报酬,王羲之就为此写了半天的经文,然后拢鹅而归。
如今在浙江绍兴王羲之为官的地方还有鹅池。
接上去大家看到的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写的《洛神赋》,有关王献之小时分练习书法的故事非常多。
有一次他写好一篇文章后给其父看,当时把“太”字少写了一点,王羲之就为其补上这一点,后来他又拿给其母亲看,母亲看后没说话只是在下面批示到:吾儿习字费尽三缸水,唯有太字一点像羲之。
献之看后很惭愧,向王羲之讯问习字决窍,王羲之说:“你只需把院中这18 缸水全部磨成墨汁,写字用完就知道秘决了。
”后来他发奋用功,青出于蓝和其父并称为“二王” 。
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字体――魏碑。
它指的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书体分为三类:方笔类、圆笔类、方圆兼备类。
前面两篇《爨(CUAN )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方笔,《瘗鹤铭》是摩崖石刻,是圆笔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