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云南贵州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赴云南、贵州旅游工作的考察报告(2011年4月)4月14日-21日,根据省旅游局统一安排,AAAA随省旅游考察团一行20人在省旅游局AAA的带领下赴云南、贵州进行了考察学习。
期间,考察团与两省旅游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并考察了云南的玉龙雪山、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石林和贵州的遵义会议会址、黄果树等景区,考察期间,大家边看边议,认真思考,感受颇深,达到了解放思想、学习先进、借鉴经验、增进友谊的目的。
一、主要感受(一)旅游经济发达。
2010年,贵州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061亿元,占GDP的16.67%;云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6.8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2%,分别比我省高出8.9和4.3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特别是云南省丽江市去年接待游客909.97万人次,旅游收入112.46多亿元,占GDP的78.3%,目前,丽江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二)产业要素配套完善。
云、贵两省旅游产业化已具规模,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完备,功能健全,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
如云南大理有星级饭店97家、旅行社47家、旅游车船公司9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21家,导服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执法大队等机构设施健全,可及时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民俗旅游特色鲜明。
云、贵两省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考察期间,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民族特色和氛围。
如大理丽江、遵义的导游都穿戴本民族服饰,游客就餐去的是当地的特色餐馆,在大理洱海游船上有白族三道茶表演,丽江古城还有纳西族的民族舞蹈等等。
(四)大型演出拉长产业链条。
两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优势,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旅游为文化产业注入活力,文化为旅游产业增添魅力。
赴云南贵州关于民族经济发展考察情况报告民宗委按照市政协2016年工作计划,3月上旬,组织部分委员就“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专题赴云南省、贵州省进行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一行受到云、贵两省政协及云南德宏州、贵州黔东南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政协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陈海峰、云南省政协民宗委主任郭秀文分别会见考察团一行并进行了座谈交流。
考察团先后深入云南XX州的傣族族村寨和景颇族村寨,贵州州XX州的苗族村寨,走访访少数民族农户,详细了解解他们生产、生活、文化娱娱乐和宗教活动情况,还与与州县民委和政协民宗委同同志座谈了解两省民族地区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护传承情况。
现将考察情况况报告如下:一、两省省在发展民族经济,保护传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主要做做法 1、实施民族团结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区建设。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族地区有8个自治州、299个自治县,有26个世居居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人口1533万人,占全省省人口的%。
云南省近年来来牢固树立“不谋民族工作作,不足以谋全局”的工作作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该省省自2016年开始计划用用三年时间,实施示范区““3121工程”建设。
考考察团前往考察的XX州在在开展此项工程建设中,将将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设、兴边富民、扶贫整村推推进、对口帮扶等工程结合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制制定措施,分解细化任务。
为发挥人大政协民主监督督作用,成立以人大代表和和政协委员为主的综合督查查组,定期对全州示范区建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并专题题向州委、州政府汇报。
2、加大投入、整合力力量、因地制宜,推动民族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云南南省在稳步推进“31211”工程的同时,还加大对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的扶持。
如德宏州XX县““十二五”期间将景颇族纳纳为扶持对象,2016年年—2016年该县民宗局局共投入扶持资金59199万元,实施项目291个个,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施建设。
云南考察报告3700字云南考察报告云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一个充满神奇风光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我们的团队在一周的时间里,参观了云南省的几个地区,并且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以下是我们的云南考察报告。
第一站:昆明市我们的旅程始于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昆明市。
昆明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但也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遗产。
我们在这里参观了昆明市博物馆和金马碧鸡广场。
博物馆里陈列了许多关于云南省历史和文化的展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地区的人文背景。
金马碧鸡广场是昆明市的中心广场,其名字来自于一则古老的传说。
广场周围有很多商店和餐馆,是一个很好的购物和品尝当地美食的地方。
第二站:丽江市丽江市是一个有着许多美丽景观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参观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和束河古镇。
丽江古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有着许多传统建筑和美丽的小河。
玉龙雪山是云南省的一座山峰,有着壮观的风景和多样的自然生态。
束河古镇是丽江市的一个小镇,有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和小店铺,是一个购物和品尝特色美食的好去处。
第三站:大理市大理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参观了大理古城和洱海湖。
大理古城是一个历史遗址,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道。
洱海湖是云南省的一个大湖泊,有着壮观的景色和多样的自然景观。
第四站:香格里拉市香格里拉市是云南省一个有着纯净自然景观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参观了普达措国家公园和松赞林寺。
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野生动物。
松赞林寺是一个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有着精美的建筑和宗教文化。
总结云南省是一个充满神奇风光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我们在一周的考察中,参观了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市和香格里拉市,看到了许多美丽景观和独特文化。
我们也品尝了当地的美食和购买了一些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
我们认为云南省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到这里旅游和了解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贵州民族文化产品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比例较高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进一步了解和推广贵州的民族文化产品,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1. 了解贵州民族文化产品的类型和特点;2. 探索贵州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潜力;3. 分析贵州民族文化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4. 提出相关建议,推动贵州民族文化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三、调研方法1. 现场走访:我们深入到贵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走访了少数民族文化村和民族艺术工坊;2. 网络调查:我们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了一部分贵州民族文化产品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偏好;3. 数据分析:我们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调研结果1. 贵州民族文化产品的类型和特点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贵州民族文化产品的丰富多样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产品:- 手工艺品:贵州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各具特色,如彝族的麻绳编织工艺、苗族的绣花技艺等;- 服饰饰品:少数民族服饰饰品在贵州的民族聚居区非常常见,如苗族的银饰、侗族的蜡染布等;- 茶叶:贵州的茶叶种类繁多,如毛尖、红茶、普洱等,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特色食品:贵州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如酸汤鱼、酸汤肥牛等,口感独特。
2. 市场需求和潜力通过线上调查,我们了解到贵州民族文化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其中,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日益增加,认为这些产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彰显时尚与个性。
同时,茶叶和特色食品也备受消费者欢迎,成为休闲和礼品消费的首选。
这表明市场对贵州民族文化产品的需求潜力巨大。
3. 挑战和机遇贵州民族文化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繁琐,产能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产品宣传和销售渠道有待加强,使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贵州的民族文化产品。
然而,贵州也有许多机遇可以促进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如政府支持政策的落实、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赴云南贵州关于民族经济发展考察情况的报告民宗委按照市政协201X年工作计划,3月上旬,组织部分委员就“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专题赴云南省、贵州省进行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一行受到云、贵两省政协及云南德宏州、贵州黔东南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政协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陈海峰、云南省政协民宗委主任郭秀文分别会见考察团一行并进行了座谈交流。
考察团先后深入云南XX州的傣族村寨和景颇族村寨,贵州XX州的苗族村寨,走访少数民族农户,详细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和宗教活动情况,还与州县民委和政协民宗委同志座谈了解两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两省在发展民族经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主要做法1、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有26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3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3.37%。
云南省近年来牢固树立“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工作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该省自201X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示范区“3121工程”建设。
考察团前往考察的XX州在开展此项工程建设中,将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扶贫整村推进、对口帮扶等工程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制定措施,分解细化任务。
为发挥人大政协民主监督作用,成立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主的综合督查组,定期对全州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并专题向州委、州政府汇报。
2、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因地制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云南省在稳步推进“3121”工程的同时,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扶持。
如德宏州XX县“十二五”期间将景颇族纳为扶持对象,201X年—201X年该县民宗局共投入扶持资金5919万元,实施项目291个,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云南新型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云南新型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背景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新型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云南省新型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次调研旨在为促进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及方法1. 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从云南省的新型文化产业的类型、产业链的构成、发展状况、政策支持等方面展开。
2. 调研方法通过对云南省新型文化产业相关机构和企业的调研访谈、数据收集及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等方式,获取相关的研究数据和实践经验,全面了解云南省新型文化产业的现状。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产业类型云南省的新型文化产业主要包括电影、影视制作、动漫、游戏、音乐、出版、文化创意、设计等几个主要子产业。
2. 产业链构成云南省新型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主要由创作、制作、传播、销售等环节组成。
其中,创作环节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创新的源泉。
3. 发展状况近年来,云南省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的不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版权保护等方面。
4. 政策支持云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支持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政策为云南省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调研总结与建议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但在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
1. 加强政策支持云南省政府应加大对新型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政策,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
2. 优化产业结构云南省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鼓励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创新,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云南省新型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云南考察报告云南是我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近期我对云南进行了考察,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首先,云南的自然景观非常壮观。
我参观了著名的石林风景区,这里有许多奇特的石峰和石柱,看起来像是一座座巨大的石头花园,非常壮观。
此外,我探访了丽江古城,这座古城保存完好,古老的建筑和石板街道令人叹为观止。
在丽江,我还欣赏了美丽的玉龙雪山,这里有壮丽的雪景和丰富的植被,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
其次,云南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我参观了大理,这里是白族的聚居地,我在那里了解了白族的传统服饰、音乐和舞蹈。
云南还有许多其他的少数民族,如彝族、哈尼族等,他们各自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艺术。
我在考察期间还参观了几个民族文化村,这些村庄真实地展示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艺术,让我对他们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云南的美食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我在当地品尝了许多当地的特色美食,如过桥米线、瑶山豆腐等。
这些美食口味独特,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云南还以其丰富的茶文化而闻名,我参观了一个传统的茶园,学习了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品茶的技巧。
最后,云南的旅游设施也非常完善。
在我考察的几个景区,都有专业的导游和讲解员,他们详细介绍了每个景点的历史和特点。
此外,景区内还设有许多便利设施,如卫生间、餐厅等,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游览环境。
交通也十分方便,我乘坐当地的公共交通工具轻松地到达各个景点。
综上所述,云南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它拥有壮观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美味的食物。
这次考察使我对云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云南的旅游潜力有了更强烈的信心。
我相信,云南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云南考察报告在云南这片山水之间,我亲身参加了一次生态考察,所见所闻令人印象深刻。
从古丽沙河谷的风情万种,到滇池水域的新产业模式,云南展现出了令人咂舌的生态与文化魅力。
首先,古丽沙河谷是一个覆盖着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的地区,这里风光绝佳,特别是春天与秋天。
沿岸烟花、湖面碧波、天色晴朗,这里充满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我们在当地遇到了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和民间艺术传统。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这是一种石灰岩地形,能够呈现出绝美的自然造型。
古丽沙河谷在过去是一个贫困地区,但如今它已经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地区。
其次,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原湖。
自从云南省政府推进“滇池治理与保护”工作以来,滇池水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机遇。
例如,我们看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湖上航天”产业,这是一项在湖面上游玩的极限运动项目,能够吸引对刺激有兴趣的人前来,同时也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重要的收入。
不过,滇池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很脆弱,目前仍面临各种挑战。
例如,塞泉河和南涧河的长期开采砂石导致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受损。
此外,大量农药和化学肥料所污染的水源也对地区环境造成了威胁。
当地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方式保护当地生态,例如加强环境监管和提高农民的意识水平。
总而言之,在云南考察的过程,我体会到了这个非常特殊的区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
要坚定地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保护当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越来越多地了解并保护我们的国土。
云南考察报告
我于近期对云南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云南的自然风光、
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情况。
在此次考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云南的独特魅力和不可多得的风土人情。
首先,云南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云南拥有得
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我所到之处,无论是滇池、澄江、玉龙雪山还是石林、丽江古城,无不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尤其是在滇池畔,清澈的湖水和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其次,云南的人文历史也是令人向往的。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
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我在考察中亲身感受到了傣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习俗,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为云南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此外,云南还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丝绸之路的南方通道就位于云南,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大理的古城墙、建水的古镇等,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云南的繁荣和辉煌。
最后,云南的经济发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云南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在考察中,我看到了云南各地的现代化城市和繁荣的经济景象,特别是在昆明这座现代化城市,高楼林立、交通便利、经济活力十足,让我感受到了云南的发展速度和活力。
综上所述,此次云南考察让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云南不仅
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还有着蓬勃发展的经济实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南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贵州,考察报告篇一:贵州考察报告(图文并茂经典版本,领导超喜欢的)贵州移动培训考察情况报告201X年7月6日,县委组织部我县多个部门干部组成的移动培训考察组21人一行,围绕党性教育、新农村建设、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主题赴贵州考察,历经贵阳、遵义、息烽、修文、雷山、安顺、凯里等市县。
考察组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先后走访和参观了王阳明纪念园、谷堡果畜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息烽集中营、永靖阳郎旅游风情小镇、西山乡林峰水岭沟乡村旅游示范点、遵义县龙坑真梳池片区党员群众之家、枫香镇土坝村何家寨乡村旅游示范点、遵义会址、西江千户苗寨等地,寻经问宝,以期对未来XX县发展谋划能有所裨益。
立足于县情的可比性、建议的可行性,就如何实现我地文化强县、旅游强县、农业强县等等问题,现对此次贵州之旅所见经验、所获启示择要汇报如下。
一、考察地区概况贵州是高原多山省份。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其岩溶地貌特征尤为明显。
此次考察所到之处,到处可见削山造路、凿洞架桥。
在黔东南地区的凯里等市县,也能看到削山造城。
高强度的土地资源约束和高难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贵州各地科学规划、高效利用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
其少数民族成分以及民俗样态,仅次于邻省云南。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 %左右。
因经济发展落后,地处偏远,高山隔绝,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原生性非常明显,少数民族群落保持相对完整。
此次考察所经的黔东南地区,无论是苗族、侗族还是畲族,其族群居住地均保持较好的原生态,这无疑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
《贵州省旅游行业考察情况报告》
一、概述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进一步了解贵州省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考察活动,并撰写了本报告。
二、旅游资源
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其中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千户苗寨”和黄果树瀑布、貔貅石林等著名景区最具代表性。
此外,还有从江苗族侗族自治县的“侗族三月三”、毕节市的黔西南州大山深处壮丽山水等多处独特的旅游观光点。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是贵州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升级,贵州省旅游业逐渐呈现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
四、旅游业存在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在一些旅游热门城市及景区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包括道路、酒店、公共厕所等。
2.旅游标准管理不够规范。
贵州省尚未形成一个规范的旅游标准管理体制,导致了很多旅游企业乱收费、乱涨价等问题的出现。
3.生态环境问题存在。
部分旅游景区存在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问题,长期来看,这将损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议与展望
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旅游不发达区域,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旅游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建立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
4.建立旅游数据统计机制。
加强对旅游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了解旅游市场变化,及早发现和解决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贵阳文化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贵阳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贵阳的文化社会面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贵阳市的文化社会实践情况,我们特组织了此次实地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贵阳的文化发展现状和社会实践活动,为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1.了解贵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探讨文化产业对贵阳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分析贵阳市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为传承发展当地文化提出建议。
3.调研贵阳市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状况,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4.探讨贵阳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分析文化消费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5.总结调研结果,提出对贵阳市文化社会发展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文化机构和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参观当地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
2.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贵阳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对当地文化特色的认知。
3.深度访谈:与当地文化机构负责人、文化企业经营者、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当地文化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4.数据分析:对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综合比较得出结论。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贵阳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企业逐渐壮大,文化创意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尤其是在旅游文化方面,贵阳市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贵州省的旅游重镇。
同时,文化产业也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活力,成为贵阳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贵阳市本地文化特色鲜明,苗、侗、彝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等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和消失的危险,需要更加积极的保护和传承。
3.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贵阳市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繁荣活跃,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批志愿者组织和公益项目。
贵州民俗文化探索的社会实践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探索了该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为学习借鉴文化工作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我盟组织了文化工作考察团于2006年11月17日至27日,对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部分市的文化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
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这次文化工作考察是我盟近年来文化系统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学习活动。
行署对这次考察活动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盟文体部门进行了充分准备,按要求精心确定了考察路线和考察内容。
全盟组成了由行署分管秘书长为团长,盟文体局、广电局主要负责人为副团长,各旗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管文化工作的旗县市(区)长、文化广电局局长为成员,共计26人的锡盟文化工作学习考察团。
考察团先后赴云南省昆明、丽江、德洪,贵州省贵阳、安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等6个市,实地考察了与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靖江王城、木府等历史名城和天龙屯堡、青岩古镇、丽江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及南蛮部落、东巴文化村落等14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古镇村落,期间观看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多彩贵州风》、《梦幻漓江》5台精彩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
学习考察活动结束后,在锡盟驻京办事处(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召开了考察交流座谈会。
会上,考察团各成员紧紧围绕学习考察所见所闻,结合个人感受体会,围绕做好本地2007年的文化工作和积极筹备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文化活动、加快民族文化大盟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学习考察活动组织有序,内容充实,学习借鉴到许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
特别是三省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旅游和文化的完美结合、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二、西南三省区发展文化工作的主要做法近年来,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赴云南贵州文化产业考察报告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北日报》记者赴云南、贵州等地,深入采访了两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之举。
《河北日报》今起陆续刊出系列报道《云贵文化产业考察报告》,以期促进我省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开启思路、创新举措,推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3月的丽江,嫩黄的细柳、金灿灿的油菜花摇曳着春的气息;雪山草甸、大街小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丽江,吸引游客的不只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有她闻名全国的两大文化品牌《丽水金沙》和《印象·丽江》。
甚至有人说,没看《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就等于没到丽江。
投资800万元的《丽水金沙》2002年正式公演,至今已经演出5000多场,门票收入2.5亿元;投资8700万元的《印象·丽江》由张艺谋及其创作团队倾情打造,2006年7月正式对外公演,演出收入逐年递增,2009年演出900多场,门票收入1.5亿元。
类似《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这样的文化品牌,云南省有十多个。
这些文化品牌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中国舞台乃至世界舞台上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和震撼。
强劲的“云南文化”旋风,从三江并流的滇西高原刮到了世界各地。
采访时,记者总在思考,云南,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省份,缘何能打造出如此众多的文化品牌?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政府引导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现今,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和推动各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许多从事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在完成资本积累、发展壮大后,开始叩击文化产业的大门。
云南文化产业起步就是在政府支持下由民营资本推动的。
“没有政府的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道路是曲折难行的!”回忆起8年前在丽江投资创排民族风情歌舞晚会《丽水金沙》的情景,丽江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强依然感慨万千。
周志强是在昆明做生意的深圳人,2001年初他来到丽江,想以民营企业的身份进入当地文化演出市场,结果他碰壁了。
周志强和丽江的分歧出在租用剧场上。
周志强想租用丽江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演出场地,但交流中心从落成那天起,就是供政府开会使用的。
丽江方面表示,他们根本无法从国家的政策或法规中,找到可以将剧场这类国有的公共演出场所租给民营企业或者个人的条文和规定。
双方为此商谈了半年多时间,毫无结果。
2001年时,文化产业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概念和设想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受长期以来传统体制和习惯思维的束缚,遇到此类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中求得突破的问题时,许多人会束手无策。
转机出现在欧阳坚担任丽江地委书记后。
作为经济学硕士、教授的欧阳坚对文化产业有深刻的理解,如何激活文化领域各种资源以形成效益也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文化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有好的回报,但持续不断的后续资源和财力保障,靠政府又难以实现,怎么办?只有引进民营资本。
当欧阳坚询问有无外来资本想进入丽江文化市场时,得到推荐的是周志强。
2001年12月3日,欧阳坚召集地委、行署以及宣传部、文化局、旅游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开会研究周志强进入丽江文化市场问题。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各方面的认识和意见也难以统一。
最后,欧阳坚拍板:“出了问题,由我承担!”就这样,丽江文化演出市场的大门向周志强敞开了。
民营企业超强的市场敏锐度、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及灵活的机制,往往能创造出市场奇迹。
2002年5月,《丽水金沙》正式公演,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低迷期后,开始火爆,“旅游旺季一天演出4场,还一票难求。
”现在,《丽水金沙》已成为丽江的文化名片,其门票收入占到了XX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
《丽水金沙》的成功起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此后,云南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民营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如今,云南出现了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吉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催生了《云南映象》、《吉鑫宴舞》、《丽水金沙》、《梦幻腾冲》、《勐巴拉娜西》等一大批文化品牌。
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主要力量。
发挥优势,深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片隐藏在中国西部藏区的人间净土“香格里拉”(shangrila),从此“香格里拉”成为宁静、和平、永恒的象征,并成为全世界狂热追寻、探访的世外桃源。
将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上海大剧院驻场演出的大型原创歌舞剧《香格里拉记忆》,讲述的就是一个寻梦的故事:一位华裔舞者在创作灵感“山穷水尽”感到困惑和沮丧时,来到香格里拉,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给她的灵魂带来震撼。
该剧由80多名来自香格里拉的优秀舞蹈演员主演,演出中“所有的歌都由演员自己唱,所有的舞都来自真实的生活,所有的鼓都是现场打奏。
”90分钟的演出把观众带进了那个美好、宁静而又神秘的香格里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云南在打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香格里拉记忆》、《藏谜》、《云南的响声》、《云南映象》、《吉鑫宴舞》、《丽水金沙》、《梦幻腾冲》、《勐巴拉娜西》、《印象·丽江》、《云岭天籁》等都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
在丽江,记者还听到了著名导演张艺谋打造《印象·丽江》的由来。
2004年,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张艺谋看后非常激动,并赞叹该歌舞是从民族艺术中发掘出来的对母性的颂歌,把爱和敬意传达给了观众。
同年12月,对云南向往已久的张艺谋愉快地接受邀请到丽江拍摄电影《千里走单骑》。
电影拍完后,张艺谋对丽江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而且萌发了以实景演出展现丽江原生态风俗文化的构想。
随后,他携《印象·刘三姐》原班人马在海拔3100米的甘海子蓝月谷剧场打造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用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500名农民演员演绎丽江的风土人情”。
“‘云南文化现象’的诞生就是基于云南对自身文化形态的清晰把握。
”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产办主任尹欣说,云南聚居着26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有15个还是云南特有的民族。
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居住环境、行为习惯等都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大全。
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走上舞台都会无比精彩。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我们的优势,云南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将这一优势利用好发挥好。
文化立省,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文化2003年,是全国,也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节点。
这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研究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出要深化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会议在云南得到了积极回应。
早在1996年,云南就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全国最早提出“文化立省”战略的省份之一。
借这次会议的东风,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的任务,并指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必须首先发展文化产业。
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丹增强调,要像研究经济工作一样来研究文化工作,像抓烟草产业一样来抓文化产业,像培育工业企业一样来培育文化企业,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优秀民族文化。
为什么要下大力抓文化产业?丹增这样解释:一个特定的地区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办法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综合分析西部地区的各种资源,我们会发现,最独特、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就是文化资源。
尽管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如果能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历史潮流,利用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就能谋求地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从而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后,云南开始重视如何将丰厚的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
在文化产品向商品的转变过程中,云南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坚决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优良环境促进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再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继而推动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
“统一思想年”、“文艺繁荣年”、“产业发展年”、“人才推出年”,云南文化发展实现了“一年一大步”。
2007年,云南又提出“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2008年,云南省委下发《关于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2009年,云南省委八届八次会议又明确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
现在,云南文化产业呈蓬勃发展之势,成为继烟草、水电、矿产、旅游和生物制品之后的第六大支柱产业。
2008年,云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16亿元,占gdp比重达5.8%。
2009年,云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gdp比重达5.9%。
和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一起成为了全国文化产业“前五强”。
“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是清晰的。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规划,2015年,云南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的8%左右,2020年达到10%以上。
”尹欣说,目前,云南正全力打造四大文化品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的“香格里拉品牌”;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的“茶马古道品牌”;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精品系列,包含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文学艺术门类的“七彩云南品牌”;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先进文化内涵的“聂耳音乐品牌”。
这四大文化品牌将进一步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