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 北师大版
- 格式:docx
- 大小:32.31 KB
- 文档页数:6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穷人》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编故事以升华情感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4.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5.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五、教学步骤(一)、复习:1、听写生字2、回忆一下,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板书:桑娜渔夫西蒙(二)、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一起进入穷人的精神世界(三)、研读课文。
重点学习“抱回孩子”和“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部分内容1、初读感知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穷人教学目标: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照片),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穷人》。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这篇课文中的《穷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怎样的震撼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同学们,这篇课文情节曲折,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
4.谁能说一说你提出了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5.大家不仅能够根据课文的重点词句和主要内容提问,而且多数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
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整理,做为我们一会儿深入学习课文的要求。
想知道我们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谁来读读学习要求?(学习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动笔到书中画一画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老师相信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吗?四、汇报交流。
教案《穷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有层次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同学间进行评读、赛读、展示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的品格,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学习他们做善良之人。
二、教学重难教学重点:1.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有层次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与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的品格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2.抓准情感体验的切入点,激发情感;创设体验情境,唤起学生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
3.利用文章发散点,通过联想与想象,体会人物心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借助文中人物关系概括主要内容杨绛说:“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
”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齐读课题。
提问:浏览课文,请你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说说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借助他们之间的关系,说说课文演绎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特别强调了人物的出场顺序,既暗示学生按照文章顺序寻思,又提示学生概括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抓住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
这也是针对概括篇幅较长、人物关系纷杂的文章的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
(二)突出重点,分层品读,感悟人物品格1.选准情感切入点──敲击心灵,引发情感共鸣。
学习描写西蒙的部分。
(1)事情的起因是什么?课文哪个自然段写的?小声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西蒙家里很穷,一无所有;西蒙死得悲惨,但尽显了母爱;失去母亲的孤儿可怜。
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设计(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那,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两个小孩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渔夫和桑那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课文离学生现实生活相差较远,学*本文,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目标: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他们勤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列夫托尔斯泰的生*,作品及思想性;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桑娜一家的生活现状等。
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设计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过程一、理解桑娜的心情初读9__11段1、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板书:忐忑不安)2、谁来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指名说。
3、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出示: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③这是闹着玩的吗?④他会说什么呢?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4、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混乱。
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5、再读9――11自然段。
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神情激动,惊,沉思)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吗?(自己先练读――指名读)7、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省略号。
她的幻想。
)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上《穷人》教学设计北师版六年级语文上《穷人》教学设计《穷人》教学设计(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的语句。
3.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
为此,阅读教学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
同时,新课程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兵”教“兵”,给学生一个和谐、民主、多元的对话情境,使学生充分交流感受,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1、师: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这些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记得哪些有关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 师: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2、简介列夫·托尔斯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穷人北师大版教学目的一、引导先生体会休息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协助他人的高贵质量。
二、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经过朗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看法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思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了解本课生字词:心有余悸、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食其果、黧黑。
教学重点:从环境和人物的心思、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妙心灵,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其中了解桑娜的复杂心思,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预备课件课时布置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一、引导先生体会休息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协助他人的高贵质量。
二、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经过朗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教学进程一、导入1.出示卡片:列夫托尔斯泰问:这个名字熟习吗?谁来引见有关他的一些状况?2.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就是我们明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反省预习1.翻开课本,经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请你依照主次说说?(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围绕这三团体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我想听听你读准这些词了吗?出示卡片:溅起浪花〔jian起浪花〕填饱肚子〔tian饱肚子〕埋怨〔抱yuan〕自食其果(自zuo自受自)湿淋淋(湿lin lin ) 黎黑(li黑) 容貌(mu样) 忐忑不安(tan te不安)3.这篇课文中有两个中央比拟难读,一处是第九小节,还有一处是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局部,谁来应战困难,读给大家听听。
4.处置了这些词句,请你把预习中最感动你的中央读给同桌听,读的同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了,听的同窗要求:细心听,假设对方有错误,请及时指出。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在读1-2自然段,读后说说桑娜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先生自在读1-2自然段。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文本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穷人》,使学生了解穷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思想感情;2. 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穷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穷人》的含义;2. 学习如何表达对穷人的同情和责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穷人》课文;2.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内容。
引起学生对贫穷和穷人的思考。
2. 正文学习(1)学生听读课文《穷人》。
(2)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a. 课文主要讲述了谁的故事?b. 穷人与富人的生活有何不同?c. 穷人是如何面对困境的?d. 你有何感受?(3)学生回答问题,并互相讨论。
3.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引发思考。
(2)学生讨论如何帮助穷人,提出解决方案,分享自己与穷人共同的责任。
4.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文内容,分享学生的观点和理解,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五、课后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为《与穷人的约定》,表达自己对穷人的理解和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的决心。
六、板书设计《穷人》七、教学反思通过对课文《穷人》的学习,学生对贫穷和穷人的认识得到了扩展和深化,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活动,充分表达了对穷人的同情和责任感。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来增加学生对贫困地区现实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还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与贫穷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妙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领会穷人的美妙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2.同座相互批改。
二、检查预习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揭示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1.开火车朗诵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诵一段)。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局部。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诵课文1.同座相互练习朗诵。
2.指名分段朗诵。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词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习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浏览理解课文第一~三段。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浏览理解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浏览思考。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精选12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篇1[教学要求]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
这篇小说是世界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
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二、范读课文三、读后谈话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四、自学课文五、理清人物关系有哪些人物?板书:桑娜五个孩子渔夫(桑娜的丈夫)西蒙寡妇一个孩子谁是主要人物?六、分段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
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北京版小学语文《穷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穷人》讲述了贫穷人家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善良与坚强。
2.2 生字词:穷人、关爱、困境、善良、坚强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黑板、卡片等教具,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和练习。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词,进行词语接龙游戏。
5.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修辞句的练习。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5.3 第三课时: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进行作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评估: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情况。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
6.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
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穷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学习渔夫夫妇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及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并体会其写法。
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这篇课文《穷人》。
作者是谁?对他你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哪些作品?(看来大家对托尔斯泰比较陌生,老师查阅到一些有关他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二、初读1、初步了解内容师: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并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课文写了哪些人?2、课文写了谁?生:桑娜、渔夫和5个孩子,西蒙和2个孩子。
师:这么多人谁能说的简单、清楚明白?生:课文写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桑娜和西蒙两家。
师:我们说话就要这样在说清楚的基础上简简洁明了,他们都是什么人?(板书:穷人)三、细读1、体会穷人的穷困、悲惨、凄凉。
(一)体会桑娜一家的穷1、默读并画出从哪看出穷师:这篇课文我也读了很多遍,发现除了题目一个“穷”字,竟再没有一个穷字,桑娜、西蒙两家是穷人吗?如果是穷人,他们穷在哪?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衣食住行体会穷人的“穷”。
(1)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师:从早到晚的操劳还缺衣少食啊,再看丈夫谋生的环境——(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联系上文把寒冷和风暴的环境描写划下来。
(2)生交流第一自然段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请大家静静的读、静静的听、静静的感受,你看到渔夫在惊涛海浪中拼命的挣扎了吗?你感受到心惊肉跳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恐惧、害怕、危险,心惊肉跳!渔夫有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课文《穷人》选自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独裁管理办法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妙品质。
课文用朴实、精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妙心灵。
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诵的佳作。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抄写自己喜爱的词语和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厚、善良的美妙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习题,交流搜集的材料。
⑴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⑵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可采用老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诵,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老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穷人教学要求: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文字片一张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二、理解课文: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1)指名读画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把这种善良读出来。
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
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1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穷人们受苦受难却能互相关心、相濡以沫。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文章中心。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抓重点词“忐忑不安”,引读课文。
1、板书:忐忑不安。
读,今天我们抓住这个重点词语来读懂24课--穷人。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9-11节。
①、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哪些事情?他会怎么说?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生边说师边贴纸条)②、你能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③、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一生到黑板上排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他会说什么呢?3、理解--忐忑不安。
4、练读9-11节,同学们读桑娜想的话,老师读其他的。
5、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桑娜第二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2)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二、抓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全文。
㈠、1、我们知道桑娜她忐忑不安地想了这样四方面的事,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自己的五处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你从课文哪儿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3、①学习课文第二节“你从这一节读懂了什么?这是桑娜第一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1)②、学习课文第16节,你读懂了什么?㈡、学习“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1、请同学默读课文3-8节,思考: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2、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口答,联系课文补充句子句式训练。
①、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②、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③、桑娜想: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3、我们一起读第8小节,体现出桑娜这种美丽的心灵--指导朗读,齐读第8节。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穷人(3)_北师大版教材简析: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小孩。
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关心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凄惨生活。
教学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埋怨、掀起、寡妇、高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自己喜爱的词语和句子。
3.明白得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关心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第二段。
明白得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教具预备:电脑课件教学时刻:3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导读第一段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书题:穷人2.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
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长达六十多年。
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责。
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摸索: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2.默读课文,将课文按照情况进展的顺序分为三段。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摸索:(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当时气候如何样?(学困生)(2)桑娜家的生活如何样?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来?(中等生)(3)什么缘故说小屋“温顺而舒服”?从中能够看出桑娜是个如何样的人?(优等生)2.讨论后指名回答:(1)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当时屋外寒风咆哮,海面上正起着风暴海浪汹涌澎湃。
(2)桑娜家里生活专门困难。
(在书上划出有关词语)A、帆专门破了,桑娜仍在火炉旁缝补渔网。
B、渔夫不爱惜躯体,冒着冰冷和风暴打鱼。
C、从早忙到晚,只能将就填饱肚子。
D、衣着破烂,小孩门没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难点:
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
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
)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
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
)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
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
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
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
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
乐于帮助别人。
)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
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
六、布置作业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