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中国五矿发起央企海外最大敌意收购.doc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矿业公司境外合作模式近几年,中外企业和各方面都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
特别是近来国家出台各种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如国务院颁布的有色金属行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成长只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才能获得成功。
所以,对于我国资源性企业来说,目前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而是如何成功“走出去”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与境外资源企业合作的问题。
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合作有八种基本模式,选择什么模式开展境外资源合作,这与一个国家的矿业发达程度以及资源合作目的有很大关系。
中国矿产资源需求缺口很大,但矿业开发技术水平及风险管理能力与矿业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中国企业须从有效开发和利用全球矿产资源的角度出发,探索选择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境外资源合作战略的可行模式。
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合作主要有八种基本模式,即合资开发模式、股权购并模式、风险勘探模式、联营体模式、购买产能模式、租赁经营模式、工程换资源模式、战略联盟模式。
一、合资开发模式合资开发模式即中国企业与资源东道国有关各方共同出资,在东道国注册成立矿产资源公司,基于公司制的运作规范,合作开发当地资源项目。
合资开发模式比较适合没有足够境外资源合作经验的企业采用,是现阶段中国企业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
1、恰那铁矿 1987 年,中钢集团公司与全球矿业巨头力拓矿业集团(澳大利亚)共同投资开发位于澳大利亚帕拉巴都地区的恰那铁矿,其中中钢集团公司占60%的股份。
恰那铁矿的矿石总储量2 亿吨,主要由优质赤铁矿构成。
合资公司生产的矿石全部通过中钢集团销往中国,有力促进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2、沙特杰赞电解铝项目 2008 年中国铝业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中铝股份公司与沙特SBG集团、马来西亚矿业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共同投资建设沙特杰赞100 万吨/ 年电解铝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5 亿美元,其中中铝股份公司占股40%,为项目的最大股东。
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浅析【摘要】中国矿业企业在海外并购行为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涉及目标国政策变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市场风险则包括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所带来的风险。
财务风险涉及支付能力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管理风险包括管理团队能力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法律风险则包括目标国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合规性问题。
中国矿业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各种风险的影响,确保并购项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管理1. 引言1.1 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浅析中国矿业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于政策、市场、财务、管理和法律等方面。
对于中国矿业企业来说,海外并购的决策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并分析这些风险,以降低并购的风险,保障并购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矿业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战略。
海外并购所涉及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政策风险可能是中国矿业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首要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环境存在差异,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也是中国矿业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需充分了解当地市场条件,避免市场风险对并购项目造成的影响。
2. 正文2.1 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由于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发生变化,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
在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政策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海外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法律体系可能与中国不同,政策变化会对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不同国家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态度不同,有些国家鼓励外资并购,有些国家则对外资并购持谨慎态度。
一些国家可能出现政治不稳定,导致政策频繁变动,增加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
浅议央企海外收购之弊端及对策作者:赵颖慧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7期赵颖慧中图分类号:F83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04-03据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统计,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
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
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对外投资步伐加快,截至2014年底,绝大部分央企在世界150余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4.68万亿元、4.49万亿元和1200亿元,央企境外资产和盈利水平总体均呈增长趋势。
但是这些央企境外资产没有经过精确的统计,基本未进行过国家审计,而更多地依靠央企自行审计,导致央企海外资产的账本对于管理层来说成为一本“糊涂账”。
在账目并不明晰的情况下,近年又频频爆出央企境外资产流失的案例。
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央企对外投资又要持续增长。
但对外投资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等。
1、对外投资审批周期长对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央企对外投资审批是把双刃剑,国有资产管理者要在强化监管与激活市场经济活力间平衡,在控制投资风险与获取国有企业股东收益最大化之间平衡。
由于海外审批权存在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现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无法杜绝行政干预投资现象。
对于很多企业抱怨行政手续繁冗的问题,由于审批时间过长致使企业错失了投资良机。
2005年,五矿公司申请以20多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有色金属巨头诺兰达公司。
但相关部门的审批人员认为这个项目风险很大未批准,结果导致已经进入独家谈判阶段的收购失败。
2006年,诺兰达公司的价值上升到50多亿美元,五矿公司因此痛失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良机。
2、海外资产监管不到位央企境外资产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经营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监管也是一大主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障碍-政治敌意11月3日,中海油斥资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的并购案“再生枝节”,加拿大政府再度延长审批期限至12月10日。
这次,加方再度延长审批期限,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这笔中海油历年来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也悬了。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在经济困难重重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却不能得心应手,中企海外并购在积累惨痛的教训。
8月9日,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向美国最大的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提出收购协议,拟以4.65亿美元收购其80%股份,美国以保护国有资产为由而制止。
10月22日,美国豪客比奇宣布北京卓越航空拟以114亿元收购其资产的交易终止,卓越航空同时损失5000万美元保证金。
此外,今年以来,和记黄埔收购爱尔兰Eircom、中国铝业收购加拿大南戈壁、海尔集团收购新西兰斐雪派克、天顺风能收购丹麦Vestas、吉利控股收购日本富士重工、中信证券收购法国盛富证券等均告吹。
清科集团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降低。
据统计,我国近年来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成功率不足三成。
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层出不穷,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案、武钢与澳大利亚Western Plains Resources公司合资受阻案、腾中收购悍马夭折案。
遭受目标国政治敌意通过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遭遇就可以看到,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布满荆棘之路。
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
2011年2月以来,美国国会开始对华为和中兴进行调查,以确定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今年10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简称委员会)公布了对中兴和华为的调查报告,根据该报告内容,“无法确信华为和中兴不受中国影响,这种影响带来了对美国和美国通信系统的安全威胁”。
就是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让这两个企业在美国的扩张受阻。
事实上,在西方人眼中,不管是华为这种未上市的私企还是中兴这种上市企业,在产权结构、公司透明度以及与执政党和政府的特殊关系等方面,都称得上一个奇怪的物种,混杂着“共产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影子。
国际矿业并购的十大关键问题及对策国际矿业并购是技能的较量,是经验的比拼,更是思维与文化的碰撞。
从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到中铝并购力拓,从首钢并购秘鲁铁矿到五矿并购诺兰达,一桩桩发人深省的失败案例,提醒我们国际矿业并购的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和经验。
如果我们套用中国式的经营方式去管理外国企业,如果用中国式的公关技巧去对付外国政府,如果我们用固有的思维去审视国际并购的成败,那么我们将难免在国际矿业舞台上出尽洋相,我们将不得不在备受嘲讽之后铩羽而归。
准备不足导致屡屡失利,骄傲轻敌带来巨额亏损。
在走出去的路上,中国企业亟需正视问题,进一步修炼内功。
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为民族争光,为国家谋利。
一、思维与文化在国际矿业并购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国式思维往往是并购成功的重大障碍。
中国社会历来以权力为中心,许多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权力的庇护;如果在走出国门的时候依然套用既有经验,就难免会碰壁。
由于法治的不完善和政策的不稳定,国内很多企业并不是一步步稳健地成长的,而是靠着特殊的机遇迅速壮大的;如果在走出国门的时候依然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往往会碰得头破血流。
首钢在秘鲁的风雨历程1992年,秘鲁政府决定把长期亏损的国营企业秘鲁铁矿私有化。
在秘鲁铁矿的国际招标中,首钢以1.2亿美元投得该标,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98.4%的股份,获得马科纳矿区670.7平方公里内所有矿产资源的无限期开发和利用权。
老牌国有企业出海以后,也要有一个熟悉水性的过程。
第一个吃螃蟹的首钢在秘鲁呛的第一口水,就是投标时出价过高带来的债务负担。
由于前期调研不足,首钢对秘鲁政府的意愿并不清楚,对参与投标的其他几个竞争对手也不了解,在投标中一下子就开出了1.2亿美元的高价。
事后他们才知道,这个价格远远高出秘鲁政府的标底,也大大高出其他对手的出价。
这笔投资的本息,要用秘鲁铁矿每年卖铁矿石的收入来偿还。
以后很多年中,首钢秘铁长期存在贷款规模过大、偿付能力偏低、每年支付银行的财务费用过高等问题。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2012年甘肃公务员《申论》标准预测试卷(7)(考生版)试卷题量:1题试卷总分:100分试卷限时:150分钟测评/引用码:psBbKGA一、申论试题1、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纸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纸! 二、给定资料 1.进入2010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始掀起新一轮的并购狂澜。
根据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到5月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284亿美元,同比增长390%,创出了同期的最高历史记录。
兖州煤业出资32亿美元一口吃进澳大利Fe1ix公司100%的股权拉开了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序幕,此次并购将为兖煤在2012年增加2400万吨煤炭产量和40亿元的可观利润。
此外,中国工商银行斥资5.45亿美元完成了对拥有17家分行的泰国AC1银行的自愿要约收购。
盛大游戏自年初斥资8000万美元将美国游戏分销商MochiMedia公司全部揽人怀抱之后.在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中又发起了4起海外并购;完美时空斥资约2100万美元吃进了日本网络游戏运营商C&CMedia公司100%的股权,腾讯拿出3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俄罗斯社交网站DST10%的股份。
最新加入到海外并购阵营中的是中国酒店服务业。
4月,上海锦江国际集团与美国德尔集团联合出资3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州际集团的股权并购,这是中国酒店业的第一宗国际并购案。
海外矿山收购陷阱2007-9-29 16:39:17海外矿产贸易的暴利神话在业界流传。
中国铁矿石需求量的紧缺态势,逼得各大钢企率先“出走”,以投资、控股、参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多种方式获取境外铁矿资源。
每吨数美元的利润差,诱使国内民企资本异常活跃,紧紧尾随。
据介绍,2007年初中国企业境外开矿规模已达4800万吨,收购海外矿产金额约为130亿美元。
而预计全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约3.55亿吨,占总需求量的55%。
在业界看来,境外收矿不仅可获得丰厚利润,甚至可以左右铁矿石供应量的收放。
一时间,很多人逐利而去。
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采矿业纯利润上升64%,比2002年增长了15倍,用于公司自然增长和投资活动的现金也较2005年增长了83%。
很多人赚得盆盈钵满,也有人折戟而归——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战略规划及管理水平,多数企业在淘金的同时,正面临信息屏蔽、同业竞争陷阱、负债压力、经营障碍等各类考验。
是迦南地,也是荆棘林很多企业先前并不知道,不少东南亚国家的矿主是拿着有风险的矿在中国寻找投资。
某民营钢企总经理张凯在菲律宾“偷偷”拿下一座铁矿,63%的矿石品位让他嗅到了金子的味道。
低廉的购买价更一度让他欣喜若狂,未曾想到,缺乏相关经验、忽视前期调研,令其付出了惨重代价。
出于资金、技术的考虑,张凯和很多同规模企业一样,将目光锁定在东南亚、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小型矿山上,都说国外开矿成本很低,土一扒开就是矿,根本不需像国内矿那样反复勘测筛选,这令他觉得省心。
但很快,张凯发现,拿到手的虽是优质矿,却处于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而在异国他乡的浓密森林中修建一条配套铁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劳工哪里找、多少时间能修完、需要预备多少资金,都是先前根本没有想到的问题。
张凯不得不高价招募劳工,再请人设计、丈量、预算,从密林中伐出一条道来修建铁路,然后还要修建码头,做配套运输,成本层层累加。
“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国外矿山的成本根本不在开矿,而在修路!而那些有经验的买家选矿都在临海区域,最多只需要修个码头。
浅析金融危机下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在此背景下,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完成了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最大一宗收购案.本文对该并购案的动机与效应的分析,旨在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一些问题的思考标签:并购并购动机并购效应金融危机一、并购案例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的购买力急剧下降等问题相继出现。
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一定影响,大批出口型企业最早感受到了危机的到来,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面临着困境。
而另外一些企业在面临危机的同时,认为挑战中蕴含着机遇,它们开始对出现困境、价值缩水甚至即将倒闭的企业实施并购,开始了新一轮的行业洗牌。
10月23日,兖州煤业以33.33亿澳元(约人民币189.5亿元)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100%股权的第三次申请,10月下旬,澳大利亚财政部(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该并购交易,按照澳洲上市公司重组法定程序,该并购交易将于12月8日接受菲利克斯资源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及澳大利亚联邦法院第二次听证会审议。
国内方面,山东省国资委已审批通過该并购项目,目前正按程序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证监会核准或备案。
根据并购计划,兖州煤业将于今年12月底完成对菲利克斯股权交割。
该项目资金来源通过内保外贷的形式,由中国银行悉尼分行牵头,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建设银行香港分行组成境外银团提供29亿美元融资支持。
并购完成后,兖州煤业在澳大利亚控制煤炭资源量将达15亿吨,原煤年权益产量超过1000万吨,接近兖州煤业国内年产量的三分之一,计划到2015年,在澳大利亚原煤产量增加到2000万吨以上,相当于其国内原煤产量的一半以上。
这是兖矿集团继在澳大利亚开发澳思达煤矿之后又一战略举措,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最大一宗收购案。
矿产外交的企业实践:以五矿海外收购铜矿战略为例何敏【摘要】本文以铜资源以及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有关铜矿海外收购事件为例,对企业层面的矿产经济外交影响机制做出梳理分析.分析表明,在企业层面的经济外交实践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政策等影响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制定,进而影响企业的对外经济行为;而企业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国企身份和两国的政治因素会影响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此外,企业也通过游说、媒体等政治外交手段影响政府的决策.【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6(025)001【总页数】6页(P32-37)【关键词】企业实践;经济外交;五矿集团;铜矿【作者】何敏【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42;F407.1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与矿产的需求日益增大,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国外能源与矿产资源、进行资源贸易、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缓解我国能源与矿产等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外交资源与企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对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多方位、多渠道有效配置和利用国内、国外资源,为企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和服务,进而推进经济改革,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和平发展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成为新时期背景下“经济外交”的一项重要课题[1-3]。
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企业面向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机会;同时,外交也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条件,提供更优质服务[4-6]。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除参与国际分工外,承担了重要的政治功能,成为直接参与国家经济外交实践的重要实体。
跨国企业作为世界商品的重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编织的巨大生产经营网络,不仅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紧紧的联结在一起,成为国际生产一体化的核心组织者,还利用政党、媒体等利益群体,通过游说和制造舆论来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
中国五矿成功收购OZ矿业案引发的思考-国际贸易中国五矿成功收购OZ矿业案引发的思考许丽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李沛江苏大学中国五矿成功收购OZ矿业被《亚洲金融》杂志赞誉为全球最佳并购,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总结思考。
一、案例背景及并购过程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是一家国际化的矿业公司,曾长期发挥着中国金属矿产品进出口主渠道的作用。
该公司主要从事金属矿产品的勘探、开采、冶炼、加工、贸易,以及金融、房地产、矿冶科技、物流业务等业务,主要海外机构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OZ矿业是由Oxiana公司(主要资产为铜、铅、锌和黄金)和Zinifex公司合并组建而成,是澳大利亚大型矿业集团之一,作为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OZ矿业拥有世界第二大露天锌矿等多种资源,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的锌矿每年产量就在50万吨左右,是全球第二大锌生产商,公司主要生产铜、铅、锌、银、金,在澳洲、亚洲和北美都有发展项目。
早在2005年10月,中国五矿和Oxiana公司就已有业务接触,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2007年五矿有色有意购买Oxiana公司14.99%的股份,但由于当时大宗商品市场非常火爆,Oxiana公司的市值也上升至30亿美元左右(2005年市值约10亿美元),由于并购价格较高,五矿有色搁置了此项并购意向。
2008年1月,Oxiana公司打算与Zinifex公司合并,但是当时的资本市场并不看好这段“联姻”,认为合并不能为股东带来较好的收益,于是有众多投行极力劝说五矿有色出手收购Oxiana公司,否则一旦Oxiana公司与Zinifex公司合并,再对合并后的新公司收购将会大大增加收购成本。
此时Oxiana公司市值更是攀升至40多亿美元,再加上付出的并购溢价,五矿有色若坚持并购将为之付出约近50亿美元的并购成本。
但是如果此时不出手,等到合并后再对新公司收购,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事实确如五矿预料,合并后的OZ矿业市值最高时期达到了100亿美元)。
中钢:海外敌意并购第一案作者:石泉来源:《销售与管理》2008年第10期中钢的对澳洲中西部公司的收购,可谓一波三折,期间的经历对于大举进军海外资源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敌意并购是指并购公司在收购目标公司股权时虽然遭到目标公司的抗拒,仍然强行收购,或者并购公司事先并不与目标公司进行协商,而突然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开出价格或收购要约。
中钢在澳洲对Midwest(中西部公司)的成功收购,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上成功完成的“没有被邀请的”要约收购。
经过与澳大利亚另一家矿山企业Murchison(默奇森)大半年的比拼,中钢最终赢得了这场股权争夺战的最后胜利。
中钢对澳洲中西部公司的收购,可谓一波三折,犹如一部酣畅淋漓的大片。
期间的经历对于大举进军海外资源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不失为一部值得三思的经典案例。
介入危机:白衣骑士海外现身2007年10月10日,默奇森宣布无条件分两层架构要约收购中西部公司,其开出的收购条件是,以1股默奇森换1.16股中西部公司的股票。
这是一次敌意收购。
5日后,默奇森提价至以1:1.08的比例换股中西部公司股票。
由于种种原因,中西部公司并不愿意被默奇森收购,在众多反收购举措中,中西部公司选择了寻找白衣骑士一途。
所谓白衣骑士,指的是当公司成为其他企业恶意收购的对象后,寻找第三方来收购自己从而与原先的收购方形成竞争。
这种策略因抬高了真正收购方的代价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
中钢之所以成为中西部公司心目中白衣骑士的首选对象,是因为中钢在此之前就与中西部公司有着不错的合作关系。
早在2005年10月就与中西部公司签署协议,对午尔得山脉赤铁矿项目和库连努卡磁铁矿项目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共同进行勘探和可行性研究。
为推进项目的顺利完成,双方以各持股50%的形式成立了中西部公司铁矿公司。
对于注重海外发展的中钢,中西部公司的邀请显然符合自己的战略方向,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还是接受了“白衣骑士”的身份,携财务顾问摩根大通,于2007年12月5日,向中西部公司董事会正式递交收购意向函,表达了以每股5.6元的价格收购中西部公司股份的意向。
204CHINA SMEINNOVATION 科技创新ADMINISTRATION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矿业企业将实行“走出去”战略,采取海外购,不断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获取各种优势资源,推动我国矿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主要从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现阶段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遇到的主要风险。
结合矿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确保矿业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进行,增强矿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矿业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重要性有利于矿业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矿业企业在生产要素等方面存在客观性的国际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矿业企业需要有效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不断提升矿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逐渐实现矿业企业的运营目标。
矿业企业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市场,海外并购成为当前最有效的一种扩展企业经营规模的手段,能有效增强矿业企业的资源储备量,保障矿业企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推动企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而促进矿业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有利于矿业企业破解当前的资源瓶颈我国的矿业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人均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现阶段矿业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迅速,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其矿业能源是根本保障。
由于资源匮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采用海外并购,借助“走出去”发展战略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矿业企业发展的压力,破解资源瓶颈,推动着我国矿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保障国家矿业能源的安全性矿业能源在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赖资源进口,对我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带来风险隐患,不利于国家的安全平稳发展。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际石油价格出现波动风险时,我国的石油资源安全也出现了波动,对国民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影响。
借助海外并购能够有效掌控各项资源的动态,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矿业海外并购的理性思考矿业海外并购的理性思考2014-02-13 08:32:49 来源:新一轮货币战争再次来袭,能源、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飙升。
我国作为资源需求大国,海外矿业并购显然是保障我国资源供应的必行之路。
全球汇率市场风起云涌,新一轮货币战争再次来袭,能源、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飙升。
我国作为资源需求大国,海外矿业并购显然是保障我国资源供应的必行之路。
在此并购的浪潮中,中国矿业企业表现得过于激进。
总是满怀激情“走出去”,但却因“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在诸多“走出去”的案例中,结果与目标背离的局面屡见不鲜。
不管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美国优尼科的失败,还是当前举世瞩目的中铝注资力拓遭毁约,甚至是华菱并购FMG的所谓成功案例也不失存在上述问题。
这些波折和失败都再次提醒我们应对海外并购的目标、路径这一根本问题做清醒和理性的思考。
一、海外矿业并购目的分析矿业海外并购通常是基于获取重要能源来源、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海外销售渠道、规避贸易壁垒、提升技术等,是企业并购的直接目标,但是冲动的并购往往会模糊并购的真正目的。
(一)明确自身企业并购的目标。
海外矿业并购必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清晰的意图,这是最简单但也是最根本、最不可忽视、不可游离的初衷。
中国矿业企业投资海外,不可盲目,更不能跟风,在海外矿业并购的整个过程要始终拷问自己“走出过门”的终极目的,否则会承受巨大的损失。
早在1993年,首钢就曾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一座秘鲁铁矿,希望能改造后为首钢提供原料保障,但事与愿违,最终铁矿升级改造滞后,事故频发,而且与当地员工紧张关系升级。
毕竟炼钢与采矿是两回事。
(二)摸透被并购企业的目的。
中国矿业海外并购中,在明确自身企业战略意图和并购目的的前提下,在瞄准对购目标之际,必须搞清楚对方意图合作的目的和动机。
力拓之所以有跟中铝联姻的初衷,原因无非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力拓公司资金链告急,不得已想出售股权来缓解资金紧张情况。
不期而遇的金融海啸导致全球资产的重挫,中国企业借机出海,大举抄底。
五大油企悉数出海,继中航油收购一家韩国企业外,中石化收购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 Petroleum。
中石油与中海油加入竞购西班牙最大的工业公司雷普索尔位于阿根廷油气资产的战团,预计两家公司将为此次竞购投入226亿美元。
中铝将以72亿美元认购力拓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投资123亿美元收购力拓核心矿业资产的部分股权,并将获得力拓董事会的两个席位。
苏宁电器(行情股吧)成为日本LAOX最大股东。
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
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悍马品牌。
故事仍在继续,精彩仍在继续……中国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受战略性资源储备的驱动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能源需求开始大幅上升,而我国人均能源的贫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能源短缺的危机在我国逐渐凸现出来,构筑国家能源安全线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中国的三大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加剧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大力收购国际能源资源正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走出去、多途径的具体步骤。
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而大型国企的重组与并购动作紧密维系着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他们的成败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受“企业成就”的驱动中国企业家素来把企业做强,做大,并且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这种驱动也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原因之一。
这种企业有海尔,TCL等,他们在国际化的路上受到不少的挫折,其中各国进入壁垒就是这些大型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而并购东道国的一个企业就可以很轻易地绕过这些壁垒,促使企业走向国际。
受技术快速提升的驱动现实已经证实,假如没有核心技术,即使再过若干年,中国的企业能够在国内市场做到份额第一,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也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在这一严酷的形势下,海外收购被一批中国企业认为是获取核心技术采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因此,TCL相继并购了德国施耐德电视公司;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直接获得了第五代液晶生产技术,取得了直接进入国内显示器高端领域的通道;盛大网络收购韩国 Actoz公司,获得网游版权及研发平台;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获得IBM在PC及笔记本制造上的领先技术等,这些企业的海外收购更多基于对技术的需求。
敌意收购(hostiletakeover),又称恶意收购(hostiletakeover),是指收购公司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不管对方是否同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收购活动。
一、伊奎诺克斯矿业公司的现况
一间于加拿大及澳大利亚两地上市的国际矿业公司,目前主要集中营运位于非洲赞比亚的Lumwana铜矿及沙特阿拉伯的JabalSaPid铜--金项目的建设。
伊奎诺克斯在澳洲上市,但其大部分资产都在非洲,五矿将在一定程度上绕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监管审批,因此澳洲政府不太可能阻挠。
EquinoG同时向加拿大矿业公司lundin发起了敌意收购。
二、五矿资源
五矿资源1988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并且在1994年上市,主营有色金属、矿石和半制成产品贸易,现在的最终控股股东是中国五矿集团,五矿集团是五矿资源的最大股东,拥有后者75%的股份。
三、收购的目的及意义:
此次收购EquinoG标志着五矿资源首次进军非洲铜矿带及中东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投资符合五矿资源的长期战略发展计划,也将使五矿在国际铜业占据一席之地。
收购完全符合五矿资源本身发展的计划,五矿资源以后希望成为五矿集团的上游基本金属的发展平台,而且是五矿资源在团队里算是国际性发展的平台,在海外并购和矿山的运营非常有优势。
五矿致力于矿产资源多元化,其中,铜是公司优先考虑的品种之一。
针对这次收购,五矿资源要扩大矿产资源,无论是地理分布还是资源组合,赞比亚和沙特阿拉伯的铜矿,质量也比较优质,希望通过这次收购进一步开发中东和非洲的市场。
收购Eq收购EquinoG可能有利于五矿资源自身1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因为市场将认识到,五矿资源有望从收购EquinoG的交易中获得长远价值。
铜矿石需求缺口:现在国内铜矿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铜矿的进口越来越接近于铁矿石进口的局面。
2017年潜在的需求量相比基本假设下的供应量,铜供应缺口为420万吨/年。
铜的终端消费增长迅速,在受制于铜矿增产困难的情况下,预计未来3年内铜将步入短缺周期。
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英国商品研究机构等发布的数据,20GG年之前,铜的供应难以有较大的增长,增长率将保持在2.5%以下,与此同时,全球铜需求增速仍以每年3.3%的速度上涨。
四、收购资金来源:公司现金储备,中资银行的长期信贷,中资企业在五矿资源的股权投资,以及母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的支持。
五、收购的阻力及风险:
由于Lundin在刚果有投资,EquinoG并购Lundin将增加地缘政治风险,亦会摊薄持股比例和增加自身负债率。
力拓现在满世界找铜矿资源,包括非洲、智利和中国,EquinoG是力拓的理想竞购对象。
在五矿资源发出要约时,EquinoG同时向加拿大矿业公司lundin发起了敌意收购。
更为紧迫地是,EquinoG股东将在其后一周即4月11日就收购后者事宜进行投票。
因此,五矿资源要想在上述并购中真正掌握主动权,还必须迫使EquinoG作出相应改变。
伊奎诺克斯矿业公司拒绝中国五矿发起的敌意收购,认为中国五矿的时机选择是“明显的机会主义”,目的在于挫败伊奎诺克斯矿业对另一家矿业公司伦丁矿业公司的收购。
该公司考虑到公司的潜力,特别是铜矿股价的上升,认为公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中国企业在海外发起的最大规模的敌意收购,有几个信号值得关注:
1、这一收购明确了中国政府对于国有企业在海外资源和能源领域,继续进行大规模收购的支持。
自20GG年以来,中国央企海外收购与投资成为一股浪潮,交易规模越来越大。
可是仔细审视这些交易,不乏投资目的不清、决策失误的交易,比较典型者包括中投、中钢等,中铝对于力拓上百亿美元的投资也存在争议。
过去一年里,不断有资本市场人士询问,是否中国政府在有意放缓央企海外投资的节奏。
此次中国五矿这一举动,表明中国央企的海外收购并未止步;因为中国五矿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收购资金除了自有资金外,其余都来自中资银行的支持。
2、从中可以看到,五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学习过程。
20GG年,中国五矿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诺兰达,尽管功败垂成,却可以被视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收购的开端。
对比今昔,可以比较明确看到其中的变化:从央企中国五矿到以香港上市公司五矿资源作为收购平台,从中国面孔的管理者变成以外国CEO出面,使得中国五矿至少在外表上,可以被国际市场上接受为一个游戏者。
具体到交易本身,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吸取以往的教训。
比如此次收购对象伊奎诺克斯矿业有限公司,尽管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地上市,资产却并不在澳大利亚,这使得收购通过加澳两国审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此前,在中石化、中金岭南(20.71,-0.69,-3.22%)的一些海外收购交易中,亦有类似的作法。
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收购的重要风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