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学.科.网
论述“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赏析第二部分
1.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秋风叶落的季节。
2.作者为什么要拿 “高树”和“高木”进行对比?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艺术特征之一——“木”被钟爱的第一个 原因。
原因。
论述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赏析第三部分
“木叶”是古代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其实诗人们钟 爱的是“木”这一意象所暗示出来的“木”的全部的艺 术特征。
林庚先生认为,“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 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 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暗含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颗璀 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光彩。在 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 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折 柳”、“蟋蟀”等表示赠别的意象,常可见于赠别 类诗歌中。文中“木叶”如此。本课,我们了解了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领会了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
355
22 7
为 11,3
密率为 ,并且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 这一成就,使中国在圆周率的计 算方面在世界领先1000年。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计算方面的革命, 的
小数点后面的精确数字越来越多。
到2002年,圆周率已经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 12411亿位。
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觉,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收集其他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