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 格式:ppt
- 大小:5.68 MB
- 文档页数:53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目标】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重难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知识概述】1、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基本历史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要通过中外各方面对比分析巨变原因。
经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外资企业出现。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加深,也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901)【阶段特征】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这一阶段,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两大矛盾中,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政治:西方列强从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过渡。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清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成为列强工具,镇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先后开展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思想: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专题三、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三、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容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自由化、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化的两大任务和目标1、反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2、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和国家繁荣富强。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知识梳理】【阶段特征】——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一、经济: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步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二、思想文化:1、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2、社会生活:开始出现西化,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3、教育: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教育——开始近代化三、政治:1、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3、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四、对外:闭关锁国的局面被逐渐打破,中国被迫对外开放。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五、军事: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走向近代化重点透析—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对西方:①增强了西方国家经济力量,提升对外扩张的能力。
②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普遍确立并、扩展和不断完善。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工人阶级形成并壮大,导致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对中国:①外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开始沦为——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②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逐渐出现,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知识梳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1、服饰:中山装2、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社交礼仪和称呼;西方节日。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店铺。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涉及的教材】必修一2③;必修二2②、4①②③必修三4②选修四毛泽东【阶段特征】1927年开始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化艰难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基本线索】本阶段是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同时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的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有所发展的十年,推动了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同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知识框架】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本阶段内容包括自1927年的南昌起义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前十年左右的历史内容。
大革命失败后,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他们曾一度控制中国,随着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逐渐激化,美国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
这样,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的民族战争提到首要地位。
1、美、日关系及对华政策在国共对峙时期,美国和日本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美国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
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美国对日本侵华奉行绥靖政策。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练习: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第四讲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表达在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红军长征的胜利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2.“1932年初,开始筹备纸币的印刷、设计和绘制图案;收购雪花皮制造钞票纸;从白区购进油墨及其他材料,用已有的几架石印机印刷,于1932年7月间开始发行。
票面主要是一元的,也印了几种‘角’与‘分’的辅币。
发行之初充分兑换现洋,信用好、推行顺利。
从1933年起,供兑换的现洋日益缺少,不得不开始限兑,以至完全停兑。
”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A、国民政府统一币制运动B、官僚资本掠夺社会财富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货币发行D、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以下关于右图所示票据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红军反“围剿”斗争期间借粮的凭证B、南京国民政府向百姓征粮的票据C、陕甘宁边区政府向群众借粮的收据D、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发放给居民的粮票4.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A 、社会上层青年为国家民族贡献抗日力量B 、美国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日C 、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D 、国民政府做了抗日国防准备5.(2018·江苏)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
……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表达的施政设想是A 、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B 、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C 、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D 、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6.(2018·江苏)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专题四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四讲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真题演练】1.《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2.“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3.《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5.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6.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大捷,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武汉会战等,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A.①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③⑤7、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