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经济学:媒介产品的经济分析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52
第六章媒介与经济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不过对于一般行业来说,经济属性可以在企业内部充分放大,其社会属性可由社会通过法律的方式来调整管理。
比如一个生产食品的企业,其实也有它的社会属性,就是不能生产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东西,只要你的产品符合国家的标准,通过了质量检验,就可以生产。
但传媒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没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媒介:商品还是公共物品?一、媒介与媒介产品的特性关于媒介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争论使媒介永远生存在这二者的动态平衡当中。
正是对这两个属性的不同倾向决定了我们对媒介所有权的态度。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我们非常强调媒介的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媒介应该是公营的事业,是国有的。
其特征是:公共媒介——非盈利组织以资助为支撑。
主要承载公共性(政府干预,intervention),在道言道。
到现在,我们在说媒介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要求它有经济属性,这就要求其能作为一个单位获得盈利。
所以没接又有商业面孔,其特征以以盈利为支撑,承载公共性,与信息、娱乐产业捆绑,在商言商。
通过分析媒介的两张面孔(公共、商业)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媒介具有商品属性。
2、媒介本质上是公共物品。
何谓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家将人们日常消费的物品分为两类: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那么,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区分标准是什么?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理论:私人产品在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可分的,而公共产品在人们之间是不可分的。
因而区分这两类物品的标准是:物品在消费上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换句话说,公共产品具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消费中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中的非竞争性。
其一,消费的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与排他性相对应的。
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支付了某一物品的价格,就取得了这一物品的所有权,从而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同一物品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能完整地购买其消费权的产品,都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