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力学1 灌溉用水量
- 格式:pdf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87
第四章渠道灌溉系统§1灌排渠系规划布置灌溉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并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
按输水方式的不同可分渠道灌溉系统和管道灌溉系统两大类。
本章介绍渠道灌溉系统。
管道灌溉系统将在第五章中介绍。
一、灌排渠系的组成及布置原则(一)灌排渠系的组成1、灌溉系统:(1)渠首工程(2)灌溉渠道:干、支、斗、农渠等固定渠道(3)渠系建筑物(4)田间渠系工程:毛渠(临时渠道)、灌水沟哇等2、排水系统(1)田间排水工程:毛沟、腰沟、墙沟等(2)排水沟:干、支、斗、农沟(3)排水建筑物:排水闸、涵、站等(4)排水容泄区:大江、大湖、大海等(二)灌排渠系的布置的原则(1)满足作物灌排要求。
1)渠道应布置有高处,排水沟应布置在低处。
2)渠道和排水沟的长度和间距应当适宜,保证灌得上排得出。
(2)灌溉渠道必须与排水沟统一规划布置在规划布置渠道时,必须同时考虑到排水沟的位置,在平原地区、圩区,渠道一般要服从排水沟布置(因为在平原地区,排水问题更为突出)。
(3)安全可靠如渠道要避免深挖高填,山丘区渠系上方必须修撇洪沟(截洪沟)。
(4)经济合理渠道要尽量短直,以减少土方量;要尽量减少压占耕地;排水沟要尽量利用天然河道。
(5)便于管理便于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布置时要考虑行政区划;也要考虑机耕方便;建筑物尽量联合修建,形成枢纽,以便于管理。
(6)综合利用如渠道落差较大可布置水电站,较大的渠道或排水沟要考虑通航,水产养殖等。
二、丘陵山区灌排渠系的规划布置山丘区的水利特点是:排水比较通畅,但干旱问题比较突出。
在山丘区虽然可以修建水库塘坝蓄水灌溉,但是由于其蓄水能力有限,因此干旱问题是山丘区的主要水利问题。
因此山丘区灌排渠系的布置,以灌渠道布置为重点。
山丘灌溉渠道布置的关键是布置干渠。
(一)干渠的两种布置形式(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2)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二)支、斗、农渠布置支渠垂直于干渠,其间距由地形条件决定。
斗渠间距一般为:400〜800m农渠间距一般为:100〜200m两种布置形式:(1)灌排相邻适用于单一坡向地形(2)灌排相间适用于平坦,或有微起伏能渠道建筑物规划布置渠系建筑物指与渠道或排水沟配套的水闸、涵洞、桥梁、渡槽、倒虹吸、跌水、陡坡等建筑物。
农业灌溉节水量计算
农业灌溉节水量的计算涉及多个因素,包括作物类型、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灌溉系统的效率等。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回答
这个问题。
首先,灌溉节水量的计算可以从作物需水量的角度来考虑。
作
物的需水量取决于作物的种类、生长阶段、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参考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期需水量系数来计算
作物的实际需水量。
然后,根据灌溉系统的效率和土壤水分持续利
用率,计算出实际需要灌溉的水量。
其次,灌溉节水量的计算也可以从灌溉系统效率的角度来考虑。
不同类型的灌溉系统(例如喷灌、滴灌、渗灌等)其水分利用效率
各不相同。
通过对比不同灌溉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可以计算出采
用高效灌溉系统相对于传统灌溉系统所节约的水量。
另外,还可以从土壤水分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灌溉节水量的计算。
合理的土壤水分管理可以通过科学施肥、覆盖和改良土壤等措施来
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从而节约灌溉水量。
最后,灌溉节水量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到灌溉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计算灌溉节水量时,需要综合考虑灌溉水源的可利用量和保护水
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合理的节水目标和措施。
综上所述,农业灌溉节水量的计算涉及多个因素,需要综合考
虑作物需水量、灌溉系统效率、土壤水分管理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措施。
农田灌溉用水量计算
灌溉用水量的大小及其在多年和年内的变化情况,与灌区内的气象、土壤、作物种植情况、渠系工程质量、灌水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采用下列方法推求:(1)直接推算法:于任何一种作物,在典型年的灌溉制度、灌溉面积确定后,便可推算出各次灌水的净灌溉用水量、毛灌溉用水量以及全灌区整个灌溉季节的灌溉用水量等。
某种作物某次灌水的净灌溉用水量为此作物该次灌水定额与其灌水面积的乘积。
某种作物某次灌水的毛灌溉用水量为此作物该次净灌溉用水量除以灌溉水利用系数。
全灌区一个时段的净灌溉用水量为同期灌水的各种作物的净灌溉用水量之和。
(2)间接推算法:全灌区整个灌溉季节的灌溉用水量也可通过综合净灌溉定额(参见综合灌溉定额)间接推求。
全灌区某个时段的毛灌溉用水量为该时段全灌区的净灌溉用水量除以灌溉水利用系数。
对于大型灌区,若灌区内不同部位的气候、土壤、作物组成等存在明甚差异,可先将灌区分成若干个子区,分区计算灌溉用水量,然后总计成全灌区的灌溉用水量。
在用长系列法进行大中型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编制管理运行计划时,往往要用到多年的灌溉用水量系列,这时,可根据历年的灌溉制度,用上述两种方法之一逐年推求灌溉用水量。
多年灌溉用水量系列还可用于推求年灌溉用水量频率曲线及按灌溉设计保证率选取灌溉设计典型年。
灌溉用水量名词解释在灌溉领域,有一些关键的用水量名词,它们用于描述和量化灌溉系统中水的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灌溉用水量名词的解释:* 灌溉深度(Irrigation Depth):指每次灌溉中在单位面积上应用的水量,通常以毫米或英寸为单位。
灌溉深度是衡量灌溉效果和水的渗透深度的重要指标。
* 灌溉强度(Irrigation Intensity):表示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应用的水量,通常以毫米/小时或英寸/小时为单位。
灌溉强度用于确定灌溉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水分的输送速率。
* 灌溉水量(Irrigation Water Volume):是指灌溉系统中用于灌溉的总水量,通常以立方米、升、或加仑为单位。
它是评估灌溉系统整体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关键参数。
* 灌溉频率(Irrigation Frequency):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灌溉的次数。
灌溉频率的设置会受到土壤类型、植物需水量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 作物系数(Crop Coefficient):是一种无量纲系数,表示实际作物蒸腾和参考作物蒸腾之间的比值。
作物系数用于调整植物对水分需求的估算,以更好地确定灌溉量。
* 灌溉效率(Irrigation Efficiency):衡量灌溉系统将用水量转化为有效植物生长的能力。
高效的灌溉系统应能最大程度减少水分的浪费。
* 蓄水层(Root Zone):植物根系所占据的土壤层,灌溉应该使得这个区域得到适量的水分。
了解蓄水层对于制定合适的灌溉计划至关重要。
这些名词和概念在设计和管理灌溉系统、保护水资源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灌溉专业人员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这些指标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