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
- 格式:ppt
- 大小:6.88 MB
- 文档页数:44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他是20世纪视觉艺术方面最有独创性、最全面、最强有力的人物。
他的一生画风多变,从忧郁的蓝色到多情的玫瑰色,再变回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成超现实主义,他的每一次风格变化都引起画坛一片惊奇,他也都取得成功。
他的作品对西方的艺术流派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马拉加一位图画教师的妻子产下一个浑身青紫的男婴,助产士以为这是个死胎,便撂在桌子上忙着照料产妇去了。
幸亏他的叔叔,当地有名的布拉斯科医生及时赶到,他经验丰富,判定婴儿并没死去,便立即着手抢救。
过了好一阵子,婴儿才脱离窒息状态,“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
这个被宣判为死婴的孩子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来到世界上不久,便显露出他与绘画艺术的天然渊源。
据说小毕加索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就是“匹兹”,毕加索好像是在向母亲索要一支铅笔,以便用它涂涂画画,小毕加索的确很早就喜欢用笔在纸上画一些纠缠不清的螺旋形。
毕加索常在父亲的画室找乐趣,一次他父亲嫌他太吵闹,给了他一张纸和一支笔,任由他胡乱涂画,可不一会,他竟完成了一幅“作品”,递给父亲,等待夸奖。
他父亲看着纸上潦乱的线条,不知是何物,小毕加索居然发音含混地告诉父亲这是一块小甜饼。
自然,小时候对毕加索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
他看到儿子对画画很有兴趣,就对他进行训练,先教他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接下来让毕加索学会吃苦,练习基本功。
毕加索常常坐在父亲的画室,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认真画画,画坏了从头再来。
他的画在父亲的指导下和靠着自己的勤奋进步很大。
毕加索6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马拉加最好的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毕加索此时对绘画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他对普通教育的反感和抵制情绪也在与日俱增。
他对学校安排的课程总是打不起精神去学,作业马马虎虎,能逃则逃,考试能躲则躲。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
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毕加索成就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毕加索成就故事毕加索(1881—1973),杰出的西班牙画家、艺术家。
他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市。
1881年10月25日黄昏,马拉加市中心的马尔塞德广场和往常一样,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人群。
一群群鸽子飞起又落下,引得市民和旅游者们纷纷赞美。
忽然,一位医生急匆匆地从广场穿过,惊得正在觅食的鸽子“轰”地一声飞上天空。
医生是急着去接生的。
显然这是个不愿意顺顺当当地来到人间的小生命。
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孩子终于安全降生,发出了洪亮的哭声。
这是当晚的11点15分。
婴儿的父亲是一所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名叫唐?若塞?路易斯?柏拉斯哥,当年31岁;母亲叫多妮亚?玛丽亚?毕加索?瑜?洛佩兹,26岁。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孩子出生第三天,父母给儿子取了名字——巴柏罗?路易斯?毕加索。
让儿子姓母姓是父亲的主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姓在西班牙太普通了,所以在孩子的姓中又加上了母亲的姓:毕加索。
这就是响彻世界的画坛巨子毕加索名字的由来。
毕加索在母亲的辛勤抚育下幸福成长。
母亲是犹太血统的意大利人,生于美丽的热那亚,后随其父母迁移到西班牙南部,一直居住在安达卢西亚山区。
母亲不但供给他乳汁,也把自己的优点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例如,那炯炯发光的黑眼睛和始终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良好心态。
相反,父亲却像大多数艺术家那样,多愁善感,甚至还有点儿神经质。
小的时候,毕加索觉得父亲挺怪的,似乎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直到长大后,他才渐渐体会到父亲那威严目光后面的关怀和温暖,也开始崇拜父亲的尊严和才气。
如果说母亲传给了毕加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那么,父亲则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他艺术细胞。
毕加索在成为画家后,曾深情地说:“每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想到父亲。
毕加索简介2008年06月21日星期六 16:21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
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
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他的作品约达六万件,仅油画一项就在万件以上。
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做到了。
父:荷西·路易兹-布拉斯科母:玛莉亚·毕加索-洛培兹1881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1888/9 7/8岁在父亲(美术教师)指导下画画。
1889 8岁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1895 14岁进入巴塞隆纳的隆哈美术学校,其父于该校任教。
入学考试是古典艺术与静物写生,依规定可有一个月时间完成,毕加索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
1896 15岁作品"初次领圣体"参加巴塞隆纳美术与工业展。
1897 16岁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
但常不去上课,比较喜欢去"普拉多美术馆"参观。
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西班牙大师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盖兹及哥雅等。
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一位图画教师的儿子,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分,在巴塞罗那艺术学校中颇有神童之风。
19岁时他来到巴黎,在那里他通常画一些以乞丐、流浪者、江湖艺术和马戏艺人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为表现主义者所喜爱。
但是他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开始研究原始艺术。
毕加索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保罗·高更(Pual Gauguin,1848-1903)的作品中学到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
但这跟较早的艺术家使用的简化视觉印象的方法有些不同(较早的艺术家是把自然的形状简化为平面图案,这种平面图案给人以平面感,缺乏立体感)。
“有没有办法既能避免这种平面性,又能使简单物体的图画不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感?”正是这个问题引导着毕加索返回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的作品。
塞尚曾在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中劝告他:“要以球形、圆锥和圆柱的观点去观察自然。
”他的意思大概是:在组成图画时,应该永远不忘那些基本实体形状。
但是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却决定遵循这个劝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称按照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样子去表现它们。
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追求它没有用处。
他们不想把一个转瞬飞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画布上。
把他们的主题画面组织得尽可能地有立体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构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我们拿一把小提琴来打比方,它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之眼里形象,跟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小提琴不同。
我们能够同时想起它的各个方面。
某些方面非常明显突出,以致我们觉得能够触摸它们;另一些方面我们会感到有些模糊。
然而这奇怪的混杂形象却是任何一张相片或任何一幅精细的绘画所能相比的,它更加接近于我们心中“真实的”小提琴。
“小提琴与葡萄”(图1)这幅静物画类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推理过程引导下创作的。
毕加索的画,毕加索名画作品全赏析,最后⼏幅看懂的都是⽼司机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在西班⽛,是当代西⽅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脚的⼥孩 《⾚脚的⼥孩》⼜名《⾚⾜姑娘》,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
画中的⼥孩是⼀个普通的邻家姑娘,她随意地坐在⼀堵墙壁前,乌⿊的⼤眼睛凝视前⽅,⾐着朴素,不太⼲净的围⼱胡乱地搭在肩上,粗糙的⼤脚显⽰出家境的贫寒。
与粗⼿⼤脚相对应的是姑娘纯净的眼神、匀称的脸庞,以及忧郁、娴静的神情。
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物正⾯坐着,却隐藏了椅⼦与地⾯的空间关系;在对⼥孩⾐裙的处理上,他利⽤光的明暗突出层次感,裙⼦颜⾊从红⾊到暗红⾊渐变起伏,使得⼆维画⾯具有了⼀种三维透视效果。
毕加索作品《阿尔及尔⼥⼈(O版)》以1.79亿美元打破艺术品拍卖纪录。
,毕加索油画《阿尔及尔⼥⼈(O版)》在纽约佳⼠得“展望过去”夜场拍卖中以1.79亿美元(折合⼈民币约11.12亿元)成交,创下了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最⾼纪录。
街上的情侣 跟⼀⽣穷困潦倒的⽂森特·凡⾼不同,毕加索的⼀⽣辉煌之⾄,他是有史以来第⼀个活着亲眼看到⾃⼰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法国⼀家报纸进⾏的⼀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的⼗个画家之⾸。
侧躺着的⼥ 拉斯维加斯·梅尼纳斯(委拉斯开兹) 沐浴 这是毕加索⽴体主义时期的作品,画⾯中⼈物没有被彻底解构,保留着具像的视觉效应。
但是,这时的画家深受⾮洲⽊雕⾯具等民间艺术品的影响,特别是在获得了宝贵的形式灵感启⽰后,潜移默化地构成了⽴体主义绘画的征兆与重要因素。
我们从画中沐浴的少⼥圆锥体的体态中,可以看到这种⽴体因素。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1973年4月8日,巴勃罗·毕加索在法国逝世。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画家,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代表作品《斗牛士》《格尔尼卡》《和平鸽》《梦》《亚威农少女》等。
毕加索反战代表作《格尔尼卡》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一个美术教师家庭,从小就展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1895年,毕加索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两年后,他又考入马德里圣费尔南美术学院学习,在这期间,其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年底毕加索到达法国的巴黎,受到了塞尚、凡高等艺术家的影响,后长期定居巴黎。
《朵拉·玛尔像》,毕加索绘,1936
1973年4月8日,92岁的毕加索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
毕加索自1900年起经常走访巴黎,到了1904年决定定居于此。
从宗教生活与文化品味向来自外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到资本主义横行的大都市,让毕加索眼界大开。
1901年,毕加索的好友卡萨吉玛斯(Carlos Casagemas)自杀了,这个忧伤的经验后来被描绘成《卡萨吉玛斯之死》。
孤独与异乡人的心境,使毕加索的绘画主题渐渐转向穷人。
他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贫困并非来自农村生活,而是某种“巴黎式的困顿”,混杂了城市边缘人与酗酒、堕落的形象。
这些阴郁的主题及色彩,使得1901至1904年这段期间的作品被称为“蓝色时期”的创作。
《男子肖像》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除了色调较为统一之外,毕加索也开始强调线条的运用,包括五官的刻画已不再具有圆润的立体感,眉毛和眼睑则直接以曲线描绘,背景墙上悬挂的画作则更明显地大量运用线条勾勒。
追问可以在帮忙写一篇毕加索画的《曼陀罗和吉他》或《格尔尼卡》的赏析吗?回答格尔尼卡赏析《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表情扭曲的呼号者、锯齿般的灯光、濒死长嘶的战马……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出无尽的阴郁与恐怖,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历史名城格尔尼卡被纳粹德国空军夷为平地,愤怒的毕加索用半年时间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作为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
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1、马拉加的童年1881年10月25日夜11时15分,离马拉加市梅尔塞德广场不远的一家医院里,唐娜•玛丽亚•毕加索•洛佩兹生下一个既没有呼吸也不会蠕动的瘦弱男孩。
唐娜•玛丽亚的丈夫唐•何塞•路易斯•布拉斯克和其他亲朋看到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浑身青紫,便对他不再抱有生存的希望。
但是,何塞的弟弟萨尔瓦多——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并不灰心。
他俯下身子,吸足一口雪茄,对准婴儿的鼻孔吹了进去,雪茄的烟雾顿时创造了奇迹,孩子活了过来。
名家名画赏析之一毕加索:《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玛尔》今天与大家共同赏析的现代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与西班牙,父亲是美术教师,曾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他是二十世纪最享盛名,创作数量最多的艺术家;更是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约达六万件,涉及绘画、雕塑、陶艺、舞台背景等不同的领域,其中绘画作品近37000件,风格丰富多样,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其代表作是《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玛尔》编排在第三册《会变的线条》一课中。
这是画家在1935年在巴黎认识朵拉·玛尔以后创作的,此时的朵拉·作品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立体主义风格。
结合教材编排的意图,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赏析感受画家的风格和画家对线条的艺术语言的灵活运用。
一、通过对作品中人物脸部的观察,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特点---就是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觉形象结合在画中的同一形象上。
比如说画中画的明明是朵拉玛尔的侧面的脸的轮廓,可在里面却添加了正面脸才有的双鼻孔,两只眼睛(一只是正面的形象,一只是侧面的形象)。
二、对作品中线条的观察,了解线的曲直、疏密、粗细变化,感受画家对线的纯熟使用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作品及赏析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某横97厘米私人藏创作《梦》之前,47 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
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
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
色彩也极其单纯。
《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生命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97某横129厘米克里夫兰博物馆藏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
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画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
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
男子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画家自己,作品完成时却已变成好友卡洛斯·卡萨赫马斯的形象。
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失恋自杀身亡。
毕加索一直怀念这位因失恋而自杀的好友,所以在画面上将他描绘为爱情的象征,右边那对母子则是母性的象征。
画面上还有两幅作品,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两幅画,由两人到一人,刻画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人们,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
毕加索和他的画毕加索(1881~1973)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下面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供你欣赏。
一、蓝色时期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
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
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
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
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
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1、熨烫衣服的女人2、两姐妹3、一个盲人的早餐4、悲剧二、玫瑰红时期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
毕加索的简介毕加索是西班牙当代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列为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毕加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毕加索的简介巴伯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
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毕加索的生平是怎样在毕加索3岁的时候,他失去了母爱加上接踵而来的地震,使小毕加索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那个时期的毕加索极其敏感,脆弱,害怕与孤独,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毕加索自幼聪颖,对艺术有着非凡的见解,经常有一些使大人们吃惊的“创作”。
那些奇思妙想的构图,搭配均匀的色彩展现了他超常的天赋。
毕加索的父亲在结婚以前是放荡不羁的青年,总是喜欢尝试各种极限运动,由于各种因素后来决定画画,并成为一名美术教师,毕加索也许是继承了父亲放荡不羁的性格和画画的基因。
在父亲的引导下,13岁的时候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赤脚的女孩》,16岁参加画展,当年又考进了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
但是毕加索不喜欢学院里那种沉闷的气氛,因此一年后自己退学了,这实际上是毕加索初次叛逆的表现。
19岁的时候毕加索回到巴黎,深受梵高、高更等艺术家的影响,同时也学习西班牙的一些著名画家的画风。
在1900年到1904年,毕加索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创作的环境,开始他的艺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