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埃及》教案湘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59.74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地理湘教版埃及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开罗等基本信息。
2.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并探讨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和旅游业。
3. 让学生了解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4. 让学生收集并整理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 让学生了解埃及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1. 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 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和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3. 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教学过程及方法】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看埃及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对埃及的兴趣。
2. 向学生简要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埃及的首都是哪个城市。
2.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并探讨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和旅游业。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埃及的棉花种植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2. 讲解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和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收集并整理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让学生了解埃及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埃及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埃及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对埃及历史遗迹和世界文化贡献的了解。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埃及》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埃及》主要介绍了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等方面。
本节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展现了埃及的独特魅力,旨在激发学生对埃及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异国他乡的地理文化充满向往。
但学生对于埃及的了解相对有限,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等基本情况,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等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等基本情况。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埃及的特点和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和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埃及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埃及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3.小组合作工具:纸、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埃及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埃及会有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2.呈现(10分钟)呈现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等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埃及。
七年级地理下册《 8.2 埃及》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8.2课《埃及》介绍了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埃及作为一个遥远的国家,学生对其了解程度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埃及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状况等基本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状况;2.难点:埃及地理特点对人文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案例教学法:以埃及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3.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埃及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埃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针对埃及的地理特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例如:埃及为何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埃及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等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对埃及地理特点的回顾,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湘教版七下地理8.2埃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8.2埃及教学设计,主要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节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埃及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埃及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会分析埃及的特点,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地理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
2.难点:埃及的地理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埃及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埃及的地理特点为例,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埃及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埃及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突出埃及的地理特点。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埃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埃及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埃及的地理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埃及的地图、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埃及的特点。
同时,讲解埃及的经济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埃及的地理特征,每组选取一个特点进行展示。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埃及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埃及的地理特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埃及》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埃及》主要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状况以及埃及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等。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埃及作为一个遥远的国家,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埃及的认知框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状况等基本知识;了解埃及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埃及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状况。
3.埃及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埃及的图片、地图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埃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以埃及与中国为例,让学生了解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观。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关于埃及的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埃及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埃及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埃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埃及的图片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埃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埃及的经济状况,如农业、旅游业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埃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埃及》的内容包括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埃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对非洲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非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埃及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埃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埃及与中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非洲地区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埃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特点。
2.埃及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宗教等。
3.埃及的经济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图片教学法: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埃及的人文环境。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埃及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埃及的经济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埃及的相关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准备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埃及与中国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3.操练(10分钟)针对埃及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埃及的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埃及的发展前景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空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二节埃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八章第二节《埃及》主要介绍了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非洲地理知识的拓展,通过对埃及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非洲的一个国家,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教材以文字描述、图片展示和活动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埃及的特点,理解埃及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非洲大陆的基本地理知识,对非洲的国家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埃及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
学生对于图片、视频等形式的资料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埃及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经济发展。
2.难点:埃及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问题,准备好讨论话题。
3.安排好课堂活动,准备好奖品等激励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埃及的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埃及,激发学习兴趣。
如金字塔、尼罗河、撒哈拉沙漠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经济发展。
让学生对埃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埃及的经济发展与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埃及的人文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湘教版七下第八章第2节《埃及》教案
活动:“慧眼识图”——找位置
1.读图8-13,找出红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尼罗河、开罗、西奈半岛以及埃及的陆上邻国。
2.依据地图描述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
3.说一说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总结: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与地中海,联结大西洋与印度洋,是扼守欧、亚、非三洲的主要国际航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播放视频:苏伊士运河的“前世”和“今生”
4.说一说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出示地图
总结:埃及是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非洲国家,既是亚、非之间的陆路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5.阅读课文说一说埃及的面积和居民的基本概况。
出示:开罗——非洲最大的城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出示问题和相关地图,自主学习:1.埃及的工业规模居非洲第几位?。
湘教版初中地理埃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开罗。
(2)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埃及的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探讨该国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以及旅游业。
(3)阐述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关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了解埃及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遗迹以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埃及的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激发学生对埃及金字塔等历史遗迹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
2. 教学难点:(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埃及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提问:你们知道埃及的首都是哪里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埃及的首都开罗。
(2)让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埃及的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探讨该国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以及旅游业。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埃及的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案例分析:(1)介绍埃及的苏伊士运河,阐述其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分析埃及的历史遗迹以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埃及的古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七年级地理下册《埃及》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2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3埃及传统的出口商品(长绒棉)和现代重要经济支柱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坝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2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用具:埃及教学、挂图、地图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在古代许多帝王为了在死后能够保存完整的尸体从而获得永生,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从登基的第一天起,
便大肆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实际上就是他们的陵墓,同时还要放置很多奇珍异宝,我国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在各式各样的陵墓中,有一种建得很特别(展示金字塔景观图),它们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狭窄,直到塔顶,从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们汉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国一般称其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字塔之国——埃及。
二、讲授研讨新:(展示地图册)埃及的地理位置(提问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个方位?
(2)苏伊士运河是那两个大洲的分界线?(3)埃及在亚洲境内的领土叫什么?(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简要总结)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个地跨非亚两大洲的国家,北回归线横穿其南部。
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经济和文化最发达、交通位置最重要、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
(观察地图册找)苏伊士运河(提问)(1)苏伊士运河位于哪里?它沟通了哪两个海?(2)为什么在这里开凿运河?
(3)在运河未开凿前,从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条航线?(4)这两条航线相比较,走苏伊士运河可缩短多少航程?
(简要总结)为了提高运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对运河进行了加深拓宽的改造,并于196年将运河所有权收归国
有,从而成为目前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讲解)埃及具有临近波斯湾有利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前往西亚产油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支援了这些国家石油的开发,[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一、地跨两洲的国家,第三节,一、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二、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近国家教案
(引导学生读文了解运河开凿的历史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所进行的斗争史)
(观察地图册)埃及的地形
(复习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称是什么?
(承转)(内阅读)尼罗河的风光
(学生简要了解)
(观察地图册)尼罗河流域图
(提问)
(1)尼罗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罗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尼罗
河进入埃及后,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简要总结)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注意强调长河与大河概念的区别),起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进入埃及后流经沙漠地区,没有任何支流汇入。
(讲述)尼罗河在广阔的沙漠地带浩浩荡荡穿行100千米,形成了一条1-2千米的绿色走廊,古代和现代埃及的文明进步与生产发展都与尼罗河有关。
(演示)尼罗河的泛滥
(讲解)尼罗河每年都会定期泛滥,在古代人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人们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巧妙的发展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展示)阿斯旺大坝
(提问)1人们修建阿斯旺大坝的目的是什么?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对埃及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注意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弊应讲清,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归纳总结)(利用演示)
(承转)埃及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和汗水,不仅充分利用了尼罗河,而且在近代还开凿了闻名于世的苏伊士运河。
(利用演示)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说说埃及的名胜古迹后教师总结,完成练习。
(承转提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单靠一两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呢?(展示)埃及重要的经济支柱
(讲解)埃及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沿岸风光、沙漠奇景。
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因而旅游业已成为埃及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承转)在前几节里,我们已学到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埃及作为它的一部分,石油资源也非常丰富。
(展示)展示埃及石油产区
(讲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开采量和出口量增长很快,石油收入现已跃居各经济部门首位。
(讲解)埃及具有临近波斯湾有利的地理位置,及众多的人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埃及劳务输出提供了有利条。
近年来前往西亚产油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支援了这些国家石油的开发,同时也给埃及带来了大量的侨汇收入。
[总结]埃及是北非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石油、运河、侨汇、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过了传统出口商品棉花,而
成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
埃及根据本国国情,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结束,复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