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
- 格式:pptx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33
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是学生在掌握了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后,对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语文现象,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语文在媒体传播中的作用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语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语文与生活关系不大,对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
2.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文章等教学资源,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方便展示案例和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语文现象,如广告、标语、包装等。
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语文现象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的语文生活》。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几个生活中的案例,如购物时的促销广告、新闻报道中的语文应用等。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是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
新教材七下册“我的语文生活”就落实了这个要求。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生活,心中会有一个疑问——学的知识是否有用。
关于这个疑问,我们要重视,并合理引导。
因为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只有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用到,学生才会自觉克服厌学情绪,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初一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安排在最后,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的语文生活),算是对这一年的一个总结,也算是对今后语文学习的一个引领,承上启下,让语文深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
让学生感到:生活与语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可学习。
所以,本次综合性学习非常重要,初一一年的语文学习,这最后的一笔是“画龙点睛”教材分析《我的语文生活》隶属于人教版(六三制)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本次综合性学习以观察、实践和积累为主要活动方式,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让学生懂得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本活动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的校外实践的引导,在实践中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
难点是广告的创作。
本活动课,前期课外实践过程要早安排,最好提前一周安排,让学生利用课外进行实践,尤其是周末,有组织的进行团队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收集、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生的一个汇报过程,在汇报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共同学习。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觉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培养观察生活中语文现象的习惯,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2.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敏锐地发现日常生活中不规范的用字现象,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习惯。
3.感受广告词、对联的语言魅力,了解广告词、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写广告词和对联,培养审美情趣及对资料的梳理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敏锐地发现日常生活中不规范的用字现象,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习惯。
2.感受广告词、对联的语言魅力,了解广告词、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写广告词和对联,培养审美情趣及对资料的梳理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广告词、对联的语言魅力,了解广告词、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写广告词和对联,培养审美情趣及对资料的梳理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水平如镜的湖泊,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美妙绝伦的音乐,让人陶醉其中。
语文,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随风散落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生活处处皆语文。
她能纳百川,化作空气,一点点地渗入我们的生活。
门店的招牌,街上的广告,寓居的门对,全都充斥着语文气息。
今天,让我们走进综合性学习,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语文的影子。
设计意图:用排比句导入,展示生活中的语文,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活动展示(教师明确注意事项:命名缘由切合;色彩搭配恰当;文化内涵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招牌有了切身的体验,有利于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引入到活动深处、语文深处、生活深处。
过渡:其实招牌就是“凝练版”的广告,提起广告,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下面就请大家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广告词吧!(二)我来写广告词1.成果展示:(1)各小组选派一名成员上台,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广告词,并尝试赏析。
①闻香知好茶。
【赏析】一个“闻”字不仅写出了品茶的一种方式,还告诉人们这个品牌的茶叶,茶好,味道也香。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包括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知识的应用、语文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语文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语文与生活关系不大,缺乏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实际的语文应用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生活相关的语文应用案例,用于课堂上分析讨论。
2.设计贴近生活的语文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3.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如路标、广告语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语文现象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与生活相关的语文应用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语文的作用。
例如,提供一个生活中的语文案例,如一篇产品说明书,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文知识。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语文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案一、学情分析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初中语文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了解到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包括课外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同学们随处可见大街上的招牌、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各种广告、门口的对联,但是对于如何鉴赏和评价这些,还是困难的。
课堂上的语文课本学习,有时会让同学们感到压力较大,而生活中的学习较为丰富有趣,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尝试学习鉴赏广告词、网络语言等,可以提升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把语文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驾驭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活动实践来学习语文,感悟生活处处是语文的道理。
3.激发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生活中语文现象的习惯,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谈谈最新了解的网络语言。
示例:2019年12月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都能看得见语文,听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语文在一点点地渗入我们的生活,书本上、电视上、报纸上满是汉字。
今天这节课我们组织活动,从网络语言、招牌、广告词中感受语文,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
第二板块【网络语言学习语文】·请负责收集网络语言的小组上台组织活动。
一、将网络语言组搜集的网络语言逐条展示出来;二、请同学们探讨网络词语的意思;三、小组同学进一步解析。
示例:“14亿护旗手”面对有暴徒把国旗丢进海中的暴行,央视新闻当天发布微博话题“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并置顶,网友们纷纷留言、刷屏转发,表达热爱祖国、护卫国旗的真挚感情。
综合性活动:我的语文生活-----石桥二中马显峰活动目标:1. 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
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探讨招牌广告、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形成从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
3.通过综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要有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4.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习惯,逐步建立“ 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博大,能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活动难点:学会欣赏好的广告语和对联活动建议:以学生观察和积累为主要方式,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活动流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语文吗?(生。
)想学好语文吗?(生。
)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学好语文的心得:要想学好语文,不仅在课本中学习,还要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当我们漫步校园时看到的标语;走街窜巷时看到的宣传文字;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机那扑面而来的广告。
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博大。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活动流程:此次活动共三个驿站首先来到我们的起点站:校园大看台1.交流我们关注的校园文字校园流行语校园标语网络流行语(小结:)2.老师将收集的一些时髦用语PPT投放,与学生共同交流3.讨论:对于这些网络用语,你觉得在作文中运用好不好?学生交流作答后,教师给出建议。
(温馨提示:这种流行的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
在平时生活中或上网时偶尔用用可以,但在作文里尽量避免使用。
)第二站:社会大观园1.生活中错别字现象时常发生,常常闹出笑话,令人尴尬。
前不久听到这样一则:一小伙不爱学习,进城打工,过几天,给父母发短信:爸妈,我在这里挺好的,吃的是馒头,睡的是暖坑(炕)......二老一看,当场晕倒。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材解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教科书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成为《课标》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也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评价的多向性。
使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体验感悟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语文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
社会生活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像各种书籍报刊、街上的招牌广告、门口的对联、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网络等等。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我们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理,生活中也从来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发现语文的眼睛。
本次的综合性学习目的就在于此。
下面就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来走进生活,学习语文吧。
教学目标:1、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探讨招牌广告、报刊杂志、电影、网络等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跃的语言现象,形成从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
3、把语文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驾驭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4、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生活处处有语文,留心生活,运用语文。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体会汉字的奥妙、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意蕴。
教学方法:1、分小组制订计划。
如何获得资料,寻找最亮招牌、对联,关注广告语。
2、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把搜集的招牌、广告语、对联进行分类。
3、小组分类整理,形成一个汇总表,小组分工,做好记录,注意错别字和语病,可以尝试按照招牌、广告、对联涉及的不同行业、领域的不同意义等进行分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