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机读目录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45
机读目录概述范文机读目录(MARC)是一种用于记录图书馆藏书的标准编码格式,为图书馆管理和检索图书馆藏书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MARC的发展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需要一种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目录记录格式。
MARC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MARC格式记录的优点是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因为MARC格式设计时采用了层次化的结构,使得字段和子字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和扩展。
这意味着图书馆可以自定义一些字段来记录特定的信息,以满足自己的特殊需求。
例如,一些特殊馆藏的图书馆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字段来描述这些馆藏的特殊属性。
此外,MARC格式记录还可以与其他标准和格式进行对接,实现数据的互通和共享。
例如,MARC格式记录可以转换为国际标准书号(ISBN)或国际标准编号(ISSN)格式,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唯一标识图书或期刊。
MARC格式记录也可以与其他图书馆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联机互通。
虽然MARC格式记录在图书馆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认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MARC格式记录的编写和维护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些小型图书馆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其次,MARC格式记录的结构较为复杂,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使得人们对其应用和发展的兴趣有所降低。
最后,随着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出版的兴起,MARC格式记录的适用性和效率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总体而言,MARC格式记录作为一种图书馆信息管理工具,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未来,MARC格式记录仍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以应对数字化时代和信息技术的挑战,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支持。
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介绍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和文献中心的目录编制规范,用于对书籍、文献、期刊和其他资料进行描述和索引。
机读目录的主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通过计算机检索和获取所需文献或资源,提高信息检索效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机读目录格式。
一、机读目录的结构1. 主标识符(Main Entry):即目录的主要标识符,一般是书名、文献标题或期刊名称。
主标识符可以根据不同的目录编制规则进行格式化,例如《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等。
3. 附注(Note):包括目录的附加信息和解释,例如版本信息、出版商信息、目录述评等。
4. 主题词(Subject Heading):采用图书馆的主题词汇表对目录进行主题索引,以方便用户检索。
二、机读目录的元素1. 主标识符元素(Main Entry Element):包括主标识符类型、主标识符内容和主标识符辅助信息。
主标识符类型可以是书名、文献标题、期刊名称等,主标识符内容是具体的书名或标题,主标识符辅助信息包括出版年份、出版地等。
3. 附注元素(Note Element):主要包括附注内容和附注类型,附注内容是目录的附加信息,附注类型可以是版本信息、出版商信息、目录述评等。
4. 主题词元素(Subject Heading Element):包括主题词类型和主题词内容。
主题词类型是指采用的主题词汇表,主题词内容是具体的主题词。
三、机读目录的编写和应用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的编写和应用可通过专门的目录编写软件来实现,例如“图书馆国家联网工程”采用的“图书目录分析处理系统(AMIS)”。
这种软件支持目录编写人员进行目录的格式化和输入,同时也支持系统用户进行检索和查询。
机读目录的应用可以通过网络或图书馆内部检索系统进行,用户可以根据主标识符、个别标识符或主题词等进行检索,从而找到所需的文献或资源。
机读目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文献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知识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学概要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历史是发展的,孔子就是他的门生的“献”,而其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论语》,对后代的学者来说,又成了“文”。
因此,“文”和“献”又不是对立的,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而作为孔子,最初对于文献的要求,是出于要了解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典章制度,远的是古代,近的是现代、当代,总之可认为是历史。
因此“文献”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
今天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我们可以认为是这个词向偏义词方向演化,但我们却不能不知道它本来的含义。
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当代人物传》。
这个“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2)清代有位学者李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耆,老也。
献,人物。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如上所说,文献包含着所有历史资料。
一那么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
文献学的范围是什么呢?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文献编目基础知识文献编目基础知识主讲人石春耘顾蔷芬第一部分:概述第二部分:文献编目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和基本概念第三部分:我馆文献编目工作概况第四部分:汇文系统编目模块功能简介第五部分:CNMARC格式著录标准和规则第一部分:概述1文献机构的目录职能:1.1目录的揭示职能和检索职能:目录的职能主要是对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征描述,通过完整的著录来实现,(传统编目工作主要产生题名、责任者、主题、分类四大款目)为读者提供文献的目录,以揭示馆藏内容。
1.2目录的宣传职能和和识别职能1.3目录的管理、交流职能和情报、参考职能:2 文献编目的发展及现状2.1文献编目、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和信息资源编目:对大量馆藏实体信息资源进行整理、整序和整合的工作,被称为"文献编目",但对于大量非馆藏网络信息资源,同样也存在一个整理、整序和整合的工作,所以我们将这两大部分的编目工作统称为信息资源编目。
2.2文献编目现状:20世纪下半期,西方的信息资源编目工作已由跨国化、统一化、手工化、进入到国际化、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
在我国近三十年,文献编目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部分地区的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已完成了标准化、自动化的进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逐步成为现实,开展的网上联合编目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馆2000年上了"汇文"系统,2002年正式申请成为CALIS的成员馆,实现了联机合作编目。
3 网络信息资源编目与发展3.1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现状3.2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知识简介DC简介:采用DC格式作为网络信息资源描述工具1995年OCLC和NCSA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编目格式Dublin Core,即都柏林核心,简称DC,DC的创建思想是使用简单的标识集合来描述网络信息资源,所包括的三个大类十五个要素可基本揭示信息资源的特征。
第一大类为描述资源内容的要素;第二大类为描述知识产权的要素;第三大类为描述资源外部属性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