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知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民风民俗知识点民风民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道德、家庭、艺术等方面,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在八年级中学生学习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时,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民风民俗知识点。
1. 节日习俗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民俗活动。
比如春节,人们要逛庙会、放烟花、吃年夜饭、贴春联等,这些活动代表了人们的喜庆、祈福之心。
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崇尚。
清明节,要烧纸钱、扫墓等,代表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
2. 文化艺术民俗艺术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
比如民间舞蹈、龙狮舞、木偶戏、皮影戏、布袋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如音乐、舞蹈、唱词、布景、服装等,表现了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3. 风俗习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比如中国人结婚时要喝酒、压箱底、穿红礼服等,还要拜堂、拜祖先;日本人在结婚时要穿和服、嘴唇上涂红等,还要参拜神社。
此外,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比如北方人过年要吃饺子、南方人要吃年糕;北方人过冬要喝热酒、南方人则喝热茶。
4. 社会生活民风民俗还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
比如文化村落、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民俗特色的机会。
此外,还有着一些社交活动,如结伴而行、各种聚会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促进社会的和谐。
总之,民风民俗是一个极为广泛的且包含多个方面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无论在生产生活还是文化艺术上,民俗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需要加强民风民俗方面的接触,认真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风民俗知识点总结民风民俗是指某个地区、民族或社会群体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行为。
它反映了这个地方或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特点,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风民俗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民风民俗的知识点,以增进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一、概述民风民俗的概念和特点1. 民风民俗的概念民风民俗是指某一地域或民族的习俗,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种种。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是生活在这个地方或族群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模式和文化传统。
2. 民风民俗的特点(1)多样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有着各自独特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2)传承性:民风民俗是长期形成的,代代相传,是一个民族或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感情性:民风民俗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对传统、对家乡的热爱和情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载体。
二、民风民俗的分类1. 基于地域差异的分类:(1)不同国家的民俗: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
(2)不同地域的民俗:中国的各个省份、市县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川西的藏族民俗、云南的傣族民俗、江南的水乡民俗等。
2. 基于宗教信仰的分类:(1)基督教民俗:圣诞节、复活节等。
(2)佛教民俗:佛诞节、水灯节等。
(3)道教民俗:元宵节、清明节等。
3. 基于生活习惯的分类:(1)饮食习俗: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
(2)婚丧嫁娶:各地的结婚习俗、葬礼习俗等。
三、中国特色的民风民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风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传统节日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春节了。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春节北京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
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
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粤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广东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民居闽南、粤北和桂北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
民俗方面的知识点总结一、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民俗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可以理解为研究民族、民间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文化的学科。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节庆、信仰、艺术、民间故事、传统医药、建筑等各个方面。
民俗学旨在通过对这些民间习俗的研究,来了解和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民俗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民俗学通过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 社会生活的展示和反映:民间习俗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也可以看到人们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的应对方式。
3. 艺术和审美的体现:民间习俗中的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都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在民俗学的研究中,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目前,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田野调查法:民俗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实地调查来收集资料和数据。
研究者可以走访民间习俗的源发地,与人们交流,直接观察和记录各种民俗现象。
2. 档案文献法:通过查阅古籍、史料、文献等资料,来了解过去的民俗情况。
3. 口头传统调查法: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人们口头传统、民间故事和传统技艺等方面的资料。
4. 对比研究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了解它们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三、民俗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虽然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但民俗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1. 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和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发挥民俗学的作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 社会和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民间习俗可以反映出特定社会和历史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研究民俗有利于深入了解社会和历史。
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初一学习总结一、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自古以来,传统习俗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它们在我们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习俗可以看作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在现代生活中,传统习俗仍然存在。
虽然,现代社会面临巨大的变化和挑战,但许多传统习俗却仍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1.1 传统习俗的重要性传统习俗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反映了人们对问题的态度和传统价值观。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习俗更重要。
它们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也可以增加社会的凝固力。
与此同时,许多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从事某些工作前要进行祭祀,这既体现了一种文化传统,也可使人们保持工作的安全性。
1.2 现代生活的挑战虽然传统习俗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很重要,但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
在过去,出于习俗的规定,人们的生活得以有规划、有结构、和有序。
但是现代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快速,一些传统习俗随之逐渐消失。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和理性化思维比传统习俗更受人信任。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呼吁在现代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但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已经开始忘记了传统习俗的重要性。
1.3 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继承传统习俗往往是代代相传的。
如果他们被认为是需要保护的那么就需要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不论是在文化教育、美术制品、祭祀、音乐乐器甚至于在社会节日等都都可以体现。
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传统习俗的宣传、保护和继承。
以旅游业为例,政府可以将重要的地方、风景名胜区的文化传统纳入旅游胜地路线。
这样一来,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与文化习俗相关的体验将是很好的增值服务。
还有一种方法是鼓励公众学习和研究传统习俗。
当一代人能够了解和理解传统习俗时,他们将能够继承并加以发展。
二、初一学习总结2.1 学习困难作为初一学生,过渡到初中阶段可能会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量大,并且题目复杂。
单选:1.饮食的著述(齐民要术-贾思勰、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孙思邈、饮膳正要-忽思慧、随园食单-袁枚) 2.道路的类型:驿道邮路、栈道复道、人工运河、桥梁 3.节日 4.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5.婚姻形式:血缘家族、族外婚(野合而婚、公共房屋、走访婚) 6.集团结婚:1935年7.寿称:60花甲,70古稀,8.90耄耋,100期颐填空:1.首服:笼冠(魏晋南北朝),幞头(唐),通天冠(宋),顾姑冠(元),乌纱帽(明),达拉翅(清) 2.马车(轭靷式系驾法、胸带式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名词解释: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八大菜系: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主要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人们常说的“八大菜系”。
3.六礼古习: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地理五诀:风水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形法后理气,即先观察地形地貌,再确定方位,这就是所谓的“地理五诀”,地理五诀即风水的具体操作程序,即寻龙、察砂、观水、点穴和定向,实际上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五个方面。
简答: 1.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①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五路先锋----筷子、陶瓷餐具、铁锅、大豆制品及茶饮风尚的外传。
这对世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平衡膳食的优良传统和食疗学、烹调技艺走向全世界。
中国膳食平衡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起着积极的作用。
③中国特产和园艺业在海外结出硕果。
中国有不少特产,输出以后,在各地培植改良后,成为世界名产。
④温饱工程和“菜篮子工程”为第三世界提供了榜样。
各种粮食基地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保证了出口和国家储备的基本条件,这些经验对第三世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理想风水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①寻龙。
所谓“寻龙”实际上是对山脉走向,山脉的主干与分支关系的考察,即对地形的考察。
二单元2课《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知识要点
一、填空题
1.不同地区的( 气候、土壤、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而与饮食密切相关的农作物生长又深受( 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这种(区域性)的差异必然导致各地区饮食各具特点。
2.江浙等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稻谷),饮食多以(米饭)为主食。
丘陵盛产(茶叶),(饮茶)也成为江浙地区的日常习俗。
3.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以放牧(绵羊)、(牦牛)为主,(青稞)和(牛羊肉)是当地居民的主食,(酥油茶)在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
4. 陕西、山西等地的农作物以种植(麦子)为主,形成了当地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
那里有众多睇番特色的面食,如岐山的(臊子面)、凤翔的(擀面皮)等。
5. 四川、贵州等地气候(潮湿),自古有(食辣)的习俗,在川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6. 东北地区由于地处(寒温带)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
居民以(面粉)、(杂粮)和(大米)为主食。
由于(蔬菜)种植困难,当地居民还有吃(冻梨)、(冻豆腐)、(冻饺子)等习惯。
7.春节吃饺子以示(辞旧迎新)。
按古代计时法,夜里十一点至次日一点为(子时),是(旧年)与(新年)相交的时刻。
交子的交加食字旁谐音成了“饺”字。
8、民风民俗之所以能一代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是:它适应了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9.湖南、四川等地由于多山,民居一般(依山凿岩立柱架建),,俗称“吊脚楼”。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少(占土地),又(干燥通风)。
10.江南民居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显得格外重要,民居多用(木架)承重,屋脊(高),(防热通风)效果好。
11.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在大草原上建起的一种(房屋)。
由于,蒙古族人民经常要(转场放牧),因此,蒙古包的材料都是做成(装配式)式的构建,可以随意(拆装卸),便于游牧的蒙古人们(迁移)。
12、窑洞广泛分布在(山西)(陕西)等地,是在(黄土)沟上挖掘(水平洞穴)而成。
门窗(较小),以避(风沙),内多设(土炕)取暖。
13、福建西部的客家(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考虑而采取得一种(自主)式的居住形式。
土楼一般高三四层。
特点使(单体)建筑,(中轴)对称,以(厅堂)为中心,(通廊)贯穿,适合(族居),易(守)难(攻)。
14、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形式,很有名。
自(元)代就有了这种建筑。
特点是(四面围合),暗含(井)字格局。
15、人们总处在种种民风民俗(规范)之中,衣食住行等诸方面,都会受到当地习俗文化的(制约)。
16、孔庙的祭祀,通常为每年(两)次。
分别在(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
17、民风民俗对群体的每一个人释放出的是一种特有的(向心)和(凝聚力),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
的无形力量。
二、选择题
1、(B )盛产茶叶,饮茶也成为(C)地区地日常习俗。
A、平原
B、丘陵
C、江浙
D、江浙丘陵
2、麻辣,在(A )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A、川菜
B、粤菜
C、鲁菜
D、淮扬菜
3、吃“冻梨、冻饺子、冻豆腐”的是(C )地区的习俗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