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43.01 KB
- 文档页数:36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
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
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
1. 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 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 诊断
2.1诊断依据:
2.1.1病史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甑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
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 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潸泄,舌象 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 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骨氐韧 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 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 块)压痛。
2.1.4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
体;
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
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l25可增局; C反应蛋白可增局;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
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 1~2
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2.2.1.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
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
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 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输卵管卵
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
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白
如。
2.2.3. 卵巢癌 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
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 ;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
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
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诊断有困难时,可
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2.2.4. 陈旧性宫外孕多有闭经史及阴道流血,偏于患侧下腹 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粘连的包块,触痛,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 断。
2.2.5. 结核性盆腔炎 也是慢性疾病,多有其它脏器的结核史, 腹痛常为持续性,偶有闭经史,常有子宫内膜结核,腹胀,偶有 腹部包块,X线检查下腹部可见钙化灶,包块位置较慢性盆腔炎 高,腹腔镜检查活检可明确诊断。
3. 理法方药
3.1病因病机
肝郁气滞、寒湿凝滞、湿热瘀结、肝郁脾虚为冲任阻滞、胞 脉失畅的常见原因。肝气内伤,气行不畅,血行瘀阻结于胞宫, 可见肝郁气滞之象;寒湿之邪侵袭冲任、胞宫,与气血相结,血 行不畅,则寒湿凝滞;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结于冲任胞宫。经 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虚衰,可见湿热瘀结之象;脾虚之人, 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旺乘土。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留滞与 冲任、胞宫发为本病。 3.2理法方药
慢性盆腔炎的辨证分型及理法方药
(详见下页表格)
证
型 理 法 方 药
气
滞
血
瘀
型 肝气内伤,气行不 畅,血行瘀阻结丁胞 吕,发为本病。舌紫 暗,脉弦涩为气滞血 瘀之象 理气行滞,
活血化瘀 道遥舒
坤汤 柴胡12g,赤芍15 g ,白 芍12
g ,当归12 g ,茯苓 12 g,炒白术12 g ,制香 附12 g,枳壳12 g ,路 路通12 g,土不留行 15 g,皂角刺15 g ,败酱草 18 g,红滕30 g ,小茴香
6 g,制乳香6 g ,制没药 6
g ,日一剂,两次分服
寒
凝
血
瘀
证 寒湿之邪侵袭冲任、
胞宫,与气血相结, 血行不畅,发为本 病。舌暗红,脉沉迟 为寒凝血瘀之象。 温经散寒、
活血祛瘀 少腹逐
瘀汤 小回香6 g ,十姜9 g ,延 胡索9 g ,没药12 g ,当 归15 g,川写12 g,官桂
9 g ,赤芍12 g ,浦黄15 g,丹参12 g ,日一剂,两 次分服
湿
热
瘀
阻
证 湿热之余邪与气血搏 结丁冲任胞宫。经 行、劳累耗伤气血, 正气虚衰,发为本 病。舌体胖大,色 红,苔黄腻,脉弦数 活热利湿,
祛瘀散结 仙方活
命饮 白芷6 g,半夏12 g , 芯以仁30g,金银花 15 g ,赤号12
g ,当归12 g,甘草12 g ,皂角刺 12 g ,陈皮15 g ,穿山
甲12 g ,天花粉12 g ,
或滑数,亦为湿热瘀
结之象。
乳香12 g,没药12 g , 日一剂,两次分服
肝
郁
脾
虚
证 脾虚之人,情志不 畅,肝气郁滞,木旺 乘土。运化失司,聚 湿成痰,留滞与冲 任、胞吕发为本病。
舌体胖大,边有齿 痕,脉弦滑为肝郁脾 虚之象。 疏肝理脾,
化湿活血 道遥散
加减 甘草10 g,当归15 g , 茯苓15 g ,白号20g , 白术15g,柴胡10 g , 枳实10 g ,薄荷6
g , 半夏10 g ,日一剂,两次
分服
3.3其它治疗
3.3.1西医疗法:多用于急性发作期
抗生素:宜联适用药,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
青霉素G:逐日240万1000万单位,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减至
逐日80万160万单位,分次肌肉注射。
红霉素:逐日11.5g,静脉滴注,加用卡那霉素 0.5g,逐日2次, 肌肉注射。
庆大霉素:逐日16万32万单位,静脉滴注或分 23次肌肉注射。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用0C一糜蛋白酶 5mg或透明质酸1500
单位,肌肉注射,隔日 1次,510次为一疗程。也可抗生素与泼
尼松同时应用,泼尼松 5mg,逐日口服 3次,停药后应逐渐减
量。
3.3.2中医特色疗法:
运用精纯中药方剂,将“服、敷、灌、”有机结合,疏肝理
气、化瘀止痛,加速盆腔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细胞,从而消除炎 症。另外,参考其它医家的研究成果,积极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和 现代技术,采用推拿法、刺络拔罐法、中药离子渗透法治疗慢性 盆腔炎。
3.3.2.1. 消瘙散外敷加TDP#灯(千年健60g,川断120g,追地 风60g川椒60g,五加皮120g,白芷120g,桑寄生120g,艾叶 500g,透骨草250g,羌活60g,独活60g,赤芍120g,归尾120g, 血竭60g,乳香60g,没药60g)。
3.3.2.2. 红藤煎保留灌肠(红藤 30g,败酱草 30g,鸭跖草 30g,桃仁10g,公英30g,地丁 30g,三棱10g,莪术10g)。
3.3.2.3. 推拿法(一指禅法、鱼际揉法、推法、点法、擦法等 手法):关元、中极、归来、肾俞、血海、膈俞、三阴交、阴陵 泉、八醪等穴位。
3.3.2.4刺络拔罐法:关元、气海、血海、膈俞等穴位,先刺 络,后拔罐。
3.3.2.5中药离子渗透法:用当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 酱草、川椒、乳香、没药、香附、丹参、赤芍、血竭 (后入)、红
花、桂枝,水煎浓缩以浸湿纱布置于病变处或事先选好的穴位 上,经过离子导入机导入治疗。
3.3.2.6物理治疗:
(1)蜡泥疗法:蜡泥溶化后掺入浓缩中药汁(羌活 10g,独活
10g,川萼10g,红花10g,附子15g,肉桂10g),稍冷后,缓 缓铺倒于下腹部及腰骨氐部,每次 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
疗程。 (2) 热水坐浴:一般用中药坐浴(羌活30g,独活30g,红花 20g,桃仁20g,陈皮15g,车前草15g),水温约为40C,每日1 次,每次10-20分钟,5 —10次为l疗程。
(3) 中药熏蒸: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辨证施治不同的 中药配方,以中药蒸汽为载体渗入体内,改进人体微循环,在热 力、蒸汽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下,从而起到疏通媵理、祛风除湿、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4) 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悬置在关元穴上,进行温熨,借 灸火的热力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疏通经络、调和营卫、平 衡阴阳。
另外,配合盆腔治疗仪系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杀死病原 体、病毒及炎性细胞,快速安全消除炎症。治疗方法无副作用、 无痛苦、病人感觉良好,愿意接受。独占高精度温度控制的阴道 电极及腹部电极,不损伤皮肤,无疼痛及胃肠刺激。
4. 临床路径
4.1.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妇科检查
4.2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4.3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4.3.1妇科检查
4.3.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潜血
4.3.3肝功能、肾功能、血沉
4.3.4心电图
4.3.5盆腔超声 4.3.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4.3.7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4.4完成初步诊断(详见 2.1)
4.5中医辨证
4.6确定治疗方案
4.6.1 口服中药汤剂(详见理法方药表格)
4.6.2中药熏蒸(详见3.3.2.6)
4.6.3温和灸(详见3.3.2.6)
4.6.4物理疗法(详见3.3.2.6)
4.7嗟后防复:畅情志,节饮食,慎起居。
附:古代病因病机相关文献
(1) 小腹痛:〈〈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血气小腹疼痛方论》 :“夫妇
人小腹疼痛者,此由胞络间夙有风冷,搏于血气,停结小
腹, .. 与血相击,故痛也”。〈〈证治要诀•妇人门•经事不
调》:“经事来而腹痛者。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
也。“
(2) 带下病:〈〈金匾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妇人之病,因
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
经络。……或有忧惨,悲伤多慎,此皆带下。”
(3) 妇人庙瘾:〈〈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八瘾候》 :“若经 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