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前突的综合性手术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直肠前突症的手术治疗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08-07-22 16:09:00 ] 编辑:studa20作者:乔峰妮杨向东曹暂剑龚文敬【关键词】直肠前突症直肠前突症是指直肠阴道隔薄弱,直肠前壁呈囊袋状突入阴道内形成的内疝, 是造成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
直肠前突症具有普遍性。
张东铭指出无症状或轻度、中度RC实际上是一种解剖学变异,或排便时短暂的动力性扩张,不能认为是一种病理现象;有症状的或重度RC也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盆底松弛综合征的一种表现[1]。
但是当粪便陷入向阴道膨出的直肠前壁内时,临床上即可表现出排便困难,肛门处梗阻感,肛门及会阴坠胀疼痛,便不尽感,部分患者需用手按压肛门周围协助排便或用手插入阴道内按压阴道后壁方能排出粪便,甚至部分患者出现黏液血便及性交困难或疼痛等一系列症状,此时治疗往往很棘手,尤其是经排粪造影明确诊断后,RC在16~30 mm(中度)和30 cm以上(重度)时,一般的非手术治疗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常常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直肠前突症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分为经直肠手术修补、经阴道手术修补、经会阴手术修补。
本文对近年来治疗直肠前突症的各种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1 经直肠入路手术修补采用直肠修补术有以下优点:①手术方法简便,易于操作;②可用局麻完成手术③可同时治疗其他伴随的肛管直肠疾病;④更直接接近括约肌上区,能向前折叠耻骨直肠肌,重建肛管直肠角。
但其缺点是不能同时纠正膀胱突出或阴道后疝等,易并发肠管狭窄、直肠阴道瘘、直肠黏膜脱垂,远期治愈率低。
1.1 硬化剂注射法将硬化剂(一般为1∶1消痔灵注射液)于黏膜下注射到直肠阴道隔之间,使直肠阴道隔的耻骨直肠肌前中线交叉纤维及其周围支撑组织无菌性炎症时互相粘连,逐渐纤维化,可将松驰黏膜借纤维组织重新固定于肌壁上。
此术式一般适用于轻中度直肠前突。
唐学贵等[2]采用此法治疗116例,结果痊愈48例,显效5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8%。
注射固脱术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一)【关键词】注射固脱术;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和直肠内套叠是临床上引起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主要原因,传统保守治疗时间长、效果不明显,注射固脱术较好地解决了保守治疗的缺点,是现阶段较好的治疗直肠前突和直肠内套叠的方法。
1直肠前突直肠前突(RC)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一种,是指直肠前壁向阴道内突出,直肠腔内高压的作用方向改变,排便压力朝阴道方向转移,导致粪块陷入其内不能顺利向下而排出体外,由于排便困难使患者更加用力,致前突逐渐加深,使排便困难更加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1〕。
本病以中老年妇女发病率高。
1.1临床诊断1.1.1症状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排便时肛门处压力分散,出现肛门处梗阻感,肛门及会阴部坠胀、疼痛,大便未尽感明显,便次增多,便条变细如挤牙膏状,甚至稀便也难以排出体外。
如用手指插入阴道内按压阴道后壁方能排出粪便,是直肠前突典型的特点。
1.1.2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有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
患者用力作排便动作时突出更明显。
1.1.3排粪造影是确诊性检查。
可见到直肠前壁向前突出,被推移变形的钡剂通过肛管困难。
前突的形态多为囊袋状、鹅头角状或土丘状,边缘光滑。
如前突深度超过2cm,其囊袋内多有钡剂嵌留;如合并耻骨直肠肌病变,则多呈鹅颈征。
1.2分度根据排粪造影检查时直肠前突的深度,将直肠前突分为3度:轻度为6~15mm,中度为16~30mm,重度为>31mm。
深度在20mm以下的直肠前突常无明显症状。
按突出部位的高低,将直肠前突分为3种:低位为阴道下1/3,中位为阴道中1/3,高位为阴道上1/3。
1.3治疗1.3.1保守治疗不主张采用峻泻剂和清洁灌肠,强调“三多”,即多食粗粮主食或富含食物纤维的水果蔬菜;多饮水,每天总量达2000~3000ml;多活动,调节患者排便规律,引导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经过6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疗效不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关键词】直肠前突直肠前突(rectocele,rc)是指排便时直肠前壁成囊带状突向前方超过0.6 cm以上,而造成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又称直肠前壁膨出。
系女性最常见的出口梗阻性便秘,以排便困难、便后不尽感及肛门下坠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需用手压会阴或阴道后壁协助排便。
多见于经产妇,未经产女性发病少,多与局部发育及长期不良排便习惯有关;男性偶发,多见于前列腺手术摘除者。
直肠前突单独存在较少,多合并其它类型的出口梗阻性便秘及肛门疾病。
中重度直肠前突保守治疗远期疗效多不理想,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有效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手术治疗直肠前突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进展。
1 临床分类1.1 分度根据1999年全国便秘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拟订的分度标准,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深度在0.6~1.5 cm;中度:深度在1.6~3.0 cm;重度:深度在3.1 cm以上。
该分度法在临床上普遍被采用。
1.2 分位部分学者按照解剖位置把直肠前突分为低位(阴道下1/3)、中位(阴道中1/3)和高位(阴道上1/3)3 种。
部分患者低、中、高位直肠前突可合并存在。
该分位法对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有一定参考意义。
1.3 分型金护申等[1]根据排便造影的x线图像把直肠前突分为 3 型,分别为高鼻型、螅室型和横峰型,该分型对手术操作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 病例及术式选择2.1 病例选择手术修补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有效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的主要手段,mellgren 等[2]综述四篇文献,44% ~69%患者术后排便困难消失。
block[3]主张只要有直肠前突存在,有无症状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因为此病为进行性的,最终必将出现症状;vamdam等[4]也认为轻度直肠前突也应手术治疗;但国内外学者多认为应遵循严格的手术指征。
临床上症状较重、前突较大、直肠排空差的患者手术疗效相对较好,mellgren等[2]和murthy 等[5]的报道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直肠前突的治疗发表时间:2018-12-17T11:17:10.287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作者:吕瑞昌宋海霞田高波[导读] (PPH术)环形切除脱垂、冗长的直肠黏膜,双荷包缝合直肠前壁黏膜切除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多切除,增加向上悬吊、提拉松弛的直肠前壁黏膜,使直肠前壁成为一个紧绷的界面,不再产生前突。
近年来,我们对直肠前突的手术治疗采取经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PPH术)+肛门6点位肛管后方线状切开,一次性手术分两步进行:1.(PPH术)环形切除脱垂、冗长的直肠黏膜,双荷包缝合直肠前壁黏膜切除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多切除,增加向上悬吊、提拉松弛的直肠前壁黏膜,使直肠前壁成为一个紧绷的界面,不再产生前突。
与前面提到的传统的手术比较,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微创、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
2.后正中线切开狭窄瘢痕,切开肛门梳硬结,使肛管松弛,并向外延长切口,解除出口的梗阻,以便外流。
经过上述术式解决了直肠前突和出口梗阻两个问题,矫正了不正常的直肠的生理曲度,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手术效果满意。
患者术后就能顺利排便,随访患者自觉排便通畅, 无肛门坠胀及排便不净感, 排便周期正常, 排粪造影示直肠前突及直肠黏膜内脱垂消失。
相关知识链接----直肠前突的病因:1.分娩:胎儿经阴道分娩,可导致直肠阴道隔松弛,耻骨直肠肌的交叉纤维断裂,使直肠阴道隔变薄。
有人统计,93%的经产妇有不同程度的直肠前突,77%的患者多在产后发病。
2.年龄:直肠阴道隔是位于阴道后壁与直肠前壁之间的一层筋膜,此筋膜含致密的胶原蛋白、丰富的平滑肌及弹性纤维。
绝经后的妇女全身弹性纤维减少,直肠阴道隔松弛,直肠前突的程度就会逐渐增加。
3.慢性便秘:长期慢性便秘,排便困难,排便用力使干硬的粪便对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产生重压,形成直肠前突。
检查方法直肠指诊及排粪造影等是诊断直肠前突的主要检查方法。
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端的直肠前壁有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用力排粪时突出更明显。
直肠前突最佳治疗方法直肠前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表现为直肠粘膜及其下的粘膜层、肌层或黏膜下层突出至肛管或肛门外。
患者常常会出现排便困难、便秘、肛门坠胀感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成为患者和医生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直肠前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而对于不同程度的直肠前突,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首先,对于轻度的直肠前突,保守治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
饮食上,患者应该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增加排便的顺畅度;同时,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肛门的刺激。
此外,适当的运动锻炼也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减少直肠前突的症状。
在药物治疗方面,一些药物如轻柔通、开塞露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便秘,减轻症状。
但是,对于直肠前突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往往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肛门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
经肛门手术是通过肛门直接切除突出的部分,恢复肛门正常解剖结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而腹腔镜手术则是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但手术难度较大,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总的来说,对于直肠前突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而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运动,以帮助缓解症状,预防疾病的复发。
同时,定期复诊也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的变化,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直肠前突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有其适应范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运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8例重度直肠前突的外科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闭式修补术加硬化注射术的手术方法治疗重度直肠前突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经肛门闭式电凝直肠黏膜切除加切除直肠黏膜基底部及会阴体注射硬化剂的手术方法,观察近、远期疗效。
结果:78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2例术后8天并发出血,随诊1-3年,1例复发,复发率1.28%,疗效满意。
结论:重度直肠前突采用改良闭式修补术加硬化注射术的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度直肠前突;改良闭式修补术;硬化注射术;并发症直肠前突(rectocele,RC)又称直肠前膨出,是出口梗阻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1]。
因为直肠前壁向阴道内膨出,排便时直肠内压力突向阴道,结果使粪块在前突的隐窝内积存,从而出现便痛、便秘、排便困难等症状,严重者需用手协助排便,称为RC。
因此治疗RC应以疏通直肠排出通道为主,解决肛管狭窄、内括约肌失迟缓等问题,减轻前突,达到恢复正常排便目的[2]。
直肠前突的治疗方法很多,可通过功能锻炼、增加膳食纤维等缓解症状,但重度直肠前突最可靠的方法仍是通过手术纠正解剖异常和缓解症状[3],直肠前突的手术有经肛门、阴道及经会阴入路等多种术式,我院采用改良闭式修补术加硬化注射术的方法治疗重度RC,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度RC的女性患者78例,年龄68岁-69岁,平均年龄53.6岁;病程为3-16年,平均5.8年;排便间隔时间平均为2-5天。
其中:单纯直肠前突2例;合并内外痔24例;合并乙状结肠冗长、内外痔者9例;合并直肠慢运输、内外痔者10例;合并直肠内脱垂者33例。
所有病例经保守治疗均无效,均有排便困难、便不尽感;均在排便的同时需用手挤压肛门周围以助排便及使用润肠通便药或导泻药物帮助排便史。
1.2诊断依据:(1)直肠指诊时可扪及直肠前壁薄弱区突向阴道处呈囊袋状,同时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直腸前突的综合性手术治疗
摘要方法: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50例中、重度直肠前突(本组病例均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均采用综合性术式即:肛门侧位或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瘢痕支持固定术、硬化注射术。
结果:经直肠指诊、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排粪造影等检查。
治愈45例,症状消失,排便时间在10分种以下;好转5例,症状明显减轻,排便时间明显缩短。
总有效率100%。
结论:对直肠前突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补加强薄弱的直肠阴道隔,消灭薄弱区。
在手术方法上,强调用综合性术式治疗,从根本上消除了粪袋囊,达到了修补加强薄弱的直肠阴道隔,消灭薄弱区的目的。
故采用综合性术式治疗直肠前突效果好。
关键词:综合性术式直肠前突
我院自1995年对50例中、重度直肠前突行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对以直肠前突为主要原因的顽固性便秘可单一出现,又可多种疾病并存,故诊断治疗方面的难度很大。
笔者继《直肠前突的围手术期处理》报告之后,四年来,对直肠前突的围手术期处理又有一些新的体会,我们仍认为:围手术期的处理很重要,尤其是手术方法更是治疗的关键。
我们采用综合性术式治疗直肠前突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0例均为女性,其中一例未婚,其余为已婚,均有生育史;病程0.5~35年;50例患者均经直肠指诊、排粪造影、结肠运输试验、肛门功能测试检查确诊。
排粪造影检查均报告直肠前突深达16mm以上,便后直肠前壁均有钡剂残存。
其中:单纯直肠前突1例;合并直肠内脱垂者20例;合并直肠慢运输、内外痔者6例;合并乙状结肠冗长、内、外痔者5例;合并内、外痔18例。
50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其中8例已做过内、外痔手术。
50例症状:均有排便困难、便不尽感;少数患者每日或隔日排便,但便次多,便量少;多数2~4天排便一次。
50例均用过导泻药或润肠通便药物帮助排便,其中15例长期靠服泻药或灌肠排便;45例均在排便的同时需用手挤压肛门周围以助排便;蹲厕时间均在10分钟以上。
1.2 确定以直肠前突为导致便秘病例的可靠依据:
1.2.1患者有明显的排便不尽感,直肠下段有粪便滞留。
1.2.2排便时患者需用手指伸入阴道按压阴道后壁或手指在会阴处向肛门后方按压,才能顺利排出粪便。
1.2.3 排粪造影时,用纱布卷塞入阴道后壁,直肠前突消失,粪便可顺利排除。
1.2.4 排粪造影不仅可发现直肠前突,在突出的囊袋有粪便潴留或在粪便排空后囊袋不消失并有气液平面。
1.2.5 结肠运输试验有乙状结肠、直肠传输缓慢。
2.综合性术式及方法: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麻醉后行指诊检查,进一步确定直肠前突的深度,有无肛肠其他疾病;而后用肛门镜检查,观察直肠粘膜有无松弛和内脱垂等。
第一步:肛门侧位或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
第二步:瘢痕支持固定术和硬化注射术:在齿线上1.5cm直肠前壁处用长直止血钳视直肠前突的深度,沿直肠纵形夹住直肠粘膜2~4cm,圆针7号丝线在止血钳下,按三等份贯穿两针分段结扎或在止血钳下正中贯穿一针,做“8”字形结扎,在纵形钳夹粘膜的左右两侧、结扎基底部及上方粘膜下分别注射1:1消痔灵液。
第三步:如合并直肠内脱垂,内、外痔等一并给予相应处理。
3.结果:直肠指诊:受检查率达100%,直肠前突消失,直肠前壁能触及一较坚韧的肌性柱,肛管压力较术前明显降低,无粪便积存。
排粪造影:26例术后接受检查,受检率达52%,示:直肠前突及并存的异常征象消失。
治愈45例,症状消失,排便时间在10分钟以下;好转5例,症状明显减轻,排便时间明显缩短。
总有效率100%,好转病例均伴乙状结肠冗长或结肠慢运输。
4.讨论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直肠前突是其原因之一。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单纯的直肠前突较少见,绝大多数合并有其他异常存在。
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手术治疗指征:病人有明显的排便不尽感,有手助便史;经排粪造影示:中、重度直肠前突;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在手术方法上,强调用综合性术式治疗,依据便秘产生原因较多的特点,几种并存的疾病,其中找出主要疾病,还要同时处理次要疾病,即达到一次性手术同时处理多种并存的异常,彻底治愈。
如:有的学者认为:直肠前突的原发病因是内括约肌失弛缓状态,故内括约肌失弛缓状态具有继发和加重直肠前突的双重作用,亦有学者认为:直肠前突在排便过程中直肠前壁如囊袋状突向阴道,粪便积于前突囊内,表现排便困难,排不尽感等症状。
由于排便困难,长期做无效排便动作刺激内括约肌收缩,使内括约肌处于失弛缓状态,肛管压力增高。
因此,治疗直肠前突要在修补术的基础上,结合内括约肌切断术。
对直肠前壁的处理:我们采用瘢痕支持固定术,对直肠前壁向阴道方向凸之薄弱部分横向缩窄、纵向缩短,同时结扎后形成瘢痕,加之硬化剂在粘膜下粘连固定,从而对直肠前壁薄弱区起到了修补、加强、固定作用,从根本上消除薄弱区的目的。
术后辅以三定灌肠,训练病人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同时又可起到清洁肠道,缩短排便时间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养成依赖灌肠通便的习惯,而导致便秘病人丧失主动排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