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
- 格式:docx
- 大小:3.58 KB
- 文档页数:3
经济学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和起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3 教学活动引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1.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经济学应用领域的短文第二章:供需分析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2.2 教学内容市场需求的概念和原理供给的概念和原理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因素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图形表示2.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2.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原理进行解答第三章:价格机制让学生了解价格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影响3.2 教学内容价格机制的概念和原理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价格控制和价格管制的效果分析3.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价格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影响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价格控制和价格管制的效果3.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价格机制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四章:消费者行为4.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4.2 教学内容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和原理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因素消费者需求的图形表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4.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消费者行为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4.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消费者行为的原理进行解答第五章:生产者行为5.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生产者成本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5.2 教学内容生产者行为的概念和原理生产者成本的变动因素生产者成本的图形表示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5.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产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生产者成本的变动因素和图形表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生产者行为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5.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5.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生产者行为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六章:市场结构与竞争6.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掌握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区别6.2 教学内容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运行原理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和运行原理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和运行原理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和运行原理市场效率的概念和评估6.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不同市场结构的运行原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市场结构的原理分析实际市场情况6.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6.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市场情况,判断其市场结构类型并评估市场效率第七章:生产要素市场7.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7.2 教学内容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资本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土地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7.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生产要素市场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7.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7.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生产要素市场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八章: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政策8.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8.2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和测量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和测量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和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8.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8.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经济问题,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原理进行解答第九章: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9.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政策和影响因素9.2 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贸易政策的类型和目标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和原理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运行原理9.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国际贸易的政策和影响因素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国际贸易的原理分析实际国际贸易问题9.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9.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国际贸易问题,运用国际贸易政策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十章:经济学的应用与未来发展10.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实际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10.2 教学内容经济学在实际领域的应用:如政策制定、企业决策、金融市场等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如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经济学的关系10.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实际领域的应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经济学的发展第十一章:行为经济学1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和补充11.2 教学内容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行为经济学中的主要现象:如参照依赖、心理账户、偏好反转等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如不完全理性、非静态偏好等行为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案例11.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和补充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11.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1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十二章:计量经济学1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应用12.2 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的概念和方法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和应用12.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的演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12.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计量经济学软件(如R、Stata等)1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一个实际问题第十三章:环境经济学1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13.2 教学内容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的概念和原理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评估方法等环境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实践案例13.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实际环境问题13.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1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环境问题,运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十四章: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1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重要人物和理论14.2 教学内容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家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如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史的重要事件和变迁:如工业革命、大萧条、全球化等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14.3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图形和图表讲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重要人物和理论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14.4 教学资源教材: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和图表资料1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分析一个实际经济问题,运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原理进行解答第十五章:经济学伦理与职业素养1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学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家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15.2 教学内容经济学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家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经济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经济学基础教案设计,涵盖了十五个章节的内容,包括引言、供需分析、价格机制、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与竞争、生产要素市场、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以及经济学伦理与职业素养。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英文名称:Essentials of Economics课程代码:0901002;09010002授课专业:全校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课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卓越班)学分/总学时:1/16 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1、《经济学基础》的学科特点:《经济学基础》是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各行各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够利用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决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2、《经济学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针对非经济管理类的各专业开设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原理与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力争达到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采用全校统一考试,在最后一次课上随堂完成。
学生总评成绩为60分即为合格,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60%)组成。
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三个部分:考勤、平时个人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
五、参考教材和资料:[1]叶德磊.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袁志刚.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许纯祯,吴宇晖,张东辉.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胡春田,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系(部):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课程编号:1307001课程名程:经济学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建立起对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本章要求:理解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本章要求: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弹性的概念及其应用;学会用供求模型分析经济问题;掌握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工具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成本理论本章要求:掌握偏好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及其变动;掌握短期和长期的生产函数;掌握短期的七种成本曲线和长期的三种成本曲线。
第四章市场与厂商的决策本章要求:了解四种市场类型的特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了解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决策的特点;掌握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纳什均衡。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本章要求:了解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联系;掌握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的生产要素决策。
第六章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本章要求:了解什么是市场失灵;掌握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和改善其效率的政府政策;掌握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物品的特点及政府提供和干预的必要性。
第七章国内生产总值本章要求:掌握GDP的基本概念;掌握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衡量GDP的组成。
第八章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本章要求: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框架;理解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应用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框架分析短期经济波动。
第九章IS-LM模型本章要求:了解两部门和三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掌握商品市场均衡决定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决定的LM曲线。
附件4:《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分析。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2. 理解经济学的三大核心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3. 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如需求与供给分析、弹性分析等;4. 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概述第二单元:微观经济学1. 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特点2.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分析3. 企业行为和成本理论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信息经济学基础第三单元:宏观经济学1. 货币与银行体系2.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指标3. 经济增长与发展4. 失业与通货膨胀5. 政府经济政策与调控第四单元:国际经济学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 国际金融市场与外汇市场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应用等。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将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理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进行案例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组织实践应用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教材- 主教材:《经济学导论》- 辅助教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导论》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价将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个人项目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因素综合考虑。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制定人:卫泓男审核人:陈普青核准时间:2017年6月25日一、课程定位1.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2.修订版本:2017级第二版3.教学对象: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15级4.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5.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
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程度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6.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先期课程,后续课程是《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
7.参考教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8.课程开设依据经济学基础课程是三年制高职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设这门课,能够扩大学生的财经类知识面,也为学好会计知识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分析证实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市场上商品的供求规律及均衡价格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解决消费决策问题;能够进行生产者行为与决策分析;运用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解决收益与利润分析问题;2.掌握四种市场类型及每种市场结构中厂商均衡分析;学会运用分配理论分析社会收入分配问题;学会国民收入指标核算指标的运用与核算方法;3.掌握视野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基本的宏观经济理论;学会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调控时的应用及其配合使用;掌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二)技术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2.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学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3.具有一定的运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经济学基础》教材的第五章第一节,主要讲述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具体内容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知道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2.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2.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经济学基础》、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供需关系。
2. 知识讲解:介绍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例题,如市场竞争对价格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竞争策略。
7. 板书设计: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2. 答案: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供应与需求相互制约,形成价格。
竞争机制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式,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课程编号:N062002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学分:3.5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56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一)教学目标1 .理论方面(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11 )理解IS —LM 模型(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2 .实践方面(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3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说:1 .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每学期学分: 4 学分每学期学时: 64 学时适用对象:市场营销专业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全校性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各行各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能用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决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理解:生产要素定价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掌握:价格决定理论、效用最大化原理、生产与成本理论、利润最大化原理、四类生产的厂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通货膨胀、失业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
三、教学内容导论1学时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经济学的分类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4 学时第一节需求一、需求与需求函数二、需求曲线与需求规律三、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第二节供给一、供给与供给函数二、供给曲线与供给规律三、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第三节市场均衡一、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二、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变动第四节需求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二、需求收入弹性三、需求交叉弹性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4学时第一节效用与边际效用1.基本概念2.边际效用递减曲线与需求曲线3.消费者剩余第二节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均衡一、无差异曲线二、预算线三、消费者均衡第三章生产与成本4学时第一节短期生产函数一、企业的本质二、生产函数的定义三、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四、生产三阶段五、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第二节长期生产函数1.等产量线2.等成本线3.投入的最优组合第三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1.规模收益的含义2.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3.范围经济第四节成本的定义及分类1.成本的性质2.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3.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与沉没成本4.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第五节短期成本函数1.概念2.曲线形状第六节长期成本函数1.含义曲线形态第四章不同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4学时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二、市场需求与厂商需求三、厂商收益四、短期均衡五、长期均衡第二节完全垄断市场上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二、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三、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四、短期均衡五、长期均衡六、价格歧视七、政府的价格管制第三节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二、厂商需求曲线三、短期均衡四、长期均衡第四节寡头垄断市场上及厂商行为一、寡头垄断的特征二、相互勾结三、各种市场类型的比较第五章分配理论4学时第一节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一、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二、工资的决定三、利息的决定四、利润的决定五、地租的决定第二节社会收入分配一、洛伦斯曲线二、基尼系数三、矫治对策第六章国民收人的核算及决定的简单模型4学时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三、名义GDP与实际GDP四、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局限第二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一、总需求的构成二、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三、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五、乘数理论第七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一LM模型8学时第一节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一、IS曲线的含义及形状二、IS曲线的移动第二节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一、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二、LM曲线的含义及形状三、LM曲线的移动第三节两市场共同均衡时的国民收入一、均衡国民收入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第八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8学时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曲线的形态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二、短期总供给曲线三、长期总供给曲线第三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一、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二、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三、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8学时第一节失业理论一、失业的计量与类型二、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三、总需求与失业四、失业的社会代价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二、通货膨胀的类型三、通货膨胀的效应四、通货膨胀的原因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早期菲利浦斯曲线二、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第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8学时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二、经济增长的源泉第二节经济周期理论一、经济周期的定义与阶段二、经济周期的类型三、经济周期的成因第十一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8学时第一节财政政策一、自动稳定器二、权衡性财政政策三、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第二节货币政策一、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二、货币政策工具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三节两种政策的组合与效果一、两种政策组合的方式二、两种政策的效果四、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闭卷考核占60%、平时考核占40%(其中出勤25%、作业25%、同学互评占25%,平时提问考核25%)。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经济学基础》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适用专业:经济学系各专业规定学时: 60 学时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任课教师:经济学课程组第一讲学时2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定义导入案例1—1:关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重要性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
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
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
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导入案例1—2 《南柯一梦西》——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选择性的关系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使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
经济学基础课程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非经济学专业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定义、内容、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定义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指介绍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如供求关系、价格理论、生产成本等;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控,如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稀缺性、机会成本、效率、公平等。
2.微观经济学:如市场需求与供给、价格理论、生产成本、市场结构、企业行为、消费者行为等。
3.宏观经济学:如国民收入与生产、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4.经济学方法:如经济学模型、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等。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非经济学专业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要课程之一。
具体来说,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深入学习经济学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门槛,为学生深入学习经济学课程打下基础。
2.提高经济意识和经济素养。
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培养经济意识和经济素养。
3.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提供帮助。
经济学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学科,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提供帮助。
四、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概念、重点和难点。
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有很多概念、重点和难点,要注重理解和掌握,避免死记硬背。
2.积累案例和实践经验。
经济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积累案例和实践经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3.多维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问题是多维度的,要注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4.参与讨论和交流。
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参与讨论和交流来拓展思路和增强学习效果。
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是深入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基础,也是非经济学专业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理解概念、积累案例、多维度思考和参与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