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同课异构优质课获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668.70 KB
- 文档页数:6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求解。
2.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公式和例题。
2. 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直线方程和倾斜角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的倾斜角。
3. 直线的斜率公式:讲解直线的斜率公式,并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
4. 例题讲解: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上台板书和讲解,巩固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运用。
5. 课堂练习: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几道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直线的倾斜角的求解和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这两个方面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八、教学拓展1.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度数、求解直线的斜率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如与函数、方程等的关系。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直线方程和倾斜角的相关教材和辅导书。
3. 网络资源,如直线斜率的计算器等。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介绍。
2.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法。
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些直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特征和性质。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斜率的概念。
2.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进行示例说明。
通过几个具体图例,让学生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
3.斜率计算练习(15分钟)在黑板上给出几组直线的坐标,让学生自行计算斜率。
然后互相交流答案,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讲解。
4.斜率的性质探究(10分钟)在黑板上给出不同的两条直线,让学生分别计算斜率并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两条平行线的斜率相等,两条垂直线的斜率的乘积为-15.应用实例探讨(20分钟)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应用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计算问题。
例如,计算两个点之间的坡度、判断两个线段的交叉情况等。
6.巩固练习(15分钟)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直线的斜率,并在给出的坐标系中绘制这些直线。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巩固对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7.拓展应用(15分钟)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更多的与斜率相关的问题,并用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解决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8.知识总结(5分钟)让学生自主总结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并展示自己的总结。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说明。
四、课堂训练:借助数字资源软件或练习册等材料,布置适量的作业题目,巩固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加以实际问题的应用,既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教案标题: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学习如何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3. 掌握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并提问:你们知道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什么吗?知识讲解:2. 解释直线的倾斜角是指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介绍如何通过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计算倾斜角。
3. 解释直线的斜率是指直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纵坐标差与横坐标差的比值,介绍如何通过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计算斜率。
示例演练:4. 给出几个直线的示例,引导学生计算每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斜率和倾斜角对应的直线形态和特点。
应用实践:6.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直线斜率或倾斜角,解决问题。
-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这辆汽车的倾斜角是多少?- 例如:某校田径场的跑道是直线形状,每个标准跑道的长度是400米,倾斜角是多少?拓展练习:7. 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直线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解决问题。
总结回顾:8. 总结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9. 强调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评估:10.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白板或投影仪- 实际问题的案例和练习题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直线的方程与倾斜角、斜率的关系。
- 引导学生研究曲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提示:- 在讲解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时,使用具体的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示例演练和应用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教案说明: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斜率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直线的斜率的方法。
3. 理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4. 能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直线的倾斜角1. 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
2. 直线的倾斜角的计算方法。
二、直线的斜率1. 直线的斜率的定义。
2.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法。
三、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1. 斜率与倾斜角的定义及关系。
2. 斜率与倾斜角的计算方法。
四、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1. 运用斜率和倾斜角计算直线的长度。
2. 运用斜率和倾斜角计算直线的交点。
五、巩固练习1. 计算给定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给定的练习题,检验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巩固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掌握。
3. 考试:设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考试题目,全面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直观的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练习题库:提供丰富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实际问题案例:提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运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教学步骤:一、直线的倾斜角1.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意义。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直线的倾斜角的方法。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让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在几何图形中观察和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教学素材:几何图形、实际问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几何中直线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学习。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讲解如何求直线的倾斜角。
3. 讲解直线的斜率:介绍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讲解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4. 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问题,探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5. 巩固知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关系。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是否能够运用关系解决问题。
如有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二课时讲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和巩固知识。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掌握程度。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2)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3)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情境,如倾斜的梯子、斜坡等,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1)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即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直线的斜率:(1)介绍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即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描述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直线y = 2x + 3;(2)直线x = 4。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探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建筑设计中的斜屋顶、物理学中的倾斜面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几何图形中的作用,如在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中的运用。
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倾斜角与斜率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利用数形结合法,直观地展示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变化。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直角坐标系图。
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解释直线的倾斜角是指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3. 讲解直线的斜率:介绍直线的斜率是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引导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4. 演示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变化:利用直角坐标系图,展示不同倾斜角对应的直线的斜率的变化。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给定直线的斜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物理学中的运动学方程、工程学中的结构分析等。
2. 探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在其他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如线性方程组、线性函数等。
七、巩固练习:1. 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练习卷,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九、教学反馈:1. 在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斜率。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4. 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5.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说明: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教学法,旨在让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环节,观察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环节,评估学生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关系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总结学生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方面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会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3.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经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和化归转化思想.教学重点: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概念的形成,两点斜率公式的建构。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我们常常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这种方法通常称为综合法.本章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坐标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坐标法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解析几何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和费马创立的,它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是:通过坐标系,把几何的基本元素——点和代数的基本对象——数(有序数对)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曲线(点的轨迹)的方程,从而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解析几何的创立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数学从此进入变量数学时期,它为微积分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本章我们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并通过直线的方程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交点坐标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探究新知:我们知道,点是构成直线的基本元素.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用坐标表示,那么,直线如何表示呢?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1-52页探究上方问题1确定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是什么?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条直线l,如何利用坐标系确定它的位置?教师讲解:两点以及一点和一个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由方向向量我们可以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以归结为一点和一个方向确定一条直线.问题2如何表示直线的方向?教师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规定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为这条直线的方向. 因此,这些直线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方向不同. 如何表示这些直线的方向?我们看到,这些直线相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不同,也就是它们与x 轴所成的角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角来表示这些直线的方向.新知: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以x 轴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问题3 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大小为多少?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这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而且方向相同的直线,其倾斜程度相同,倾斜角相等;方向不同的直线,其倾斜程度不同,倾斜角不相等. 因此,我们可以用倾斜角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也就表示了直线的方向. 探究: (1)已知直线l 经过点O (0,0),P (√3,1),α与点O ,P 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2)类似地,如果直线l 经过点P 1(-1,1),P 2(√2,0),α与点P 1,P 2的坐标又有什么关系?对于问题(1),如图,向量OP ⃗⃗⃗⃗⃗ =(√3,1),且直线OP 的倾斜角也为α.由正切函数的定义,有tan α=√3=√33. 对于问题(2),如图,P 2P 1⃗⃗⃗⃗⃗⃗⃗⃗ =(−1−√2,1−0)=(−1−√2,1).平移向量P 2P 1⃗⃗⃗⃗⃗⃗⃗⃗ 到OP ⃗⃗⃗⃗⃗ ,则点P 的坐标为(−1−√2,1),且直线OP 的倾斜角也是α.由正切函数的定义,有tan α=−1−√2=1−√2.1)0)一般地,如图,当向量21P P 的方向向上时,),(121221y y x x P P --=.平移向量21P P 到OP ,则点P 的坐标为,且直线OP 的倾斜角也是α,由正切函数的定义,有tan α=.同样,当向量12P P 的方向向上时,如图,),(212112y y x x P P --=,也有tan α==.新知:直线l 的倾斜角α与直线l 上的两点P 1(x 1,y 1), P 2(x 2,y 2)(x 1≠x 2)的坐标有如下关系:tan α=y 2−y 1x 2−x 1.我们把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slope ),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即k =tan α.日常生活中常用“坡度”表示倾斜面的倾斜程度:坡度=铅直高度水平宽度.问题3 当直线的倾斜角由0o 逐渐增大到180o 时,其斜率如何变化?为什么? 当倾斜角α满足0o ≤α<90o 且逐渐增大时,斜率k 逐渐增大; 当倾斜角α=90o ,斜率不存在;当倾斜角α满足90o <α<180o 且逐渐增大时,斜率k 逐渐增大.由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倾斜角不同的直线其斜率也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用斜率表示倾斜角不等于90o 的直线相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进而表示直线的方向.由tan α=y 2−y1x 2−x 1及k =tan α知,k = y 2−y1x 2−x 1.2121(,)--x x y y 2121y y x x --1212y y x x --2121y y x x --问题4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斜率k 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直线P 1P 2上的向量21P P 及与它平行的向量都是直线的方向向量. 直线P 1P 2的方向向量21P P 的坐标为2121(,)--x x y y , 当直线P 1P 2与x 轴不垂直时,12≠x x . 此时向量21121P P x x -也是直线P 1P 2的方向向量,且它的坐标为2121211(,),---x x y y x x 即21211y y x x --(,)=(1,),k 其中k 是直线P 1P 2的斜率.因此,若直线l 的斜率为k ,它的一个方向向量的坐标为(x ,y ),则=y k x. 例1、 如图,已知A (3,2),B (-4,1),C (0,-1),求直线AB ,BC ,CA 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解:直线AB 的斜率k AB =1243---=17; 直线BC 的斜率k BC =1104----()=24-=-12;直线CA 的斜率k CA =2-(-1)30-=33=1.由k AB >0及k CA >0可知,直线AB 与CA 的倾斜角均为锐角; 由k BC <0可知,直线BC 的倾斜角为钝角. 随堂练习:1.已知坐标平面内三点A(-1,1)、B(1,1)、C(2,3+1). 求直线AB 、BC 的斜率和倾斜角;2.若A(1,0),B(-3,m),直线AB 的斜率为-12,则m =( ) A .-8 B .-2 C .2D .8CBAxyO3、若直线过点(1,3),(4,3+3),则此直线的倾斜角是 ( ) A .π6 B .π4 C .π3D .2π34、已知点M(0,b)与点N(-3,1)连成直线的倾斜角为120°,则b =_______.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讨论了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以及一点和一个方向确定一条直线. 并从形和数的角度利用倾斜角和斜率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即表示了直线的方向,并探讨了倾斜角、斜率与直线上两点坐标的关系,探讨了直线的方向向量与斜率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数学思想以及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化归转化思想.知识点回顾:(1)倾斜角的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以x 轴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为 0°≤α<180°.(2)k=tan α k=y 2−y 1x 2−x 1.(3)若直线l 的斜率为k ,它的一个方向向量的坐标为(x ,y ),则=yk x. 作业:课本55页练习。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3.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4.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数形结合法,结合图形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初中阶段学习的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 新课讲解:(1)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及求法。
(2)讲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联系。
(3)讲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技巧。
3. 实例分析: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分析直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等。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直线图形,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理解,互相学习,提高理解。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学习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3.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计算机,彩笔,三角板.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 (如图),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 二、直线的倾斜角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 与直线l 之间所成的角 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规定: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为 . 思考1: 直线倾斜角的范围为 .练习:下列图中标出的直线的倾斜角对不对?如果不对,为什么?思考2:过一点不能确定直线的位置,那么倾斜角确定,直线的位置能确定吗?因此,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是: 和 ,二者缺一不可.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表示倾斜程度的量? 三、 直线的斜率 (一)定义把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 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例如(1)倾斜角45α=时,直线的斜率k = ;(2)倾斜角135α=时,直线的斜率k = . (注:当α是锐角时,tan(180)tan αα-=-) 填写下表: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错误的请说明原因. A .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 B .平行于x 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180C .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它们的倾斜角也相等D .因为平行于y 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所以平行于y 轴的直线的倾斜角不存在如图,给定直线上的两点()111,p x y ,()222,p x y12p p 的斜率k ?设直线12p p 的倾斜角为(90)αα≠.(1)当直线12p p 的方向向上时,过点P 1作x 轴的平行线,过点P 2作y 轴的平行线,两线相交于点Q ,于是点Q 的坐标为()21,y x .①当α为锐角时,tan α= ;②当α为钝角时,设∠QP 1P 2=θ,则α与θ的关系是 ,1x 2x ,1y 2y ,tan α= tan θ,(填>或<)tan θ= = = .(2)当直线12p p 的方向向下时,tan α= .思考3:当直线12p p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上述式子还成立吗?为什么? 思考4:当直线平行于y 轴,或与y 轴重合时,上述式子还成立吗?为什么? (二)直线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12x x ≠)的斜率公式思考5: 已知直线上两点()12,A a a ,()12,B b b ,运用上述公式计算直线AB 的斜率时,与A 、B 两点坐标的顺序有关吗? 四、应用例.如图,已知A (3,2),B (4,1)-,(0,1)C -,求直线AB 、BC 、CA 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分析:1.直线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12x x ≠)的斜率公式求直线的斜率;2.利用直线的斜率定义判断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解:(略)方法总结:(一)直线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12x x ≠)的斜率公式容易记得,只需理解21,y y 和21,x x 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但分子分母并不能交换.(二)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个特殊的倾斜角所对应的斜率值,一是00tan = , 145tan = ,二是倾斜角为 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变式练习:1.求经过点()2,3A 和()1,2P 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2.若()2,3A 、()m P ,2、()1,0-C 三点共线,求实数m 的值. 3.画出经过点()1,2P 且斜率为1的直线. 五、课堂小结六、当堂达标A 组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B )每一条直线的斜率都是一个确定的值 (C )没有斜率的直线是存在的(D )同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不是一一对应的2.若直线l 经过第二、四象限,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A )[) 90,0 (B ))90,180⎡⎣ (C )()90,180 (D ))0,180⎡⎣3.若直线l 向上的方向与y 轴正方向成30角,则l 的倾斜角为 ,l 的斜率为 .4.直线l 过(),m n (0m ≠)和原点,则l 的斜率为( )(A )m n (B ) n m(C )n m - (D )不存在思考:5.若三点()3,1A ,()2,B k -,()8,11C 在同一直线上,则k 的值为( ) (A )2 (B )-9 (C )9 (D )3B 组6.直线l 过(),m n 、(),n m 两点,其中m n ≠,0m n ⋅≠,则( )(A )l 与x 轴垂直 (B )l 与y 轴垂直(C )l 过原点和第一、三象限 (D )l 的倾斜角为1357.已知直线l 过点(),6A m -、()1,3B m m +,且2l k =,求m 的值. 七、作业课本第89页A 组第2、4题.。
一、教案内容1.1 直线的倾斜角【教学目标】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掌握求直线倾斜角的方法,能运用直线的倾斜角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求直线倾斜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直线的倾斜角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直线的斜率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2)讲解:介绍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讲解求直线倾斜角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直线倾斜角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判断直线的方向等。
1.2 直线的斜率【教学目标】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掌握求直线斜率的方法,能运用直线的斜率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求直线斜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直线的斜率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2)讲解:介绍直线的斜率的概念,讲解求直线斜率的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直线斜率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斜率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重合,求直线的倾斜角等。
二、教案说明本教案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第二课时讲解直线的斜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方法,并在应用环节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案中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直线的斜率计算【教学目标】掌握直线斜率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直线的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斜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直线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直角坐标系,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引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能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直线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称为直线的倾斜角。
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直线的斜率k等于tan(倾斜角)。
3. 直线的斜率的计算:给定直线的倾斜角,可以计算出直线的斜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2. 采用例题解析法,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计算直线的斜率。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2. 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解释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3. 讲解直线的斜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直线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价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本教案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掌握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拓展1. 讨论斜率的正负性:解释当倾斜角大于45度时,斜率为正;小于45度时,斜率为负。
2. 探究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绘制不同倾斜角的直线,观察斜率的变化。
七、实际应用1. 生活实例:举例说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物的屋顶斜率、道路的坡度等。
2. 数学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决数学问题,如计算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直线的方程等。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和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优秀教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优秀教案引言:优秀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本文将重点探讨优秀教案中涉及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倾斜角是直线和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是斜率的几何意义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几何方法和数学方法两种不同的途径来介绍直线的倾斜角。
1. 几何方法通过几何方法来介绍直线的倾斜角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倾斜角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帮助学生绘制倾斜角,并观察倾斜角的变化规律。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直线的倾斜角是否相等或相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2. 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更加严谨和精确的方法,通过数学公式来计算直线的倾斜角。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概念、定义和公式,让学生明确直线的倾斜角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如求解两条直线的倾斜角大小之差等。
二、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是表示直线的陡峭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直线方程中的关键要素。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图像分析和计算公式两种方法来介绍直线的斜率。
1. 图像分析通过图像分析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直线的趋势和陡峭程度。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图像,如山坡、楼梯等,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斜率的大小。
通过图像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斜率与直线的陡峭程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斜率的概念。
2. 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公式来介绍直线的斜率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斜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引导学生计算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之差,并将其带入斜率公式中进行计算。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斜率公式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 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说明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能够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2. 让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3. 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求解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道路的坡度、飞机的爬升率等,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是如何定义的,并介绍求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并学会计算直线的斜率。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判断学生对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2. 对于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可以进行讲解或者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知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工程测量、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析等。
人教A版数学必修2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直角坐标系内几何要素代数化的过程和意义,初步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这也是贯穿本节、本章知识的大概念。
同时在课堂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意识。
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渗透方法的作用,并为后续教学内容——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建立直线方程等起关键性的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引导学生形成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范围和斜率的概念;
2.引导学生建立倾斜角、斜率与直线方向向量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联系的本质,体会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悟并形成倾斜角与斜率两个概念;
2.引导学生推导并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教学难点:1.用代数方法推导斜率的过程;
2.体会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在概念形成及公式推导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1
2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知识背景
自古希腊以来的几何研究,一直是以公理为基础,直接研究几何问题, 直到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创建了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法把几何的基本元素——点和代数的基本元素——数对应起来,并用代数方程来表示曲线,从而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这就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也是本节课、本章学习渗透的大概念。
解析几何的出现,改变了自古希腊以来代数和几何分离的趋向,把相互对立着的“数”与“形”统一了起来。
今天我们就先来探究最怎样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直线!
使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发展及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了解学习的新内容的特点及意义.
用笛卡尔爱心曲线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热情.
情 景 导 入
问题1、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要素确定呢?
那么在直角坐标系内过一点P 可以作多少条直线? 这些直线有什么区别?
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 从最简单问题着手,创造轻松的氛围。
学生直观感受到,确定直线的两个要素,从而引出了直线的倾斜角和刻画倾斜程度的量——斜率.
探究任务一:怎样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
试一试:请在图中标出下列直线的倾斜角.
点
几何问题
几何问题的
解
坐
欧氏几何
欧几里得
y
4l 3
l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