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牛毛岭石炭纪本溪组地层剖面简介(谷风优文)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本溪地区岩相及所指示的区域地质特征1.中太古代:1)清河镇万利村石棚子组片麻岩、南芬铁矿茨沟组磁铁石英岩为代表的鞍山群变质岩,构成了华北板块的基底;2)该变质岩由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片麻岩和磁铁石英岩分别是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的结果2.新太古代:1) 出露于连山关和平顶山大峪沟组粉红色混合花岗岩,代表了鞍山群上部变质岩2)混合花岗岩是混合岩化作用,即超深变质岩化作用的结果。
该作用代表了变质岩向岩浆岩作用转变,与构造运动(鞍山运动)强烈挤压有关。
3.古元古代:1)出露于连山关镇附近千枚岩和大理岩代表了辽河群变质岩系2) 千枚岩和大理岩分别是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的结果,代表了中-浅变质岩系,反映了本地区变质作用减弱。
4.中元古代:1)古元古代盖县组与新元古代永宁组角度不整合2)反映了本区这一时期抬升和剥蚀作用发生5.新元古代:1)出露于南芬地区和平顶山的钓鱼台组石英砂岩代表了本区发生了广泛海侵2)出露于千金岭的南芬组互层的蛋清色泥灰岩和紫色泥灰岩反映了本区海侵进一步加深;3)南芬组与桥头组平行不整合说明本区因海水退出并经历了剥蚀;4)出露于冯家堡细河的桥头组石英砂岩及波痕构造反映了本区再次经历了海侵;5)出露于冯家堡康家组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说明本区海侵加深6.古生代:1)寒武纪碱厂组合馒头组毛庄组合徐庄组以页岩为主,夹灰岩透镜体,盛产三叶虫,代表了潮坪环境。
馒头组和毛庄组紫色页岩指示气候温暖炎热;2)出露于白石砬子的张夏组鲕粒灰岩代表了动荡水环境;崮山组砾屑灰岩具氧化圈边代表了炎热气候;长山组竹叶状灰岩代表了海水动荡环境3)出露于火连寨豆房沟村的凤山组窝卷状灰岩代表了稳定的海水环境4)出露于本溪湖公园和牛毛岭等地的奥陶系冶理组、亮甲山组合马家沟组巨厚灰岩代表了海侵达到了最高峰;5)晚石炭世本溪组与中奥陶世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说明本地区和华北板块其他地方相似,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地层,反映了该地区抬升和剥蚀作用在这一时期发生;6)出露于牛毛岭的本溪组由砂岩、泥岩、煤线和5层薄灰岩组成,系海陆交互相;7)出露于牛毛岭的太原组及本溪地区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合石千峰组均为发现海相地层,说明这一时期完全进入陆相地层控制区。
本溪牛毛岭石炭纪本溪组地层剖面简介牛毛岭剖面是我国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本溪组的标准地层剖面,在我国晚古生代区域地层对比及古生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剖面位于本溪市西北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近东西走向,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发育5层石灰岩层,总厚约168.7m。
本溪组的研究已有一百余年历史。
最早的研究可追溯至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 .Richthofen)1869年在本溪煤系地层中采集化石,经欣克(A.Schenk,1882)研究,提出时代为晚石炭世。
1925-1926年,地质学家赵亚曾首次对牛毛岭剖面进行研究,正式创名“本溪系”,时代认为属“中石炭世”。
此后,李四光(1927)、乐森璕(1927)、尹赞勋(1932)、盛金章(1951)、王钰(1952)等院士以及张文堂(1955)教授等均对本溪系的古生物与地层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安太庠(1983)、丁惠(1991)、刘发(1987)、武世忠(1992)、米家榕(1990,2001)等也对本溪组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
2005年起,本溪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有关专家对本剖面进行了新一轮研究,王成源等首次在本剖面本溪组上部发现晚石炭世莫斯科阶的标准牙形刺化石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泊道尔斯克异颚刺)及Neognathodus inaequalis(不等新颚齿刺)等;在和珊瑚等化石研究中也有新进展。
研究认为,本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距今约3.14亿年),本溪组下部可能包括早石炭世晚期的层位。
整个本溪组可能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距今约3.25—3.1亿年)。
牛毛岭剖面记录了距今3亿多年前本溪地区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史,是人们了解本溪地区和我国北方地球海陆变迁和生物演化的“窗口”。
本溪市国土资源局2007年7月Stratigraphical Section of Carboniferous Benxi Formationin Niumaoling of Benxi,LiaoningThe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in Niumaoling is the standard section of Carboniferous Benxi Formation in North China Platform, located at the Niumaoling between the Xindonggou and Mayicungou in Benxi of Liaoning. The section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s continuous in straigraphical sequence and fossiliferous, about 168.7 m thick with five beds of limestone, which is much significant for study of paleontology and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 China.There is over 100 year history for the studies on the Benxi Formation in this section since German scientist F. Richthofen in 1869 who collected fossils from the Benxi Formation, identified by A. Schenk as Late Carboniferous in age in 1882. During 1925-1926, Prof. Zhao Yazeng, afamous Chinese geologist, studied the section firstly, and named “Benxi Series” for this formation and suggested the age as the Middle Carboniferous. After that, Professors Li S.G.(1927), Yue S.X.(1927), Yin Z.X.(1932), Sheng J.Z.(1951), Wang Y.(1952), Zhang W.T.(1955), An T.X.(1983), Ding H.(1991), Liu F.(1987), Wu S.Z.(1992), Mi J.R.(1990,2001), etc. have studied also the Benxi Formation in this section.Since 2005, the Bureau of Resources Benxi City has organized a review and re-study of this section. Prof. Wang C.Y. et al. found the conodond index fossils of the Moscovian Stage of Upper Carboniferous, e.g. 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 Neognathodus inaequalis, etc in the upper part of this formation, which made a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Benxi Formation; and consider. the upper Benxi Formation is Moscovian of Upper Carboniferous (314 Ma)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ormation probably as the upper Lower Carboniferous.The Niumaoling section, as a window, has recorded and show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Benxi area of the North China for over 300 million years.标牌修改:36 泥岩及页岩 mudstone and shale35 灰岩 limestone34 粉砂岩、泥岩及煤层 siltstone、mudstone and coal seams33 灰岩 limestone32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31 灰岩 limestone30 泥岩及粉砂岩 mudstone and siltstone29 粉砂岩 siltstone28 泥岩 mudstone27 灰岩 limestone26 泥岩夹页岩 mudstone intercalated shale25 灰岩 limestone24 粉砂岩、泥岩夹页岩 siltstone、mudstone intercalated shale23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22 页岩及泥岩 shale and mudstone21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20 页岩 shale19 砂岩夹粉砂岩 sandstone intercalated siltstone18 粘土岩 clay17 砂岩夹粉砂岩 felsic sandstone intercalated siltstone16 页岩、泥岩夹细砂岩 shale、mudstone intercalated fine-sandstone 15 粘土岩(F层) clay(No.F)14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13 粉砂岩 siltstone12 细砂岩 fine-sandstone11 杂砂岩 graywacke10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9 砂岩与粉砂岩 sandstone and siltstone8 粘土岩(G层) clay (No.G)7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6 粉砂岩、页岩 siltstone and shale5 粘土岩及页岩 clay and shale4 粉砂岩、粘土岩及页岩 siltstone、clay and shale3 紫色粉砂岩 purple siltstone2 杂色粉砂岩(古风化壳) variegated siltstone平行不整合 unconformity1 灰岩 limestone。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前言国内对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日渐成熟,就辽宁地区而言,多数文献资料主要研究古生物的特征、生存环境及生物礁的特征,对沉积岩沉积环境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本研究以本溪组牛毛岭实测剖面及横向对比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沉积岩层演化的角度对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由老到新岩层的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特征,生物礁特征。
1地质概况工作区位于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地区,是华北型石炭系主要发育区之一。
晚石炭世初期,本区开始了由南至北的海侵,沉积环境由扇形三角洲到峡湾海岸再演化为碳酸岩台地,堆积了近陆特征明显,近东西向展布的各沉积相带。
本溪组平行不整合覆于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之上。
本组岩性下部为黄绿、黄、紫色页岩夹G、F 两层铝土页岩、薄煤层;上部为青、黄绿、黄色页岩、砂岩、灰岩透镜体和E 层铝土页岩,局部夹薄煤层。
本组腹足类、腕足类古生物化石甚多,生物礁发育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
2本溪组上段牛毛岭剖面辽宁本溪市本溪组地层发育较好,本剖面位于本溪市区西北部的牛毛岭上,东距本溪湖公园约1km,呈近东西向沿山脊延伸。
牛毛岭剖面为国内本溪组岩层的典型剖面之一,本人对该区本溪组上段岩层进行了地质考察,并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标本,牛毛岭剖面主要以砂岩、泥岩为主,夹有5层生物碎屑灰岩。
其中砂岩为河流、湖泊、沼泽相沉积,岩层之间为渐变式接触。
生物碎屑灰岩为近海相或滨海相沉积,含有腕足、蜓等化石。
剖面地层大致呈南北向展布,各岩层间呈平行整合接触,岩层间多为渐变的接触关系,没有断层展布,岩层大致向西倾斜,倾角一般小于30°。
全段共划分为19层,测量部分总厚度84.83m。
3碎屑岩沉积环境分析牛毛岭剖面最底层为厚层微层理构造中细粒杂砂岩,有极少量的铁质,处于弱氧化、中性至弱酸性环境,判断其为稳定的河流相沉积环境,再往上,沉积环境变的不稳定,难以形成较厚的岩层,可能是水流加大,使沉积物的物源减少,也可能是因为河床底部向顶部变化,河流变浅。
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环境保护自查报告按照省厅《关于做好环境保护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办公室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细致排查公园内环境保护相关问题,具体情况如下:一.公园概况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9月通过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并于2007年6月30日揭碑开园。
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成立后,本溪市人民政府按照公园规划要求对公园基础设施进行建设,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园内地质遗迹进行保护。
(一).公园地理位置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境内,地理形态呈狭长哑铃状。
区内有沈本高速公路、沈丹铁路和203国道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二).公园地理坐标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地理坐标:东经123°41′45″—125°25′19″;北纬40°59′27″—41°22′45″。
(三).范围、边界、面积根据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生态人文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兼顾景区整体性、特色性、适游性原则,将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划分为3个主要园区、13个景区和24个景点,规划总面积为62.99198km2。
1.本溪水洞园区本溪水洞园区主要分布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
包括:本溪水洞、天龙洞、关门山、铁刹山、庙后山和大石湖等6个景区和久才峪三级河谷阶地、侵入岩脉——熔结角砾岩2个景点,面积为24.67377km2,占公园总面积的39.17%。
2.平顶山园区平顶山园区主要分布于本溪市境内。
包括:平顶山、牛毛岭、大冰沟等3个景区和本溪湖、大明山不整合接触、欢喜岭逆断层、白石砬子直立岩层等18个景点,面积为12.28615km2,占公园总面积的19.50%。
3.五女山园区五女山园区主要分布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
包括:五女山、望天洞、老秃顶子和大雅河等4个景区和桓龙湖、沙尖子河穴和桓仁木盂子早石炭世植物化石产地等4个景点,面积为26.03206km2,占公园总面积的41.33%。
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沉积环境分析【摘要】辽宁本溪组地层在晚石炭世早期处于近岸陆棚环境。
同期沉积物的底部为河湖相泥岩、页岩、再向上为粉砂岩、砂岩,最后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代表了一个海进组合。
本溪牛毛岭剖面碎屑岩主要为河流、湖泊、沼泽相沉积,砂岩粒度分选一般较好,磨圆相对较差,成熟度相对较高,推测为河流相沉积。
砂质页岩和粉砂岩层内,岩石的颜色多为灰色,绿灰色或是灰绿色,多为在气温较低的河流相环境下沉积。
泥岩泥质含量较高,球状风化发育,表现为沼泽相沉积环境。
【关键词】晚石炭世;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环境0 前言国内对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日渐成熟,就辽宁地区而言,多数文献资料主要研究古生物的特征、生存环境及生物礁的特征,对沉积岩沉积环境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本研究以本溪组牛毛岭实测剖面及横向对比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沉积岩层演化的角度对本溪地区本溪组上段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由老到新岩层的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特征,生物礁特征。
1 地质概况工作区位于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地区,是华北型石炭系主要发育区之一。
晚石炭世初期,本区开始了由南至北的海侵,沉积环境由扇形三角洲到峡湾海岸再演化为碳酸岩台地,堆积了近陆特征明显,近东西向展布的各沉积相带。
本溪组平行不整合覆于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之上。
本组岩性下部为黄绿、黄、紫色页岩夹G、F两层铝土页岩、薄煤层;上部为青、黄绿、黄色页岩、砂岩、灰岩透镜体和E层铝土页岩,局部夹薄煤层。
本组腹足类、腕足类古生物化石甚多,生物礁发育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
2 本溪组上段牛毛岭剖面辽宁本溪市本溪组地层发育较好,本剖面位于本溪市区西北部的牛毛岭上,东距本溪湖公园约1km,呈近东西向沿山脊延伸。
牛毛岭剖面为国内本溪组岩层的典型剖面之一,本人对该区本溪组上段岩层进行了地质考察,并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标本,牛毛岭剖面主要以砂岩、泥岩为主,夹有5层生物碎屑灰岩。
本溪地区地质工作概况摘要:主要对本溪地区基础地质资料收集和分析,具体包括自然地理概况、区域构造、地层、侵入岩等的调查,了解本溪地区的地质工作情况。
关键词:地貌;构造;褶皱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1.1区域自然地理1.1.1地形与地貌本溪县属辽东山地丘陵区,为长白山山脉的东南延续部分。
地形起伏较大,山峰连绵,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大,切割强烈,沟谷狭窄,且多呈“V”字型。
在地形上,区内有两个大致平行的北东向山系构成本溪的南北界限。
南部山系高于北部山系,北部山系的南侧和南部山系的北侧有近南北向及北西向的支脉伸入中部的太子河谷地,太子河谷地由东向西逐渐加宽。
在地势上形成南北两侧高,中部低,南部明显高于北部的地貌形态。
按地貌形态划分,区内大致可分为: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剥蚀构造低山区和侵蚀堆积山间谷地。
1)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分布于区内南部姜家堡子、吴家堡子,中部的三道沟、大锉草沟、关家堡子、汤池沟、南甸子和东部的兰河峪、洋湖沟等地区。
为工作区内高海拔地区,海拔高程约为800-1300m,切割深度大于500m。
区内最高峰为韭菜顶子海拔1254m;沿北北东向有超过1000m的中低山9座。
切割深度达700-900m,使山体陡峭,山势雄伟,山顶尖而山脊窄长,多条沟谷仲向峰巅。
沟谷多为“V”字型谷,宽度小于百米,坡度30-60°,谷长约为1-3km。
植被较发育,多有森林覆盖,灌木丛生。
岩性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其次为太古代混合岩、青白口系砂、页岩、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等组成。
在太子河北侧达官寨、山城子地区,其地貌特征亦属于剥蚀构造中低山区。
地面高程为800-1100m,最高峰海拔1032m,在其西北的两座山峰,海拔高度分别为910m和954m。
切割深度大于500m。
岩性主要由寒武、奥陶系灰岩及青白口系、震旦系砂、页岩组成。
植被较发育。
2)剥蚀构造低山区在区内主要分布于三个区段:一是工作区的北部、高官乡、偏岭镇、清河城、泉水镇及小市镇部分地区;二是工作区南部的连山关、草河口、草河城大部分地区;三是工作区东部碱厂镇和东营坊乡北部地区。
目录前言 (3)1、地质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3)2、主要实习路线和安排 (4)第一章本溪概况 (4)第二章本溪地层 (5)第一节太古界 Ar (5)第二节元古界 Pt (6)1、钓鱼台统(Z1d) (7)2、南芬统(Z1n) (7)3、桥头统(Z2g) (7)第三节古生界 Pz (8)(一) 寒武系(Ɛ) (8)(二)奥陶统 (9)(三)石炭统(C) (10)(四)二迭系(P) (12)(五)侏罗系(J) (14)(六)白垩纪(K) (16)(七)第四系(Q) (16)第三章岩浆岩变质岩 (17)1、岩浆岩 (17)2、变质岩 (17)第四章地质构造 (18)1、本溪地形 (18)2、褶皱 (18)3、断裂 (18)第五章其他地质现象 (20)1、河流阶地 (20)2、球状风化 (21)3、波痕、雨痕 (21)4、滑坡 (22)5、斜层理 (23)6、生物化石 (23)第六章本溪矿产 (25)1、煤 (25)2、铁 (25)3、白云岩 (25)4、石灰岩 (26)5、铝土矿 (26)6、石英岩 (26)第七章 ................................................................................................ 结束语26本溪地质实习总结前言1、地质实习的目的和任务本次地质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而了解地质科学的特点,学会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地质工作方法。
学会了解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并且对地质罗盘的使用要熟练地掌握和对各种地质现象有着初步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主动的优良品质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我对这门普通地质学的了解更深一层,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起来,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层理、结构构造,学会测量岩石的产状。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气藏地质特征本文通过查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的一些相关文献,从地层、沉积、生储盖、分布及富集控制因素等方面对盆地东部本溪组的气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主要目的是想要对盆地东部本溪组的地质特征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规律较为整体的把握。
标签:鄂尔多斯;上古生界;本溪组;地质特征前言鄂尔多斯盆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上古生界天然气最富集的一个含油盆地,已发现了榆林、米脂、子洲、神木、大牛地等多个具有工业气流的气田,是目前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之一。
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的本溪组和山西组地层,在近年来的勘探中表现出良好的前景,尤其是在本溪组顶部的本 1 段和山西组底部的山2 段,天然气富集高产,储量面积大,丰度高,是上古生界主要勘探的目的层之一。
本文通过对地层、沉积、生储盖、气藏及分布特征等方面的描述,主要目的是想要对盆地东部本溪组的地质特征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规律较为整体的把握。
1 地层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了石炭系-二叠系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6 套地层,总沉积厚度约700m[1]。
本溪组不整合覆盖奥陶系风化壳之上,顶部以稳定的9#煤层与太原组区分,底部为分布广泛的铁铝质岩层,中间主要为灰黑色泥岩和砂岩互层。
沉积旋回以反旋回为主,内部存在小的正韵律。
以沉积旋回的变化是划分地层的基础,可以将本溪组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层段:本 2 段和本 1 段,这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划分方案。
本 1 段属于晋祠段,主要石油砂、煤层与泥岩构成的多组沉积旋回,潮道砂体与泻湖泥坪交互叠置,反映多次海侵和海退。
更加细致的可将其自上而下划分为9#煤层、吴家峪灰岩层(扒楼沟)、晋祠砂岩层。
本 2 段主要是灰色泥岩、灰色粉砂岩及煤层。
底部为铁铝岩层,上部为畔沟灰岩(张家沟)。
早些时期也将铁铝岩层定为湖田段,畔沟灰岩定为畔沟段。
由于这两套地层较为致密,通常认为其是下部奥陶系风化壳的盖层。
本溪牛毛岭石炭纪本溪组地层剖面简介
牛毛岭剖面是我国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本溪组的标准地层剖面,在我国晚古生代区域地层对比及古生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剖面位于本溪市西北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近东西走向,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发育5层石灰岩层,总厚约168.7m。
本溪组的研究已有一百余年历史。
最早的研究可追溯至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 .Richthofen)1869年在本溪煤系地层中采集化石,经欣克(A.Schenk,1882)研究,提出时代为晚石炭世。
1925-1926年,地质学家赵亚曾首次对牛毛岭剖面进行研究,正式创名“本溪系”,时代认为属“中石炭世”。
此后,李四光(1927)、乐森璕(1927)、尹赞勋(1932)、盛金章(1951)、王钰(1952)等院士以及张文堂(1955)教授等均对本溪系的古生物与地层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安太庠(1983)、丁惠(1991)、刘发(1987)、武世忠(1992)、米家榕(1990,2001)等也对本溪组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
2005年起,本溪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有关专家对本剖面进行了新一轮研究,王成源等首次在本剖面本溪组上部发现晚石炭世莫斯科阶的标准牙形刺化石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泊道尔斯克异颚刺)及Neognathodus inaequalis(不等新颚齿刺)等;在和珊瑚等化石研究中也有新进展。
研究认为,本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距今约3.14亿年),本溪组下部可能包括早石炭世晚期的层位。
整个本溪组可能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距今约3.25—3.1亿年)。
牛毛岭剖面记录了距今3亿多年前本溪地区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史,是人们了解本溪地区和我国北方地球海陆变迁和生物演化的“窗口”。
本溪市国土资源局
2007年7月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of Carboniferous Benxi Formation
in Niumaoling of Benxi,Liaoning
The stratigraphical section in Niumaoling is the standard section of Carboniferous Benxi Formation in North China Platform, located at the Niumaoling between the Xindonggou and Mayicungou in Benxi of Liaoning. The section of the Benxi Formation is continuous in straigraphical sequence and fossiliferous, about 168.7 m thick with five beds of limestone, which is much significant for study of paleontology and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 China.
There is over 100 year history for the studies on the Benxi Formation in this section since German scientist F. Richthofen in 1869 who collected fossils from the Benxi Formation, identified by A. Schenk as Late Carboniferous in age in 1882. During 1925-1926, Prof. Zhao Yazeng, a
famous Chinese geologist, studied the section firstly, and named “Benxi Series” for this formation and suggested the age as the Middle Carboniferous. After that, Professors Li S.G.(1927), Yue S.X.(1927), Yin Z.X.(1932), Sheng J.Z.(1951), Wang Y.(1952), Zhang W.T.(1955), An T.X.(1983), Ding H.(1991), Liu F.(1987), Wu S.Z.(1992), Mi J.R.(1990,2001), etc. have studied also the Benxi Formation in this section.
Since 2005, the Bureau of Resources Benxi City has organized a review and re-study of this section. Prof. Wang C.Y. et al. found the conodond index fossils of the Moscovian Stage of Upper Carboniferous, e.g. 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 Neognathodus inaequalis, etc in the upper part of this formation, which made a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Benxi Formation; and consider. the upper Benxi Formation is Moscovian of Upper Carboniferous (314 Ma)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ormation probably as the upper Lower Carboniferous.
The Niumaoling section, as a window, has recorded and show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Benxi area of the North China for over 300 million years.
标牌修改:
36 泥岩及页岩 mudstone and shale
35 灰岩 limestone
34 粉砂岩、泥岩及煤层 siltstone、mudstone and coal seams
33 灰岩 limestone
32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
31 灰岩 limestone
30 泥岩及粉砂岩 mudstone and siltstone
29 粉砂岩 siltstone
28 泥岩 mudstone
27 灰岩 limestone
26 泥岩夹页岩 mudstone intercalated shale
25 灰岩 limestone
24 粉砂岩、泥岩夹页岩 siltstone、mudstone intercalated shale
23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
22 页岩及泥岩 shale and mudstone
21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
20 页岩 shale
19 砂岩夹粉砂岩 sandstone intercalated siltstone
18 粘土岩 clay
17 砂岩夹粉砂岩 felsic sandstone intercalated siltstone
16 页岩、泥岩夹细砂岩 shale、mudstone intercalated fine-sandstone 15 粘土岩(F层) clay(No.F)
14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
13 粉砂岩 siltstone
12 细砂岩 fine-sandstone
11 杂砂岩 graywacke
10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
9 砂岩与粉砂岩 sandstone and siltstone
8 粘土岩(G层) clay (No.G)
7 长石石英砂岩 felsic sandstone
6 粉砂岩、页岩 siltstone and shale
5 粘土岩及页岩 clay and shale
4 粉砂岩、粘土岩及页岩 siltstone、clay and shale
3 紫色粉砂岩 purple siltstone
2 杂色粉砂岩(古风化壳) variegated siltstone
平行不整合 unconformity
1 灰岩 lime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