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生平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7
音乐家肖邦的个人基本资料简介肖邦是世界最著名的的音乐家之一,那你有了解过肖邦吗?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音乐家肖邦的相关介绍吧!音乐家肖邦的简介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1849年,逝世于法国巴黎。
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音乐家肖邦的个人经历1810年,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音乐家肖邦的个人基本资料简介
1810年,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
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因为不愿当
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巴黎很多贵妇都认为昏倒在他临终的卧房里是幸福所在......。
生平:1810年,弗里德里克·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肖邦之墓肖邦之墓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
故事: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特别喜欢唱歌,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希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非常惊讶的问“是的,是那首民歌”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非常专心,知道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3.1--1849.10.17)是一位波兰伟大的作曲家。
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
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
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
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
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
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
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
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
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
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
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
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
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
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
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
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
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
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
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
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
精心整理肖邦简介肖邦简介生卒年:1810—1849年2首《前奏曲》、侣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
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音誉。
1111月291831年10月,他在旅途中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万分悲痛,愤然写出了《革命练习曲》这一充满激情的伟大作品。
1838年,肖邦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在乔治·桑的文艺沙龙,他还接触到更多的文艺界着名人士,但是最使他神往的却是单独同波兰朋友们在一起,特别是为波兰着名诗人密茨凯维支弹奏,因为在这时候,他好像置身于遥远的祖国,音乐唤起了他的生动回忆,复活了昔日生活的情景。
乔治·桑比肖邦大6岁,她长得并不漂亮,身材矮小,体态微胖。
她有一个奇女子浪漫偏激,放荡不羁的一面;也有寻常女子朴素温清,富于牺牲的一面,只不过后者常被前者所掩盖。
(邦一起离开巴黎,去南方疗养。
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了长达10年的同居生活。
1847年,乔治·桑和肖邦之间发生了不和,很快导致了永久的破裂。
肖邦的简介-肖邦的简介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钢琴诗人——肖邦全名:弗列德里克·肖邦国籍:波兰生卒年:1810—1849年地位: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主要作品:肖邦一生创作了约200部作品。
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
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 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21首《夜曲》、54首《玛祖卡舞曲》、18首《圆舞曲》、侣首《波兰舞曲》和4首《即兴曲》等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钢琴天才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
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听从他的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
1 1月,他带上一坏祖国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
当时离11月29日爆发的波兰武装起义并不久。
这次起义最初是胜利的,但几个月后被血腥镇压了。
1.生卒年1810年3月1日至1849年10月17日2.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
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
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7岁即可写乐谱,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3.求学历程: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
4.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
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
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
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
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
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
5.影响一生的爱恋:1835年,肖邦曾前往德雷斯顿和莱比锡旅行,与孟德尔颂和舒曼结识。
1836年和女文学家乔治桑(George Sand),双双坠入情网,不久肺病恶化,於1838年与乔治桑一起到马约卡岛静养,後来两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
1847年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劳燕纷飞,结束了这段历史上著名的恋情。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
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
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6.情感的此起彼伏: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
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
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
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7.成就:1:钢琴曲界泰斗除十七首波兰歌曲、钢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全是钢琴曲。
此类作品中,有两首钢琴协奏曲和三首钢琴奏鸣曲。
2:伟大的民族音乐代表者肖邦对民族主义音乐的贡献,是他六十首马厝卡舞曲与十二首波兰舞曲。
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厝卡是中庸速度,来自民间庆典音乐;波兰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
肖邦将马厝舞曲带入音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
它令人想起过去民族的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征。
3: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继续发扬光大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
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
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4:作品数量多,世人认可度高作品:1.《夜曲》No.12.《夜曲》No.23.《夜曲》No.55.《C小调夜曲》编号外阿劳7.《降E大调回旋曲》霍洛维兹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
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大的启发和影响。
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8他的romance史当肖邦走进巴黎金碧辉煌的贵族沙龙的时候,正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
人们在沙龙里可以看到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等在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大画家安格尔、德拉克罗瓦、鲁索等的旷世杰作,可以聆听大音乐家李星,而这些明星聚集在一起就像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
肖邦这个异乡人初来乍到,还不为人所知。
李斯特的慧眼第一个承认了肖邦的天才。
李斯特把肖邦引进了巴黎的沙龙。
也把他介绍给一位女人。
想不到,这竟然决定了肖邦后半生的命运。
这一天,肖邦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弹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乐曲中,把听众也忘记了。
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闻到一阵薇奥丽特香水的芬芳。
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
这位女性穿得很朴素,优雅而娴静地坐在他的钢琴旁边。
她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但她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的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
乔治·桑第一眼就对肖邦的气质发生了兴趣。
可是,肖邦却没有立刻喜欢她。
他甚至还向朋友讲过这样的话:那个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
”乔治·桑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
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
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与诗人缪塞刚刚分道扬镳。
她对男人了如指掌。
她欢喜肖邦,就有办法使肖邦喜欢她。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
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
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
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
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
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
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像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
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
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心头。
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
肖邦的感情防线在桑夫人的进攻下很快就全线瓦解。
他们相爱了。
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桑夫人在那儿的一幢公寓里租了一个房间。
李斯特和他未来的夫人则租了另一个房间。
他们四个人常常一起用餐,一起出入沙龙。
整个巴黎为之惊讶。
善意的劝告和恶意的攻击都无济于事,他们情投意合。
他爱上这个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
他需要这样的女人。
这个男子气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气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真正的朋友们都为肖邦高兴,因为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
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
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
肖邦来到桑夫人在诺罕的庄园。
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乡村,与肖邦的故乡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坐落着这幢石头房子,晚上,从田野的远处传来牧羊人粗犷的奇特的歌声,这些都使肖邦激动不已。
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也常到这儿来作客。
肖邦在这儿享有最大的权利,他占有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
在这里,他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
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
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
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识到这是随桑夫人的爱而带来的平静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但是,肖邦又不能平静地工作,他的身体日渐不适,病魔的阴影时时威胁着他;巴黎的音乐活动和社交生活也在吞噬着他的健康。
肖邦的生命化成了音乐,但他的生命力则在一天天衰退。
桑夫人戏谑地称呼他:“我亲爱的尸体。
”肖邦几次尝到了死亡的滋味,也逐渐变得过分敏感,充满恐怖的幻想,他的思想总是集中在死亡上面。
而桑夫人仍然是生机勃勃,永不满足。
他们不得不分手了,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九年。
与乔治·桑分手不久,据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肖邦抱病巡回演出(为了让波兰有足够的钱对抗法西斯),后因劳累过度而死。
有人说,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
也有人说,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
有人赞美她是伟大的女性。
也有人诅咒她是放荡的淫妇。
有人歌颂音乐和文学的联姻。
也有人痛斥这不相称的结合。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
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
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
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是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予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
他不能忘记乔治·桑,是不能忘记他那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9评价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
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
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
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
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
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
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
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