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温室效应”理论的不确定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是现在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
那么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unjs小编整理的关于造成温室效益的原因,欢迎阅读和参考!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影响温室效应的因素研究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是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
2. 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也会对温室效应产生影响。
太阳辐射的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科学家正在研究太阳辐射与地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3. 大气气溶胶:气溶胶是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吸收或反射太阳辐射的方式影响大气的能量平衡。
例如,较多的气溶胶会增加云的数量和持续时间,从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上升。
4. 大气循环变化:大气循环的变化也会对温室效应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大气大循环增强,加快了热量向极地的输送, 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分布发生变化。
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温室效应的机理和影响,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减缓温室效应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尺人的变化。
许多科学家断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温室气体的积累很可能引发全球气候的变暖。
实际上,由于人为的影响,局部区域的变暖已经出现。
根据统计和测算,全球由于燃烧排入大气中的碳已连续6年缓慢增加,1994年达到59.25亿吨。
同时,由于砍伐森林使大气中增加的碳也在1.1-3.6亿吨之间。
众长时间尽度看,全球温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有着密切而明显的相关性。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水平变化直接引起温度的变化,但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二氧化碳的水以及其它温室气体已经达到过去16万年中前所未有的浓度。
尽管氟氯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也有积累。
但是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比这些气体加起来的总和,至少高出60%。
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球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变化。
1860年全球丈夫驻为0.93亿吨,1900年急剧上升到5.25亿吨,1950年达到16.2亿吨。
但是,仍然不及瑞在排放量的1/3。
从70年代起,排放量增长的速度开始变慢,1950-1973年平均增长4.6%,而1973-1988年间平均增长仅为1.6%。
近年来碳排放量经较平稳,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二是前苏联集团经济的萎缩。
但是,在今后一个时期仍保持稳定增长。
虽然近年来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但是,按人均排放量计算,发展中国家仅为0.5吨,百工业化国家排放量达至3吨以上。
按总量计,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发达国家则占据2/3以上。
令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正在增长,大鸡每14年翻一番。
在2000年前,全球碳排放量预计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
然而,即使碳排放量维持现在平稳的水平,也仍然超过全球海洋和森林能够吸收的能力,导致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的不断增加。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产生原因1、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日益增加,而因为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地球的气候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而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大量的使用了那些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资源所导致的,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2、森林采伐:树木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并且释放出氧气。
而因为全世界的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使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数量大量减少,因此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3、永冻层:地球上25%的土地覆盖着永久冻土,永冻土中含有大量的碳和甲烷气体。
而现在根据科学家们的调查显示,永久冻土层正在释放导致全球变暖的碳,这导致全球气候温度变暖。
4、来自农业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甲烷是细菌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主要来自于植物,还有一些是来自于吃草的动物,像奶牛一样的动物也会产生甲烷,而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
5、海平面上升:因为两极冰川的气候变暖,使得那里的冰开始融化进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而因为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人就要迁移到内部地区,它增加了少数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导致这些地区的热量增加。
6、臭氧耗竭:臭氧是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安全保护层,而臭氧层正在一天天变弱,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而臭氧层变弱的主要原因是工厂排放的烟雾导致的。
温室效应的危害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令海平面上升。
还会使局部地区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的天气变化,导致气候异常,造成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
此外,还会导致极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加速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从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从辛格和艾沃利著作的英文原名就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全球变暖是不可阻挡的,而且是一种每隔1500年就会出现的周期现象。
除了他们,也有人对全球变暖成因和后果公开提出不同意见。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座教授、气候专家林森于2007年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两篇文章,指出科学界对地球是否存在变暖并没有统一看法。
他在演说中甚至批评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者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
加拿大的首位气候学博士蒂莫西也认为地球变暖还得不到有力的科学数据的支撑。
所有与主流学界不同意见的观点可以综合表示为:地球气候本身就存在周期性的变化。
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冰盖持续缩小,但这可能是因为地球在向下一个冰期过渡所产生的自然现象。
因为过去的研究发现,太阳活动规律性变化导致了历史上的4次冰期,每一次的过渡期都存在升温现象。
例如,17世纪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19世纪末以来地球温度的上升不过是这次小冰期的结束。
而且,造成地球温度上升的因素很多,包括太阳的活动甚至宇宙射线的变化等,需要认清人类活动是否真的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有些科学家还认为,人类根本没有能力影响大自然的变化。
2007年3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还播出了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通过对多名气象学家的采访,认为地球变暖并非人类活动所致,太阳活动才有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1500年的气候周期《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否定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重要证据有很多,包括地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太阳活动。
有证据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次要角色,如果追溯有100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年(加减500年)气候周期中自然变化的一部分。
得出这个结论的重要研究来自1984年丹麦的威利·丹斯加德教授与瑞士的汉斯·奥斯切格教授的研究。
他们首次公布了格陵兰岛冰芯的氧同位素研究内容。
这些冰芯提供了一套地球25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档案。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是现在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
那么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unjs小编整理的关于造成温室效益的原因,欢迎阅读和参考!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对全球变暖认识的七个问题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对全球变暖认识的七个问题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然而,对于全球变暖的认识仍存在着一些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将就全球变暖的七个问题的确定与不确定性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全球变暖的存在。
科学界对于全球变暖的存在有着广泛的共识,即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
通过对历史气温记录的分析和观测数据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地球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了明显的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全球变暖。
然而,尽管有大量的证据支持全球变暖的存在,但一些人仍然对这一现象持怀疑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科学界普遍认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工业化、交通、能源消耗等活动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影响了大气层的物理性质,进而引起地球温度的上升。
然而,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可能只是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并非主要原因。
第三个问题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态系统变化等。
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洋水温升高,从而增加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
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洪涝和干旱等,也因全球变暖而频繁发生。
此外,全球变暖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引起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然而,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全球变暖对于一些具体地区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第四个问题是全球变暖的速度和程度。
尽管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是明显的,但对于具体的速度和程度仍存在不确定性。
气候模型用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然而这些模型的准确性仍然有待提高。
此外,全球变暖的速度和程度还受到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和新技术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对全球变暖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五个问题是全球变暖的区域差异。
全球不同地区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不同,这也是导致人们对全球变暖存在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
试论“温室效应”理论的不确定因素
作者:许韶立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3期
[摘要] 通过对“温室效应”理论的分析,提出了“温室效应”并不是地球温度升高的决定因素,地球温度升高也并不必然会出现干旱,温室效应忽视了地球的自然调节功能,从历史上来看地球温度升高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及社会发展。
[关键词] 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
1992年6月1日至12日,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级别和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人们把这次会议叫做“地球最高级会议”或“地球首脑会议”,在此会议上,温室效应是各国科学家谈论的主要焦点之一。
2009年月12月7——18号,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超过1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气候变化大会,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领导人都承诺应对气候变化,所有国家都表现出了要采取行动的意愿。
本次会议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会议,其积极意义不容质疑。
但对学术界来讲,学术无禁区。
本文的观点只在抛砖引玉。
什么是温室效应呢?温室我们都很熟悉,塑料薄膜育秧、玻璃窗苗床都是温室,由于透射阳光,而又不与外界交换热量,从而产生较好的保温效果。
而地球温室效应指的是,在我们地球周围,存在一层只能透过阳光,却不怎么散热的温室气体,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氯氟烃、甲烷等组成。
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在以往千百年间变化不是很大的。
可是近几十年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就达70亿吨。
这些温室气体浮在地球上空,好象给地球盖了一层被子,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太阳可以通过温室气体照射到地面上,地面被加热后,温度升高,需要向地球外辐射,但温室气体能吸收向外的长波辐射,使热量又返回地面。
这样,地面的热量排不出去,地球就变暖。
一、温室效应并不决定气温的升高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闹过地球变暖的恐慌。
一些人把气温持续多年上升归因于人工二氧化碳释放过多,并预言温室效应将使地球继续变暖。
然而从40年代到70年代,全球气温一降再降,终于在1976——1977年冬天降到了最低点。
于是学者们宣布:冰期来临了。
可是随后地球又暖和起来,整个80年代一年暖似一年,于是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的呼声也高涨起来,既然当今气温升高是由温室效应决定的,那么为什么40——70年代全球气温一降再降呢?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把温室效应作为影响气候的决定因素,而忽视了影响气候变化的其它重要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我们说温室效应并不决定气温的升高,是因为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还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天文参数、地球下垫面等重要内容。
太阳是构成大气能量输入的主要部分,是一切变化的背景。
现在已经证实,它们对大气高层的温度和电磁场有着强烈的影响,近30年来的卫星测试表明,太阳能的总量每年都在发生微小变化。
笔者认为,虽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变得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全球气温的升降,主要还是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
目前全球性气候转暖是地球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温室效应只不过加速了其进程而已。
从近6亿年的地质发展史来看,全球性气候的冷暖变化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大约3亿年一个大周期。
近6亿年来,地球历史上曾发生三次大的冰期,分别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期又分为若干亚冰期,而目前地球正走向第四纪的间冰期,按照这种地质发展规律,全球气候转暖将是必然的,而温室效应加快了这种发展趋势。
二、“温室效应”会使干旱加剧吗?
温室效应理论认为,气温的升高,首先会加剧中纬度干旱,沙漠化扩大、土壤减退。
笔者认为,由于地球大气是三维空间结构,因此气候既有时间尺度的变化,又有不同空间尺度的变化,而不同的时空尺度交织在一起,气候变化本身十分复杂。
我们并不排除气温升高,在某些地区会加剧干旱、沙漠化扩大、土壤减退的情况,但从整个地球来看,特别是中纬度地区,恰恰相反,温度的升高会使降雨量增加,湿度加大,沙漠化缩小,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下面我们用事实来说明。
从地质历史来看,每一次冰期的来临,都会使许动植物死亡,并且气候变干、少雨、沙漠化扩大,而每一次间冰期﹙即温暖期﹚的到来,都会出现降雨增加,植物繁茂,动物兴旺发展的景象。
地质历史表明,高温与多雨湿润相对应,而寒冷与少雨干燥相对应。
根据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的研究,我国在晚全新世,即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初年(秦汉时期)、公元600年至1000年(隋唐时期)虽然出现过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但是总的来说,气候是以寒冷干燥为主。
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至19世纪四次寒冷期最为明显,气温普遍比现在低1--2度,称为现代小冰期或新冰期。
据研究在公元前3000——5000年,全球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
据估计,年平均温度比现在偏高3度左右,(大致相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倍时增温估计量)。
而那时我国并未出现干旱,相反当时北方降水较多,有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另外西安半坡村的遗址中发现大量鱼骨,也证明那时关中一带的水生动物比现在多得多。
相反,在历史上的寒冷时期,我国北方比较干旱。
第17世纪是比较寒冷的,被称作小冰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北方较干,旱、涝频繁,而旱灾更为突出。
著名的崇祯未年大旱即发生在这一时期。
其中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偏南,我国北方更接近它的活动边缘之故。
虽然世界气候存在着异质性和复杂性,但总的趋势是高温比低温更有利于人类生活。
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温度
升高在某些地区,确会出现干旱,而温度降低在某些地区又会出现降雨增多的情况,但它并不代表全球变化的总趋势。
三、“温室效应”会使海面上升吗?
温室效应理论认为,未来几十年间,由于气温升高,极地冰层融化,海平面若上升1米,这样足以淹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群岛以及其他低地国家的沿岸地区。
据说,孟加拉国将有1/6地区遭洪水淹没,有1/4的人口被迫迁移,尼罗河三角洲有1/5可耕地遭淹没;路易斯安邦著名的牛轭湖和沼泽地将会葬身于江洋大海之中;墨西哥湾将向内陆推进53公里;美国沿岸80%的湿地消失,单就保护东海岸,美国至少耗资10亿美元;荷兰需要长达20年和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去安装海洋防护装置,海平面升高,荷兰需额外支出100多亿年美元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那么气温升高会不会一定出现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呢?从大量的地质历史时期的资料分析,温暖期海面升高,而寒冷期海面下降,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然而这也是有条件的,并不绝对。
例如,一位名叫杰伊?兹瓦利的科学家发现,在全球气温不断上升的那几年里,格陵兰岛的冰川也在加大。
这听起来近乎荒谬,然而却是事实。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确定温度上升与下降的“度”,在此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热胀冷缩原理对于水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极限,并不是温度与体积永远成正比。
水增温即会使体积增大,也会出现体积缩小的情况,同时降低水温也会使体积增大,也可以使体积缩小。
关键是水加热或降温前处在什么样的温度,以及加热和降温是否超过极限,因为水在零下4度时体积最大,如果此时水正处在零下4度,那么增温只能使体积缩小。
这一事例说明,必须有一个“度”的限制,才能谈及升降温度体积的变化。
四、“温室效应”忽视了地球的自然调节功能
温室效应理论认为,气温的升高是由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引起的,认为二氧化碳增加一倍,能否肯定二氧化碳必定增加一倍呢?就这一点也值得讨论。
巴西里约热内卢关于气候公约的全部谈判基础,是来自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小组的系列报告,其主要依据是所谓当今最先进的大循环计算机。
以1880年的气候状况为背景,该计算机曾预测100年来全球气温本应升高5摄氏度,可事实上连1摄氏度都不到。
它预测21世纪二氧化碳数量将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3——9摄氏度,可此说的可信程度又有多少呢?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碳硫是一种温室气体,但美国实验证明,它其实是一种冷却剂,因为硫排放过多而引起的烟雾就象一面镜子,将较多的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
另外,科学家认为,火山爆发以及大气中的尘埃,有“逆温室效应”作用。
尘埃的作用与“温室气体”的作用正相反,它阻挡太阳光而保存地球热量的能力较差。
五、地球气温升高利大于弊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地球气温的升高,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但也有众多的有利因素,并且总趋势是利大于弊。
例如,温度的升高,靠近赤道的国家将因此而受害,因为该地区的环境条件已经接近于许多农作物的耐温极限,温度的上升,只能给这些地区的作物造成不利,也会使现有的动植物群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
但气温的升高,对温带地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它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欧洲、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北美的土地变得更肥沃,植物生长得更茂盛,农业将会更丰收。
大量的事实已说明了这一点。
只要人类能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温度的升高,降雨的增加,将会使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出现绿州。
综上所述,“温室效应“理论虽然对人类敲响了一个个警钟,并且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一理论中居然存在着如此之多的不确定因素,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本文的目的是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朱可桢:《朱可桢文集》第475——478页]
[2]许韶立:《自然环境变迁影响人口迁移的历史考察》《人口学刊》9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