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难点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定,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内容单一,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债权性投资;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与其他类别金融资产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比较,初始计量时对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前者是将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将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较,后续计量不同,前二者都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都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从而,对交易费用如何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和对摊余成本如何确定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实务中的两个关键点,也是教者和学者在执教和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把握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如下的探讨。
一、初始计量:交易费用如何确认和核算(一)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
所谓新增的外部费用,是指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
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二)交易费用如何计入初始确认金额1.交易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明细科目根据现行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存在按债券面值购入、溢价购入、折价购入三种情形,无论哪种情况下购入,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一项债权投资,必须明确反映其取得时的本金和持有期间的利息,那么顾名思义,该项债券投资的本金(即面值)应通过“成本”进行明细核算,该项债券投资的应收过“利息调整”进行明细核算,现行准则及相关会计教材都有较多的解释说明,而对交易费用也通过“利息调整”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却少有交代,致使学习者的认识比较模糊,当实务题中出现相关交易费用时,常常会理解错误将其计入“成本”明细科目,因此,有必要结合实务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51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分析⊙ 邢国平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一般指的是能够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包括国债和公司债券。
可见,持有至到期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性质,但期限较短(1 年以内)的债券投资,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也可将其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管理。
笔者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分析如下。
一、初始入账成本的确定与核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成本为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但因为存在分期付息和到期一次性付息两种情况,所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设置“成本”“应计利息”“溢折价”三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对分期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按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按前一个计息期至购买日未计提的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于下一个计息日借记“应收利息”、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与面值、未到期利息、已到期未支付利息的差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溢折价”,对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借记“应收利息”,按支付的价款总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对到期一次性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按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按该债券的初始计息日至购买日的应计利息总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按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与面值、初始计息期至购买日的应计利息总额的差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溢折价”,按支付的价款总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1:W 公司2012年2月1日从证券市场购买Z 公司2011年初发行的5年期债券,面值100万元,票面利率为12%,每年末付息,到期还本,买价130万元,其中含2011年末结付利息12万元,另付交易费用2万元。
则入账成本=130-100×12%+2=120(万元);应计利息=100×12%÷12=1(万元);溢折价=120-1-100=19(万元)。
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知识点: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
知识点:持有至到期投资具体核算
1.企业取得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其差额】
贷:银行存款【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其差额】
【注意】相关税费及溢价折价的处理
2.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公式如下: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贷:投资收益】
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借:应收利息】
利息调整的摊销=二者的差额
(1)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2)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将上述“应收利息”替换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3.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银行存款【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投资收益【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按其账面余额】
投资收益【差额】
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文章摘自:/zhucekuaijishi/。
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作者:陈哲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第11期一、初始计量的处理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1.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成本(1)CAS22会计处理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2)税务处理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
投资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2.购买价款包含已到付息期未领取的债券利息(1)CAS22会计处理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会计上应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
(2)税务处理规定,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税基础是其历史成本。
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税法上要求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不含到期未付利息,则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成本与其计税基础一致,未产生暂时性差异;如果买价中含到期未付利息,则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成本与其计税基础产生暂时性差异,年末需作纳税调整。
二、后续计量的处理1.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计量(1)CAS22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应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实际就是通常所说的采用实际利率法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可以通过持有至到期投资T字账户余额获得。
只不过“摊余成本”专门用于后续计量,强调资产价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变化,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减值准备-本期偿还本金。
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要点分析[摘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分析了初始计量阶段会计处理要点和后续计量阶段会计处理要点。
[关键词]会计准则;处理要点;金融资产1初始计量阶段会计处理要点分析在初次购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基本会计分录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应收利息(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含的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贷:银行存款等注意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成本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明细科目中的成本不是同一概念,“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一定是按所购债券的面值计算(等于所购债券的数量乘以单价),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是按所购债券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计量。
对于购入债券时已包括在买价中应收而未收的利息,不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成本,而是单独计入“应收利息”。
可以这样理解上述处理:债券持有者在持有债券一段时间后即将获得利息前将债券转让,同时也把获得利息的权利转让给受让方。
为补偿由此带来的损失,债券持有者一定会提高相应的转让价格,把应收而未收的利息提前以价格的形式收回。
对于受让方而言,虽然以后会收到这部分利息,但在购入债券时已经把这部分利息以价格形式支付给债券转让方,即先付再收,并未真正获得这部分利息。
对于在购入债券时支付的相关税费和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应合并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
相关税费一定是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借方,债券溢价也应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借方,但债券折价应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贷方,因此“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可以通过倒挤的方式最后得出。
例如:(1)2012年1月1日,甲公司购入面值总额为2000万元的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078.98万元(包括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利息50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
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研究【摘要】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工具,在会计处理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通过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研究,分析了其概述、计量方法、会计确认、会计披露以及受影响的因素。
研究发现,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需要考虑到投资的期限、风险特征及市场情况等因素,会计确认和披露也需符合相关准则。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指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知识和全面理解。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也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
【关键词】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研究、计量方法、会计确认、会计披露、影响因素、挑战、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种常见的投资工具,它是指投资者购买后打算持有至到期的债券。
这种投资方式在金融市场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中。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点是可以提供稳定的收益,同时也具有风险管理的作用。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投资者和会计师需要了解如何正确地处理这类投资,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研究时,研究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量方法、会计确认和披露要求,以及影响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因素等。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点和会计处理方法,为投资者和会计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方提供实用的信息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在财务报表中的影响,以揭示其规范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持有至到期投资教学中的难点解析金燕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企业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内容单一,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债权性投资;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与其他类别金融资产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比较,初始计量时对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前者是将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将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构成成本组成部分;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较,后续计量不同,前二者都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都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从而,对交易费用如何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和对摊余成本如何确定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实务中的两个关键点,也是教者和学者在执教和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把握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如下的探讨。
一、初始计量:交易费用如何确认和核算(一)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
所谓新增的外部费用,是指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
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二)交易费用如何计入初始确认金额1.交易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明细科目根据现行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存在按债券面值购入、溢价购入、折价购入三种情形,无论哪种情况下购入,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一项债权投资,必须明确反映其取得时的本金和持有期间的利息,那么顾名思义,该项债券投资的本金(即面值)应通过“成本”进行明细核算,该项债券投资的应收未收利息(仅指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若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通过“应收利息”一级科目核算)则应通过“应计利息”进行明细核算,从而购入时发生的溢折价、相关交易费用就通过“利息调整”进行明细核算,对溢折价通过“利息调整”进行明细核算,现行准则及相关会计教材都有较多的解释说明,而对交易费用也通过“利息调整”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却少有交代,致使学习者的认识比较模糊,当实务题中出现相关交易费用时,常常会理解错误将其计入“成本”明细科目,因此,有必要结合实务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难点解析
[摘要]“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是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的两大难点,本文通过对“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深入研究,对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法;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的4类金融资产中会计处理最复杂,也最难以理解的一种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最大的特点在于引入了摊余成本的概念,并在收益计算中采用实际利率法。
本文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为重点,详细分析了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中的难点问题,希望对广大会计工作者学习掌握此类业务有所帮助。
1 对“摊余成本”的理解分析
新准则对“摊余成本”的定义是:金融资产(包括金融负债,下同)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对初学者而言,上述表述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
笔者认为,就持有至到期投资而言,“摊余成本”实际就是通常所说的“账面价值”,
只不过“摊余成本”专门用于采用实际利率法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强调资产价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变化,而“账面价值”反映了资产账户与其备抵账户在某一时点相互抵消之后的数额,是一个静态概念①。
例如,投资者購入一批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管理,为購买该批债券所支付的买价(等于面值加上溢价或减去折价)和手续费等成本就是该债券在期初的账面价值,也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借给债务人的本金。
根据新准则列示的摊余成本计算公式,显然在这一时点,该债券的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是相等的。
到了本期期末,由于计提利息或偿还本金等原因,该债券的摊余成本发生变化,等于期初摊余成本加上本期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该债券实际利率),再减去本期实际收到的利息和偿还的本金,可以将其理解为投资者尚未从债务人收回的全部本金和利息之和,在这一时点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仍然等于摊余成本②。
2 对“实际利率”的理解分析
新准则要求对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实际利率法核算。
该方法核算较为复杂,还涉及一部分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尤其是何谓“实际利率”往往令初学者迷惑不解。
笔者认为,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可以这样理解实际利率:
企业把钱以購买债券的方式借给债务人,以利息方式获得收益,但这种收益只能按市场平均利率(可以理解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
因为如果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平均利率,债务人将由于利率过
高而放弃发行该债券,选择去银行贷款;如果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平均利率,债权人将由于利率过低而放弃購买该债券,选择把钱直接存入银行。
但企业在发行债券时所确定的票面利率与市场平均利率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从而造成债券的发行价格高于或低于债券面值:如果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平均利率,企业将支付较高的利息成本,投资者将获得额外的收益,为弥补这一损失,企业将选择溢价发行债券,以溢价收入弥补将来多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息,投资者也将为将来多获得利息收益而提前付出溢价購入债券的代价;如果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平均利率,企业将支付较低的利息成本,投资者将遭受收益损失,为弥补投资者损失,企业将选择折价发行债券,以折价低于面值的部分作为将来少支付给投资者利息的补偿,投资者为将来少获得利息收益,可以提前获得折价購入债券的好处。
因此,在溢价或折价購入债券的情况下,投资者获得的利息收入并不等于其实际收益:在溢价購入债券的情况下,其实际收益率(即债券的实际利率)将低于票面利率;在折价購入债券的情况下,其实际收益率将高于票面利率。
为了计算所購债券的实际收益,必须通过一定方法计算得出其实际收益率。
3 “实际利率”的计算过程分析
按照财务管理的投资理论,企业资产的价值等于其未来为企业所创造现金流量的现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两部分:到期收回的本金和获得的利息。
由于本金一般是到期一次收回,
而利息则可能是按次支付或到期一次支付③,将不同期间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折现到期初相加之和就是该债券现在的价值,而在计算现值时所采用的折现率就是该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实际利率)。
[例1]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購入乙公司发行的5年期债券(按年付息,到期还本),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甲公司把该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管理。
该债券未来的现金流量为:每期59元的利息流入和最后一期1250元的本金收回,现值为1000元,可列出如下等式:1000=59×(p/a,i,5)+1250×(p/f,i,5)。
通过插值法计算得出实际利率i=10%,即甲公司購买该债券所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为10%。
4 “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应用举例
在例1中,甲公司購入债券的初始摊余成本1000元可以理解为甲公司借给乙公司的贷款本金,2000年实际收益(实际贷款本金×实际利率)=1000×10%=100。
但当年实收利息为1250×4.72%=59元,应收而未收的利息41元转入2001年按复利继续计息,该债券的年末贷款本金(即2000年的期末摊余成本,也就是2001年的期初摊余成本,下同)变为1000+41=1041元。
2001年,该债券的实际收益=1041×10%=104元,但当年实收利息仍为12
50×4.72%=59元,应收而未收的利息45元转入2001年按复利继续计息,年末贷款本金变为1041+45=1086元。
以后各年依此类推(见表1)。
会计分录为:
(1)2000年1月1日,購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2000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和应收利息: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倒挤)
贷:投资收益100
借:银行存款59
贷:应收利息59
(3)2001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和应收利息: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5(倒挤)
贷:投资收益104
借:银行存款59
贷:应收利息59
(4)2002-2003年与2001年处理相同。
(5)2004年12月31日,确认投资收益和应收利息: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9(倒挤)
贷:投资收益118
借:银行存款59
贷:应收利息59
借:银行存款12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