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册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情搜索:近12年未考查。
版本导航:◎人教版:九年级(下)第17课◎鄂教版:九年级(上)第18课一、(2017赤峰)阅读《最美的姿态》,回答1~5题。
(16分)最美的姿态张鸣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2018文言文阅读猜押训练
猜押训练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2]然后能改,[3]困于心[4]衡于虑[5]而后作,[6]征于色[7]发于声[8]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9]然后知生于忧患[10]而死于安.乐.也。
【注】[1][9]鄂版教材为句号,并另起一段;[2][4][5][7][8][10]鄂版教材此处有逗号;[3][6]鄂版教材为分号。
一、(2017永川区半期考试)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4题。
(15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责任,使命(担子) )
(2)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
(3)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
(4)人恒过.然后能改( 犯错误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3.第①段画线句列举的六个人物,有哪些相似的经历?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他们都经历了磨难,最终在历史上建功立业(2分);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2分)。
4.就“国”而言,第②段“死于安乐
..”中的“安乐”具体指什么内容?(3分)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二、(2018预测)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1~4题。
(1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被起用) )
(2)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3分) ( C )
A.开头列举经过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几个人物的事例,归纳出成就大业者都曾经历过一番艰苦磨炼的结论。
B.“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从个人发展角度论述经历忧患的重要性。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论证文章的主要观点。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卒章显志,提出作者的观点。
【解析】C项中“入”和“出”是指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并非对比。
故选C项。
4.举例说明本文在修辞的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这对文章观点的论述起到什么作用?(4分)
运用排比,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这样铺陈排比的写法,形成宏大气势,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
【解析】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终成大业的例子,及后文“苦其……,劳其……,饿其……”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更具说服力。
三、(2018预测)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1~4题。
(1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 )
(2)空乏
..其身(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表现(征验)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指国内(指在国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3分)( C )
A. 孟子列举舜、傅说等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炼可以使人有所成就的道理。
B. 孟子提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两句由国家治理推论到个人生存发展,进一步论证了磨炼的必要性。
D. 文章极力铺排艰苦环境的磨炼,反衬圣贤成功之难,历述圣贤面对磨炼的态度,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C项“由国家治理推论到个人生存发展”说法有误,应是由个人生存发展推论到
国家治理。
故选C项。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4分)
【链接一】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十二个月。
”
【链接二】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
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尔·盖茨告诫员工要时时想到公司可能离破产不远,保持忧患意识;青蛙不能居安思危,贪图眼前的安逸,最后死于安乐。
四、(2018预测)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1~4题。
(1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扰乱 )
(2)人恒.过( 常常,经常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横”,梗塞、不顺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通晓(了解,明白)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3分)( B )
A.作者先连续列举六个特殊事例,再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六位先贤成功的原因,突出中心论点。
B.作者认为人们难免犯错误,但只要他能勇敢面对困难,积极修正错误,就能获得创新
的力量,走向成功。
C.作者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反一正的鲜明对比,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给人以深刻启迪。
D.作者善用排比句,以结构相同的一连串句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气势磅礴,增强了论证力量。
【解析】B项“创新的力量”文中并未提及。
故选B项。
4.孟子认为磨难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挫败感会使人情绪消极,意志消沉,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示例:对待挫败和磨难,要能正确面对,增强斗志,坚强不屈,否则就会情绪消极,意志消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连续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一度灰心丧气,经过朋友的开导后,重新振作起来,不畏惧失败,最后终于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