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考查传基本规律的好题()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3
1.由五年的考频可以看出本专题在全国卷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规律及其应用,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考查的频度最高。
在每年的试题中,本专题是必考内容,且试题的难度大,分值高,区分度大。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到;在命题形式方面,题目信息主要以文字形式、遗传系谱或表格等其他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利用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设计相关实验。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推理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选择题多注重考查记忆性知识,非选择题注重考查遗传规律及其应用,难度大,需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3.2021年备考是应注意:首先要理解遗传的两大定律研究的对象和实质及伴性遗传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对各类遗传应用题进行归类,总结各类遗传应用题的解题的方法。
与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有关的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等重点关注。
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与实验设计方法(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①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①子代所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①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①子代出现不同性状①子代中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①F 2代性状分离比为3①1①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合理设计杂交实验,判断显隐性命题趋势考点清单专题 六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2.遗传基本定律的验证方法3.高考常考的特殊分离比的分析(1)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①2①1―→说明显性纯合致死。
①1①2①1―→说明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即AA与Aa表现型不同)。
(2)巧用“合并同类项”推自由组合特殊比值(基因互作)①9①6①1―→9①(3+3)①1①12①3①1―→(9+3)①3①1①9①4①3―→9①(3+1)①3①15①1―→(9+3+3)①1①9①7―→9①(3+3+1)①13①3―→(9+3+1)①3上述各特殊分离比的共性是总组合数为“16”,其基因型比例不变,即A_B_(9)①A_bb(3)①aaB_(3)①aabb(1),只是性状分离比改变,倘若F2总组合数呈现“15”则表明有1/16的比例“致死”。
高考模拟金典卷· 生物学(75分钟;100分)考生须知: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基础性。
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救材中的基本概念(题1);②考查教材中的基本规律和原理(题2);③考查生物实验的有关知识和技能(题3)。
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1、4、5、7、8、9、13、15、17、19、20。
4.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研究发现,一类颤杆菌属的肠道微生物能摄取和分解胆固醇,这一发现为我们研究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思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颤杆菌属的肠道微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B. 颤杆菌属的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壁C. 胆固醇既参与构成人体细胞膜,也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 胆固醇的组成元素是C、H、O,与糖类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2. 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各种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动态平衡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光合作用中,叶绿体内的C3和C5会相互转化,该反应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持续进行B. 细胞中的ATP和ADP能不停地相互转化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该可逆反应保证了细胞的能量供应C. 物质循环是指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往复的过程,保证了化合物含量的稳定D.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离不开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 酒精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
下表列出了酒精在实验中的作用,其中错误的一项是()选项实验酒精作用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溶解绿叶中的光合色素B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洗去浮色C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酒精和卡诺氏液一起制成解离液的的D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防止小动物尸体腐烂A. AB. BC. CD. D4. 中华猕猴桃是起源于我国的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后在海外与当地猕猴桃进行杂交,经过一系列培育,育出了各种类型的“奇异果”。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单选题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
为此,他提出_____教学策略。
A : 先行组织者B : 验证假说C : 意义学习D : 程序教学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 ,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2、填空题苛勒认为主体内部____是学习的实质。
参考答案: 构造完形3、单选题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_____。
A : 准备律B : 练习律C : 动机律D : 效果律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效果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4、单选题掌握了“蔬菜”这个概念,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_____A : 并列结合学习B : 下位学习C : 上位学习D : 强化学习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将萝卜、白菜的概念归属于原有的“蔬菜”概念当中,使之相互联系,这显然是属于下位学习。
5、多选题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具有_____。
A : 主动建构性B : 社会互动性C : 情境性D : 确定性参考答案: ABC 本题解释: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观点。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6、单选题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_____A : 图表B : 新知识C : 认知框架D : 以上都对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章节测试题1.【答题】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播还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声音传播的特点。
【解答】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水波是向水平方向传播的。
2.【答题】当我们闭上眼睛时,就不能辨别出发生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
【解答】正常人都是两只耳朵,一左一右,中间隔着一段距离,由于声源到达两个耳朵的时间不一致,大脑根据这段时差就可判断出声音的方位。
3.【答题】打铃时,铃槌敲击铃壁,空气振动发声。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振动发声。
【解答】铃槌敲击铃壁引起铃面振动发出声音,又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引起鼓膜发生振动,人就能听见铃声。
4.【答题】生活中,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
【解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5.【答题】钢管比木头传声的速度快。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
【解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固体>液体>气体,不免有特例,钢材传播的声音是5000米/秒,而木柴只有1000多米/秒,所以是钢材传播的速度快。
6.【答题】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
【答案】振动【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
【解答】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7.【答题】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传播到()的。
【答案】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
【解答】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8.【答题】声音能在()、()、()中传播。
【答案】固体液体气体【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
【解答】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9.【答题】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答案】真空【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
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网络(物理层)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8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64.00)1.数据传输速率是指____。
【北京科技大学2004年】(分数:2.00)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B.电磁波在传输介质上的传播速率C.每秒传输的比特数√D.每秒传输的码元个数解析:解析:考查物理层相关基本概念。
数据传输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和第一章中的带宽是同义词,指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单位为bit/s。
码元传输速率指每秒能传输的码元数,单位为Baud(波特)。
另外,数据传输速率并不就是电磁波在传输介质上的传输速率,后者的单位为m/s,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2.在同一时刻,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数据的信道通信模式是____。
【西安电子科大2005年】(分数:2.00)A.半双工通信B.单工通信C.数据报D.全双工通信√解析:解析:考查物理层的通信模式。
物理层的数据通信模式有三种: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在全双工通信中,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因此选D。
3.一个码元传输速率为300Baud的信道,如果采用4元制,则其信:道的传输速率为____。
【重庆大学2005年】(分数:2.00)A.300bit/sB.600bit/s √C.1200bit/sD.2400bit/s解析:解析:考查物理层的相关基本概念。
当采用4元制时,一个码元携带2bit的信息,则信息的传输速率为300×2bit/s=600bit/s,因此选B。
4.利用模拟通信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____。
【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分数:2.00)A.同步传输B.异步传输C.基带传输D.频带传输√解析:解析:考查数据通信方式。
将基带信号直接传送到通信线路上的传输方式称为基带传输。
将基带信号经过调制后送到通信线路上的方式称为频带传输。
5.采用8个相位的调相传输其码元,传输速率为200Baud,则数据传输率为____。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第2课《传统节日》同步训练一、基础与运用1.我会写的最漂亮。
舟贴团闹2.给多音字组词。
扫sǎo sào重chóng zhòng传chuán zhuàn转zhuǎn zhuàn3.读拼音,写字词。
(1)shén zhōu大地上,五十六个mín zú高唱yǒu yì之歌。
(2)hǎi xiá两岸的同胞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3)春节是rè nao tuán yuán的日子。
家家户户dǎ sǎo房屋tiē春联,大jiē小巷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4.选字组词。
(传转)动统(宵销)今售(赏常)月平(乞气)生巧(郎朗)牛晴(团围)巾圆5.把传统节日与习俗对应起来。
(填序号)①看花灯②扫墓③贴窗花④赛龙舟⑤放鞭炮⑥吃粽子⑦乞巧⑧吃月饼⑨赏菊⑩登高⑪插艾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6.照样子,写一写。
例:贝+占=(贴)(贴画)+市=+才=7.将下列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并加上标点符号。
①台湾省日月潭我国一个湖是最大的②好地方真是葡萄沟一个③吐鲁番美丽的葡萄沟地方有个叫二、语言表达8.照样子,先组词,再写句子。
净(干净)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亲。
灵村空9.你知道这些节日是哪个民族的吗?请你连一连。
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彝族三月三歌会傣族火把节壮族三、阅读与理解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________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________,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________,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________,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0.把下列词语的序号填入片段中相应的横线上。
①乞巧②清明③端午④中秋1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端午节可以吃月饼、挂艾草、赛龙舟。
②七夕节是由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高频考点04 遗传的基本规律命题角度主要集中在给予亲代基因型确定子代中不同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计算,以及以伴性遗传为背景,结合遗传规律进行实验设计。
把高中遗传部分的思想作为主要考查对象是当前各地高考命题的大趋势,也是体现高中生物理性思维的重要部分。
1.杂交实验材料的选择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花大,便于人工去雄,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子粒较多且保留在豆荚中,不会散落种子,便于统计。
但其缺点是需要人工去雄,费时费力。
玉米雌雄同株且是单性花,不用人工去雄,生长周期短,相对性状便于区分,后代数量多且易于统计,也是较好的遗传实验材料。
拟南芥染色体数目少,生长周期短,子代数量多,也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动物材料常用果蝇和小鼠。
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观察杂交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子一代矮茎去哪儿了”“子二代矮茎又重新出现说明什么,为什么性状分离比接近3:1”,提出假说:“性状受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有显隐性之分,”演绎推理验证假说(测交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产生配子时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才具有,雌雄同体的生物(如小麦)不存在性别决定问题。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非都决定性别,如色觉基因、血友病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而外耳道多毛基因则位于Y 染色体上。
5.通常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手段:主要包括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只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概率。
题型01 基因的分离定律1.某作物的雄性育性与细胞质基因(P、H)和细胞核基因(D、d)相关。
现有该作物的4个纯合品种:①(P)dd(雄性不育)、②(H)dd(雄性可育)、③(H)DD(雄性可育)、④(P)DD(雄性可育),科研人员利用上述品种进行杂交实验,成功获得生产上可利用的杂交种。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经典练习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由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物体不振动也能收回声音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需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资,就一定能获得声音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B.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C.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经由过程无线电扳谈D.只需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物体停止了振动,我们也能听到很弱的声音C.骨传导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D.耳朵才是接受声音的,牙齿不能传导声音1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B.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B.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C.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以上三种情形都有大概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比液体快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但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C.凡是人听不到的声音都是频率很低的声音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品味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疾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均衡,以防止()A.听小骨破坏B.听觉神经破坏C.鼓膜被震破D.以上都不对14.如果我们看见物体振动,却听不到声音,下列分析的原因不可能的是()A.物体振幅太小B.物体振动太快C.物体离人太远D.空气不能传播声音15.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嚼饼干的声音是经由过程骨传导的D.饼干太干了16.大音乐家XXX晚年耳朵听不到声音,他将木棒的一端咬在口中,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倾听钢琴的演奏并谱写出了传世之作,这是因为()A.这样就可以使耳朵恢复正常B.钢琴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向耳朵,引起听觉C.XXX使用骨传导的体式格局听到声音D.XXX即使这样,也根本听不到声音17.下列属于骨传导的是()A.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B.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小扣打桌子的声音C.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D.以上说法都正确18.音乐家XXX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吹奏琴声,主如果能过()A.空气B.水C.木棒和骨D.以上都不是19.初次用收录机把自己的歌声录下,在播放自己录制的磁带的声音好象不是自己的声音,其原因是()A.收录机质量不太好,录制的声音失真B.歌声经录制后转化为电旌旗灯号,放磁带时是电旌旗灯号转化为声音C.平时人们听见自己的声音是经由过程骨骼将声带收回的声音传到内耳的,他与经空气传过来的声音有差别D.录放磁带时,转速纷歧致20.人发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A.20HZ~1100HZB.85HZ~HZC.85HZ~1100HZD.20HZ~HZ二.填空题(共4小题)21.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如果经由过程_________传入我们耳朵内里的;音乐家XXX 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琴声,他靠的是_________.22.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Hz,人耳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XXX 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次.23.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由104Hz到l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_________Hz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入耳都听不到.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人的听力可以听到20Hz以下的声音,我们的听觉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与此有关的合理的场景:_________.24.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类振动颠末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把旌旗灯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三.解答题(共6小题)25.(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26.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声音本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请你和同学讨论这种现象,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27.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1)夜晚,举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形,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缘故原由是_________的缘故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分明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这类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的缘故.28.(2012•淮安)如下图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结出上述信息的共性特征,井简述其合理性.29.看图说理:1)观察如图所示,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2)假如按照如下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图中敲桌面的声音是经由过程空气传入人耳,还是经由过程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二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如何改进实验,使它更美满?30.经过本章的研究,我们知道,人要听清声音,除了听觉系统要正常外,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一定要有正在_________的物体,即发声体.发声体和人耳之间必需有传声的_________.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一定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声音到达人耳处的响度最少要达到_________dB.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题B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挑选题(共20小题)1.(2009•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扳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人物和观点的对应。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他主张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和教育要适应自然,提出了统一的学制系统以及新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泛智”教育思想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故A项正确。
B项: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赞科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他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与题干不符,排除。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其中,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题干中,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均体现了教育永恒性的特征。
故C项正确。
A项:教育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学校教育的控制权属于一定的当权阶级,当权阶级为了使教育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教育必须反映当权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
与题干不符,排除。
题目:将果蝇进行诱变处理后,其染色体上可发生隐性突变、隐性致死突变或不发生突变等情况,遗传学家想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出上述三种情况。
I.检测x染色体上的突变情况:
实验时,将经诱变处理的红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纯合红眼雌果蝇交配(B表示红眼基因),得F1,使F1单对交配,分别饲养,观察F2的分离情况。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F2中表现型为3: 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则说明
_ 。
②若F2中表现型均为红眼,且雄性中无隐性突变体,则说明。
③若F2中♀:♂=2: 1,则说明_ 。
II.检测常染色体上的突变情况:
(1)果蝇中有一种翻翅平衡致死系,翻翅平衡致死系个体的体细胞中一条2号染色体上有一显性基因Cy(翻翅),这是纯合致死的;另一条2号染色体上有另一显性基因S(星状眼),也是纯合致死的。
①翻翅平衡致死系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其遗传图解如下,请补充完
善:
②由上述遗传图解,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 。
(2)现有一批经诱变处理的雄果蝇,遗传学家用翻翅作标志性状,利用上述平衡致死系设计了如下的杂交实验,通过三代杂交实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批雄果蝇2号染色体的其他位置上是否带有隐性突变或隐性致死突变基因,用m和n表示要鉴定的野生型果蝇的两条2号染色体,如图所示:
①诱变处理后的雄果蝇与翻翅平衡致死系的雌果蝇交配,得F1,
F1有 _种类型的个体(不考虑雌雄差异)。
②在F1中选取翻翅雄果蝇,再与翻翅平衡致死系的雌果蝇单对
交配,分别饲养,得到F2,F2有种类型的个体存活(不考虑雌雄差异)。
③在F2中选取翻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3。
预期结果和结论:
i.如果F3中有1/3左右的野生型果蝇,则说明 _。
ii.如果F3中只有翻翅果蝇,则说明 _。
iii.如果F3中除翻翅果蝇外,还有1/3左右的突变型,则说明 _。
答案: I.①发生了隐性突变不发生突变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
II. (1)①
②翻翅平衡致死系的雌雄个体交配,其后代总是翻翅星状眼的个体 (2)①四②三
③最初2号染色体上不带有隐性致死基因
最初2号染色体上的染色体有隐性致死基因
最初2号染色体上会有隐性突变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