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课程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x
- 大小:42.79 KB
- 文档页数:12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题 目: (1)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电路设计;(2)LC 振荡器的设计;(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初始条件:通信原理及高频电子线路基础知识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电路设计 谐振频率:o f =6.5MHz, 谐振电压放大倍数:dBA VO 20≥,通频带:0.7500w B K H z=,矩形系数:101.0≤r K 。
要求:放大器电路工作稳定,采用自耦变压器谐振输出回路。
2. LC 振荡器的设计:振荡频率 650o f M H z K H z =± 频率稳定度4/110o f f -∆≤⨯ 输出幅度 0.3o p p U V -≥采用西勒振荡电路,为了尽可能地减小负载对振荡电路的影响,采用了射随器作为隔离级。
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输出功率Po ≥125mW (设计时按200mW 计算) 工作中心频率fo=6MHz ,η>65%。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电路设计与仿真 (1)1.1 概述 (1)1.2 任务目标 (1)1.2.1主要技术指标: (1)1.2.2 基本设计条件 (1)1.3 设计过程 (2)1.3.1选定电路形式 (2)1.3.2设置静态工作点 (3)1.3.3谐振回路参数计算 (3)1.3.4 确定耦合电容与高频滤波电容: (4)1.4 单调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电路仿真实验 (4)2.LC三点式反馈振荡器与晶体振荡器设计与制作 (6)2.1 概述 (6)2.2任务目标 (6)2.2.1主要设计技术性能指标 (6)2.2.2基本设计条件 (6)2.3设计原理 (7)2.2.1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原理工作原理分析 (7)2.4设计过程 (10)2.4.1电路结构 (10)2.4.2静态工作电流的确定 (10)2.4.3确定主振回路元器件 (11)3.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与制作 (12)3.1概述 (12)3.2设计要求 (12)3.3参数确定 (12)3.3.1确定功放的工作状态 (12)3.3.2 基极偏置电路计算 (13)3.3.3计算谐振回路与耦合线圈的参数 (13)3.3.4 电源去耦滤波元件选择 (14)4.小结与体会 (15)5.参考文献 (15)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16)摘要本文对高频调谐小信号放大器,LC振荡器,高频功放电路设计原理做了简要分析,同时,研究了各个电路的参数设置方法。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自动化学院题 目: 高阶系统的零、极点分析 初始条件:设单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48)p K s bG s D s s s s s a+==+++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 G s 时,绘制根轨迹并用Matlab 求取当K=15单位阶跃响应、单位斜坡响应,并求取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
2、 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 G s D s ,a=0.1,b=0.11时,绘制根轨迹并用Matlab 求取当K=15单位阶跃响应、单位斜坡响应,并求取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
3、 当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 G s D s ,a =b=20时,绘制根轨迹并用Matlab 求取K=15单位阶跃响应、单位斜坡响应,并求取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
4、 比较上述三种情况的仿真结果,分析原因,说明偶极子对系统的影响。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1 线性高阶系统的零极点分析简介 (2)2 线性高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3 高阶系统零极点分布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4)3.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的根轨迹 (4)3.1.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单位阶跃输入时的根轨迹 (5)3.1.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单位斜坡输入时的根轨迹 (6)3.1.3动态性能、稳态性能分析 (7)3.1.4参考程序法 (8)3.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 D s(a=0.1,b=0.11)的根轨迹 (9)3.2.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 D s,单位阶跃输入时的根轨迹 (9)3.2.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 D s,单位斜坡输入时的根轨迹 (10)3.2.3动态性能、稳态性能分析 (11)3.3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 D s(a=b=20)的根轨迹 (12)3.3.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 D s,单位阶跃输入时的根轨迹 (13)3.3.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G s D s,单位斜坡输入时的根轨迹 (13)3.3.3动态性能、稳态性能分析 (14)4 分析比较 (16)4.1三种仿真结果的比较: (16)4.2高阶系统偶极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6)4.3 综合分析 (18)5 心得体会 (19)参考文献 (20)摘要三阶及三阶以上的系统通常称为高阶系统,即用高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1.设计一题目:经过8道工序加工相同的8个零件,每道工序只有一台加工设备,每道工序时间分别为12 min, 5 min, 15 min, 7 min, 9 min, 11 min, 22 min, 5 min,请分别用顺序移动方式、平行移动方式、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对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输出三种方式的总加工时间、总设备等待时间、总设备闲置时间,以及Flexsim 仿真结果,并绘制工序图,将不同移动方式进行比较与分析。
1.1顺序移动方式进行加工顺序移动方式:每批零件在前道工序完成后,再整批转移到下一道工序加工顺序移动进行方式加工,它的最大的优点是没有等待时间,零件是批量的进行加工,即在每道工序全部加工完成之后,在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加工,一旦加工设备启用,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但是这样会造成设备的闲置时间过长,整个加工的周期也随之变长。
1.1.1工序图: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 t1第三道工序: t2第四道工序: t3第五道工序: t4第六道工序: t5第七道工序: t6第八道工序: t71.1.2时间计算:总加工时间:688分钟设备等待时间:0设备闲置时间:96+136+256+312+384+472+648=2304分钟1.1.3 Flexsim仿真结果:(图表)下面这个表就反映了制作Flexsim仿真时所需的相关的数据,Processor3到Processor17,是所选用加工零件设备的编号,因为还包括相关的缓冲设备,既Queue,每个Processor的后面都会有一个Queue作为每道工序加工加完了的零件的存储,同时它也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零件的来源。
所以Processor编码的顺序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的。
由于顺序移动方式是批量的加工,每道工序是加工8个零件,其中每个零件在加工设备上的停留时间也就是加工时间为图表中的最后的三列。
1.2平行移动方式进行加工平行移动:每个零件在前道工序完成以后,立即转移到后道工序继续加工。
计算机组成原理原理图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软件0602指导教师: 田小华工作单位: 计算机学院题目: 静态存储器(6116)电路设计与实现初始条件:1.完成<<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与实验, 2.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掌握存储器的设计目标和功能特点,熟悉SRAM6116的结构特点2.利用SRAM6116和相关的基本电路设计8位地址的存储器电路+3.在TDN-CM实验系统中,用SRAM6116和门电路实现8位地址的存储器电路4.以表格记录在学号加班号为起点的16个地址单元中,分别写入相应的反码5(绘制带开关输入功能的存储器电路连接图,撰写相应的设计报告时间安排:1.第17周周二(08年1223日):全体集中讲解课程设计方法与要求(鉴3-302)2.第18~19周(元月1~7日):分班设计与调试,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指导教师签名: 2008 年元月 7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月日- 1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1.课程设计目的................................................(3) 2.课程设计设备 (3)3.课程设计要求…………………………………………(3)4.课程设计内容…………………………………………(3) 4.1课程设计原理...................................................(3) 4.2课程设计相关芯片简介 (5)4.3 38K×16位SRAM的逻辑框图……………………………(7)5.课程设计总结心得体会 (8)- 2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静态存储器(6116)电路设计与实现1 课程设计目的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与硬件相关的知识。
武汉理工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相关章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如XXX(具体知识点,例如:物理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等)。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XXX(学科特定内容,如:生物进化过程、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等)的特点、规律和实际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XXX(学科特定技能,如:数学中的代数运算、英语中的听力理解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搜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 学生能够尊重他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所学知识与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相结合,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XXX学科(如:数学、语文、英语等)的示范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如下:1. 知识点讲解:- 教材第X章:XXX(具体知识点1)- 教材第X章:XXX(具体知识点2)- 教材第X章:XXX(具体知识点3)2. 实践操作:- 结合教材第X章内容,开展XXX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 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如XXX,让学生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 围绕教材第X章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设计题目_______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________能动学院_ 院( 系) _轮机1003班设计者 ______ ___赵强___指导老师______周杰___ __________目录1.设计任务书 (3)2.传动方案设计 (3)3.电动机的选择计算 (4)4.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6)5.轴的设计计算及联轴器的选择 (10)6.键连接的选择计算··················· 1 57.滚动轴承的校核····················· 1 58.润滑和密封方式的选择··············· 1 79.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和计算 (17)10.设计小结··························· 1 911. 参考资料························ 2 01.减速器的设计任务书1. 1 设计目的:设计带式运输机的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目录摘要 (1)1设计要求及方案分析 (2)1.1设计的初始条件 (2)1.2设计任务及要求 (2)1.3分析与设计 (2)2总体方案论证 (3)2.1程序流程图 (3)2.2程序流程图说明 (4)3程序模块系统说明书 (5)3.1欢迎及退出提示语句 (5)3.2计算器界面设计 (5)3.2.1计算器按键方框设计 (5)3.2.2计算器按键方框上数字及运算符 (6)3.3计算机的开机及退出程序 (7)3.4计算器的输入程序 (8)3.5符号数的处理 (10)4程序调试 (11)5心得体会 (13)参考文献 (14)附录 (15)摘要计算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一种计算工具,它的发明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本次课程设计任务就是设计简易计算器。
本次课程设计中,设计的计算器界面具有常规计算器的界面形式,能够方便用户进行算术操作。
介绍了通过多字符的输入指令实现计算器的打开及退出提示语句。
同时介绍了如何完成计算器的键盘输入,进行加、减、乘、除一位数有符号数的数字运算。
而键盘输入数字或运算符时,计算机通过HIGHLIGHT指令实现界面上按钮的高亮显示,能在屏幕上显示运算表达式,计算的结果也能在计算器界面显示出来。
关键字:按键方框设计数字及运算符捕捉高亮显示四则运算符号数计算计算器1设计要求及方案分析1.1 设计的初始条件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
用汇编语言(8086/DOS)编计算器程序,所设计的计算器能实现加、减、乘、除的计算。
该程序接受的是10进制数。
执行时,直接用键盘输入数字和运算符,按等号键即可完成运算。
1.2 设计任务及要求1.具备计算器的界面,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2.实现按键的输入,能实现一位数的四则运算并能连续计算,以及实现有符号数的计算及清屏功能。
1.3分析与设计该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做一个计算器,这首先就需要我们做出一个计算器的界面,并附有提示语句,以便用户能够方便的使用。
对于计算机界面的设计,需要计算器的开关按键,0~9的数字按键,以及四则运算的运算符按键。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题目:倍频电路设计初始条件:具较扎实的电子电路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电路器件的选型及电路形式的选择有一定的了解;具备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设计能力及基本调试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路的调试与检测。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1. 采用晶体管或集成电路设计一个倍频电路;2. 额定电压5V,电流10~15 mA ;3. 输入频率4MHz,输出频率12 MHz 左右;4. 输出电压≥ 1 V,输出失真小;5. 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应包含电路图,清单、调试及设计总结)。
时间安排:1.2011年6月3日分班集中,布置课程设计任务、选题;讲解课设具体实施计划与课程设计报告格式的要求;课设答疑事项。
2.2011年6月4日至2011年6月9日完成资料查阅、设计、制作与调试;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撰写。
3. 2011年6月10日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课程设计验收和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 (1)2 设计内容及要求 (2)2.1 设计目的及主要任务 (2)2.1.1 设计的目的 (2)2.1.2 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 (2)2.2 设计思想 (2)3 设计原理及方案 (3)3.1 设计原理 (3)3.1.1锁相环组成介绍 (3)3.1.2锁相环原理 (5)3.1.3 NE564芯片介绍 (6)3.2 设计方案 (7)4 电路制作及硬件调试 (9)5 心得体会 (10)参考文献 (11)摘要倍频器实质上就是一种输出信号等于输入信号频率整数倍的电路,经倍频处理后,调频信号的频偏可成倍提高,即提高了调频调制的灵敏度,这样可降低对调制信号的放大要求。
采作倍频器可以使载波主振荡器与高频放大器隔离,减小高频寄生耦合,有得于减少高频自激现象的产生,提高整机工作稳定性。
在要求倍频噪声较小的设备中,可采用NE564芯片根据锁相环原理构成的锁相环倍频器。
目录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3)1 物料品种、规格、数量及车船型分析 (3)1.1物料品种 (3)1.2规格分析 (3)1.3数量分析 (3)1.4车船型分析 (3)2 集装箱、件杂货的作业流程分析 (3)2.1 集装箱的作业流程分析 (3)2.2 件杂货的作业流程分析 (3)3 作业单位分析及辅助单位分析 (3)3.1 集装箱作业单位 (3)3.2 件杂货作业单位 (4)3.3 辅助单位分析 (4)4 作业时间及生产率要求分析 (4)4.1 作业时间分析 (4)4.2 生产率要求分析 (4)5 主要作业定位物流分析 (5)5.1 集装箱 (5)5.2 件杂货 (5)6 主要作业单位所需面积及要求计算 (5)6.1 泊位计算 (5)6.1.1 集装箱泊位计算 (5)6.1.2 件杂货泊位计算 (6)6.2 仓库和堆场面积计算 (6)6.2.1 集装箱堆场 (6)6.2.2 集装箱拆装箱库 (7)6.2.3 件杂货堆场容量和面积计算 (8)6.3 集装箱港区大门所需车道数 (9)6.3.1 集装箱港区大门所需车道数计算 (9)6.3.2 道路宽度的设置 (9)7 实际可用面积及布置规划 (10)7.1 主要作业场地布置规划 (10)7.2 辅助生产和辅助生活建筑物及绿化设计 (10)8 设计小结 (11)9 参考资料 (12)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1 物料品种、规格、数量及车船型分析1.1物料品种集装箱、件杂货、棉花包。
1.2规格分析每TEU集装箱载重量为8t。
1.3数量分析集装箱吞吐量为20万TEU;件杂货吞吐量为200万吨。
箱型比例:集装箱中重箱占70%,空箱占30%。
拆装箱比例为15%。
1.4车船型分析集装箱船型:依照现在港口运行量和目前形式以30TEU 的集装箱自航船为主,选择49×9.8×2.2m的集装箱自航船。
件杂货船型:依目前主流形式为件杂货堆场设计规格为47×8.8×2.5m的500t驳船。
2 集装箱、件杂货的作业流程分析2.1 集装箱的作业流程分析集装箱的作业流程为:船—门桥式起重机(将集装箱从货船上吊上码头临时堆场)—集装箱卡车(将集装箱从临时堆场运向集装箱堆场)—轨道龙门吊(在集装箱重箱区装卸货物)/空箱堆高机(在集装箱空箱区装卸货物)。
2.2 件杂货的作业流程分析件杂货的作业流程为:船—固定式回转起重机(将件杂货从货船上吊上码头)—平板车(将件杂货运向其堆场)—轮胎式流动起重机(在件杂货堆场装卸货物)。
3 作业单位分析及辅助单位分析3.1 集装箱作业单位集装箱的作业单位有:集装箱码头、集装箱重箱堆场、集装箱空箱堆场、拆装箱堆场。
3.2 件杂货作业单位件杂货的作业单位有:件杂货码头、件杂货堆场。
3.3 辅助单位分析辅助单位有:商务中心大楼、集装箱检验场地、综合楼、前方调度楼、辅助用房。
4 作业时间及生产率要求分析4.1 作业时间分析码头年工作日:320d;堆场和拆装箱库工作时间:350d;昼夜工作时间:23h;辅助作业时间:2h;堆场内重箱平均堆存期:7d;空箱平均堆存期:10d;拆装箱堆存期:3d;件杂货平均堆存期:7d。
4.2 生产率要求分析单船装卸量:30TEU;泊位有效利用率:60%;集装箱岸边起重机每小时的装卸效率:25自然箱/小时;平板拖挂车运输钢材的平均车载量:16t/车。
堆场库容利用率:重箱:0.7;空箱:0.8;拆装箱库库房总面积利用率:60%;件杂货库房总面积利用率:70%。
5 主要作业定位物流分析5.1 集装箱集装箱总吞吐量:20万TEU;重箱堆场流量:20×70%=14万TEU;空箱堆场流量:20×30%=6万TEU;拆装箱库流量:20×15%=3万TEU。
5.2 件杂货件杂货总吞吐量:200万吨。
6 主要作业单位所需面积及要求计算6.1 泊位计算6.1.1 集装箱泊位计算设计船时效率:P=nP1K1K2(1−K3)=1×25×1.2×95%×(1−2%)=27.93TEU/h。
考虑到现在港口是以30TEU为主,所以有:P t=T y AρQPt g+t ft dQ=320×60%3027.93×23+224×30=44307.7TEU泊位数=20×10444307.7=4.5≈5式中:P t:泊位年通过能力(TEU);T y:泊位年营运天数(d),由港口规划题设知为320d;Q:船舶单船载箱量(TEU);Aρ:泊位有效利用率(%),此常数在《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中取50%~70%,在此取60%;t g:昼夜装卸作业时间(h),查国家标准为22~24h,本设计取23h;t f:船舶装卸辅助作业及靠离泊时间(h),国家标准为3~5h,在此取2h;t d:昼夜小时数,一昼夜时间为24h;P:设计船时效率(TEU/h);K1:集装箱标准箱折算系数,查国家标准为1.2~1.6,在此设计中取1.2;K2:集装箱起重机同时作业率(%),由《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4-3,查表为95%~85%,本设计中取95%;K3:装卸船作业时的倒箱率(%),由《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4-3,查取其取值范围为0~5%,本设计中取2%;P1:集装箱起重机的台时效率(自然箱/h),由《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4-3,查取其取值范围为20~25,本设计中取25;n:前方集装箱装卸桥配备数为1。
6.1.2 件杂货泊位计算P=nP1K1K2(1−K3)=2×90×95%×(1−0%)=171TEU/h500t驳船所需泊位计算:P t=T yt zt d−∑t+t ft d∙GK B=3202.92397724−2+224∙5001.25=591934.89TEU t z=GP=500171=2.923977泊位数N=QP t =200×104591934.89=3.38≈4式中:P t:泊位年通过能力(TEU);T y:泊位年营运天数(d),由题设知为320d;P:设计船时效率(TEU/h),此处计算结果为171TEU/h;t z:装卸一艘设计船型所需的时间(h),t z=QP;t f:船舶装卸辅助作业及靠离泊时间(h),取2h;t d:昼夜小时数,一昼夜时间为24h;G:设计船型的实际载货量(t),此设计中驳船选择主流形式500t驳船;K B:港口生产不平衡系数,由《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7-1查得,件杂>120万吨取1.30~1.20,此设计中取1.25;∑t:昼夜非生产时间之和(h),取2h。
6.2 仓库和堆场面积计算6.2.1 集装箱堆场6.2.1.1 重箱堆场容量和箱位数计算E y=Q h t dc K BKT YK=20×7×1.2×0.68×104350=3264TEUN s=E YN1A s=32645×70%=933TEU式中:E Y:集装箱堆场容量;Q h:堆场年装卸量,由题设知为20万TEU;t dc:到港集装箱平均堆存期,由《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9-1,重箱取7;K BK:集装箱堆场不平衡系数,应按本港资料确定,若无资料可取1.1~1.3,取1.2;T YK:堆场年工作天,查国家标准为305d~365d,取350d;N1:堆箱层数,由《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9-2集装箱堆场堆箱层数及容量利用率,由于选择轨道龙门吊其堆箱层数为5~7层,取5层;A s:堆场容量利用率,查表5.8.9-2取60%~70%,在此取70%;N s:集装箱地面箱位数。
6.2.1.2 空箱堆场容量和箱位数计算E Y=Q h t dc K BKT YK=20×10×1.2×0.3×104350=2057.14TEU N S=E YN1A S=2057.146×80%=428.57≈430TEU式中:E Y:集装箱堆场容量;Q h:集装箱码头年运量,由题设知为总共有20万TEU,其中重箱占70%,空箱占30%;t dc:到港集装箱平均堆存期,由《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9-1,空箱取10d;K BK:集装箱堆场不平衡系数,应按本港统计资料确定,若无资料可取1.1~1.3,此设计中取1.2;T YK:集装箱堆场年工作天数(d),查国家标准为350d~365d,取350d;N s:集装箱码头堆场所需地面箱位数(TEU);N1:堆箱设备堆箱层数,由《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9-2,由于重箱堆场选择轮胎龙门吊其堆箱层数为5~8层,此设计中取6层;空箱堆场选用空箱堆高机其堆箱层数为5~7层,此设计中为6层;A s:堆场容量利用率(%),重箱堆场取值为70%,空箱堆场取值为80%。
6.2.1.3 冷藏箱堆场容量和箱位数计算E Y=Q h t dc K BKT YK=20×104×3×1.2×0.02350=41.14TEU N S=E YN1A S=41.142×70%=29.39≈30TEU6.2.2 集装箱拆装箱库6.2.2.1 集装箱拆装箱库容量计算E w=Q h K c q t K BKT YKt dc=20×104×15%×10×1.2350×3=3086TEU式中:E w:拆装箱库容量;Q h:集装箱码头年运量(TEU),由题设知集装箱吞吐量为20万TEU;K c:拆装箱比例,不宜大于15%,取15%;q t:标准箱货物重量(t/TEU),应按本港统计资料确定,由于无资料,可取国家标准5~10t/TEU,此设计中取10t/TEU;K BK:不平衡系数,无资料取国家标准1.1~1.3,本设计中取1.2;T YK:拆装箱库年工作天数(d),国家标准为350~365d,取350d;t dc:货物在库平均堆存期,无资料取国家标准3~5d,本设计中取3d。
6.2.2.2 集装箱拆装箱库所需面积计算A=E wqK k=30861×60%=5143.33m2式中:E w:拆装箱库容量;A:拆装箱库所需面积(m2);q:单位有效面积堆存量(t/m2),查《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11,集装箱取值为1t/m2;K k:库房总面积利用率,查《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5.8.12,多层库取55%~65%,此设计中取60%。
6.2.3 件杂货堆场容量和面积计算6.2.3.1 件杂货堆场库容量计算E=Q h t dc K r K BKT YKαk=200×104×7×100%×1.2350×1.0=48000t式中:E:堆场所需容量(t);Q h:年货运量(t),由题设知杂货年货运量为200万吨;K r:货物最大入堆场百分比,参考资料取值100%;K BK:堆场不平衡系数,本设计中取1.2;T YK:堆场年营运天数(d),本设计中取350d;t dc:货物在堆场平均堆存期(d),依照《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表5.8.13取7~10d,此设计中取7d;αk:堆场容积利用系数,对件杂货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