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双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 格式:doc
- 大小:107.37 KB
- 文档页数:7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双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答案】B【解析】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牛用于犁耕逐渐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B项正确.铁器使用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但与题意“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不符,排除A。
筒车属于灌溉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C。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提高冶铁生产效率,排除D.3.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可知,该现象反映了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从选项A、B、C、D中看,能使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的原因只有C答案,赋税制度重大改革,能让老百姓多劳多得,故而能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A说法错误,我国开始使用金属工具是在夏商以前,与题目时间限制不符,排除;B答案说法错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与题目时间限制不符,排除;D答案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以后,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排除。
2017-2018学年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试题考查中国王位世袭制,难度很小,依据材料中“避免王权导致群里的纷争和混乱”“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和品德”说明该选官制度不利于才能和品德属于古代王位世袭制,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2.《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从材料“于礼有不孝者三”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可以看出古代讲究血缘关系的传承。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二者都讲求血缘关系的传承,故答案为C 项。
A项错误,世袭制是指的王位传承制度;B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D项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3.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器使用B.筒车的使用C.牛耕的使用D.水排的使用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封建土地私有制B.商品经济的发展C.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D.贵族地主的压迫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6.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绝密★启用前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检测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30题,每题1.5分,共45分)1、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B.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2、《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
”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3、《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准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废,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
”这反映出当时庐江地区()A.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B.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C.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D.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4、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5、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6、《资治通鉴》载唐僖宗乾符五年“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委住状)五通(五份),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则助国梢多者赐之”。
夏津县双语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份月考试题高一历史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说明: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 意 事 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若有的学科不需要涂卡的,要将选择题答案写在指定的表格内,便于批改。
3.考试结束后,请将Ⅰ卷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人工取火的发明B .建筑技术的进步C .生产工具的改进D .种植和饲养水平的提高 2.《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制度( )A .分封制B .世袭制C .禅让制D .宗法制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材料说明( )A .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B .分封的对象以王室子弟为主C .分封制目的是巩固周统治D .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夏津县双语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化学(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相对原子质量:O:16 S:32 N:14 H:1 Na:23 Ca:40 C:12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单项选择,每题3分)1。
下列有关化学科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是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关系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制造分子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2.古诗词是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按下图所示的方法是研究某气体性质的方法,这种方法属于() A。
实验法B。
观察法 C.分类法D。
比较法4。
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可以概括为“熔成小球、浮在水面、四处游走、嘶嘶作响、加入酚酞变红",下列钠的性质中与反应现象无关的是(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硬度小C.钠的密度小 D.钠的化学性质活泼5.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钠和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B.钠钾合金通常状况下呈液态,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C.钠的化学活泼性很强,少量的钠可保存在煤油中D.由于钠比较活泼,所以它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钠后面的金属6。
下列关于钠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B。
金属钠着火可用水扑灭C。
少量的钠可保存在汽油里D。
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7.在烧杯中加入水和苯(密度:0.88 g·cm—3)各50 mL。
将一小粒金属钠(密度:0.97 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钠与苯不反应)()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B。
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C.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D.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作上下跳动8.下列关于Na2O和Na2O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者颜色不同 B.均可与H2O、CO2反应C. Na2O 能被氧化成Na2O2D.它们的固体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后,现象相同9.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氯气C.氯气能溶于水D.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1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约5000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体现了()A.中国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玉器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2. 宜侯失(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
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
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宜侯夨簋A.禅让制的流程B.分封制的推行C.青铜器的铸造D.宗法制的瓦解3. 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
”可以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周王直接管理地方B.以血缘为特征的政治体系C.统治者权力的集中D.奴隶制王位世袭制度开创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由此可见,当时()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5. 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
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
这说明()A.华夏认同逐步形成B.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C.霸主有“尊王”的义务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6. 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诸如:A.阻碍了经济交流B.不利于商业进步C.促进了农业发展D.实现了国家统一7. 《史记·商君列传》中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 赋税制度的改革,土地私有出现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封建土地私有制D. 贵族地主的压迫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6.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一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封建土地私有制D. 贵族地主的压迫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D.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6.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夏津双语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高一英语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第Ⅰ卷第一节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 你都有10秒钟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At what time does the man suggest they leave?A. 11:30 a.m.B. 2:00 p.m.C. 1:00 p.m.2. How does the man find the weather in Shanghai?A. It’s damp.B. It’s dry.C. It’s cold.3.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A. At a bus stop.B. In a taxi.C. On a bus.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ntries is not mentioned?A. Sweden.B. Italy.C. France.5.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 She thought the lecture not too long.B. She agreed to the man’s opinion.C. She quite enjoyed the lecture.第二节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 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 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 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 回答第6至8题。
6. What does the man plan to do this Saturday morning?A. Get up late.B. Cut some wood.C. Take a walk.7. What did people say about the wolf?A. It killed a lot of small animals.B. It was attracted by the food left by people.C. It killed little children.8.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woman?A. She may not catch what others said.B. She is telling a lie to the man.C. She often tells jokes to people.听第7段材料, 回答第9至11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D.科举制2.《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么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4. 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薄 D.专制王权强大5.《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6.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士众民的大国家。
举士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作者肯定了(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7.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咸阳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社会( )A.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君主专制,皇位独尊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A.西周、秦朝、三国 B.汉朝、唐朝、明朝 C.秦朝、汉朝、唐朝 D.战国、汉朝、宋朝9.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A.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11.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敕三、四出”魏征还是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时相权高于皇权B、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C、唐朝时已经出现君主立宪制D、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12.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13.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 三衙14.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②龙生龙,凤生凤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16.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郡国并行制17.公元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 )A.推动封建自然经济迅速发展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促成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1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军机处” C.废丞相,设内阁 D.确立三省六部制19.“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分化事权 B.频换丞相 C.重用亲信 D.废除宰相20.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1.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22.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
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中朝、三司、尚书省23. 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作者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与作者观点相符的历史时期是( )①春秋、战国②隋、唐③宋、元④明、清A.①②③ B.②③C.②③④ D.②④2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在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三省六部制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官僚制度的成熟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④清康熙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④2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第II卷(非选择题,共三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其卓绝在上不与士民等夷者,独天子一人耳。
天子以秉政劳民贵……尝试计之,人主独贵者,政亦独制。
——章炳麟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政府规定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单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安抚使除外。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中的“不与士民等夷者”体现的是哪一观念?这里的“独制”什么时候确立?(2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
(7分)(3)材料三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3分)该设置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