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鳑鲏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鳑鲏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因此备受市场青睐。
本文将介绍鳑鲏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水质调节、饲料管理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养殖技术,可以提高鳑鲏的养殖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正文:一、选址选择养殖场地是鳑鲏养殖的第一步,合适的环境和地理位置能为鳑鲏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合适的选址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水源条件良好:鳑鲏是淡水鱼类,所以要选择水源取自无污染的河流、湖泊或地下水。
2.土壤肥沃:养殖池塘的底质土壤应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在肥沃的土壤中养殖的鳑鲏能取得更好的生长效果。
3.环境条件适宜:光照充足、水温适中、无恶劣气候和水体波动的地区较为适宜鳑鲏的养殖。
二、水质调节水质是鳑鲏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鳑鲏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水质调节:1. pH值控制:鳑鲏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5,通过适时添加生石灰、石灰石等调整水质的酸碱度。
2. 溶氧量管理:保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为5mg/L以上,可以采用增氧设备或泵气等方式增加溶氧量。
3. 硝酸盐和铵盐含量控制:过高的硝酸盐和铵盐含量会影响鳑鲏的生长,及时监测并采取清除废水、定期更换水体等方法控制含量。
三、饲料管理正确的饲料管理对于鳑鲏养殖的效果至关重要,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饲养密度确定合适的饲养量和饲养频次。
1. 幼鱼期:幼鱼期是鳑鲏生长的关键时期,应选择浮游性的饵料,如浮游虾、豆苗等。
每日喂养3~5次,每次喂食量约幼鱼平均重量的2%~4%。
2. 育成期:育成期是鳑鲏生长较快的时期,可逐渐转为粒状或颗粒饲料。
每日喂养2~4次,每次喂食量约鱼体重的1.5%~2.5%。
3. 成鱼期:成鱼期中,鳑鲏的食欲减小,喂食次数应减少至1~2次。
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饲料,每次喂食量约鱼体重的0.5%~1%。
四、疾病防控在鳑鲏的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因此需要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鳑鲏分类图鉴概述鳑鲏是一类美丽而活泼的小型鲤科鱼,广泛分布在除东洋界热带地区以外的欧亚大陆,因其色泽艳丽,繁殖习性独特而受到许多鱼类爱好者的喜爱,鳑鲏的种类很多,其中最适于缸养的主要是鳑鲏属和田氏鱊属,它们色彩丰富,体型适中,适应新环境能力强,而鱊属则以银白为主,色泽相对素淡,成体体型偏大,野性强,适合发烧友们饲养。
下面说说鳑鲏的分类,鳑鲏归属于鲤科,自成一亚科,即鳑鲏亚科,与雅罗鱼亚科有联系,但许多种类有长口须,甚至有竖条纹,这又与鲤鲃类形似,亚科分属意见不一,目前最新的分类是分为三属,即1鳑鲏属Rhodeus,2 鱊属Acheilognathus,3田氏鱊属Tanakia.国内资料中常用到的属还有副鱊属Paracheilognathus,刺鳑鲏属Acanthorhodeus等副鱊属的种类被重新归入鱊属和田氏鱊属,而刺鳑鲏属则经调查确认就是鱊属中鳍棘粗大的老成个体.三属外观的简要区分:鳑鲏属不具口须,侧线不完全,仅鳃后几枚鳞上有侧线孔. 体侧的条纹带有蓝色(蓝绿,天蓝,蓝黑等),雄鱼背鳍和臀鳍色彩艳丽,常具有黄,橙,红,与黑色的搭配. 体型小鱊属Acheilognathus:不具口须或具有短小的口须,个别种类例外;侧线完全,贯穿体侧,体侧的条纹灰黑色或不明显,雄鱼背鳍和臀鳍色彩通常以黑白两色搭配为主,有些带粉红色.体型大.田氏鱊属Tanakia:这是一类介于前两属之间的类群.具有长而明显的口须,侧线完全;雄鱼背鳍和臀鳍色彩如同鳑鲏属.体型中等.国内常见种类图集:鰟鮍属:高体鰟鮍Rhodeus ocellatus常见的鰟鮍属最大种,体高而侧扁,背鳍分枝软鳍条11-12根,臀鳍分枝软鳍条11-12根, 尾柄条纹蓝绿色带珠母光泽, 尾鳍中部具一红斑,鳞框明显而清晰,背部闪耀金色或金属绿色光泽,出水后腹侧反射蓝色光芒,,眼上部红色.模式亚种腹鳍前缘具白边.雄鱼臀鳍边缘有红色条纹,外镶细黑边或黑边不显,不同产地臀鳍的红色条纹宽窄不同,色泽浓淡也不同,发情期喉及腹部红色,体侧染紫红或粉红色.中华鰟鮍Rhodeus sinensis此种需要做个说明. 它实际上就是平时常提到的彩石鰟鮍Rhodeus lighti ,两者系同物异名,早期定种时,中华描述的是雌鱼特征,而彩石描述的是雄鱼特征. 因命名规则,采用命名更早的中华鰟鮍作为正式名称. 另外,朝鲜鰟鮍Rhodeus uyekii经国外学者研究调查,也是同种. 我国北方的彩石鰟鮍与南方群体比较,体高相对低,背臀鳍的黑边较宽,桔红色条纹较细,腹部黄色较重,更接近朝鲜鰟鮍.此种刚捕到时极为艳丽,但长期养易褪色........体型比高体小,背鳍分枝鳍条9-10根,臀鳍分枝鳍条10根.体高相对高体低,也没那么侧扁.尾柄条纹深蓝色或天蓝色,尾鳍中部的斑纹为黄褐色至棕红色,鳃后上方有一暗蓝色圆斑,其后胸鳍上方有一暗色竖条纹,竖条纹周围淡黄色. 鳞片金属光泽不明显.腹鳍前缘没有白边,雄鱼臀鳍及背鳍边缘有赭黄色到桔红色的条纹,臀鳍最外缘具鲜明的黑边. 喉及胸腹部黄色,雄鱼尤显,发情期深黄色甚至略带赭色.腹下黑色. 胸鳍及腹鳍也为黄色黑龙江鰟鮍Rhodeus sericeus此种为欧洲斯氏旁皮的远东种群,分布在我国最北部,因而其一直笼罩着较神秘的面纱,很少为外人所了解,连张清晰的照片也没有.不久前由魔鬼鱼网友揭开了它的面纱.此种我没有亲见过,仅能按斯氏旁皮的特征简单描述下. 粗看上去,它象是体高较低的高体,体形更细长,梭形. 但鳍条数能明显区分,背鳍分枝鳍条8-9根,臀鳍分枝鳍条8根.另外雄鱼臀鳍几乎是整片红色,仅与身体衔接处附近为无色透明,最外缘也有一条细黑边. 发情期腹部也为玫瑰红色.下面介绍两种小型旁皮,它们体态娇小,十分可爱,如灯鱼一样适合草缸饲养. 这就是方氏鰟鮍和粗纹暗色鰟鮍. 它们彼此相象,有些区别于其它鰟鮍属成员的特征,因而它们及日本特有的暗色鰟鮍曾被列入副鰟鮍属.此类群共记有四种,而日本的暗色鰟鮍,韩国的Rhodeus notatus都与方氏鰟鮍接近. 方氏鰟鮍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而粗纹暗色鰟鮍则产于我国北方及日韩两国,目前了解到的分布是安徽中部以北的东部国土.此前,粗纹暗色鰟鮍没有记载,有时被误认为方氏,现在已证明北方分布很广.方氏鰟鮍Rhodeus fangi粗纹暗色鰟鮍Rhodeus suigensis共同特征是: 体型小,通常3-4CM,很少超过5CM. 体侧及尾柄的蓝色条纹向前延伸超过背鳍前缘的垂线,.尾鳍中部的条纹是蓝黑色,而不象高体彩石那养的红色, 这些是它们与其它种类鰟鮍幼鱼区别的特征.雄鱼口唇为红色,背臀鳍的色采搭配都近似彩石,但纹色更红.方氏鰟鮍与粗纹暗色鰟鮍之间的区别是:方氏体高较高,与彩石近似,头部侧视较宽圆,但口部尖,体侧胸肋部的网状纹较细且少,尾柄的条纹是银蓝色. 背鳍分枝鳍条9-10根,臀鳍分枝鳍条9-11根;粗纹暗色鰟鮍体高低,差不多是鰟鮍里最低的,头部小而细,但口吻部略钝, ,胸肋部的鳞片后缘具黑框,形成明显的黑色网目状图案,尾柄的条纹粗,蓝黑色.观察到的北京的个体背鳍分枝鳍条9-10根,臀鳍分枝鳍条8-9根,这与韩国和日本的粗纹暗色鰟鮍又有不同.方氏鰟鮍Rhodeus fangi粗纹暗色鰟鮍Rhodeus suigensis革条鱊Acheilognathus(Par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 这种鳑鮍的分类地位还有分歧,最初和中华旁皮(彩石)等一起被称作石鲋,而后与几种副鱊共同被归入副鱊属Paracheilognathus,近来,DNA的比对及外部特征都显示它与东京鱊,矛鱊,油鱊等接近,而此三种被归入田氏鱊属(田中旁皮属),但革条还未被正式归入.我国比较新的鱼类志记将它归入了鱊属(原副鱊属都归入了鱊属). 韩国特产的几种鱊类实际上是油鱊的近似种或同物异名,然而韩国的学者仍将它们放在鱊属内,FISHBASE也沿用韩国的记录,列在鱊属内. 所以田氏鱊属还没被广泛认同,因而此帖的学名还是暂不引用田氏鱊属革条鱊是种中等体形的旁皮,体高不高. 识别特征为: 背鳍分枝鳍条9根,臀鳍11根,侧线鳞34-36,口角具一对明显的须, 体侧及尾柄的暗色纵条纹向前伸超过背鳍起点,尾鳍中央有一黑条纹. 背臀鳍的色彩如同旁皮属,是彩色的. 我国大陆南方产的背.臀鳍边缘的条纹是黄色的,而台湾有两种或亚种,一种与大陆的一样,但数量较少,属濒危,而另一种常见的,背.臀鳍边缘的条纹是桔红色的, 雄革条鱊臀鳍的最外缘有一条黑边. 革条鱊的眼上方红色.下面的照片前4幅为原生水域黑鲷所摄,后面为台湾的摄影作品.鱊属是旁皮里的大型种类,其种数也最多,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北起俄罗斯远东,南到越南北部都有其踪迹.有几个种为日本,韩国特有,另有几种产在越南北部,其它种类都产在我国,以长江中下游最为丰富.不过许多种类并不常见,很少为人所知,它们对我们业余爱好来说,只是停留在水产所里的标本,基本连照片都没有.这或许要有赖于各地网友的努力了.下面介绍几个常见而广布的种类,并简介几个有可靠图像资料的种类大鳍鱊这是鱊属里最大的种类,同时也是鰟鮍亚科里最大的,雌性成鱼能长到人手掌般大小,体长近20CM. 常见体长15CM 左右.其体高在鱊属里也是颇高的,尤其是老成个体,体形近似放大版的高体. 其特征为:口部无须或有短须(因地而异),背鳍分枝鳍条15--18根, 臀鳍分枝鳍条11--14根, 侧线完全,侧线鳞34--39枚.背部灰黑,肋腹银白,繁殖期雄鱼略带粉红.尾柄有一条灰色纵纹,有时不明显.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其头后胸鳍上方的肩部,有一个清晰的黑斑点. 雄鱼臀鳍色泽黑白搭配,最外缘为一条白边,里衬一条细黑纹,再向内为两串白点,有些个体这两串白点很明显,鳍收缩时会连成一宽白带,有些个体这两串白点则几乎没有. 雌鱼臀鳍无色透明或淡棕黄色.雄鱼腹鳍前缘有些具明显白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鱊属里的另一种斑条鱊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最近经研究认为就是大鳍鱊,是同物异名.而有须与无须的在DNA及细胞学比对中也显示一致性,系为同种.当然,大鳍鱊分布极广,我国中东部自南至北都有分布,还分布于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其各地种群当然会有差异,有些或许已有分化. 我国北方产的与江浙一带产的鳍条数就相差不少,我个人得到过三条肩部黑斑很大且成竖向椭圆形的类大鳍个体,除此斑大外,尾柄的灰黑色条纹也前伸更长;另有得自广州的个体臀鳍仅有白边而无黑纹,是否他种无法确定.大鳍鱊虽常见,一时间却找不到国内作者的高质量照片,遗憾之余,只好贴些日韩的图片. 好在外貌无甚差别.希望以后能补上"国产的"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这也是一种体型相当大的鱊类, 虽然按记录大鳍鱊是最大的,但我见过的最大的鱊类却是兴凯鱊的成年雌鱼. 与大鳍鱊一样,它也是种常见且分布极广的种类,从南到北都有分布. 因为外形近似,分布地又重叠,所以它很容易和大鳍鱊搞混.雄鱼还可凭借臀鳍色泽区分,而雌鱼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这里着重说一下兴凯鱊与大鳍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当然是看鳍条数,兴凯鱊的背鳍分枝鳍条12--14根,臀鳍分枝鳍条10--12根.远比大鳍鱊要少.侧线鳞32--36. 体色与大鳍鱊接近,但出水后身体的蓝色反光比大鳍鱊强烈. 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兴凯鱊的肩部没有大鳍鱊的那个清晰的斑点,有时有个十分模糊的暗色云斑,但多数不显. 雄鱼很好辨认, 腹鳍前缘有较宽的白边; 臀鳍内白外黑,与大鳍鱊雄鱼相反, 也就是臀鳍边缘为一条深黑色的宽条纹,外面没有白色的细边,而其内侧则有一条宽白带. 在刚捕到时,雄鱼臀鳍的黑白色彩都很深,对比强烈而鲜明,很具观赏性,遗憾的是长时间养于缸中,白色就会褪去,黑色也变淡,仅剩一条细边,失去观赏性. 兴凯鱊无须.斜方鱊Acheilognathus thombeus此种也称菱鱊,很早就被记录,但一直被认为不产在中国,而仅产于日韩.近几年,通过网友们的野采及调查,发现国内确有一种和它极为相似的鱊种存在,几乎无明显区别.其分布较广,从东北到江浙应该都有,已知的地点包括北京,山东,浙江等地.虽然文献中还未正式记入,但其真实的存在于自然水体中,而且数量众多且较为常见.因国内无记录,它曾被误认作短须鱊,越南鱊,彩副鱊甚至是大鳍鱊......与其它常见鱊类不同的是,它的体色带有粉红,而不是银白色.在鱊属里算是比较漂亮的,而发情期的雄鱼更是艳丽.其鉴别特征为:中到大型,与常见尺寸的大鳍鱊差不多,略小.体形不似大鳍鱊那样扁而高,略显圆滚.口部很有特点,上唇及吻突出,略成亚下口式,看上去似乎有个小鼻头.有一对短小的口须.背鳍分枝鳍条11--12根,臀鳍分枝鳍条10--11根,侧线鳞35--38.背灰黑色,肚腹粉白色.鳃盖后上角有一暗色斑,肩部相当于大鳍那个斑点的部位也有一片模糊的暗色云斑,两暗斑间为一略带黄色的粉色区域,此区域上突与鱼背的灰色形成界线分明的色差,向下则溶入鱼腹的淡色中.尾柄中央常可见一暗灰色条纹. 背鳍有两串白点,通常一串明显;边缘粉白色. 此种与其它鱊类比,雄鱼臀鳍没有明显的黑白搭配的饰边,而是整片的呈现出不透明的粉色到淡橙色,有时带有金属或珠母光泽,边缘色淡,形成一条粉白色到亮橙色的镶边,中部也有一条淡色带.发情期雄鱼体色加重,如撒了一层煤灰,显得有些脏,头顶及颈项变为带有明亮金属光泽的蓝紫色,鳃盖及吼部粉红色,头后脊背出现如高体旁皮那样的金色光芒;腹部下方出现黑色,体侧及肋部染粉色.背鳍末梢及臀鳍变为橙红色,有时臀鳍如一片不透明的红缎.还是只好先贴一些日韩的照片,待国内作者拍到发色完美又清晰的照片时再补上.越南鱊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这是鱊属里最艳丽的种类,体色可与旁皮属媲美,因为体形与澳洲的黑纹鱼接近,在观赏鱼市场被称作"中国美人",是唯一一种被商业开发为观赏鱼的旁皮种类. 确切的产地应为两广及相邻省份,国外则产于越南北部. 我国多种鱼类志都记载北方省份也产越南鱊,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应是误认.没有人在上述产地外捕到过与该产地同样特征的鱊种,而从现在公认是越南鱊的鱊种的体貌看,其艳丽的体色应该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种类.特征: 中等体型;有一对短口须;背鳍分枝鳍条12--13根,臀鳍分枝鳍条10--11根,发情期背臀鳍边缘均向外突出略成圆弧形,而前述鱊类臀鳍边缘则多内凹成钩状或平直;背臀鳍上各有两串白色斑点,臀鳍上的最为鲜明,臀鳍基本透明,边缘有一条中等宽度的白色镶边,有些个体白边内略可见不明显的灰黑色条纹;腹鳍前缘及下缘具白色边;尾柄基部及尾鳍桔红色或红色;在胸鳍上方有一条隐晦的竖向暗色斑,在背鳍起点下方有另一条更长的暗色斑,尾柄上侧也成暗色,两竖一横,这些使它看上去象是褪色严重的"邮差鲫",不过通常这些斑纹都很模糊,不容易看出,而在受到惊吓或体质状态不佳时则很明显.该鱼的婚姻色我还没有见过,相信更浓艳(前两幅图或许是个参考),有见过的南方网友可补充. 此种臀鳍色与大鳍略似,前几年网友们一度搞混,应注意从其它特征上加以区分. 本种体色描述是基于雄鱼特征,雌鱼可能有异。
典雅朴素的国产灯鱼--鳑鲏鱼中国地大物博,江河众多,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局面是中国的淡水观赏鱼品种大多是外来品,更可恶的是好多潜在的中国本土观赏鱼资源都被无视,直接当做大型观赏鱼的饲料来出售,其中以鳑鲏鱼的境况最为惨烈。
其实鳑鲏鱼是一种美丽活泼的小型鱼,色泽冷艳清新,典雅朴素,繁殖习性奇特,是做为观赏鱼的理想对象,和常见的外来灯鱼品种同样美丽。
近年来,鳑鲏鱼越来越受到的原生观赏鱼爱好者的重视,慢慢的也掀起一波不小的热潮。
我国鳑鲏亚科的鱼类品种众多,进一步可以细分为5个属,其中最适合做为中小型水族箱,与传统灯鱼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的品种主要为鳑鲏属中的几种,下面让我根据体型和色彩分别介绍给大家:1、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全国都有分布,鳑鲏属中最大的品种,成体最大可长到8厘米。
体侧扁且高,头后背部向上隆起甚高,背部呈弧形,腹部在胸鳍以后向下凸出,身体略呈卵圆形。
尾柄处条纹蓝绿色带珠母光泽,尾鳍中部靠尾柄处有一块红斑,鳞框明显而清晰,背部闪耀金色或金属绿色光泽,出水后腹侧反射蓝色光芒,眼上部红色,腹鳍前缘有亮白边。
雄鱼臀鳍边缘有红色条纹,外镶细黑边或黑边不明显,不同产地臀鳍的红色边纹宽窄不同,色泽浓淡不同,雄鱼在生殖季节有鲜艳的“婚装”,眼上部呈朱红色,臀鳍具有黑色饰边。
雌鱼的腹鳍和臀鳍为浅黄色。
高体鳑鲏(雄鱼)2、彩石鳑鲏(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全国都有分布,体型比高体小,体长3-5厘米,体高相对高体鳑鲏低,也没有那么侧扁。
尾柄条纹深蓝色或天蓝色,尾鳍中部的斑纹为黄褐色至红棕色,鳃后上方有一暗蓝色圆斑,其后胸鳍上有一暗色竖条纹,竖条纹周围淡黄色,鳞片金属光泽不明显,腹鳍前缘没有白边。
雄鱼臀鳍及背鳍边缘有赭黄色到橘红色的条纹,背鳍臀鳍最外缘具有鲜明的黑边。
喉及胸部黄色,雄鱼尤为明显,发情时深黄色甚至略带赭色,腹下黑色。
胸鳍及腹鳍也会变成黄色。
我国北方的彩石鰟鮍与南方群体比较,体高相对低,背鳍臀鳍黑边较宽,橘红色条纹较细,腹部黄色较重。
鳑鲏分类图鉴概述鳑鲏是一类美丽而活泼的小型鲤科鱼,广泛分布在除东洋界热带地区以外的欧亚大陆.因其色泽艳丽,繁殖习性独特而受到许多鱼类爱好者的喜爱.鳑鲏的种类很多,其中最适于缸养的主要是鳑鲏属和田氏鱊属,它们色彩丰富,体型适中,适应新环境能力强,而鱊属则以银白为主,色泽相对素淡,成体体型偏大,野性强,适合发烧友们饲养.下面说说鳑鲏的分类.鳑鲏归属于鲤科,自成一亚科,即鳑鲏亚科,与雅罗鱼亚科有联系,但许多种类有长口须,甚至有竖条纹,这又与鲤鲃类形似. 亚科分属意见不一,目前最新的分类是分为三属,即1鳑鲏属Rhodeus,2 鱊属Acheilognathus,3田氏鱊属Tanakia.国内资料中常用到的属还有副鱊属Paracheilognathus,刺鳑鲏属Acanthorhodeus等副鱊属的种类被重新归入鱊属和田氏鱊属,而刺鳑鲏属则经调查确认就是鱊属中鳍棘粗大的老成个体.三属外观的简要区分:鳑鲏属不具口须,侧线不完全,仅鳃后几枚鳞上有侧线孔. 体侧的条纹带有蓝色(蓝绿,天蓝,蓝黑等),雄鱼背鳍和臀鳍色彩艳丽,常具有黄,橙,红,与黑色的搭配. 体型小鱊属Acheilognathus:不具口须或具有短小的口须,个别种类例外;侧线完全,贯穿体侧,体侧的条纹灰黑色或不明显,雄鱼背鳍和臀鳍色彩通常以黑白两色搭配为主,有些带粉红色.体型大.田氏鱊属Tanakia:这是一类介于前两属之间的类群.具有长而明显的口须,侧线完全;雄鱼背鳍和臀鳍色彩如同鳑鲏属.体型中等.国内常见种类图集:鰟鮍属:高体鰟鮍Rhodeus ocellatus常见的鰟鮍属最大种,体高而侧扁,背鳍分枝软鳍条11-12根,臀鳍分枝软鳍条11-12根, 尾柄条纹蓝绿色带珠母光泽, 尾鳍中部具一红斑,鳞框明显而清晰,背部闪耀金色或金属绿色光泽,出水后腹侧反射蓝色光芒,,眼上部红色.模式亚种腹鳍前缘具白边.雄鱼臀鳍边缘有红色条纹,外镶细黑边或黑边不显,不同产地臀鳍的红色条纹宽窄不同,色泽浓淡也不同,发情期喉及腹部红色,体侧染紫红或粉红色.中华鰟鮍Rhodeus sinensis此种需要做个说明. 它实际上就是平时常提到的彩石鰟鮍Rhodeus lighti ,两者系同物异名,早期定种时,中华描述的是雌鱼特征,而彩石描述的是雄鱼特征. 因命名规则,采用命名更早的中华鰟鮍作为正式名称. 另外,朝鲜鰟鮍Rhodeus uyekii经国外学者研究调查,也是同种. 我国北方的彩石鰟鮍与南方群体比较,体高相对低,背臀鳍的黑边较宽,桔红色条纹较细,腹部黄色较重,更接近朝鲜鰟鮍.此种刚捕到时极为艳丽,但长期养易褪色........体型比高体小,背鳍分枝鳍条9-10根,臀鳍分枝鳍条10根.体高相对高体低,也没那么侧扁.尾柄条纹深蓝色或天蓝色,尾鳍中部的斑纹为黄褐色至棕红色,鳃后上方有一暗蓝色圆斑,其后胸鳍上方有一暗色竖条纹,竖条纹周围淡黄色. 鳞片金属光泽不明显.腹鳍前缘没有白边,雄鱼臀鳍及背鳍边缘有赭黄色到桔红色的条纹,臀鳍最外缘具鲜明的黑边. 喉及胸腹部黄色,雄鱼尤显,发情期深黄色甚至略带赭色.腹下黑色. 胸鳍及腹鳍也为黄色黑龙江鰟鮍Rhodeus sericeus此种为欧洲斯氏旁皮的远东种群,分布在我国最北部,因而其一直笼罩着较神秘的面纱,很少为外人所了解,连张清晰的照片也没有.不久前由魔鬼鱼网友揭开了它的面纱.此种我没有亲见过,仅能按斯氏旁皮的特征简单描述下. 粗看上去,它象是体高较低的高体,体形更细长,梭形. 但鳍条数能明显区分,背鳍分枝鳍条8-9根,臀鳍分枝鳍条8根.另外雄鱼臀鳍几乎是整片红色,仅与身体衔接处附近为无色透明,最外缘也有一条细黑边. 发情期腹部也为玫瑰红色.下面介绍两种小型旁皮,它们体态娇小,十分可爱,如灯鱼一样适合草缸饲养. 这就是方氏鰟鮍和粗纹暗色鰟鮍. 它们彼此相象,有些区别于其它鰟鮍属成员的特征,因而它们及日本特有的暗色鰟鮍曾被列入副鰟鮍属.此类群共记有四种,而日本的暗色鰟鮍,韩国的Rhodeus notatus都与方氏鰟鮍接近. 方氏鰟鮍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而粗纹暗色鰟鮍则产于我国北方及日韩两国,目前了解到的分布是安徽中部以北的东部国土.此前,粗纹暗色鰟鮍没有记载,有时被误认为方氏,现在已证明北方分布很广.方氏鰟鮍Rhodeus fangi粗纹暗色鰟鮍Rhodeus suigensis共同特征是: 体型小,通常3-4CM,很少超过5CM. 体侧及尾柄的蓝色条纹向前延伸超过背鳍前缘的垂线,.尾鳍中部的条纹是蓝黑色,而不象高体彩石那养的红色, 这些是它们与其它种类鰟鮍幼鱼区别的特征.雄鱼口唇为红色,背臀鳍的色采搭配都近似彩石,但纹色更红. 方氏鰟鮍与粗纹暗色鰟鮍之间的区别是:方氏体高较高,与彩石近似,头部侧视较宽圆,但口部尖,体侧胸肋部的网状纹较细且少,尾柄的条纹是银蓝色. 背鳍分枝鳍条9-10根,臀鳍分枝鳍条9-11根;粗纹暗色鰟鮍体高低,差不多是鰟鮍里最低的,头部小而细,但口吻部略钝, ,胸肋部的鳞片后缘具黑框,形成明显的黑色网目状图案,尾柄的条纹粗,蓝黑色.观察到的北京的个体背鳍分枝鳍条9-10根,臀鳍分枝鳍条8-9根,这与韩国和日本的粗纹暗色鰟鮍又有不同.方氏鰟鮍Rhodeus fangi粗纹暗色鰟鮍Rhodeus suigensis这是德国的网站,http://www.aquariophil.de/html/rhodeus_suigensis.html是今年的一篇文章,里面记载了饲养的情况,并在分布地里列入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而2年前中国还未被列入分布地,不知这些鱼是否来自中国?革条鱊Acheilognathus(Par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这种鳑鮍的分类地位还有分歧,最初和中华旁皮(彩石)等一起被称作石鲋,而后与几种副鱊共同被归入副鱊属Paracheilognathus,近来,DNA的比对及外部特征都显示它与东京鱊,矛鱊,油鱊等接近,而此三种被归入田氏鱊属(田中旁皮属),但革条还未被正式归入.我国比较新的鱼类志记将它归入了鱊属(原副鱊属都归入了鱊属). 韩国特产的几种鱊类实际上是油鱊的近似种或同物异名,然而韩国的学者仍将它们放在鱊属内,FISHBASE也沿用韩国的记录,列在鱊属内. 所以田氏鱊属还没被广泛认同,因而此帖的学名还是暂不引用田氏鱊属革条鱊是种中等体形的旁皮,体高不高. 识别特征为: 背鳍分枝鳍条9根,臀鳍11根,侧线鳞34-36,口角具一对明显的须, 体侧及尾柄的暗色纵条纹向前伸超过背鳍起点,尾鳍中央有一黑条纹. 背臀鳍的色彩如同旁皮属,是彩色的. 我国大陆南方产的背.臀鳍边缘的条纹是黄色的,而台湾有两种或亚种,一种与大陆的一样,但数量较少,属濒危,而另一种常见的,背.臀鳍边缘的条纹是桔红色的, 雄革条鱊臀鳍的最外缘有一条黑边. 革条鱊的眼上方红色.下面的照片前4幅为原生水域黑鲷所摄,后面为台湾的摄影作品.鱊属是旁皮里的大型种类,其种数也最多,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北起俄罗斯远东,南到越南北部都有其踪迹.有几个种为日本,韩国特有,另有几种产在越南北部,其它种类都产在我国,以长江中下游最为丰富.不过许多种类并不常见,很少为人所知,它们对我们业余爱好来说,只是停留在水产所里的标本,基本连照片都没有.这或许要有赖于各地网友的努力了.下面介绍几个常见而广布的种类,并简介几个有可靠图像资料的种类大鳍鱊这是鱊属里最大的种类,同时也是鰟鮍亚科里最大的,雌性成鱼能长到人手掌般大小,体长近20CM. 常见体长15CM左右.其体高在鱊属里也是颇高的,尤其是老成个体,体形近似放大版的高体. 其特征为:口部无须或有短须(因地而异),背鳍分枝鳍条15--18根, 臀鳍分枝鳍条11--14根, 侧线完全,侧线鳞34--39枚.背部灰黑,肋腹银白,繁殖期雄鱼略带粉红.尾柄有一条灰色纵纹,有时不明显. 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其头后胸鳍上方的肩部,有一个清晰的黑斑点. 雄鱼臀鳍色泽黑白搭配,最外缘为一条白边,里衬一条细黑纹,再向内为两串白点,有些个体这两串白点很明显,鳍收缩时会连成一宽白带,有些个体这两串白点则几乎没有.雌鱼臀鳍无色透明或淡棕黄色.雄鱼腹鳍前缘有些具明显白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鱊属里的另一种斑条鱊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最近经研究认为就是大鳍鱊,是同物异名.而有须与无须的在DNA及细胞学比对中也显示一致性,系为同种.当然,大鳍鱊分布极广,我国中东部自南至北都有分布,还分布于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其各地种群当然会有差异,有些或许已有分化. 我国北方产的与江浙一带产的鳍条数就相差不少,我个人得到过三条肩部黑斑很大且成竖向椭圆形的类大鳍个体,除此斑大外,尾柄的灰黑色条纹也前伸更长;另有得自广州的个体臀鳍仅有白边而无黑纹,是否他种无法确定.大鳍鱊虽常见,一时间却找不到国内作者的高质量照片,遗憾之余,只好贴些日韩的图片. 好在外貌无甚差别.希望以后能补上"国产的"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这也是一种体型相当大的鱊类, 虽然按记录大鳍鱊是最大的,但我见过的最大的鱊类却是兴凯鱊的成年雌鱼. 与大鳍鱊一样,它也是种常见且分布极广的种类,从南到北都有分布. 因为外形近似,分布地又重叠,所以它很容易和大鳍鱊搞混.雄鱼还可凭借臀鳍色泽区分,而雌鱼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这里着重说一下兴凯鱊与大鳍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当然是看鳍条数,兴凯鱊的背鳍分枝鳍条12--14根,臀鳍分枝鳍条10--12根.远比大鳍鱊要少.侧线鳞32--36. 体色与大鳍鱊接近,但出水后身体的蓝色反光比大鳍鱊强烈. 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兴凯鱊的肩部没有大鳍鱊的那个清晰的斑点,有时有个十分模糊的暗色云斑,但多数不显. 雄鱼很好辨认, 腹鳍前缘有较宽的白边; 臀鳍内白外黑,与大鳍鱊雄鱼相反, 也就是臀鳍边缘为一条深黑色的宽条纹,外面没有白色的细边,而其内侧则有一条宽白带. 在刚捕到时,雄鱼臀鳍的黑白色彩都很深,对比强烈而鲜明,很具观赏性,遗憾的是长时间养于缸中,白色就会褪去,黑色也变淡,仅剩一条细边,失去观赏性. 兴凯鱊无须.斜方鱊Acheilognathus thombeus此种也称菱鱊,很早就被记录,但一直被认为不产在中国,而仅产于日韩.近几年,通过网友们的野采及调查,发现国内确有一种和它极为相似的鱊种存在,几乎无明显区别.其分布较广,从东北到江浙应该都有,已知的地点包括北京,山东,浙江等地.虽然文献中还未正式记入,但其真实的存在于自然水体中,而且数量众多且较为常见.因国内无记录,它曾被误认作短须鱊,越南鱊,彩副鱊甚至是大鳍鱊......与其它常见鱊类不同的是,它的体色带有粉红,而不是银白色.在鱊属里算是比较漂亮的,而发情期的雄鱼更是艳丽.其鉴别特征为:中到大型,与常见尺寸的大鳍鱊差不多,略小.体形不似大鳍鱊那样扁而高,略显圆滚.口部很有特点,上唇及吻突出,略成亚下口式,看上去似乎有个小鼻头.有一对短小的口须.背鳍分枝鳍条11--12根,臀鳍分枝鳍条10--11根,侧线鳞35--38.背灰黑色,肚腹粉白色.鳃盖后上角有一暗色斑,肩部相当于大鳍那个斑点的部位也有一片模糊的暗色云斑,两暗斑间为一略带黄色的粉色区域,此区域上突与鱼背的灰色形成界线分明的色差,向下则溶入鱼腹的淡色中.尾柄中央常可见一暗灰色条纹. 背鳍有两串白点,通常一串明显;边缘粉白色. 此种与其它鱊类比,雄鱼臀鳍没有明显的黑白搭配的饰边,而是整片的呈现出不透明的粉色到淡橙色,有时带有金属或珠母光泽,边缘色淡,形成一条粉白色到亮橙色的镶边,中部也有一条淡色带.发情期雄鱼体色加重,如撒了一层煤灰,显得有些脏,头顶及颈项变为带有明亮金属光泽的蓝紫色,鳃盖及吼部粉红色,头后脊背出现如高体旁皮那样的金色光芒;腹部下方出现黑色,体侧及肋部染粉色.背鳍末梢及臀鳍变为橙红色,有时臀鳍如一片不透明的红缎. 还是只好先贴一些日韩的照片,待国内作者拍到发色完美又清晰的照片时再补上.越南鱊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这是鱊属里最艳丽的种类,体色可与旁皮属媲美,因为体形与澳洲的黑纹鱼接近,在观赏鱼市场被称作"中国美人",是唯一一种被商业开发为观赏鱼的旁皮种类. 确切的产地应为两广及相邻省份,国外则产于越南北部. 我国多种鱼类志都记载北方省份也产越南鱊,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应是误认.没有人在上述产地外捕到过与该产地同样特征的鱊种,而从现在公认是越南鱊的鱊种的体貌看,其艳丽的体色应该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种类.特征: 中等体型;有一对短口须;背鳍分枝鳍条12--13根,臀鳍分枝鳍条10--11根,发情期背臀鳍边缘均向外突出略成圆弧形,而前述鱊类臀鳍边缘则多内凹成钩状或平直;背臀鳍上各有两串白色斑点,臀鳍上的最为鲜明,臀鳍基本透明,边缘有一条中等宽度的白色镶边,有些个体白边内略可见不明显的灰黑色条纹;腹鳍前缘及下缘具白色边;尾柄基部及尾鳍桔红色或红色;在胸鳍上方有一条隐晦的竖向暗色斑,在背鳍起点下方有另一条更长的暗色斑,尾柄上侧也成暗色,两竖一横,这些使它看上去象是褪色严重的"邮差鲫",不过通常这些斑纹都很模糊,不容易看出,而在受到惊吓或体质状态不佳时则很明显.该鱼的婚姻色我还没有见过,相信更浓艳(前两幅图或许是个参考),有见过的南方网友可补充. 此种臀鳍色与大鳍略似,前几年网友们一度搞混,应注意从其它特征上加以区分. 本种体色描述是基于雄鱼特征,雌鱼可能有异.以下参考图片来自日本网站和国内的饲养者,。
鳑鲏鱼作文《鳑鲏鱼》篇一在那一方小小的水域里,鳑鲏鱼就像水中的精灵,自由自在地穿梭着。
我第一次见到鳑鲏鱼,是在老家的那条小水沟里。
那时候我还小,觉得这小小的鱼特别神奇。
它们身体扁扁的,侧面看就像一片彩色的小树叶,在水里飘来飘去。
它们的颜色可丰富了,有的是银灰色,带着蓝色的小斑点,就像夜空中闪烁的小星星不小心掉进了水里;有的是橘红色的,那鲜艳的颜色在阳光下就像燃烧的小火苗。
鳑鲏鱼可机灵了呢。
每次我想伸手去抓它们,它们就像背后长了眼睛似的,“嗖”的一下就游走了。
我就想啊,这些小家伙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呢?也许它们能感受到我手指搅动水流的微小变化,就像那些超级特工一样,对周围的环境有着超强的感知力。
我经常一蹲就是半天,就为了看它们游来游去。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傻瓜,对着一群鱼能这么着迷。
有一次,我拿了个小网兜去捉鳑鲏鱼。
我悄悄地靠近,心里想着:哼,这次看你们往哪里跑。
可当我把网兜猛地伸进水里时,它们就像训练有素的军队,一下子分散开来,有的还跳出水面,就像在嘲笑我:“想抓住我们,没门儿!”我那时候就特别生气,心里想:这小小的鳑鲏鱼怎么这么难捉呢?难道它们是水里的小霸王?可是过了一会儿,看到它们又若无其事地游来游去,我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鳑鲏鱼虽然小,但是它们好像也有着自己的小社会。
我看到它们有时候一群一群地游,就像我们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一样。
大的鳑鲏鱼在前面带路,小的就跟在后面,那场景可有趣了。
我就在想,它们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语言呢?也许它们是通过摆动尾巴或者身上的鳍来交流的,就像我们用手势或者表情来表达想法一样。
不过,现在想想,那时候去捉鳑鲏鱼可能不太对。
毕竟它们在水里生活得好好的,我干嘛要去打扰它们呢?可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啊。
现在那条小水沟里的鳑鲏鱼好像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不知道是因为环境变化了,还是被像我这样调皮的孩子捉得太多了呢?这小小的鳑鲏鱼,其实也是大自然的宝贝,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才是。
鳑鲏的操作手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鳑鲏这小家伙的操作手法。
鳑鲏啊,那可是水中的小精灵。
它们生活在那片小小的水域里,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生存之道。
你看啊,鳑鲏的颜色那叫一个鲜艳,就好像是大自然特意给它们画上的彩妆,在水中一闪一闪的,别提多惹眼了。
它们游起来的样子,就像是在跳着一场欢快的舞蹈,尾巴一摆一摆的,可有意思了。
鳑鲏特别机灵,它们总是能迅速察觉到周围的变化。
要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它们能瞬间躲藏起来,那速度,真跟闪电似的!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小麻烦就得赶紧想办法应对一样。
它们还很会找地方呢!总是能找到那些既安全又舒适的角落。
这不就跟我们找个舒服的家一样吗?得挑个好地方,住得才舒心呀。
而且啊,鳑鲏在吃东西的时候也很有一套。
它们不会盲目地去抢食,而是会看准时机,快速出击,一口就把食物吞下。
这多像我们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呀,得瞅准了,果断出手,才能抓住呀!
再说说鳑鲏的群体生活。
它们总是一群一群地在一起,互相照应,多团结呀!这就好比我们和朋友们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度过快乐的时光。
哎呀,你说这鳑鲏是不是很有意思?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却有着大大的智慧呢!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在那片水域里生活着,快快乐乐的。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学鳑鲏的这些操作手法呀?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也能像它们一样机灵、团结、快乐呢?
鳑鲏就是这样,用它们独特的生存方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它们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小,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那我们在这大大的世界里,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让我们都像鳑鲏一样,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吧!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鳑鲏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鳑鲏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的淡水鱼类,在中国养殖业发展迅猛。
本文将介绍鳑鲏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筹备工作、饲料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养殖户全面了解鳑鲏养殖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点。
正文:鳑鲏是一种适应力强、产值高、市场需求大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方法相较于其他鱼类更加简单,适合初次养殖者。
以下将详细介绍鳑鲏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选址鳑鲏适宜生活在温暖的水体中,蓄养环境要求无毒、无害、无污染,水质清澈透明,水源充足,水温保持在24-30℃之间。
因此,选择一个适宜的养殖场地至关重要。
二、筹备工作1. 准备养殖池塘:养殖池塘面积因养殖规模而异,一般计算公顷级别。
池塘要有良好的防漏措施,同时建议养殖户在池塘筑渔皮,并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和非养殖区域。
2. 水体准备:选择适宜的水源,并进行水体消毒,以确保水质无污染。
可以使用空气喷射、过氧化氢等方式进行消毒。
之后,在养殖前投放适量活性炭和堆肥,提高养殖水体含氧量。
三、选种鳑鲏的选种非常重要,养殖户应该选择体形健壮、无任何伤病的鳑鲏种苗。
鉴别品质优良的鳑鲏可以通过观察鱼体颜色、游动姿势和能量充沛来判断。
还应该避免使用经抗生素治疗过的鱼苗,以避免养殖过程中产生抗性。
四、饲料和管理1. 饲料:成鳑鲏以草类为主食,可在养殖期间利用浮游生物、水蚤、水蚓等作为辅助饵料。
初养时应掌握饵料量,避免过度投饵。
合理选择优质饲料,尽量避免使用较多添加剂的饲料,以免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
2. 管理:养殖期间要注意定期检查鳑鲏群体的健康状况,比如饵料的摄入情况、行为习性、疾病和死鱼情况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调整饲养密度,增强池水循环系统,提高养殖环境等。
五、疾病防控鳑鲏由于生命力强,抗逆性强,在养殖过程中较少发生疾病。
但仍需要定期加入一些石灰石粉及盐来增进鱼体抵抗力,避免因疾病造成的损失。
六、销售鳑鲏是一种适合加工和养殖的高值水产,市场需求大。
中国原生鱼中最常见的鳑鲏但是想养好鳑鲏却很不容易捞鱼摸虾对许多成年人来说都存在于儿时的记忆,就连鲁迅先生都曾描述过少年时期钓虾的经历,还亲切的称其为“呆子”。
幼年时的无知,总是把捞回来的小鱼小虾养在水果罐头瓶中,若是条件好些那么塑料瓶亦或一个像模像样的鱼缸都是它们的归宿。
当然这些被注入爱意或兴趣的小生命总是无福消受这种礼遇,往往活不过几天就烟消云散,换来小孩子的几滴眼泪。
当然虽然现代城市的发展,这种儿时的捞鱼摸虾已经变成商场中的小网捞金鱼。
小朋友们多半对金鱼饲养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大多数时候只是苦了家长......比起生命力顽强的金鱼,我们小时候捞的鱼就寿命短得多,但凡活到最后的没准就是泥鳅了吧。
现在仔细回想,多半是因为水质、溶氧、循环过滤甚至食物等种种因素导致我们无法养活它们。
说了这么多,今天的主角就是以前文章中顺带提过的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原生鱼——鳑鲏。
也是我们小时候摸鱼最容易获得的一种鱼。
每种鱼在找资料的时候往往越发的觉得自己的无知。
用鳑鲏举例,这种分布于全国的小鱼,看似都差不多,却惊奇的分为5属12种(也有其他材料为3属21种),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资料已经看花了我的眼。
其中还分为鳑鲏属、鱊属、田中鳑鲏属等等。
在寻找资料中田中鳑鲏属资料甚少,结果却发现还有副鱊属。
几十种小鱼,横竖看来看去差异其实并不大,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困扰。
鳑鲏这种小鱼分布在全国各地,虽然看起来都差不多,也有各种细微差别,但最常见的就是中华鳑鲏和高体鳑鲏。
鳑鲏对很多钓鱼人来说是一种杂鱼或者捣乱者的存在。
原因就是嘴小不好钓,而且成群出动,最终会影响到钓鱼人“钓大鱼”的愿望。
东北对于鳑鲏鱼戏称为“葫芦片子”,皆因鳑鲏身材略成扁圆形,可能比较像葫芦籽的缘故。
钓鱼人也称其为“七彩小武昌”,多半是因为鳑鲏鱼让人惊艳的婚装。
鳑鲏在很多人印象中是小鱼,但经常钓鱼的人也会惊奇的发现,鳑鲏也可以大到一个巴掌握不住的18厘米!鳑鲏的奇特之处先说说鳑鲏的不足,对钓鱼人来说鳑鲏闹钩,影响钓大鱼的心情。
钓鳑鲏鱼的技巧
鳑鲏鱼是常见的小型淡水鱼类,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鳑鲏亚科(鳑鲏属、鱊属、田中鳑鲏属)鱼类的统称,我国除西北高原地区外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常见个体3~1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15厘米,接下来来讨论下钓鳑鲏鱼用几号钩子!
一、袖钩
袖钩是钓鳑鲏鱼常用的钩型,特点是钩条细、钩门窄、钩柄长、钩尖直、有或无倒刺,优点是钩身轻便于鱼吸食饵料、钩柄长便于中鱼后能快速卸鱼、钩型小适合钓小型鱼类,钓鳑鲏鱼可根据鱼情、水情、季节等因素选用0.1~2.0号袖钩。
二、秋田狐钩
秋田狐钩是钓鳑鲏鱼常用的钩型,特点是钩条细、钩门宽、钩柄长、钩尖直、有倒刺,优点是钩身轻便于鱼吞食钩饵、钩柄长便于挂蚯蚓等活饵,缺点是强度低易被大鱼拉变形,钓鳑鲏鱼可根据鱼情、水情、季节等因素选用1~2号秋田狐钩。
三、溪流钩
溪流钩是钓鳑鲏鱼常用的钩型,特点是钩条细、钩门宽、钩柄短、钩尖直、有倒刺,优点是钩身轻便于鱼吞食钩饵、钩门宽能牢牢钩住鱼嘴,缺点是强度低易被大鱼拉变形,钓鳑鲏鱼可根据鱼情、水情、季节等因素选用1~2号溪流钩。
四、伊豆钩
伊豆钩是钓鳑鲏鱼常用的钩型,特点是钩条适中、钩门窄、钩柄
长、钩尖呈歪嘴状、有倒刺,优点是中鱼率高且适合挂蚯蚓等活饵,缺点是易拉豁鱼唇且双钩作钓时子线易缠绕,钓鳑鲏鱼可根据鱼情、水情、季节等因素选用1~2号伊豆钩。
综上所述,鳑鲏鱼是小型淡水鱼类,常见个体3~10厘米,最大个体可达15厘米,钓鳑鲏鱼常用的鱼钩有0.1~2.0号袖钩、1~2号秋田狐钩、1~2号溪流钩、1~2号伊豆钩,尤以0.1~2.0号袖钩最好用。
/优品/黄豆鳑鲏鱼文\丁东我生在江南水乡,鱼自然没有少吃,然而,唯黄豆鳑鲏鱼为一生偏爱。
鳑鲏形状虽类似鳊鱼,但个头仅鳊鱼尾鳍的一半,三四十条才合一斤,且永远长不大。
鳑鲏小归小,相貌却不凡,甚为俊靓,浑身披挂着片片锦鳞,背鳍接近头部处,呈鲜亮夺目的蓝绿色,而眼睛和尾鳍是橘红色的。
它们通常游移在小河水浅草丰处,一打打、一群群,悬于水中,似动非动;若遇惊扰,则身子一抖,倏尔四散,逃之夭夭。
鳑鲏鱼个小,很多人不屑一顾,懒得捕捞,偶尔捕捞几条,只权当猫食。
然而,这种不起眼的小鱼,却成了我们最美味的搭饭、搭粥菜。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小鳑鲏鱼渐渐长肥。
在一个朝日初升、薄雾笼罩的霜晨,为改善伙食,我们姐弟三个从家里找出一种三四米见方、用极其细柔的丝线织成的网,上纲系几块玉米秸作浮子,下纲挂几颗小铁块作坠子,悬置小河。
一人负责看网,另两人各拿一根长竹竿,分别在离丝网二十多米外的两头,由远及近,拍击水面。
胆小的鳑鲏鱼,遇此突如其来的惊吓,扭身奔逃,乱蹿入网。
见丝网扭来扭去,渐渐下沉,负责看丝网的人赶紧提起网纲。
瞬时,网眼间插满了箔片似的鳑鲏鱼,扑腾飞舞,金光闪闪。
一网下来足有三四十条,欣欣然将其抖入竹篮。
鳑鲏鱼个头实在太小,不能像普通鱼类那样刮鱼鳞。
有两种办法,一是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鱼头,右手拇指的指甲自鱼尾起,逆鱼鳞纹路往上推,指甲过处,鱼鳞尽去;二是在满是鳑鲏鱼的竹篮内,放入十来片铜钱大小的砖瓦片,双手抓住篮筐,使劲颠簸、摇荡之后,用水冲洗,淘去鳞片。
去内脏就省事多了,只需在鳑鲏鱼头部与身体的接合部,用指甲抠出一道口子,再用食指、拇指一捘即可。
虽说油炸鳑鲏鱼佐以细盐酥脆爽口,是非常理想的下酒菜,而我更喜欢红烧黄豆鳑鲏鱼。
把泡软的黄豆洗净,待柴火烧烫铁锅后,倒入豆油或菜籽油。
见锅底青烟升起,把鱼倒入锅内,伴着一阵“哧啦”声,小心煸翻。
约三四分钟后,再倒入黄豆,翻炒几下。
然后倒些料酒、酱油和细盐,再加上适量的清水。
鳑鲏鲤形目鲤科鱊亚科的通称,又称四方皮。
为小型淡水鱼类,成体可达6cm左右;体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须1对或无;臀鳍始于背鳍基下方,背、臀鳍颇长,有或无硬刺;腹鳍腹位;尾鳍叉状;侧线鳞完全或不完全。
中文学名鳑鲏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亚纲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目鲤形目Cypriniformes亚目鲤亚目Cyprinoidei科鲤科Cyprinidae亚科鱊亚科Acheilognathinae分布区域亚洲东部中国、朝鲜及日本目录1生态特征2生活习性3中药属性1生态特征鱊亚科系小型鱼类,全长约30-100mm,个别种超过150mm。
体呈侧扁形,体较高而薄,体高约为体长的1/4-1/2;体厚(最宽的左右轴)约为体高的1/3.头和尾部均短小,其各自长与高度之比几乎相等。
体背缘薄而外突,腹缘略厚而无棱。
口呈亚上位、端位或亚下位,口裂狭小,止于鼻孔后缘垂直线上,腹视呈弧形。
唇简单,无乳突,上下唇连于口角。
口角须1对或无。
鳑鲏属的雄鰟鮍准备排出精子鳑鲏属的雄鰟鮍准备排出精子(2张)眼侧上位。
鼻孔位近眼前上角较之吻端,个别种介于二者之间。
鳃孔上角略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连于峡部。
背鳍起点在体中央,部分基底与臀鳍基底相对。
腹鳍与背鳍相对或稍前。
胸、腹鳍长度相当。
尾鳍叉形。
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间。
本亚科鱼类系杂食性,以水藻、浮游生物、碎屑等为食,消化管较细,其长为体长的1.0-10.0倍,随种类、个体大小有变动。
雄体较雌体小而低,吻部具珠星,背、臀、胸鳍的鳍条延长。
生殖期婚姻色鲜艳,体侧有绚丽发亮的纵行彩虹条,其粗细长短既显示性别又有种级特征。
雌体具有产卵管,不同种类长短不一。
因此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鲤科(Cyprinidae)鱊亚科(Acheilognathinae)的几种似鲤的小鱼,以其繁鳑鲏鳑鲏(16张)鳑鲏鳑鲏(16张)殖方式异常著名。
原产于欧洲中部和南部的清澈多石的溪流中。
几无经济价值。
体银白色,长约5~7.5公分(2~3寸)。
每年4~6月为产卵期。
此时,雄鱼腹部呈橘红色,鳍淡红色;雌鱼的输卵管延长成产卵管,可插入淡水蚌的入水管中,把卵产到鳃腔里。
当软体动物呼吸时,把附近排有雄鱼精液的水流吸及鳃腔,精卵得以结合。
卵在软体动物的鳃腔中发育,约一个月后,幼鱼离开宿主。
鳑鲏与软体动物的繁殖期恰相一致,软体动物也把幼体排在鰟鮍体上,埋入皮内发育一段时期。
鳑鲏为小型鱼类。
最大个体成体可达6cm左右,绝大多数种类为40~50毫米。
体极侧扁而高,体色鲜艳,尤其是每当生殖季节,雄鱼艳丽的体色配上珠星,更具吸引力。
而雌鱼在生殖季节拖着一条长长的产卵管,在雄鱼的陪伴下更显得别具一格。
2生活习性鳑鲏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
杂食性,食物为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枝角类等。
多数种类性成熟年龄1龄,最长寿命为4-5龄。
产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
中华鰟鮍鱼身体极侧扁而高,卵圆形。
头小,眼大,口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
鳃耙短小,外侧枚。
下咽齿1行,背鳍,超点在体中部。
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
腹鳍起点至胸鳍基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距离。
臀鳍基底长度大于尾柄长度。
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
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著。
尾部上的纵纹比雄鱼为细。
中华鰟鮍体色鲜艳,尤其是每当生殖季节,性成熟期的雄鱼体色鲜艳,臀鳍呈红色,有的边缘呈黑色,身体在眼光照耀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所以也是大家喜欢的原生观赏鱼。
中华鰟鮍鱼分布于海河、黄河、长江、瓯江、闽江、九龙江、晋江、珠江和西江等水系,尤其喜欢生活在淡水湖沼中的浅水处,有水草的地方,聚堆群居,摄食硅藻及其他藻类、碎屑,少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
到了产卵季节,雄鱼颤抖着展示自己的艳丽以吸引雌鱼。
两条鱼会结伴同游,互相追嬉,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
它的繁殖习性十分奇特,必须要有河蚌才可以繁殖。
中华鳑鲏鱼和河蚌称得上是至爱亲朋,双方互为其后代的养母。
中华鳑鲏鱼1龄性成熟,绝对生殖力203—312粒。
繁殖期的中华鰟鮍鱼有领地观念,会互相追逐争夺河蚌,但不会大鱼吃小鱼。
一旦发现河蚌,雌鱼腹部垂下长长的产卵管,将卵产入蚌腮或外套膜内,中华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孵化成幼鱼。
河蚌在收养中华鳑鲏鱼后代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了中华鳑鲏鱼抚养。
当中华鳑鲏鱼从河蚌身旁游过时,由于水的振动刺激了蚌,它就把大量的钩介幼虫从出水孔排出来,钩附在鱼体的鳃或鳍上。
鱼体由于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便很快形成一个个被囊,把幼虫包裹起来。
于是这个幼虫便开始它的寄生生活,直到能独立谋生为止。
繁殖期为春季到夏季。
卵产于蚌壳中。
到了产卵季节,鳑鲏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
一旦发现河蚌,雌鱼就伸出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孔中,把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里。
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1个月后孵化成幼鱼。
饲养时要注意水温不要太热,最好不要超过30度。
它的食性很广,可以刮食藻类、水草,以及人工饲喂的米饭、面条、蛋黄、面包屑也吃;最有营养的吃食当然是鲜活的红虫、小蚯蚓、面包虫(撕开后获取虫浆)。
单独的一只中华鰟鮍鱼置入鱼缸,它会感到孤单恐惧,乱闯乱撞,但成群的则胆大的多,可以来回巡游。
它们性格温顺,能够和各种鱼混养。
中华鳑鲏鱼的繁殖是饲养其最棘手的问题,由于其特殊的生殖习性,必须在其生殖期间要养一只河蚌在缸中。
3中药属性鳑魮鱼·中药材·版本一【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PánɡPíYú【别名】葫芦片子(东北),鱊鮬,鳜鯞(《尔雅》),婢聂,青衣鱼(崔豹《古今注》),旁皮鲫(《尔雅翼》),鮬鱼(《滇南本草》),文魮(《医林纂要》)。
【来源】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的肉。
【原形态】体侧扁,高而短,略呈卵圆形。
体长约4~15厘米。
头小,眼大,口端位,鳞圆,侧线不完全,鳞片30~40。
背鳍Ⅲ9~10。
臀鳍Ⅲ8~10,起点在背鳍后部之下。
尾鳍分叉。
体背灰绿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
鳑鲏鱼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尚有刺鳑鲏、石鲋鱼及小须鱊等种。
【生境分布】栖于江河、湖泊、池沼中。
以藻类植物为食。
多分布华东、华南一带。
【性味】①《滇南本草》:味甘。
②《医林纂要》:甘,温。
【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
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③《医林纂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
鰟魮鱼·中药材·版本二【出处】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1.《尔雅》郭蹼注:(鰟鮍鱼)小鱼也,似肠子而黑。
2. 孟铣:卿鱼与JIE,其状颇同,味则有殊。
其鱼腹上有米色宽大者是卿,背高腹狭小者是JIE,其功不及卿鱼。
3. 姚可成《食物本草》:椭鱼一名鰟鮍鱼,形类卿鱼而小,扁身缩首,颇似竹蓖,处处湖泽有之。
冬间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气,味稍不及。
【拼音名】PánɡPíYú【英文名】Chinese bitterling【别名】鱼婢、妾鱼、青衣鱼、旁皮鲫、鰟魮鲫、文魮、糠片鱼、菜板鱼。
【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中华鰟鮍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中华鰟鮍鱼,体侧扁,卵圆形。
头小,眼大,口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
鳃耙短小,外侧10枚。
下咽齿1行,5-5,齿面光滑,无锯齿。
侧线鳞不完全,仅在锶盖后缘有侧线鳞3-7片,背鳍2,9-11,超点在体中部。
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着。
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4、5个侧线鳞上均有1个很不明显的黑斑。
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1个大黑点,尾部上的纵纹比雄鱼为细。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类植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南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与其附属水体。
【化学成份】肌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胆甾醇(cholesterol),胡萝卜素(carotene),葡萄糖=-6-磷本以脱氢酶(glucose-6-phosphodehydrogen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
脑含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解毒。
主久病体虚;痘毒。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
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2. 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3.《医林篡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