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国农垦首届科学发展场长论坛纪略
- 格式:pdf
- 大小:338.57 KB
- 文档页数:4
2023-10-29•农垦丰收的历史与现状•农垦丰收对农业强国的贡献•农垦丰收的成功经验与挑战•结论与建议目录01农垦丰收的历史与现状农垦的发展历程早期农垦01自古代以来,农垦就成为了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农垦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国有农场。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垦02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大规模开展农垦事业。
这一时期的农垦不仅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还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现代农垦的发展0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农垦已经成为了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和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
示范引领农垦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其他农业从业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技术。
农业龙头农垦作为国家农业的龙头,是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农垦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保障粮食安全农垦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承担着为国家提供大量优质农产品的任务。
农垦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垦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生产能力近年来,农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农垦生产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为国家农产品市场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垦丰收的现状与成就技术创新农垦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品牌建设农垦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02农垦丰收对农业强国的贡献农垦丰收保证了国家粮食储备的充裕,为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保障。
粮食储备充裕粮食结构优化粮食供给稳定农垦丰收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还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了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性。
农垦系统的稳定生产和丰收,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稳定性,有效缓解了粮食供需矛盾。
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背景下的农垦自主创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海南农垦为例发布时间:2021-09-06T16:28:20.680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9月上17期作者:桂一文苏恩飞杨大海陈学能[导读] 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有关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开垦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产业聚集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系统工程。
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桂一文苏恩飞杨大海陈学能海南海口 511000摘要: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有关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开垦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产业聚集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直以来垦区农地资源未能真正融入市县产业规划、土地碎片化、综合利用不充分,投入产出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支撑垦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资源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近年来,国家对各地农垦提出了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的工作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较为充分的海南农垦为例,分析和探索一条垦区自主创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的新视角和新路径。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农垦改革;基础设施;农田水利1.海南农垦自主创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的背景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和“三区一中心”建设启动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4.13” 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在落实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的356项任务中,海南农垦作为海南省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集团,涉及了热带高效农业、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等29项任务(4项牵头任务、25项配合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指出,海南要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
奋力推动强富美高新农场建设文/韩中书70年来,历经几代人开垦拓荒、艰苦奋斗、勇于改革、开拓创新,东辛农场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综合型国有农场。
特别是2011年实施农业资源整合后,紧扣“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的定位,认真落实江苏农垦集团党委“建设经济强、产业优、职工富、生态美、农场兴的新垦区”要求,坚持高质导向,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产业经济强、职工居民富、生态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时代农场。
一、实施资源整合,建设现代农业坚持围绕质量效益的核心,全力提升农业保障水平,农田全部实现“吨良田”目标。
麦稻平均亩产分别由2011年的786斤、1172斤增长到2019年的1089斤、1476斤;2020年,三麦平均亩产1145斤,较上年增产93斤/亩,创历史新高。
(一)深化经营机制改革。
从分户承包经营到模拟股份制,到农场和职工联合承包经营再到农场统一经营。
尤其是2011年实施农业资源整合,开始全面收回职工承包土地,逐年推行农场统一经营,职工由最初的参股投资投劳到逐步退出,国有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目前麦稻种植已100%实现农场统一经营。
体制改革后,农场分为苏垦农发东辛分公司和农场公司,实行党委领导负责制,人财物分开经营运作,分公司重大事项均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
(二)加大农业基础投建。
积极争取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8个万亩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新建大型灌排两用站4座、小封创新与应用步伐。
什么样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报酬,要求减少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等,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3.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园区化、职业化“新四化”进程。
扩大规模,加速要素、产业集聚,提高抗风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中国农垦 2019.124献礼七十年 农垦新时代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主任 李尚兰——将“中国农垦”品牌打造成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的国家名片推进中国农垦品牌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切实发挥农垦作为国有农业经济骨干的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农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4年,中国农垦公共品牌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经过5年来的策划布局和精心培育,“中国农垦”品牌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形成了以“良品生活 源自农垦”为核心的中国农垦品牌价值体系。
峥嵘岁月:“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赋予“中国农垦”品牌深厚的历史底蕴早期军垦孕育了“中国农垦”品牌。
中国农垦事业源自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国农垦”品牌的历史也起源于此。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王震同志率领359旅进驻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挥镐,在南泥湾开荒造田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工副业,先后在南泥湾、绥德等地办起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和兵工厂等20多家小型工厂,成立运输队和军民合作社。
特别是大光纺织厂生产的产品,花样新、品种多、质量好,除自给外,剩余部分还在市场上出售,“大光”牌肥皂、“马兰纸”、“大光商店”等品牌形象深受老百姓喜爱。
国营农场兴起催生了“中国农垦”品牌。
全国解编者按:11月15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江西南昌开幕。
当日下午,中国农垦品牌发布活动在中国农垦展区举办。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原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宋建朝、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邓庆海、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主任李尚兰、副主任陈忠毅等出席活动。
李尚兰作了中国农垦品牌发展报告,本期编发,以飨读者。
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人民解放军转入生产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成建制的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量城镇知识青年、翻身农民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农垦大军,开赴祖国边疆和内地的亘古荒原,披荆斩棘,历经艰辛,开荒造田,创建了一大批国营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