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九课《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北京101中学刘子森一.课标要求○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矛盾的概念及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基础上,在便于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将教材内容做适当整合,进一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这部分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列宁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从两方面论述矛盾特殊性原理:一是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二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二部分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部分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学会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2. 能力目标(1)在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特殊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引导学生克服思想上、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2)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要抱有正确的态度。
9.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政治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一.教材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教学内容。
矛盾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又是矛盾论的精髓。
本课紧扣此问题依次说明“是什么”、剖析“怎么样”和探讨“怎么办”,线条清晰、内容丰实、逻辑严密。
由于矛盾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因而本课内容必然涉及到前面所学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并对后面所学相关内容作思想理论与方法的铺垫,这就奠定了本课内容在第三单元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教师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把握需更具宏观视野。
二、学情分析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着清晰明了地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非常抽象,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采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注重从哲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
本框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到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对第九课的要求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分析,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知识素养:初步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并据此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
能力:通过对相关原理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在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现基础上,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教材内容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通过分析矛盾普遍存在,让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承认矛盾,分析矛盾,不回避矛盾。
并能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本节课主要讲三个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由于没有学过经济、文化等具体学科的内容,知识积累不足,虽然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盾这一部分更加抽象、晦涩,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难点部分。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知识。
三、学习目标识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重点难点重点: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导入:视频《贯中故里,水浒东平》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东平经济发展落后,是山东有名的贫困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东平开始走上一条强县富民的发展道路,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体验东平发展的过程。
进入新课同学们阅读学案探究一,思考下面的问题。
探究一:发展路上的难题东平县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风光秀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一些原因,东平县发展依然落后,在东平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内需严重不足,外需紧缩,生产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教育落后;人才储备不足;收入差距过大等等。
必修4第九课《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郑州十一中屈远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对第九课的要求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目标】1.知道矛盾特殊性的概念。
2.熟练掌握矛盾特殊性的三点表现。
3.从哲学中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堂设计理念】本节内容从学生学习实际和知识体例的完整角度出发,将教材内容做适当整合。
贯彻政治教学的“三贴近”原则,围绕着人生和哲学两条线,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渗透成功人生的道理,实现哲学生活化、哲学人文化的新课标理念。
【重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难点】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使用】PPT课件、电子白板。
附录:《给国王画像》古代有一位国王,长得很丑,一只眼瞎,一条腿瘸。
一天,他召来全国的画家为他画像。
第一个画家想,国王的权威至高无上,国王的尊严不可冒犯,于是,他把国王画得非常漂亮。
谁知国王看后大怒,说道:“善于弄虚作假的人必有野心,拉出去斩首。
”第二个画家一看,便如实地给国王画了一张像,呈献给国王,国王看后勃然大怒,说道:“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拉出去斩首。
”画家们个个吓得魂不附体,谁还敢给国王画像呢?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呈上一幅画像。
国王看后喜形于色,并赏金千两。
原来是一张国王打猎的像,国王一条腿站在地上,一条腿蹬在一个树墩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在拉弓射箭。
专家点评:本节课教学设计贯彻了新课改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大胆整合教材,使知识衔接自然,富有教学思想。
整个设计围绕着哲学和人生这两条线展开,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通过哲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人生的规划进行引导,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导入设计充满青春色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课堂辩论环节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合和积累,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2)简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关注人类发展命运,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努力;(2)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中,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二、重点、难点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2、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三、教学方法:时政讲演与讨论相结合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主题:关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一)热点聚焦(15分钟):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视点一:在这场被誉为二战以来最重要的全球会议上,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和各国的自身利益合成了一盘棋。
人们共同关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原因是什么?视点二:丹麦的哥本哈根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了,在气候大会的场外,是公众此起彼伏的环保的呼声,而在场内则是不断互相指责的吵闹声。
对气象和环境为什么呼吁和争吵不断?(二)哲学透视(25分钟):第一,视点材料体现的哲理1.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特殊性的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事物)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殊性。
(区别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1)含义: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①二者相互联结A、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集体备课教案
实验高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年级政治学科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问题探究:深圳几十年以来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这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深圳划为特区,才使得深圳有了较大的发展。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聋哑人邰丽华等演员用肢体语言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令全国观众叹为观止。
是取材于佛教造型的舞蹈作品,是善的化身,是福的象征,和谐与爱是《千手观音》的精神内涵。
特别是好在她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强大的精神激励,同时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舞蹈号称“艺术之母”《千手观音》却让舞蹈界为之震撼,因为她能让观众感受到美。
《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www.5y一.课标要求○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矛盾的概念及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基础上,在便于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将教材内容做适当整合,进一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这部分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列宁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从两方面论述矛盾特殊性原理:一是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二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二部分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部分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学会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1)在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特殊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引导学生克服思想上、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2)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要抱有正确的态度。
(3)理解“参差不齐乃幸福之本源(罗素)”,做到能够保持自己的优良个性,尊重他人的优良个性(和而不同)。
《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一.标要求○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矛盾的概念及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基础上,在便于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将教材内容做适当整合,进一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这部分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列宁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从两方面论述矛盾特殊性原理:一是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二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二部分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部分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学会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1)在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特殊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引导学生克服思想上、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2)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要抱有正确的态度。
(3)理解“参差不齐乃幸福之本源(罗素)”,做到能够保持自己的优良个性,尊重他人的优良个性(和而不同)。
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学案【课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学重点:1、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2、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学难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1)(2)(3)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2、理论依据:3、地位:4、意义:(1)(2)5、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2)(3)6、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危害性:表现在“一刀切”、“一风吹”,认识不了事物,解决不了矛盾,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产生严重后果.如美国想构建以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否认世界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幻想以美国式的民主代替各国的民主.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1、区别:(1)含义不同:(2)理论依据不同:(3)哲学范畴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范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属于唯物论范畴。
(4)地位和作用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5)侧重点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实际出发,而“实事求是”则强调从客观规律出发。
2、联系:(1)从根本上讲,二者是一致的。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而客观实际总是在变化发展着,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那就必须对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做到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就是在运动中把握规律,弄清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学案【情景设计1】如果现在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家里突然着火了,请你告诉我用什么方法去灭火(没有灭火器)?如:家具着火:厨房油锅着火:酒精(汽油、煤油)着火:煤气、液化气灶着火:家用电器着火:思考:同样是着火,能不能都采取用水的灭火方法,为什么?(一)矛盾特殊性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请描述几个人的相貌、身体、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
思考:从中发现了什么?(l)(特殊性表现之一)有人这样形容我们的一生: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2)(特殊性表现之二)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写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大家分享)思考:比较一下,自己所写的优势和劣势是一样的吗?这说明了什么?(3)(矛盾特殊性表现之三)课堂练习1.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2.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不同人身上提取的免疫细胞在抗癌方面的能力大不相同,疗效可以相差近50倍。
这说明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D.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殊性3.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
”这表明A 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B 矛盾双方其共同之处C 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D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4、钱钟书“主张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性。
必修4第九课《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对第九课的要求是: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目标】
1.知道矛盾特殊性的概念。
2.熟练掌握矛盾特殊性的三点表现。
3.从哲学中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从学生学习实际和知识体例的完整角度出发,将教材内容做适当整合。
贯彻政治教学的“三贴近”原则,围绕着人生和哲学两条线,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渗透成功人生的道理,实现哲学生活化、哲学人文化的新课标理念。
【重点】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难点】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使用】
PPT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附录:《给国王画像》
古代有一位国王,长得很丑,一只眼瞎,一条腿瘸。
一天,他召来全国的画家为他画像。
第一个画家想,国王的权威至高无上,国王的尊严不可冒犯,于是,他把国王画得非常漂亮。
谁知国王看后大怒,说道:“善于弄虚作假的人必有野心,拉出去斩首。
”
第二个画家一看,便如实地给国王画了一张像,呈献给国王,国王看后勃然大怒,说道:“丑化国王,冒犯天威,拉出去斩首。
”画家们个个吓得魂不附体,谁还敢给国王画像呢?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呈上一幅画像。
国王看后喜形于色,并赏金千两。
原来是一张国王打猎的像,国王一条腿站在地上,一条腿蹬在一个树墩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在拉弓射箭。
专家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贯彻了新课改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大胆整合教材,使知识衔接自然,富有教学思想。
整个设计围绕着哲学和人生这两条线展开,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通过哲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人生的规划进行引导,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导入设计充满青春色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课堂辩论环节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合和积累,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注意在板书设计上要更加规范,在细节上要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