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我国过度教育的现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7.09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摘要:“教育过度”即高等教育过度,在中国的研究已展开了近20年,学者们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我国教育过度的概念、表征、成因、对策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目前,就教育过度的定性问题依然存在争论。
教育过度在我国具有独特的特征:教育不足前提下的教育过度并突出表现在“高学历失业”现象中。
关于导致教育过度的原因,本文将试图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即儒家传统文化、社会层面的群体本位文化和人才评价价值标准、以及家庭层面的价值期望三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过度做出归因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过度;文化一、何谓“教育过度”首先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人才竞争日益竞争的今天,高等教育以下的教育根本无所谓过度,全民接受包括高中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已成为共识。
因此教育过度实则是指高等教育的过度问题。
“教育过度”(Over-education)一词来源于西方,始于1976年美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R),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中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将7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失业增加、教育收益下降问题归结于教育过度,即教育供给超出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此开启了对教育过度的研究。
关于教育过度的概念目前还未达成一致意见,西方普遍采用约翰·罗布斯特(John Robest)和J.毕晓普(J.Bishop)的定义。
罗布斯特指出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其职业通常要求的水平,便属于过度教育;1毕晓普在《教育经济学国际大百科》一书中给出教育过度的定义: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它(或他)的所需(required)或所望(desirable)。
2我国高教研究大师顾明远认为教育过度亦称教育过剩或教育膨胀,是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和水平结构上超过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教育过度的定义基本一致,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它的涵义。
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并存:现象、原因及对策潘堂忠【摘要】我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现象,但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并存。
教育过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存在过度的需求,教育不足的产生是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决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并存,一方面要降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过度需求,另一方面要促进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The overeducation and the undereducation coexist in China currently.The reason of overeducation is the over-demand of higher education,and the reason of undereducation is the talent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letely.To solve the problem,on the one hand,we should suppress the irrational education demand,on the other hand,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so that the graduates will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labar market.【期刊名称】《高教论坛》【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教育过度;教育不足;教育需求;人才培养【作者】潘堂忠【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广西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过度问题被西方很多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所关注。
J· 毕晓普(J·Bishop)对教育过度的定义为学界所公认:“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过度”问题探析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得到了迅速增长。
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知识失业、人才高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日趋艰难,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现象愈加严重。
本文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特征,反思了其带来的危害,分析了其深层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过度;失业;对策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45-02一、“教育过度”问题的理论探讨“教育过度”一词最早在1976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弗里曼(r·freeman)出版的《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他将美国近些年来教育的收益率下降归结于教育的过度,也就是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1985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亨利·列文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后续研究之后,从教育与经济的矛盾现象做出了宏观性的社会关系分析,探索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现象,提出了判断教育是否过度的三个标准被学术界较为推崇:一是相对于历史上受较高教育水平者,现有受同样教育水平的人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的成就期望;三是职业从事者拥有比其岗位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1]。
随着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人数的不断增加,衍生出了愈来愈严重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不但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产生了过度教育的问题,许多教育资源贫乏、经济建设急需人力资本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过度教育问题,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2]。
根据亨利·列文的提出的过度教育的理论阐述和立足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劳动力市场需求形态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上升,但还未达到发达国家所研究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尤其是我国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低迷,待业人数持续走高,教育深化和人才的高消费现象的不断加重,都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不均衡的、结构性的过度,而且该势头已经威胁到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及高等教育体制的良性发展。
高等教育过度化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索作者:邓永恒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34期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度化的现象逐渐凸显,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这些都是高等教育过度化现象所带来的问题。
本文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探析了高等教育过度化产生的原因,并在解决高等教育过度化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缓解甚至解决高等教育过度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过度;高校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126-011999年高校实行大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过度化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负担。
高度教育过度不是一种表面的假象,而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
对教育过度问题需要有科学的认知,忽略或夸大该问题皆不可取。
[1]一、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涵义过度高等教育就是高等教育供给超过高等教育需求,出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过剩,高等教育生产的劳动力过剩,即个人或社会拥有的高等教育存量超过了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
美国教育学家亨利·莱文(Henry M. Levin),他提出了衡量“教育过度”的三项具体标准:一是相对于历史上受较高教育水平的人,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人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
过去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市场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转型。
可以说,高等教育的过度发展已开始忽略市场需要,而且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办学条件的可能性,情况如持续下去,教育质量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堪忧。
二、为何会出现高等教育过度化(一)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高等教育就像是一种投资活动一样,对它进行投资会产生各种收益。
第一,投资高等教育必然能产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之人才,而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源于人才的供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社会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产出更多的产品,带来更高的收益;第二,通过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拓宽国民的视野,使他们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能主动地维护国家利益,从而造就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
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选择
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不断加快,教育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以集中学习为主
的超重强调教育开始被人们所反思,过度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过度教育不仅增加了家庭与学校的负担,也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业压力下学习效果的极大降低,因此就其经济学上的分析及政策选择也成了一个让政府与专家们苦思的话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过度教育现象,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依赖的
形态,使其变得更为庞大。
在教育费用增加的情况下,学生成绩出类拔萃得到更低的报酬,从而导致教育不会比其他行业更好地获得激励效益,进而市场人才不断流失。
另一方面,过度教育也导致了就劳动技能的界定变得越来越模糊。
学生过量地练习不需要实际应用的技能,当有机会面试时,有可能会出现应聘者从获取越来越少报酬中从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调控状况。
在政策选择方面,政府和专家可以从诸多途径去调控过度教育带来的经济价值。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化认证测试、增加学习和实践经验升级资格,来推动学历型人才的市场流动和分配。
另外,教育部门还可以通过拓宽企业职务精准匹配学生课外能力与企业职务需求,来建立行业技术标准,引导学生更多地投身以实践思维抓取知识本质为主导的实践项目去聚焦能力开发,从而把实习机会提供给有比较优秀的应届毕业生的做法去解决学历与技能差距的问题,让毕业生得以有效地将学历转化为社会价值实现。
总之,过度教育在生涯考虑上已不能够给学生的未来规划带来有效的协同作用,而政府与专家们也需要把握在经济学分析与政策选择上发挥其功效,从而缩小市场人才需求与实行情况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