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气体制备及应用实验设计题教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0.99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化学综合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专题复习课,意在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气体实验室制取的一般思路、方法、规律。
2.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知识为基础,层层递进到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思路、一般规律[2]能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反应的需要,灵活地设计和选择实验装置,并能计算纯度对实验进行评价。
2、能力目标[1] 信息的给予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2] 通过阅读题中给予的信息,不仅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可以考查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和应用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事物,肯定自己、肯定别人;[2]通过对气体发生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气体发生装置、收集的设计和改进;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的计算与评价[教学过程]【教师】:初中化学综合实验主要包括两部分1、O2、CO2、H2等气体的制备、收集、除杂,主要考察反应原理,装置连接等方面的知识。
2、CO还原Fe2O3的实验,主要考察实验现象、装置的作用(验证、除杂、尾气处理)、实验计算、实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1、气体的制备、收集(1)气体发生装置:师—生回答:通常我们根据要制取的气体所需的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反应物(药品)状态等来确定。
投影: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的设计原则——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2)气体的收集装置: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原则——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小结】:气体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2)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归纳氢气的制取、收集方法2、气体的除杂、验证(1)用本装置作为除杂装置时进气管为_____ .装置装有浓硫酸可除去______;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可除去______;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______。
常见气体制备高中化学教案
主题:常见气体制备
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并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一、引入(5分钟)
让学生回顾常见气体的命名和性质,例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常见气体的制备。
二、氧气的制备和实验操作(15分钟)
1. 讲解氧气的制备方法:通过加热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或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制
备氧气。
2. 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室里进行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制备氧气。
三、二氧化碳的制备和实验操作(15分钟)
1. 讲解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通过酸和碳酸盐反应、通过酵母植物或动物呼吸产生等制备
方法。
2. 进行实验操作:用酢酸和碳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碳,并观察实验现象。
四、氢气的制备和实验操作(15分钟)
1. 讲解氢气的制备方法:通过金属和酸反应、通过水电解等制备氢气的方法。
2. 进行实验操作:用锌和硫酸反应制备氢气,并观察实验现象。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并布置相关作业,例如完成相关练习题或写一
份实验报告。
六、拓展学习(10分钟)
介绍其他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例如氯气、氨气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或研究。
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初中生气体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方法。
2. 学习使用气体制备装置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方法。
2. 气体制备装置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1. 气体制备装置的选择和操作。
2. 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气球等。
2. 实验试剂: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体?气体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体是一种无定形物质,具有流动性、可压缩性和扩散性等特点。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实验一:气体制备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试管和酒精灯。
b. 教师演示如何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药品,产生气体。
c. 学生操作,观察产生的气体。
2. 实验二:气体收集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导管和气球。
b. 教师演示如何用导管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到气球中。
c. 学生操作,观察气体的收集过程。
三、实验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制备和收集气体?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方法,学习了气体制备装置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气体的制备和收集过程,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气体制备装置的选择和操作还不够熟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此外,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意识还需加强,教师要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气体实验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中考总复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及实践【考纲要求】1.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步骤和操作方法;知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以及选取药品的原则。
2.了解依据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设计实验装置,了解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气体的方法。
3.能正确分析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验的需要改进实验装置。
【知识网络】2KMnO4△K2MnO4+MnO2+O2↑氧气2KClO3MnO2△2KCl+3O2↑反应原理2H2O2MnO22H2O+O2↑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CO2↑+H2O氢气:Zn+H2SO4==ZnSO4+H2↑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排水法: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考点梳理】考点一、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法1.实验室制取O2、CO2、H2的化学原理:(1)氧气(专题课堂《气体的制备》二、1)2KMnO4△K2MnO4+MnO2+O2↑2KClO3MnO2△2KCl+3O2↑2H 2O 2 MnO 22H 2O+O 2↑(2)二氧化碳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3)氢气Zn+H 2SO 4==ZnSO 4+H 2↑ 2.实验设计的依据:3.“多功能瓶”收集气体的方法:任何一种气体,都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收集。
(专题课堂《与压强原理有关的化学实验题》多功能瓶)(1)若待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由a 管通入,将空气由b 管排出; (2)若待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则气体由b 管通入,将空气由a 管排出; (3)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则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气体由b 管通入。
【要点诠释】1.制取气体选择药品的原则:速率适中,操作方便,节能环保,气体纯净,杂质易除。
2.实验室几种常见气体制取方法比较: 气体 药品状态装置反应条件 收集方法 O 2 KMnO 4、KClO 3和MnO 2混合物(固+固)管口略向下倾斜的试管加热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O 2 H 2O 2和MnO 2混合物(固+液)竖直试管或锥形瓶不加热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CO 2 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 3)和稀盐酸(固+液) 竖直试管或锥形瓶 不加热 向上排空气法H 2 锌粒和盐酸(固+液) 竖直试管或锥形瓶 不加热 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NH 3铵盐和碱石灰混合物(固+固) 管口略向下倾斜的试管加热向下排空气法收集3.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如下表):(专题课堂《气体的制备》二)收集方法 气体性质 优缺点A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干燥、纯度不高B .排水法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纯度高、不干燥固体和固体反应(如制O 2) 固体和液体反应(如制H 2、CO 2) 液体和液体反应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气体发生装置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CO 2、O 2)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空气法(H 2、CH 4、NH 3) 排空气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如O 2、H 2)气体收集装置C.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干燥、纯度不高当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一般采用排水法。
实验室里制备气体的研究与实践物质的制备是指用一种或几种物质为原料,通过相互间的化学反应制取一种或几种新物质。
物质的制备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的制备。
其中气体物质的制备是中(高)考中考查的热点。
近年来各地中(高)考试题中,出现了许多设计新颖,颇具思考性的物质制备题。
这类题目多角度、多方位考查了气体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包括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和检验、防倒吸等);设计物质制取程序、评价实验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下面重点谈谈有关实验室气体制备的一些问题:一、实验室里制备气体的装置1.气体发生装置确定发生装置考虑的因素:反应物的状态(固+液)和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概括起来常有三类:①“固+液”不加热型(启普发生器);②“固+液”加热型(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和酒精灯);③“固+固”加热型(大试管和酒精灯)。
2.气体收集装置确定收集装置考虑的因素:气体的密度(气体不与空气反应)和溶解性(气体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①气体不与空气反应,密度比空气大(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如果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如果小于29,则密度比空气的小)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Cl2、CO2等);②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小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CH4、NH3等);③当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一般采用排水法(如N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空气为29,密度相差不大,同时NO还会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有毒气体NO2)。
④难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如H2、N2、O2、CH4、C2H2等);⑤易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如NH3、HCl、CO2等)。
3.发生装置拓展与延伸4.收集装置拓展与延伸CaClNaMnCl1.原理:首先堵死装置一端,其次改变密封系统内气体压强(微热或注水或抽气),再观察产生的现象(气泡或水柱或液面高度差不变),然后通过观察是否形成水柱或气泡或液面高度差不变,以此证明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
教学设计气体制备与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贺兰县如意湖中学孙富刚一、指导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所学有关实验作总的复习和巩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制备纯净、干燥气体的装置设计思路。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初三化学总、复习实验专题中的一个内容。
主要复习内容包括(1)根据药品及反应条件选择仪器装置(2)气体的净化及干燥(3)气体的收集方法(4)尾气的处理及相关的环保教育本节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在实验设计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突出了新课程目标。
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2、学生情况分析处于这一阶段的初三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上有了一定的储备,对于实验的基本操作也已经做到熟练,因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能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并且,通过学习,会对已有知识起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基础,用了实验、讨论、交流、阅读、结论、评价等教学方式。
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实物展示与利用多媒体进行虚拟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板书等设计1、实验室常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甲烷(CH4)气体,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的气体。
制甲烷时,气体的发生装置与实验室制的发生装置相同,气体的收集可选用_____________法。
附录二2、实验室选择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和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①若要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氯化氢气体可选装置____;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若要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可选装置____;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②若要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各装置的连接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取气体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教授学生如何制取气体、掌握制取气体的方法,了解气体的一般特性及影响气体性质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气体是无定形物质,无固定形状和容积。
气体的特性与其分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本实验中,我们尝试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方法分别如下:1. 制氧气:放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晶体在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的活性炭上,使其分解成制氧气所需的氧气。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催化剂放入燃烧管内,底端用硅胶塞堵住,上端外套硼硅玻璃套管。
(2)称取一定量高锰酸钾放入小瓷碗中。
(3)将小瓷碗放入一面含少量水的大瓷碗中。
(4)将燃烧管固定在三角架上并点燃。
(5)将放有高锰酸钾的小瓷碗推入燃烧管,注意保持玻璃套管口外干净,避免高锰酸钾附着在玻璃上。
(6)当高锰酸钾加热到一定程度时,会分解成制氧气所需的氧气和其他气体。
此时可用燃烧管侧面喷上一点火,使氧气点燃。
(7)观察氧气燃烧的现象,可以看到蓝色的火焰。
2. 制氢气:利用锌和酸反应,使其产生氢气。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锌条、HCl酸、水和试管三个物品。
(2)将一小块锌条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的HCl酸。
(3)倾斜试管,使酸和锌彻底反应。
(4)在试管口上面用实验室胶带封上一个小棉花塞,用轻松的力度拍打试管,使氢气逸出。
(5)用一根火柴靠近氢气排气口,可以看到氢气燃烧。
3. 制二氧化碳气体:利用醋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醋酸钠、HCl酸、水和试管四个物品。
(2)取一小勺醋酸钠,加入适量的水中。
(3)在加入HCl酸之前,将试管先倒一定量的HCl酸,稍微加热一下。
(4)倾斜试管,用滴管将醋酸钠溶液分次加入,观察反应过程(注意酸滴入醋酸钠溶液时,需慢慢滴入)。
(5)将口含的气体吹入试管中,用火柴靠近口口,可以看到二氧化碳的火焰熄灭。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1)活性炭(2)高锰酸钾(3)钢笔芯或铜丝(4)燃烧管与套管(5)小瓷碗与大瓷碗(6)三角架(7)试管(8)锌条(9)HCl酸(10)水(11)胶带(12)棉花塞(13)瓶盖(14)醋酸钠2. 制氧气:(1)将活性炭放入燃烧管内,底端用硅胶塞堵住。
建构认知模型㊀促进深度学习以高三一轮复习 气体制备实验的教学设计 氨气的制备 为例仵瑞华(中山市第二中学ꎬ广东中山528429)摘㊀要:模型认知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高三一轮复习 气体制备实验 专题复习课为例ꎬ基于新课程标准ꎬ在教师的引领下ꎬ设置挑战性的任务ꎬ指导学生逐步建立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ꎬ完成 建模 完善模型 评价模型 的思维三进阶ꎬ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关键词:模型认知ꎻ建构模型ꎻ完善模型ꎻ评价模型ꎻ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09-0122-03收稿日期:2023-12-25作者简介:仵瑞华(1993.5 )ꎬ女ꎬ硕士ꎬ河南省周口人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20年专项课题 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编号:20GDJY-B109)ꎻ中山市教育科研2022年度一般项目课题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B2022157).㊀㊀高考化学物质制备类实验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题型ꎬ可以多视角考查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该题型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㊁实验能力ꎬ教师在实际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不清楚实验目的ꎬ不清楚每个装置的作用㊁实验操作及现象表达能力弱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实验基础知识的认知多数停留在浅层记忆层面ꎬ没有形成深度学习ꎬ没有形成有序㊁系统的思维模型.如何打破此僵局ꎬ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建构认知模型㊁促进深度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1设计思路基于学生的问题诊断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ꎬ本课时教师以高三一轮复习 气体制备实验的教学设计 氨气的制备 为例ꎬ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ꎬ使学生了解气体制备实验的流程ꎬ可细分为发生㊁净化㊁收集(或检验)㊁尾气处理及设计气体制备实验的相关思路模型装置ꎬ建立起学生气体制备实验的认知模型[1].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如表1)如下:表1㊀高三一轮复习 气体制备实验的教学设计思路 以 氨气的制备 为例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目标评价目标㊀㊀1.以氨气的制备实验为例ꎬ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性质ꎬ从实验室制法中了解气体制备实验的流程以及气相关的设计思路ꎬ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2.通过设计实验ꎬ建立气体制备及检验的模型ꎬ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㊁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核心素养.㊀㊀1.以氨气的制备实验入手ꎬ多角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㊁系统水平).2.通过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ꎬ以氨气的性质入手ꎬ发展学生基于物质性质设计实验的水平(孤立水平㊁系统水平).3.引导学生依据真实问题情境ꎬ设计㊁评价㊁创新实验方案ꎬ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及运用认知模型的能力水平(基于经验水平㊁原理水平㊁系统设计水平).221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思维导图(如图1).教学环节一:建立物质复习思路ꎬ引入课堂图1㊀ 氨气的制备ʌ教师活动ɔ复习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ꎬ引导学生建立物质复习的思路ꎬ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ʌ设计意图ɔ运用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ꎬ引导学生将原本孤立㊁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有效整合ꎬ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复习角度ꎬ有利于知识结构化㊁系统化㊁明了化.教学环节二:问题串驱动ꎬ建立模型任务1㊀氨气的制备ʌ教师活动ɔ氨气的制备ꎬ学案上卷从图中所给的装置选择氨气制取的发生装置ꎬ以及书写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见图2ꎬ题目选自2015年广东卷).图2㊀氨气的制备发生装置选择(选自2015年广东卷)ʌ学生活动ɔ回忆旧知ꎬ提供氨气制备的方法A同学:A装置ꎬCa(OH)2和NH4Cl加热制备B同学:B装置ꎬ加热浓氨水制备.ʌ教师活动ɔ通过设置问题串ꎬ逐步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显性化ꎬ思考由发生装置选择反应体系的依据是什么.ʌ学生活动ɔ观察㊁归纳㊁提炼由发生装置选择反应体系的思路:分析发生装置 明确反应物状态 明确反应发生条件 明确反应原理.ʌ教师活动ɔ继续追问:形成认知冲突ꎬ平时我们选用NaOH应该要多一些ꎬ这个反应我们为何不选用NaOH来参与反应?ʌ学生活动ɔNaOH属于强碱ꎬ具有腐蚀性ꎬ容易腐蚀试管.ʌ教师活动ɔ点评ꎬ继续追问:这是氨气制备的常见方法ꎬ还有没有其他制备氨气的方法呢?思考对应的发生装置?ʌ学生活动ɔ浓氨水和氧化钙.锥形瓶和分液漏斗ꎬ锥形瓶换成圆底烧瓶.ʌ教师活动ɔ能否用平衡原理解释下反应原理?ʌ学生活动ɔCaO消耗水ꎬ平衡逆向移动.反应放热ꎬ促进氨水的受热分解.ʌ教师活动ɔ点评学生分析回答问题的思路ꎬ运用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串逐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与学习ꎬ深化氨气制备思路ꎬ举一反三ꎬ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与思考的能力.ʌ设计意图ɔ任务1由氨气的制备实验入手ꎬ引导学生构建气体制备实验的发生装置的选择模型ꎬ应先搞清反应原理ꎬ进而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综合选择装置ꎬ同时渗透化学平衡原理解释ꎬ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整合ꎬ开展深度学习ꎬ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2].任务2㊀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ʌ教师活动ɔ第二个任务: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1)要求学生填写后面气流的方向并说出设计思路.(2)干燥剂如何选择?ʌ学生活动ɔ答出气流方向及选择思路.ʌ教师活动ɔ点评学生的认识思路ꎬ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干燥装置时需要考虑氨气的哪些具体性质?ʌ学生活动ɔ净化:碱性ꎻ收集:极易溶于水ꎬ密度比空气小ꎬ向下排空气法ꎻ尾气吸收:刺激性气味气体ꎬ极易溶于水.ʌ教师活动ɔ回归课本ꎬ点明细节.如何验满氨气?棉花的作用?321ʌ教师活动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气体制备实验装置分为哪些部分?每一个部分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样的问题?ʌ学生活动ɔ四部分ꎬ发生 除杂 收集 尾气处理.ʌ教师活动ɔ点评.ʌ设计意图ɔ任务2继续讨论氨气的干燥㊁收集㊁尾气处理等具体细节ꎬ使学生熟练掌握氨气的性质ꎬ不断引导学生由发生㊁净化㊁收集㊁尾气几个模型装置思考问题ꎬ建立解题模型.此外ꎬ回归课本来进行一轮复习ꎬ抓细节ꎬ可以更好地理解.ʌ教师活动ɔ提供巩固练习2ꎬ思维拓展.教学环节三:内化认识方式ꎬ迁移应用模型ʌ教师活动ɔ提供真实问题情境ꎬ要求学生运用已构建的模型设计并画出实验装置图ꎬ进一步诊断学生对 气体制备实验 认知模型的深度学习认识水平ꎬ做到及时评价.ʌ问题情境ɔ实验室常用亚硝酸钠溶液和硫酸铵溶液加热制备N2.Mg3N2是一种浅黄色粉末ꎬ常用作催化剂ꎬ熔点800ħꎬ沸点700ħꎬ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请同学们设计实验ꎬ制备Mg3N2ꎬ并画出实验装置图.ʌ学生活动ɔ对真实情境的关键要素进行提取㊁分析㊁推理ꎬ运用 气体制备实验 认知模型ꎬ独立绘制装置简图ꎬ并进行交流.ʌ教师活动ɔ运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设计绘制的装置简图ꎬ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分析和评价ꎬ内化气体制备实验的认知模型.ʌ教师总结ɔ归纳总结.在做气体制备实验设计时ꎬ主要包括四部分发生 净化 收集/主体实验 尾气处理ꎬ万变不离其宗.把握好思路ꎬ更需要掌握好元素化合物知识.ʌ设计意图ɔ环节三通过设置真实问题情境ꎬ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情境ꎬ提取关键要素ꎬ设计㊁评价实验方案ꎬ从而达到进一步诊断学生运用认知模型的能力和水平㊁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促进学生在陌生情境中分析㊁推理和设计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ꎬ促进学生深度学习[3].3教学实践感悟3.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有效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认知模型㊁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深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是 主动建构 ꎬ学生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ꎬ进行建模 完善模型 评价模型的思维三进阶ꎬ更有利于后面学生迁移运用模型.3.2问题串驱动ꎬ建立认知模型模型认知作为化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ꎬ涵盖建模 完善模型 评价模型思维三进阶过程.教师在组织化学课堂教学中ꎬ将情境进行拆分成一个个任务ꎬ运用问题串驱动学生积极建立并完善运用模型ꎬ有助于学生克服陌生情境的畏难心理ꎬ将孤立㊁零散的知识有序㊁系统地整合起来.3.3要引导学生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只追求具体考点的讲解ꎬ而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主动建构ꎬ汲取其核心概念ꎬ从而在面对新情境时能够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分析㊁反思㊁评价㊁设计等高阶思维水平.而高三复习课㊁单元以及专题总结等课程都是将知识重新整合ꎬ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建构认知模型ꎬ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ꎬ日常教学中ꎬ教师应多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好习惯.参考文献:[1]曹睿淇ꎬ王敏.明确原理ꎬ合理运用题目信息:物质制备实验题解题心得[J].中学生数理化ꎬ2017(5):77-78.[2]邹定兵.建构认知模型促进深度学习:以高三选修模块复习课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为例[J].化学教学ꎬ2019(1):41-45.[3]冯桂明ꎬ陈珏姝.新高考背景下基于 模型认知 的高三电化学复习研究:以 电解原理的综合应用 为例[J].化学教与学ꎬ2022(5):66-72.[责任编辑:季春阳]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