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文本_与_粉丝电影_2014年度中国电影粉丝亚文化现象观察_陆嘉宁
- 格式:pdf
- 大小:5.54 MB
- 文档页数:7
国产电影中的“粉丝电影”现象作者:栾亦雯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年第01期摘要:现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分布呈现出一种偏向化的状态,好莱坞大制作影片总是占据着中国电影票房较大的比重,除了这些进口的高视觉效果大片之外现如今又出现了一批狂赚票房的小成本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都是成本较小但是因为演员的原因成为大热的电影,这种影片就是所谓的“粉丝电影”。
由于现如今观影人群的年龄在不断的降低90后、00后等等都开始大量的涌入电影院,看电影成为一种非常日常化的消遣方式,观影人群的低龄化是导致“粉丝电影”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在下文中笔者就要对于国产电影中的“粉丝电影”现象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
关键词:国产电影;粉丝电影;营销;策略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3-0121-02现下的中国电影市场逐渐的走向商业化发展,电影发展也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现象但是这种电影的大批量生产势必会导致大部分的国产电影为了营利对于电影的质量整体把控不严,出现了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
而在这些电影之中“粉丝电影”的出现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现象,“粉丝电影”所带来的利益也是不容小觑的。
就如杨幂参演的电影《孤岛惊魂》总投资不到500万元但是却因为杨幂的粉丝效应获得了9000万的电影票房。
还有就是近些年来现象级别的电影《小时代》也是因为粉丝效应狂揽几亿票房,粉丝电影的走向趋势开始呈现出一种白日化的状态,在2012年甚至被称为“粉丝电影元年”从这上面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对于中国整体电影市场的影响。
一、粉丝电影的基本概述粉丝电影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电影类型,主要是针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群比如在电影中有自己的偶像出演即是迎合了某位偶像的粉丝群体制作的影片,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电影制作成本较低,质量不高。
“粉丝电影”本身还是没有一个较为完整定义,但是在电影市场中这种类型的电影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共识。
“粉丝电影”受众行为探究——以电影《小时代》为例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粉丝文化逐渐兴起,粉丝电影也成为当代电影市场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中国电影《小时代》为例,探讨“粉丝电影”在受众行为方面的特点和影响。
一、粉丝电影的定义和进步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对电影的传播和影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粉丝电影是指在电影市场中,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主要渠道,粉丝们通过在线互动、集体参与等方式表达对某个电影或电影系列的狂热喜爱与追求。
粉丝电影的兴起与社交媒体的进步紧密相关,社交媒体为粉丝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沟通平台,使得他们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到电影的制作和宣扬过程中。
二、中国电影《小时代》的背景和受众行为特点《小时代》是由中国作家郭敬明改编成的一部电影系列,叙述了四个生活在上海的年轻女孩的成长故事。
该系列电影在2013年发布后迅速获得了大量忠实的粉丝群体,成为中国粉丝电影的代表之一。
1. 粉丝行为的集体参与在《小时代》系列电影中,粉丝们表现出强烈的集体参与性。
电影上映后,粉丝们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组织粉丝晤面会、打榜行动、自发宣扬等活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
2. 粉丝情感的投射与共鸣《小时代》系列电影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感戏剧,成功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粉丝们把电影中的角色当作自己的偶像和友人,并且将电影中展示的情感经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投射和对比,增强了与电影的情感联系。
3. 粉丝的社交互动与个人价值认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粉丝们表达对电影的喜爱和支持,互相分享观影心得和角色分析等内容。
同时,他们也通过电影与其他粉丝建立起联系,形成以电影为纽带的社交群体。
粉丝们将参与粉丝活动视为一种个人价值认同的表达,通过参与活动来展示自己在电影世界中的存在感。
三、粉丝电影对受众行为的影响与启示《小时代》系列电影作为一部粉丝电影,对受众行为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并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1. 社交媒体对电影营销的重要性《小时代》系列电影通过社交媒体的力气,乐观参与互动并增进了电影的传播。
“粉丝电影”现象探究——以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为例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社交媒体和各种视频平台的兴起,电影行业也面临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变革的背景下,一种新的电影现象崛起——“粉丝电影”。
它指的是以特定的明星或者导演为核心,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和热议的电影作品。
本文将以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为例,探究“粉丝电影”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起首,需要明确的是,《小时代》系列电影是以郭敬明原著小说为基础改编的。
在小说发行之初,它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读者群体,其中绝大部分是90后年轻人。
这一群体对于网络文学和流行文化的接受度较高,对于小说中所描述的时尚、友情、爱情等主题情节产生了共鸣。
因此,当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时,这些读者就成为了最直接的目标受众,他们对于电影版本的期待和热忱也是自然而然的。
其次,郭敬明作为导演的著名度和影响力也是《小时代》系列电影获得大量粉丝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投身电影行业之前,郭敬明以自己的文学作品和活跃的网络社交平台,累积了大量的粉丝基础。
这些粉丝对于郭敬明导演的风格和创意有着很高的认可度,并且允诺为了支持他的作品而观影。
因此,当《小时代》系列电影上映时,这些粉丝成为了最可靠的票房保证。
此外,电影本身也满足了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诉求。
《小时代》系列电影以时尚、都市和情感为主题,紧扣时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关注点。
这些电影集中呈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以及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狐疑和挑战。
这样的呈现方式引起了年轻观众的共鸣,使他们能够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
与此同时,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塑造了许多典型的角色形象,成为了粉丝们心目中的“偶像”。
这样的“偶像”塑造既满足了观众对于现实生活中缺失的英雄期待和向往,也加深了观众对于电影的喜爱和支持。
然而,“粉丝电影”现象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方面,有人认为这些电影只是迎合观众口味的商业产品,缺少艺术性和独立沉思。
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这种追求明星和偶像崇拜的风潮会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产生不良影响。
浅论“粉丝电影”现象作者:丁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3期摘要:近年来,将明星作为卖点的“粉丝电影”逐渐走进观众眼球。
随着电影商业化的发展,“明星+粉丝+电影=粉丝电影”这一固定模式正在逐步确立,并呈现出一种新型类型电影的趋势。
本文以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为例,对“粉丝电影”这一类型进行梳理,分析这一电影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粉丝电影;《小时代》;明星效应作者简介:丁瑞(1992-),男,汉族,山西省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2一、《小时代》系列及“粉丝电影”简介电影《小时代》系列是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郭敬明担任导演及编剧,杨幂,柯震东,郭采洁等领衔主演。
该剧讲述主人公林萧、顾里等四个不同女生的学习与生活。
毕业来临,面对挑战,四个女生先后经历友情,爱情及亲情的巨大转变。
但她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谱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从郭敬明的《小时代》书籍开始,就不难看到他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在选择演员方面,他选择了众所周知的偶像演员杨幂,柯震东,郭采洁等,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率。
2013年《小时代1折纸时代》首次放映,就引起众多粉丝的热烈追捧获得高票房。
作为导演的郭敬明又趁热打铁,相继拍出《青木时代》、《刺金时代》、《灵魂尽头》。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粉丝电影所带来的利益,一批批粉丝电影强有力地占据电影院,接踵而来。
在电影界燃起了一场“粉丝热”。
二、“粉丝电影”热映的原因任何一种现象的流行,与周围环境总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无论哪种电影,我们都应试图将它放在文化、意识形态等范围内进行讨论,因为电影是构成这些较大问题的一部分,在当今,许多电影投资方都选择了明星效应,这也完全符合电影产业发展规律。
《粉丝电影背后的粉丝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探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粉丝电影这一现象备受关注。
这些以粉丝效应为主导的影片往往受到广泛追捧,票房屡创佳绩。
其背后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粉丝对明星的热爱,更是背后深层次的心理驱动和参与行为的综合体现。
本文将针对粉丝电影背后的粉丝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进行探析,以揭示其内在逻辑与动因。
二、粉丝消费心理1. 偶像崇拜心理粉丝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是对偶像的崇拜。
这种崇拜心理体现在电影消费上,即是粉丝为了接近或支持自己喜爱的明星而走进电影院。
这种心理驱动了粉丝电影的票房,也使得影片的宣传和推广更加容易触及目标群体。
2. 情感共鸣与认同除了对明星的崇拜,粉丝在消费过程中还追求情感共鸣与认同。
当一部电影的情节、主题或角色与他们的情感体验、价值观或生活经历产生共鸣时,他们更愿意为这部电影投入时间和金钱。
3. 社交需求与从众心理社交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消费行为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粉丝电影往往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即通过观看和讨论同一部电影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同时,从众心理也使得许多粉丝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以获得群体认同感。
三、粉丝参与行为1. 宣传推广在许多情况下,粉丝是电影的免费推广员。
他们会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口碑传播,包括转发宣传片、发表评论和点赞等,甚至还会组织线下的宣传活动,为影片造势。
这种自发性的宣传极大地推动了电影的票房和影响力。
2. 创作参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的创作参与度也日益提高。
他们不仅会制作视频、写影评、制作海报等来支持自己喜爱的电影和明星,还会参与到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如参与剧本讨论、角色投票等。
这种创作参与使得电影更具亲和力,也更容易满足粉丝的期待。
3. 集体观影与线下活动为了加强与同好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感,许多粉丝会选择集体观影或参加线下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粉丝之间的凝聚力,也使得电影的传播更加广泛。
四、结论粉丝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的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
2015年第3期纵观当下国内电影市场,中小成本电影正处于井喷时期,国产电影经历着由“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粗放生产的转变。
“唯票房论”下的“粉丝电影”作为定位准确的类型片,运用贴近受众群体的话题营销在短期内获得了高票房。
但是笔者认为,粗制滥造的“粉丝电影”大行其道也恰恰是国产电影品质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粉丝电影”概述对“粉丝电影”,目前上至影视主管部门,下至专家学者都没有统一的定义。
综合各类文献,笔者对“粉丝电影”做出如下初步定义:借助明星、名人本身的公众关注度进行制作、营销的新型类型片。
“粉丝电影”作为一种新类型片独有特色。
首先,它将明星或名人本身的公众注意力转移到特定的电影产品中,对偶像明星有严重依赖;其次,“粉丝电影”使粉丝的存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转化为票房,他们表面上是消费电影,实质上是对自身情感和对明星本身的消费;“粉丝电影”的制作周期短,成本低,营销多借助社交媒体。
根据拉斯韦尔“5W”模式,“粉丝电影”的运行机制可以简单概括为:由传播者(明星+粉丝)通过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主的媒介渠道,将具有明星效应的“粉丝电影”作为传播内容进行扁平化宣传,特定的粉丝群体为其受众,其产生的传播效果有正面的示范作用,也有非理性的群体感染。
“粉丝电影”拓展了大众文化的话语类型,分化了观影群体的审美情趣,打破了国产电影秩序。
“粉丝电影”其实由来已久,只是这些年来才成为热点现象进入公众视野。
自1905年我国第一部影片诞生以来,电影明星成为每个时代电影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作为电影的副产品与电影相互作用。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票房保证”蝴蝶、阮玲玉到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刘德华、钟楚红等,再到21世纪初的周杰伦,以至当下以杨幂为代表的新生代偶像,说明电影制作的确需要一个偶像来满足受众的精神寄托。
2011年,人气明星杨幂主演《孤岛惊魂》创造票房神话,被称为“粉丝电影”元年。
2014年,以电影版《爸爸去哪儿》、《后会无期》、《小时代》等为代表的小成本高票房系列电影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粉丝电影”的热议。
国产电影中的“粉丝电影”现象在投资不到500万元的《孤岛惊魂》收获9000万元的高票房之后,“粉丝电影”越来越成为国内电影产业的关注焦点。
随后,韩庚主演的《大武生》、五月天的《五月天追梦3DNA》等电影陆续上映,这些电影的最大特点是以偶像明星为卖点,吸引粉丝前往电影院观看。
由此,粉丝电影成为一种主打粉丝群体的新类型电影,2011年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粉丝电影元年”。
一、粉丝电影出现的原因近年来,我国电影的产量不断增加,院线和影院发展迅速,影片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票房过亿的影片不断增多,电影票房的收入逐年增长。
2010年,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数6256块,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亿元。
到2011年,我国电影产业继续保持迅猛势头,国产电影故事片产量超过500部,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数已超过9000块,全国城市影院票房收入超过130亿元。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电影产业。
电影本身的商品属性被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电影制片方单纯为了赚钱而拍摄影片,为了能够获得高票房,制片方往往会选择当红偶像明星做主演,以此为卖点来拉动影片票房。
在宣传影片时,偶像明星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由此,电影成为了偶像明星的电影,为此买单的则是偶像明星的大批粉丝。
制片方正是看中了偶像明星对电影票房的号召力,围绕偶像明星拍摄电影,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粉丝电影。
二、粉丝电影存在的问题随着《五月天追梦3NDA》的下映,三部粉丝电影的票房成绩最终定格为《孤岛惊魂》9000万、《大武生》4900万、《五月天追梦3DNA》2600万。
其中,《孤岛惊魂》创小成本电影票房纪录;《五月天追梦3NDA》刷新台湾电影在大陆的票房成绩,但与发行方的预期仍有差距。
如果将票房等同于粉丝的热情,拥有最热情粉丝的《大武生》票房成绩与预期相差最大。
同样作为粉丝电影,《孤岛惊魂》的成功能否被复制,粉丝电影的问题在哪里呢?1、粉丝电影质量较低粉丝电影中最成功的《孤岛惊魂》,在豆瓣电影网上,一度被网友给出了3.2分的低分,评论界对其也缺乏好评。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粉丝电影”现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文化在文化产业的崛起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其中一员,“粉丝电影”已成为当今影视界的一个热门现象。
在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探讨“粉丝电影”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对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粉丝电影”消费文化,指的是以商品交换和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电影产业逐渐形成了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其中“粉丝电影”便是这一模式下的产物。
“粉丝电影”是指以特定明星、导演、题材等为卖点,以吸引特定群体——粉丝的观影需求和消费欲望为主要目标的电影类型。
在消费文化的视域下,“粉丝电影”具有显著的商品属性,以获得更高的票房和市场份额。
三、“粉丝电影”现象的产生“粉丝电影”现象的产生是市场机制和文化消费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市场机制的优化和商业化趋势使得电影制作方更加注重观众需求和市场反应。
其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粉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粉丝电影”的快速发展。
四、“粉丝电影”的发展及特点“粉丝电影”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题材、明星效应、传播方式等方面。
在题材上,主要围绕粉丝群体关注的热门话题和热门IP展开;在明星效应上,主要依靠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吸引观众;在传播方式上,主要依靠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此外,“粉丝电影”还具有互动性强、营销手段多样化等特点。
五、“粉丝电影”的影响及问题“粉丝电影”现象对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其次,它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升级,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然而,“粉丝电影”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依赖明星效应、忽视影片质量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市场泡沫和观众审美疲劳等现象的出现。
六、对策与建议针对“粉丝电影”现象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强化内容创新:电影制作方应注重影片内容的创新和质量,避免过度依赖明星效应和营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