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帽预防中风患者深静脉血栓473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06 KB
- 文档页数:1
正压接头与肝素帽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对比发表时间:2014-05-14T11:25:28.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5期供稿作者:焦媛[导读] 随着当今患者越来越重视医疗服务,如何提高静脉输液的服务越来越得到重视。
焦媛(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总医院心内一病房 117000)【摘要】目的讨论及分析正压接头与肝素帽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对比。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l3年2月我科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在静脉输液时,一组给予正压接头在静脉留置针中,二组给予肝素帽封管,从而分析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是否容易发生堵管情况,静脉留置针是否容易回血,是否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等血管并发症,护士工作方便利弊等几个方面。
结果两组有明显差异,一组与二组相比,不容易回血,无静脉针堵塞,不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等血管并发症,有利于护士工作。
结论正压接头在静脉留置针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避免了一系列的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在静脉输血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正压接头肝素帽静脉留置针【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5-0142-02 随着当今患者越来越重视医疗服务,如何提高静脉输液的服务越来越得到重视。
正压接头在静脉留置针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避免了一系列的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1]。
本文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l3年2月我院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在静脉输液时,一组给予正压接头在静脉留置针中,二组给予肝素帽封管,讨论及分析正压接头与肝素帽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对比。
具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的200例病人,符合诊治规范中关于静脉输液的诊断标准要求。
女患者108人,男患者92人。
平均年龄47-78岁,中位数60岁。
慢性肾衰者13人,肺炎患者4人,20名糖尿病患者,4名主动脉夹层患者,2名心力衰竭患者,2名肝炎患者,14名贫血患者。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评价_季平英岁。
1例脑缺血患者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0h,3例发生于出血后第3d,2例于第4d,第5、6、7、9、11、13d 出现脑缺血各1例。
对照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7~63岁,平均37岁。
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2、3d 出现脑缺血各一例,第4、6d 各2例,第7d 1例,第8d 3例,第11、14d 各1例。
以上两组病人例数、性别、年龄及临床症状(头痛、呕吐、颈强直等)及继发脑缺血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时间相接近。
21诊断标准:本文所选病例都是经腰穿、头颅CT 、M RI 及TCD 诊断为SAH 后脑缺血的病例。
脑缺血的诊断依据:1经确诊SAH 患者逐渐出现沉默不语、嗜睡、甚至昏迷或出现神经定位体征;o头颅CT 或MRI 排除再出血或急性脑积水;?T CD 显示符合脑缺血表现。
31方法:本组24例,一经确诊SAH 继发脑缺血都按常规治疗(降压、止血、镇静等),对照组不加其它药,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每毫升含丹参、降香生药各1g)20m 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中静滴,每天1次,治疗后第2、7d 两组进行比较。
41结果:临床疗效:常规组第2d 头痛、颈强直等症状无一改善;第7d 1例头痛、颈强直消失,5例头痛、颈强直轻微改善,8例无效。
治疗组第2d 头痛、颈强直有5例改善;第7d 头痛消失、颈强直消失5例,头痛、颈强直改善5例,2例无效。
TCD 比较:第7d 常规组检查结果1例正常,其余11例仍呈脑缺血改变。
而治疗组T CD 显示脑缺血改变的仅余2例。
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缺血是其常见并发症,常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脑缺血常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症状常持续7~28天,脑缺血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梗死等。
从而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或死亡。
因而,脑缺血的治疗成为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关键。
•174•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8月第14卷第23期China Prac Med,Au*2019,Vol.14,No.2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顺产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66.67%,总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总产程时间(7.01±0.98)h短于对照组的(10.27±1.32)h,护理满意评分(94.57±3.43)分高于对照组的(84.88±3.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明,技能强化训练后的助产护理能够提高高龄产妇的顺产率、降低产后出血及降低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同时能缩短产程、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技能强化训练后的助产护理能够提高高龄产妇的分娩质量和生命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母婴预后。
参考文献[1]李建彩,于新颖.助产护理在高龄产妇分娩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33-234.[2]肖丽霏,英伍,孙伟,等.助产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探析.当代医学,2015,21(4):103-104.[3]于瑞霞.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温馨助产护理干预对分娩成功率和新生儿生存率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8):192-193.[4]蒋剑稷,王瀛.助产士人性化护理服务对高龄产妇心理压力的影响.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0):131-133.[5]朱凤娟,黄妙然,周志云,等.助产士心理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产程进展及剖宫率的影响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0):188-189.[6]董宝梅.徐玉芳,吴芳.高龄产妇助产护理干预对分娩过程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当代医学,2018,24(34):187-18&[7]曾彩贤.加强助产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分析.当代医学,2013,19(29):125-126.[8]宋爱峰.高龄产妇妊娠及分娩的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2016,22(24):115-116.[9]张小微.助产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171-172.[10]江丽娜.助产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的影响.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5):105.[111刘娅楠.助产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3):23-24.[12]黄春英.高龄产妇心理护理对分娩方式和产程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38-339.[13]严小妍.助产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国外医学医学地理杂志,2017,38(3):287-290.[14]张晓婷.助产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分娩方式及产程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0):220-221.[收稿日期:2019-02-25]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刘辉英【摘要】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深静脉血栓患者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概述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循环疾病,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准确评估其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风险评估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评估工具,根据患者的个人特征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Padua预测评分
Padua预测评分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相关因素对其深静脉血栓风险进行评估。
预防策略
针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动态压力弹力袜
穿戴动态压力弹力袜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特别适用于手术后患者或长时间卧床的患者。
肝素和抗凝剂
对于高风险患者,使用肝素或其他抗凝剂可以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然而,使用抗凝剂时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早期活动和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
避免长时间久坐
长时间久坐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此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坐姿,并定期活动下四肢。
结论
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采取适当的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风险。
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预防并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肝素抗凝应用及护理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常用于预防血栓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肝素的应用和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下面我们详细解析一下肝素抗凝的应用及护理。
一、肝素抗凝的应用1.预防血栓肝素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防止血凝块的形成来预防血栓。
它适用于需要进行血栓预防的患者,如术后患者、卧床患者、严重疾病患者等。
2.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肝素可减少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
它可以降低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如心梗和中风。
3.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肝素可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在静脉内形成血栓所引起的血栓形成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长时间卧床、手术及严重创伤患者。
二、肝素抗凝的护理1. 定期监测血凝指标使用肝素抗凝剂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凝指标监测。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会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每天常规监测或间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
监测内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和其他必要的检查,以确保剂量合理有效。
2.注意剂量肝素的剂量依赖于患者的身体质量,病情严重程度,适当的剂量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剂量,也不能突然停止使用,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补药,并严格遵守剂量要求进行使用。
3.避免出血使用肝素抗凝剂会导致患者的血液容易流动,导致患者出血的风险增加。
因此,在使用肝素抗凝剂时,护理人员必须时刻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并防止患者在拔血或拆除导管时出现剧烈出血。
4.注意药物过敏反应使用肝素抗凝剂的患者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过敏测试,测试是否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
如果发现过敏反应,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
在每次使用肝素抗凝剂时,均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5. 定期更换导管使用肝素抗凝剂后,患者的血液会变得比较稀薄,这会导致导管周围血液流动过快,增加导管脱落和出血的风险。
因此,重要的是定期更换导管,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防止感染的发生。
5
中外医疗
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
2008NO .26
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
临床医学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3年至2007年间因中风卧床2周以上病人473例,其中脑梗死
293例,脑出血180例,男356例,女117例,年龄34~92岁,经C T 或M R I 检查证实为中风。
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给予肝素帽留置针静脉点滴,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加入肝素帽。
两组病例之间有可比性,临床用药及其他治疗手段相同。
1.2
方法
留置针静脉穿刺方法:常规消毒皮肤2次,在患者上臂选择静脉,
扎止血带,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对于皮肤较松弛的病人可由助手协助绷紧皮肤,使静脉固定。
使用“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I I —B 型)”,确保留置针护针套不滑动,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以30~40°且针尖斜面朝上穿刺进针,套管针回血时,降低持针角度15~30°,沿静脉走行将留置针再推进0.3~0.5cm ,一手固定针芯,一手将外套管慢慢向前移动,直至全部送入静脉内,松开止血带,松拳,打开调节器,见静脉输注通畅后抽出针芯,用透明敷贴固定套管针于穿刺部位,并注明留置时间。
1.3封管
输液完毕,关闭调节器,拔出头皮针,消毒肝素帽,将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排尽空气的针头刺入肝素帽,以边退针边推注的方法正压封管,夹闭留置针,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记录时间。
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肝素帽,再用抽有5mL 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排尽空气的针头刺入肝素帽,松开夹闭的留置针,均匀缓慢推注后拔出注射器,再将排气后的输液器头皮针头刺入,松开调节器,常规固定,完成输液。
输液后用12500U /支肝素钠配100m L 生理盐水,取稀释液4~5m L 在每天输液结束后注入肝素帽内,防止血液回流及凝固堵管。
静脉留置针内只能储存0.5m L 的液体,每天约有45U 肝素注入体内。
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对照。
2
结果
两组病例住院时间、使用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I I —B 型)的次数和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以出院时为准,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实验组共369例,没有出现一例下肢肿胀静脉栓塞的病人。
对照组104例,经彩色多谱勒超声证实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23例。
两组病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结语
本文对473例中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对长期卧床静脉输液的病人,肝素帽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I I —B 型)输液安全且有预防深静脉栓塞的效果,长期使用,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4讨论
4.1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淤滞,血管损伤,高凝状态等[1]。
中风病人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少、脱水剂使用、进食少及呕吐多等因素就容易发生深静脉栓塞。
脑溢血患者使用止血剂可导致血液粘滞度升高,
肝素帽预防中风患者深静脉血栓
473例分析
吴志忠
廖慧秀宋华君
厉媛
刘海春曹红飞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江西新余338025)
【摘要】目的观察肝素帽对预防静脉留置针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的效果。
方法对中风卧床2周以上病人473例进行对照观察。
结果196例病人用肝素帽静脉留置针输液没有发生深静脉栓塞,277例没有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病人中有23例出现下肢静脉栓塞。
结论肝素帽可预防长期卧床患者深静脉栓塞形成。
【关键词】肝素帽中风深静脉血栓【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08)09(b)-0025-01易并发静脉血栓;中风患者因脑水肿,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剂,使血液渗透压升高,血粘滞度增高,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1]。
4.2肝素帽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没有使用禁忌证,没有预先的设计和使用标准,由护士输液时随机选择。
全部病例中没有因使用肝素帽而导致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
肝素有抗凝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抗凝血酶I I I (A T I I I )实现的。
肝素含有大量负电荷,能与A T I I I 分子上带正电的赖氨酶结合,使A T I I I 分子构型发生变化,精氨酸活性部位被暴露,易与凝血因子中的丝氨酸结合,使凝血因子失活,产生抗凝作用[2~3]。
黄寿吾等认为小剂量肝素是指10000n1500U /d,而更小剂量肝素是1U /(kg .h)静脉滴注,这个剂量范围对A PT T 无影响或使A PT T 延长为对照的1.5倍左右,因此不需要作实验室监测[4]。
超小剂量肝素疗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有:(1)减少血小板粘附;(2)增强脂蛋白酶的活性;(3)激发内源性类肝素物质释放;(4)不引起A T I II 减少。
4.3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反复在同一部位用静脉留置针可致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进而血小板黏集,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
血流缓慢时,留置管在血管内形成漩涡,可增加血小板与损伤血管壁接触与黏附的机会。
加甘露醇等高渗药物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易形成,留置管作为体内异物,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均利于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继续发展增大,可完全阻塞血管腔致血流回流受阻,局部组织淤血和水肿,严重时引起组织坏死。
对中风病人,临床采用静脉留置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长期卧床的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静脉应用静脉留置针;(2)开管静滴有阻力时,如不能抽出管腔内的栓子,应拔取留置管;(3)同一部位短期内应避免反复多次用留置针穿刺;(4)加强肢体的被动锻炼和按摩。
4.4使用肝素帽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病人中,没有出现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对长期卧床静脉输液的病人,肝素帽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I I —B 型)输液安全且有预防深静脉栓塞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4~314.[2]颜光美.药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2~195.[3]韩景胜.联合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
医生,2007,45(19):108.[4]黄寿吾.肝素临床应用[M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15~199.
[5]李秀华,徐庆贤.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
导报,2007,4(25):66.
【收稿日期】2008-07-15
2C H A E E C A E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