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 是 什 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是什么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教学目的:1、了解古进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以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2、继续学习并掌握质疑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篇课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么人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许有人根本就没有去想过,也有人以为这问题好答,人嘛是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够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
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吧。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三、研究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中心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明确:不是。
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2)思路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明确:前部分,列举古进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部分的中心点很明朗,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后部分,作者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提出“把握现时”。
思考:有人说,文章两部分是互不相关的,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不同,两部分的内容也没有联系,你以为呢?明确:其实是一个整体。
前部分的中心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实际上就是讲把握现时。
后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际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是在回答前部分的为什么要不断工作或把握现时。
也就是说,对前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哥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人是什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教案标题:《人是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定义的影响,理解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与尊严的敬畏和追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定义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了解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教学材料:课文《人是什么》等。
3.辅助教学材料: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呈现一张世界各地人们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多样性,询问学生人是什么。
2.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引导:人的定义有哪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吗?是什么决定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核心探究:1.导入课文《人是什么》,进行一次整体阅读,让学生了解人的复杂性。
2.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观点,阐述自己对“人”的定义。
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举例说明。
3.设计几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一个人犯下了严重的罪行,他还是“人”吗?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就文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要求学生提出论据和证据进行支持。
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有关人类智慧和尊严的故事和事例,让学生思考人的卓越之处。
2.展示一些有关人的不幸和苦难的故事和事例,让学生思考人的悲惨之处。
3.提出人类的责任和使命,让学生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尊严来为社会做贡献。
总结反思:1.进行总结,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他们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思考。
2.老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强调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智慧和尊严的追求。
板书设计:1.引入活动:观察人的多样性,激发思考。
2.核心探究:人的定义的多样性;案例分析和辩论。
3.拓展延伸:人类智慧和尊严的思考。
4.总结反思:学生的收获和思考。
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人的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人和》教案范文教案标题:《人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人和》的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分析小说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人和》2.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图片、PPT3.教学素材:小说《人和》的相关资料、相关电影或戏剧的片段教学过程:2.分析小说《人和》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小说内容的概要。
3.介绍小说的流传和影响,并与学生讨论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课: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刘伯温、宗泽、刘公公等,介绍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扮演的角色。
2.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课:情节发展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发展,包括刘伯温的一生、宗泽与刘伯温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对这些情节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课:问题分析与思考1.分析小说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权力斗争、人性的弱点等,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五课:文学鉴赏能力培养1.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让学生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分析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描写,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给学生布置作文或表演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能力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与反思:1.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语文教案-人是什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人是什么》的主旨大意,感受作者对人的本质的思考。
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旨,学习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抽象概念理解,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课文《人是什么》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课文《人是什么》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人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课堂讨论a.作者为什么说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b.作者认为人的本质是什么?c.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中的“人是有创造力的”这句话的?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
二、写作训练1.以“人是什么”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三、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人的本质。
四、作业布置1.深入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收集关于人的本质的其他观点,下节课分享。
五、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延伸1.结合课文内容,组织一次关于人的本质的辩论赛。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人的本质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本质,激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人是什么》的主旨大意:师:同学们,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请大家再次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生1:我觉得作者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的本质。
《人是什么》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人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子;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终极命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
2.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句子的理解;
3.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和评价;
4.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的关联。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第一节课:导入与整体理解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入文章的主题。
2.第二节课:重点段落与关键句子
3.第三节课:深入思考与讨论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感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终极命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深入。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文章内容和讲解;
2.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便于教学展示和学生学习;
3.文学作品:提供《人是什么》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
五、课后作业和反思:
1.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写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2.思考并回答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人是什么”?“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独有的特性吗”等。
3.反思自己对人类存在的看法和终极命题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也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与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三语文教学课堂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三语文教学课堂教案(7篇)高三语文教学课堂教案(模板7篇)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
高三年级语文教案3篇(高三语文教案大全)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年级语文教案3篇(高三语文教案大全),供大家阅读。
高三年级语文教案1一、指导思想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__年《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实施全面科学高效的复习备考。
二、教学目标1、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基础上查漏补缺,对重点知识分考点进行复习,建立知识系统。
三轮复习以试题训练为重点,加强应试能力。
2、梳理知识网络,总结解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要求,强化踩分意识,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
3、强化阅读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以课本为载体,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紧扣课内知识,梳理巩固各相关考点,落实考纲要求的每一篇背诵要求,抓好名言名句及文学常识默写识记测验。
3、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抓好各类题型解题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到答题的规范性。
4、抓实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
5、落实培优辅困,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四、教学举措(一)注重学情,紧抓基础。
针对学生一轮复习的实际情况,狠抓薄弱环节,确定目标,对重点知识分块复习。
1、有的放矢,落实背诵。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定背诵篇目,给学生背诵指明方向。
背诵不能靠突击,要细水长流,分课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实到纸上,让学生切实消灭错别字,力争背诵拿满分。
2、分类归纳,突破难点。
对一轮复习中做过而出现较多问题、得分不高的考点,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病句修改等,要通过再做题,再分类合并归纳,强化记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答题目的方法。
3、语言运用题,重视题干的审读和答题规范化的训练。
⾼三语⽂《⼈⽣的境界》教案 作为⼀名⽼师,常常要写⼀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是店铺整理的⾼三语⽂《⼈⽣的境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三语⽂《⼈⽣的境界》教案篇1 教学⽬标 知识传授⽬标: 1.理解本⽂浅⾔深意的特点。
2.掌握⽂章开合⾃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标: 1.启发学⽣对⼈⽣境界的思考,树⽴健康向上的⼈⽣观。
2.了解中国⽂化的博⼤精深,培养民族⾃豪感。
能⼒培养⽬标: 熟练默读⽂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 理清⽂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做平常⼈所做的事和平常⼈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
教授⽅法 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导⼊: 唐代的⼤⽂学家韩愈,有⼀次因⾃⼰的⽛齿脱落⽽陡⽣感慨,写下?quot;⼈⾔齿之落,寿命难维持。
我⾔⽣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
⼈我对齿落对⽣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
--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引出板书课题--⼈⽣的境界) ⼆、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学教授,对中国哲学⽂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提出默读要求。
1.从⽂章形式上,⼒求搞清⽂章的结构; 2.从⽂章内容上,⼒求搞懂⽂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默读效果 提问:⽂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作者所要阐述的⼈⽣的境界这⼀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回忆课⽂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章分为⼏个⾃然段落? (要求学⽣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
这⼀问题并不难,但学⽣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问题的提出,往往始⽽瞠⽬结⾆,继⽽翻书去计算。
人是什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2、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品味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
3、在质疑思辩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2、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品味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在质疑思辩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先做一个仿句。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其实,无论是小草、大树,还是鲜花,生命的意义都是在于付出,在于给予。
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人生的意义。
赵鑫珊的《人是什么》就向我们阐述了人生的意义。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投影)1、结合练习,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2、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品味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
3、在质疑思辩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基础知识(略)四、讲解:(一)中外名人的观点概括请大家回答中外名人是怎样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他们觉得人应该是什么。
学生概括回答,评价学生的回答。
(出示投影)(1)爱因斯坦观点的总结:爱因斯坦虽然曾经认为人是很难知道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但是他认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生存之所以有意义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人是离不开社会的,社会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离开社会的人是毫无意义的。
人是社会性的。
作者对这样的质朴的回答是欣然接受的。
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是朝气蓬勃、光风霁月的。
(人是社会性的)(2)不同的人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
雨果是怎样回答?雨果观点的总结:他认为人是罪人,并且是判的死缓的罪人。
我们知道刑法上有死刑缓期执行,一般是两年时间。
《人是什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第考生王雪竹。
我报考的资格种类是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是什么》。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和说明一下我准备如何对本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什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哲学论文。
该单元的文章都是由哲学散文和随笔构成的,教学的主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辨,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是什么》虽是一篇哲学论文,却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枯燥的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
作者赵鑫珊融哲学、科学、艺术为一炉,从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韵味。
从课文标题来看,本文似乎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引向“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即孔子的“生无所息”);第二部分深入议论,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部分,针对“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个部分作者逐一展开论述,总的来说还是围绕“生无所息”这一中心的。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从语文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诗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这对学生加强语言积累,进而内化为言语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从全文论证上看,文章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对学生搜集、整理、概括、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将含蓄的语言进行具体理解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课堂学习中将得到这些方面的强化训练;最后从价值观导向来看,文章通过探讨人的本质,宣扬和提倡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将打下一个积极坚实的“精神底子”,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储备,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积累语言,掌握课文中几个容易写错及读错的字。
2.人是什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人是什么
教学目的:
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
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
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
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
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
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TABLE class=MsoNormalTable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0cm"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